甘草開發(fā)增添功能食品原料新亮點
我國中醫(yī)自古就有“十方九草”之說
,其中“草”指的就是被譽為“百草之王”的甘草。如今,在醫(yī)藥領域內(nèi)享有盛名的甘草
,因其極高的安全性及特殊的保健作用
,正被保健市場看好
,市場價格連續(xù)攀升:已從每噸700美元上漲到每噸3000美元
。
功能應用甘草成為食品多面手
增添功能食品原料新亮點.png)
據(jù)了解
,甘草在食品領域中應用十分廣泛
,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天然保健食品添加劑
。甘草及其提取物添加于啤酒、飲料
、糖果
、冰淇淋、點心
、大豆蛋白仿肉制品
、醬油等食品中,也用在香煙中增強風味品質(zhì)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谙闾呛凸垧T中使用甘草,能增加回味余香
,有殺菌
、潔齒、消炎潤喉等功能
;巧克力中加入甘草甜素
,既能強化可可粉的特有香味,還可減少可可粉用量近1/4
;醬油
、腌制品等加入甘草甜素,具有掩蓋鹽味引出鮮味的鹽熟效果
;在面包
、蛋糕、餅干等食品中的應用
,有疏松增泡
,增加籌劃味和柔軟化等效果;生啤酒加入甘草發(fā)酵,成品泡沫多芳香持久
;香煙內(nèi)拌入甘草能降低緩解煙毒
。從甘草中提取的天然抗氧物質(zhì),用作油脂和含油脂食品的抗氧化劑
。
產(chǎn)品開發(fā)從保健醫(yī)藥中間原料拓展至終端產(chǎn)品
就全球甘草資源來看
,中國甘草為世界三大主流甘草(中國甘草、歐甘草
、中亞甘草)藥材商品之一
,并以其獨特的形、色
、質(zhì)
、氣、味等優(yōu)良品質(zhì)享譽國際市場
,暢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
,產(chǎn)銷量居大宗藥材的首位。
億利資源集團分公司經(jīng)理王世明介紹
,公司產(chǎn)品主要以中間產(chǎn)品為主
,主要有甘草粉、甘草片等
。目前也推出了面向消費者的主打產(chǎn)品:億利甘草良咽
。這種保健產(chǎn)品是以甘草、金銀花
、羅漢果等原料配伍而成
,其中純天然、無污染的優(yōu)質(zhì)“梁外甘草”是主要成分
。具清咽潤喉作用
,其保健功效顯著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甘草所含的甘草甜素
。試驗表明
,甘草甜素被機體吸收后,在肝臟中分解為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
,后者與體內(nèi)的有毒物質(zhì)相結(jié)合生成無毒化合物并派出體外
,實現(xiàn)解毒功能。
除了對毒物有直接吸附作用的同時
,甘草甜素還有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作用
,能提高人體對有害刺激(包括各種毒物)的抵抗能力,減輕細菌毒素對機體細胞的損害
。
銀杏葉和甘草是茶嗎
甘草
學名:Glycyrriza Uralensis Fisch.G.Glabra L.
別名:甜草根
、紅甘草
、粉甘草、粉草
英文名:Licorice Roots Northwest Origin
拉丁名:Radix Glycyrrhizae
甘草
,系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深秋,莢果裂開
,籽粒隨風散步大地上
,天然繁殖
。莖挺拔直立
;根如圓柱,直徑三四厘米
,大的五六厘米
,長一米多,最長者達三四米
。
甘草多生長在干旱
、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
,在引黃灌區(qū)的田野和河灘地里也易于繁殖
。它適應性強,抗逆性強
,不愧是植物界抗干旱的能手
,斗風沙的先鋒。
【甘草的用途】
甘草性平
,味甘
,有解毒、祛痰
、止痛
、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yī)上
,甘草補脾益氣
,滋咳潤肺,緩急解毒
,調(diào)和百藥
。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
,痛疽瘡瘍
,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
;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
,大便溏薄
,乏力發(fā)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
西醫(yī)藥理發(fā)現(xiàn)
,甘草劑有抗炎和抗變態(tài)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醫(yī)臨床上主要作為緩和劑
。緩解咳嗽
,祛痰,治療咽痛喉炎
;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質(zhì)酮類作用
,對慢性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癥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劑能促進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
,延長上皮細胞壽命
,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
;甘草的黃酮具有消炎
、解痙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
甘草還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yè)
,精制糖果、蜜餞和口香糖
。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劑
,還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澤
,制作某些軟性飲料和甜酒
;香煙矯味。在化工
、印染工業(yè)中
,甘草也廣有用途。
【國老——眾藥之王】
甘草入藥已有悠久歷史
。早在二千多年前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南朝醫(y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
,并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
,經(jīng)方少有不用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皣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
,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
,治七十二種乳石毒
,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diào)和眾藥有功
,故有‘國老’之號
。”
據(jù)測定
,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百分之十左右
,還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種成分
。由于甘草酸的甜度高于蔗糖五十倍
,甘草真是名副其實的“甜草”。
【甘草加工————兩草五節(jié)】
春
、秋二季采挖
,除去須根
,曬干
。采挖后的甘草在加工時嚴守傳統(tǒng)工藝,做到皮凈身干
,單條順直
,兩頭見刀,口徑整新
,根莖分攏
,按類歸等。
甘草依據(jù)取材部位和質(zhì)量優(yōu)劣
,莖分“兩草”
,根分“五節(jié)”。
莖分兩草是一曰白粉草
,即鮮草剝?nèi)ネ馄ふ?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一曰大草,即適于藥用之莖
。
根分五節(jié)是:大節(jié)
、中節(jié)、小節(jié)
、毛條
、疙瘩頭。
【注意】不宜與大戟
、芫花
、甘遂同用。不可與鯉魚同食
,同食會中毒
。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防蛀。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干燥根及根莖
。春、秋二季采挖
,除去須根
,曬干。
【制法】除去雜質(zhì)
,洗凈
,潤透,切厚片
,干燥
。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shù)列棕色細胞。皮層較窄
。韌皮部射線寬廣
,多彎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裂隙
;纖維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
,周圍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
;篩管群常因壓縮而變形。束內(nèi)形成層明顯
。木質(zhì)部射線寬3~5列細胞
;導管較多,直徑約至160μm
;木纖維成束
,周圍薄壁細胞亦含草酸鈣方晶。根中心無髓
;根莖中心有髓
。粉末淡棕黃色。纖維成束
,直徑8~14μm
,壁厚,微木化
,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
,形成晶纖維。草酸鈣方晶多見
。具緣紋孔導管較大
,稀有網(wǎng)紋導管
。木栓細胞紅棕色,多角形
,微木化
。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
,加熱回流1 小時
,濾過
,藥渣加甲醇30ml
,加熱回流1 小時,濾過
,濾液蒸干
,殘渣加水40ml使溶解
,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
,合并正丁醇液
,用水洗滌 3次,蒸干
,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
,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甘草對照藥材1g
,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銨對照品
,加甲醇制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
,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
,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2μl
,分別點于同一用1%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為展開劑
,展開
,取出,晾干
,噴以 10%硫酸乙醇溶液
,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
,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
,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
。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
;甲醇-0.2mol/L醋酸銨溶液-冰醋酸(67:33:1)為流動相
;檢測波長為250nm。理論板數(shù)按甘草酸單銨鹽峰計算應不低于2000
。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約10mg
,精密稱定,置50ml量瓶中
,用流動相溶解并稀釋至刻度
,搖勻,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0.2mg
,折合甘草酸為0.1959mg)
。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中粉約0.3g,精密稱定
,置50ml量瓶中
,加流動相約45ml,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20kHz)30分鐘
,取出
,放冷,加流動相至刻度
,搖勻
,濾過,即得
。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
,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
,即得
。
本品含甘草酸(C42H62O16)不得少于2.0%。
【性味歸經(jīng)】甘
,平
。歸心、肺
、脾
、胃經(jīng) 。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
,清熱解毒
,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
。用于脾胃虛弱
,倦怠乏力,心悸氣短
,咳嗽痰多
,脘腹、四肢攣急疼痛
,癰腫瘡毒
,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
【用法用量】 1.5~9g
。
【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
、甘遂同用
。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
【制劑】甘草浸膏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甘草
(一)概況
別名甜草
。
甘草是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以根和根狀莖入藥,是臨床最常應用的藥品
。生甘草能清熱解毒
,潤肺止咳,調(diào)和諸藥性
;炙甘草能補脾益氣
,臨床用量特大,出口量大
。除藥用之外
,食品上也大量用甘草做糕點添加劑,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
。西方國家大量進口甘草,從中提取甘草次酸
,治艾滋病
。在今天西部大開發(fā)的時機,甘草作用更好
,退耕還林
,建山川秀美工程,水土保持作用更強
。陜北農(nóng)民和西部人們反映
,把甘草種子隨便撤到地上即可出苗,抗旱性特強,甘草生長在西北
、華北和東北等地
。
銀杏俗稱白果,公孫樹
。最早出現(xiàn)于3.45億年前的石炭紀
,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歐、亞
、美洲
,與動物界的恐龍一樣稱王稱霸于世,至50萬年前
,發(fā)生了第四紀冰川運動
,地球突然變冷,絕大多數(shù)銀杏類植物瀕于絕種
,唯有中國自然條件優(yōu)越
,才奇跡般的保存下來。所以
,科學家稱它為“活化石”
,“植物界的熊貓”。目前
,浙江天目山
,湖北大別山、神農(nóng)架等地都有野生
、半野生狀態(tài)的銀杏群落
。毫無疑問,國外的銀杏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入的
。
銀杏為著名的“活化石”
。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布于北半球,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
。第四紀冰川降臨
,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絕大部分地區(qū)滅絕
,野生狀態(tài)的銀杏殘存于中國浙江西部山區(qū)
。由于個體稀少,雌雄異株
,如不嚴格保護和促進天然更新
,殘存林分將被取代。
銀杏樹冠大蔭狀
,具有降溫作用
。葉形古雅,壽命綿長。無病蟲害
,不污染環(huán)境
,樹干光潔,是著名的無公害樹種
、有利于銀杏的繁殖和增添風景
。適應性強,銀杏對氣候土壤要求都很寬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篃焿m、抗火災
、抗有毒氣體
。銀杏樹體高大,樹干通直
,姿態(tài)優(yōu)美
,是理想的園林綠化、行道樹種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捎糜趫@林綠化、行道
、公路
、田間林網(wǎng)、防風林帶的理想栽培樹種
。
中國不僅是銀杏的故鄉(xiāng)
,而且也是栽培、利用和研究銀杏最早
、成果最豐富的國家
。古往今來,無論是銀杏栽培面積
,還是銀杏產(chǎn)量
,中國均居世界首位。從現(xiàn)存古銀杏樹的樹齡來看
,中國商
、周之間即有銀杏栽植。
銀杏是中國特有而豐富的經(jīng)濟植物資源
。利用銀杏果葉的有效化學成分和特殊醫(yī)藥保健作用加工生產(chǎn)保健食品,藥物和化妝品
,正引起國內(nèi)外研究
、開發(fā)、生產(chǎn)單位的重視,各國眾多企業(yè)競相研制生產(chǎn)以銀杏為原料的天然綠色產(chǎn)品
,替代對人體健康有較大副作用的合成化學品
,從而為中國的銀杏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開辟了無比廣闊的前景,迅速提高了銀杏的利用價值及其對經(jīng)濟
、社會和生態(tài)的影響
。
形態(tài)特征
銀杏樹為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
,胸徑可達4米
,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
,大樹之皮灰褐色
,不規(guī)則縱裂,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
。葉互生
,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在短枝上3一5枚成簇生狀
,有細長的葉柄
,扇形,兩面淡綠色
,在寬闊的頂緣多少具缺刻或2裂
,寬5-8(一15)厘米,具多數(shù)叉狀并歹帕細脈
。雌雄異株
,稀同株,球花單生于短枝的葉腋
;雄球花成葇荑花序狀
,雄蕊多數(shù),各有2花藥
;雌球花有長梗
,梗端常分兩叉(稀3一5叉),叉端生1具有盤狀珠托的胚珠
,常1個胚珠發(fā)育成發(fā)育種子
。種子核果狀,具長梗
,下垂
,橢圓形、長圓狀倒卵形
、卵圓形或近球形
,長2.5一3.5厘米
,直徑1.5一2厘米;假種皮肉質(zhì)
,被白粉
,成熟時淡黃色或橙黃色;種皮骨質(zhì)
,白色
,常具2(稀3)縱棱;內(nèi)種皮膜質(zhì)
,淡紅褐色
。系孑遺植物,我國普遍栽培
;日本亦產(chǎn)
。生長較慢,壽命極長
,可達千余年
。種仁供食用,多食中毒
,外種皮可提栲膠
。木材淺黃色,細致
,輕軟
,供建筑、家具
、雕刻及其它工藝品用
。又為庭園樹。行道樹
。中醫(yī)學上以種子入藥
,性平、味苦澀
,有小毒
,功能斂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
、遺精
、帶下,小便頻數(shù)等癥
。種子含有氫氰酸
、組胺酸、蛋白質(zhì)等
。
生活習性
野生狀態(tài)的銀杏分布于亞熱帶季風區(qū)
,水熱條件比較優(yōu)越
。年平均溫15℃
,極端最低溫可達-10.6℃
,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全年霧日可達248天
。土壤為黃壤或黃棕壤
,pH值5--6。伴生植物主要有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
、金錢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Lindl.)Gord.
、榧樹Torreya grandis Fort.ex Lindl.、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藍果樹Nyssa sinensis Oliv.
、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天目木姜子Litsea auriculata Chien et Cheng
、香果樹Emmenopterys henryi Oliv.
、響葉楊Populus adenopoda Maxim.、交讓木Daphniphylklum macropodum Miq.
、毛竹Phyllostachys Mazel ex H.de Lehaie 等
。
銀杏壽命長,適于生長在水熱條件比交優(yōu)越的亞熱帶季風區(qū)
。土壤為黃壤或黃棕壤
,pH值5~6。一般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
,10月下旬至11月落葉。我國有3000年以上的古樹
。初期生長較慢
,壽命長,蒙蘗性強
。雌株一般20年左右開始結(jié)實
,500年生的大樹 仍能正常結(jié)實。? 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動展葉
,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葉
。
銀杏的分布
銀杏在中國
、日本、朝鮮
、韓國
、加拿大
、新西蘭、澳大利亞
、美國
、法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qū)均有大量分布
。銀杏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圍很很廣
。從水平自然分布狀況看,以北緯30o線附近的銀杏,其東西分布的距離最長,隨著這一緯度的增加或減少,銀杏分布的東西距離逐漸縮短,緯度愈高銀杏的分布愈趨向于東部沿海,緯度愈低銀杏的分布愈趨于西南部的高原山區(qū)。銀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氣候區(qū)內(nèi)
,邊緣分布“北達遼寧省沈陽,南至廣東省的廣州,東南至臺灣省的南投,西抵西藏自治區(qū)的昌都,東到浙江省的舟山普陀島”
,跨越北緯2lo301-41o461,東經(jīng)97o-125o,遍及我國22個省〈自治區(qū)〉和3個直轄市。中國的銀杏資源主要分布在山東
、浙江
、安徽、福建
、江西
、河北、河南
、湖北
、江蘇,湖南
、四川
、貴州、廣西
、廣東等省的60多個縣市
。從資源分布量來看,以江蘇
、山東
、浙江、江西
、安徽
、廣西、湖北
、四川
、貴州等省最多,而各省資源分布也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一些縣或市
,如江蘇的三泰地區(qū)(泰州、泰興
、泰縣(現(xiàn)姜堰市))
、邳州
、吳縣,山東的郯城
、廣西的靈川
、興安等。許多銀杏專家考證后認為
,浙江天目山
、湖北大洪山、神農(nóng)架等偏僻山區(qū)
,發(fā)現(xiàn)自然繁衍的古銀杏群。它們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和自然景觀
,對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和研究生物多樣性
、確保銀杏遺傳資源的持續(xù)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資源考察人員還在湖北和四川的深山谷地發(fā)現(xiàn)銀杏與水杉
、珙桐等孑遺植物相伴而生。
銀杏的垂直分布,也由于所在地區(qū)緯度和地貌的不同,分布的海拔高度也不完全一樣
。但總的來說
,銀杏的垂直分布的跨度比較大,在海拔數(shù)米至數(shù)十米的東部平原到3000m左右的西南山區(qū)均發(fā)現(xiàn)有有生長得較好的銀杏古樹
。如江蘇泰興海拔為5m左右
、吳縣海拔約300m、山東郯城海拔約40m,四川都江堪海拔1600m,甘肅為150Om(蘭州),云南為200Om(昆明),西藏為3000m〈昌都〉
。但這些分布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