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損害(DILI)是指在藥物使用過程中,由于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肝細胞毒性損害或肝臟對藥物及代謝產物的過敏反應所致的疾病,也稱為藥物性肝炎(以下簡稱為藥肝)
按照受累部位,可將藥肝分為三型:①肝細胞損傷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2倍正常上限(ULN)或ALT/堿性磷酸酶(AKP)≥5;②膽汁淤積型,AKP>2×ULN或ALT/AKP≤2;③混合型,ALT和AKP均>2×ULN且ALT/AKP介于2~5之間
根據發(fā)病機制可將藥肝分為兩大類:中毒性肝損害和特異質性肝損害
流行情況和常見原因
歐洲以抗菌藥物為主,亞洲以中草藥為主
藥物性肝損害(簡稱“藥肝”)的發(fā)病率根據各個國家和地區(qū)情況不盡相同。美國鮑爾(Bower)等調查了亞特蘭大地區(qū)藥物導致急性肝衰竭情況,對乙酰氨基酚所致者占41%,急性肝衰竭發(fā)病率為5.5例/100萬人,即在全美國每年約有1600例
阿赫塔爾(Akhtar)等回顧了洛杉磯艾滋病患者黃疸的原因,其中藥物因素占29.4%,主要涉及高效抗逆轉錄病毒藥物
對乙酰氨基酚仍然是美國藥肝的主要原因,大約占一半。飲酒與對乙酰氨基酚肝毒性關系密切,一方面酒精使肝臟的易感性增加,酗酒者應用常規(guī)劑量對乙酰氨基酚即可導致急性肝衰竭;另一方面酗酒者更易成為對乙酰氨基酚的使用者和濫用者
在與肝毒性有關的抗菌藥物方面,2007年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發(fā)布了有關泰利霉素肝毒性的警告
其他較常引起藥肝的藥物包括:降血糖藥物、抗腫瘤藥物
、抗精神病藥物(報告最多的是帕羅西汀,最嚴重的是奈法唑酮)、抗甲亢藥物、解熱鎮(zhèn)痛藥物等。屬于非處方藥的營養(yǎng)添加劑也可能有肝毒性,曾有報告綠茶提取物可導致急性肝損害。近幾年關于Herbalife(美國的一種減肥保健品)肝毒性的報告為數(shù)不少。還有其他中草藥:卡瓦葉和根提取物、某柴胡和茯苓復方制劑、真蘆薈、Teucrium polium L(一種石蠶屬植物)等。降脂藥有肝毒性嗎?
有基礎肝病并非他汀類藥物禁忌
過去一直認為降脂藥物有潛在肝毒性,因此對于存在肝病基礎的脂代謝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颊呤欠駪媒抵?是臨床醫(yī)生關心的問題
劉易斯(Lewis)于2007年發(fā)表在《肝臟病學》上的一篇文獻可能會減少醫(yī)生的用藥顧慮
另有作者對146例男性丙肝抗體陽性患者接受他汀治療的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與上述研究類似,服藥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顯著下降而ALT水平較基線無顯著變化。還有一項前瞻性
如何診斷
在排除其他因素后才能做出藥肝診斷
目前存在多種DILI診斷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應在排除其他因素后才能作出藥肝診斷。有作者報告,在非戊肝流行區(qū)內,28例疑似藥肝的病人中6例實際為急性戊肝
。還應注意排除其他導致氨基轉移酶升高的因素,如舉重、惡性腫瘤等。要明確藥肝的確切病因同樣不易
。不止一篇文獻對藥肝的病因診斷系統(tǒng)進行了新的評價,其結果推翻了一些過去被廣泛接受的觀點,如藥肝好發(fā)人群包括老年人、婦女和飲酒者等,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如何治療
停用致病藥物,促進體內藥物清除,應用特效解毒藥
一旦明確DILI診斷應立即停用相關藥物
。對于部分暫時無法停用該藥的患者,應權衡利弊,慎重選擇。視藥物進入機體的方式、劑量、時間及速度,可進行催吐、洗胃、導瀉、活性炭吸附、利尿等,必要時須進行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漿置換等。乙酰半胱氨酸是唯一有效的對乙酰氨基酚中毒解毒藥,應盡早給藥
。有報告顯示,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后8小時內接受乙酰半胱氨酸治療者的效果,優(yōu)于8小時后給藥者。但并不是所有對乙酰氨基酚過量者都需要治療,是否需要治療取決于其血清濃度。英國規(guī)定,無危險因素者服對乙酰氨基酚后4小時血清濃度仍大于200mg/L(每4小時減半)應開始治療,有危險因素者治療閾值為100mg/L。但是有作者提議治療閾值應該下調,因為閾值以下者仍有發(fā)生嚴重肝功能異常和死亡的報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其他治療還包括常規(guī)護肝支持治療,必要時人工肝治療和肝移植。
如何預防
應對藥肝的發(fā)病機制
、特異質與遺傳多態(tài)性的關系等進行更多研究拒絕不必要的用藥能盡量減少藥肝的發(fā)生
。避免一些可控制的危險因素(如飲酒),改善肝臟基礎狀態(tài)也能減少肝毒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未來在對患者的特異質詳細了解的基礎上,如果在用藥前能檢測患者是否為該藥的特異質者,就會盡可能避免使用該藥,減少特異質性藥肝發(fā)生。比如一項前瞻性研究發(fā)現(xiàn),N-乙酰轉移酶(NAT2)慢乙?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今后需要對藥肝的發(fā)病機制
、特異質與遺傳多態(tài)性的關系等進行更多研究,以便于更好地治療和預防、預測藥肝。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報告制度,建立監(jiān)測網絡和數(shù)據庫,使之與一線醫(yī)生共享。希望我國學者將藥肝相關文章發(fā)表在國際期刊、會議上,擴大亞洲人群數(shù)據的代表性。不能依靠單一指標來診斷藥物性肝損害,首先必須通過血清學試驗
、影像學資料及患者病史,排除其他引起肝損害的因素。MRCP:磁共振胰膽管造影;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AS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TIBC:總鐵結合量;A1AT:α抗糜蛋白酶[源自《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N Engl J Med2006,354:731)]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768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基層醫(yī)院抗菌藥濫用值得重視
下一篇: 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準亟待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