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
、橘紅皆為利痰之藥,然宜于濕寒之痰,不宜于燥熱之痰,至陰虛生熱有痰,外感溫?zé)嵊刑担人?當(dāng)忌。究之伍藥得宜
,半夏或猶可用,是以《傷寒論》竹葉石膏湯
、《金匱》麥門冬湯皆用之
。至橘紅則無 論伍以何藥
,皆不宜用。試略舉數(shù)案于下以明之
。
本邑于姓媼
,勞熱喘嗽,醫(yī)治數(shù)月
,病益加劇
,不能起床,脈搏近七至
,心中熱而且干
,喘嗽連連,勢 極危險
。所服之方,積三十余紙
,曾經(jīng)六七醫(yī)生之手
,而方中皆有橘紅。其余若玄參
、沙參
、枸杞、天冬
、貝母
、牛蒡、生熟地黃諸藥
,大致皆對證
,而其心中若是之熱而干者,顯系橘紅之弊也
。愚投以生懷山藥一 兩
,玄參、沙參
、枸杞
、龍眼肉、熟地黃各五錢
,川貝
、甘草各二錢,生雞內(nèi)金錢半
。煎服一劑
,即不覺干。即其方略為加減
,又服十余劑
,全愈
。

又︰治奉天李××,得風(fēng)溫證
,發(fā)熱
、頭疼、咳嗽
。延醫(yī)服藥一劑
,頭疼益劇,熱嗽亦不少減
。其脈浮洪而長
,知其陽明經(jīng)府皆熱也。視所服方
,有薄荷
、連翹諸藥以解表,知母
、玄參諸藥以清里
,而雜以橘紅三錢,諸藥之功盡為 橘紅所掩矣
。為即原方去橘紅
,加生石膏一兩,一劑而愈
。
又︰治滄州孫××肺臟受風(fēng)
,咳嗽吐痰。醫(yī)者投以散風(fēng)利痰之劑
,中有毛橘紅二錢
,服后即大口吐血,咳嗽益甚
。其脈浮而微數(shù)
,右部寸關(guān)皆有力。投以《傷寒論》麻杏甘石湯
,方中生石膏用一兩
,麻黃用一錢,煎湯送服旱三七細(xì)末二錢
。一劑血止
。又去三七,加丹參三錢
,再服一劑
,痰嗽亦愈。方中加丹參者
,恐其經(jīng)絡(luò)中留有瘀血
,釀成異日虛勞之證
,故加丹參以化之。
統(tǒng)觀以上三案
,橘紅為虛勞溫病之禁藥
,不彰彰可考哉!而 醫(yī)者習(xí)慣用之
,既不能研究其性于平素
,至用之病勢增進(jìn),仍不知為誤用橘紅所致
,不將夢夢終身哉
!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很多人對這種食物并不是很了解
,它對于人體有很多功效和作用
,對這些功效和作用還不要了解的'話,堅持食用的話其功效和作用會更加明顯
,下面是麥冬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1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
1、養(yǎng)陰清熱
,治療陰虛內(nèi)熱或熱病傷津、心煩口渴
。
2
、潤肺止咳,治療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
、痰稠
、氣逆。
3
、清心除煩
,適用于內(nèi)熱擾心之證。
4
、溫病邪熱入營
,身熱夜甚,煩躁不安
。
5
、熱傷氣陰,心煩口渴
,汗出體倦者
。
6、心陰不足
,心煩不眠
,舌紅少苔者
。
7、養(yǎng)陰潤肺
,主治陰虛肺燥
、干咳燥咳、勞熱咯血等證
。
8
、益胃生津,善治胃陰不足
、舌干口渴
、納呆不饑等證。此外還可以用來治療陰虛腸燥
、大便秘結(jié)
。
禁忌:
一般感冒風(fēng)寒、痰飲濕濁咳嗽
、脾胃虛寒者忌服
。
麥冬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21、《圣濟(jì)總錄》麥門冬湯 記載:麥冬治肺癰涕唾涎沫
,吐膿如粥:麥門冬(去心
,焙)二兩,桔梗(去蘆頭)五兩
,甘草(炙
,銼)三分。上三味粗搗篩
,每服三錢匕
,水一盞,青蒿心葉十片
,同煎至七分
,去滓溫服。稍輕者粥飲調(diào)下亦得
。
2
、《安徽藥材》記載:麥冬治咽喉腫痛。
3
、《溫病條辨》沙參麥冬湯 記載:麥冬治燥傷肺胃陰分
,或熱或咳者:沙參三錢,麥冬三錢
,玉竹二錢
,生甘草一錢,冬桑葉一錢五分,扁豆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
,日再服
。
4、《千金方》生脈散 記載:麥冬治熱傷元氣
,肢體倦怠
,氣短懶言,口干作渴
,汗出不止
,腳欹眼黑,津枯液涸:人參五錢
,麥門冬(去心)三錢
,五味子二錢(碎)。水煎
,不拘時溫服
。
5、《本草衍義》記載:麥冬治心肺虛熱
。
6
、《名醫(yī)別錄》記載:麥冬療身重目黃,心下支滿
,虛勞客熱
,口干煩渴,止嘔吐
,愈痿蹶,強(qiáng)陰益精
,消谷調(diào)中
,保神,定肺氣
,安五臟
,令人肥健。
7
、《金匱要略》麥門冬湯記載:麥冬治火逆上氣
,咽喉不利: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
,溫服一升
,日三夜一服。
8
、《南京民間藥草》記載:麥冬治婦女濕淋
。
9、《外臺秘要方》記載:麥冬治患熱消渴:黃連一升(去毛)
,麥門冬五兩(去心)
。上二味,搗篩
,以生地黃汁
、栝樓根汁。牛乳各三合和
,頓為丸如梧子
,一服二十五丸,飲下
,日再服
,漸漸加至三十丸。
10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麥冬主心腹結(jié)氣
,傷中傷飽,胃絡(luò)脈絕
,羸瘦短氣
。
11、《藥性論》記載:麥冬治熱毒
,止煩渴
,主大水面目肢節(jié)浮腫,下水
。治肺痿吐膿
,主泄精。
12
、《醫(yī)學(xué)啟源》記載:《主治秘訣》云
,麥冬治經(jīng)枯乳汁不下。
13
、《普濟(jì)方》麥門冬丸 記載:麥冬治虛熱上攻
,脾肺有熱,咽喉生瘡:麥門冬一兩,黃連五錢
。上為末
,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食前麥門冬湯下
。
14、《溫病條辨》增液湯 記載:麥冬治陽明溫病
,無上焦癥
,數(shù)日大便不通,當(dāng)下之
,若其人陰素虛
,不可行承氣者:元參一兩,麥冬八錢
,生地八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
,口干則與飲令盡
,不便,再作服
。
15
、《溫病條辮》玉竹麥門冬湯 記載:麥冬治燥傷胃陰:玉竹三錢,麥冬三錢
,沙參二錢
,生甘草一錢,水五杯
,煮取二杯
,分二次服
。
16
、《圣濟(jì)總錄》麥門冬湯 記載:麥冬治骨蒸肺痿
,四肢煩熱,不能食
,口干渴:麥門冬(去心
,焙)
、地骨皮各五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
。先以水二盞
,煎小麥一合,至一盞半,去麥入藥
,煎至一盞
,去滓,分溫二服
,空腹食后各一
。
17、《珍珠囊》記載:麥冬治肺中伏火
,生脈保神
。
18、《本草拾遺》記載:麥冬治寒熱體勞
,下痰飲
。
19、《圣惠方》麥門冬飲子 記載:麥冬治吐血
,衄血不止:生麥門冬汁五合
,生刺薊汁五合,生地黃汁五合
。相和
,于鍋中略暖過,每服一小盞
,調(diào)伏龍肝末一錢服之
。
20、《溫病條辨》麥冬麻仁湯 記載:麥冬治瘧傷胃陰
,不饑
,不飽,不便
,潮熱
,得食則煩熱愈加,津液不復(fù)者:麥冬五錢(連心)
,火麻仁四錢
,生白芍四錢,何首烏三錢
,烏梅肉二錢
,知母二錢。水八杯
,煮取三杯
,分三次溫服。
21
、《濟(jì)生方》麥門冬飲 記載:麥冬治衄血不止:麥門冬
、生地黃
,每服一兩,水煎
。
22
、《用藥心法》記載:麥冬補(bǔ)心氣不足及治血妄行。
23
、《圣濟(jì)總錄》麥門冬湯 記載:麥冬治消渴
,喉干不可忍,飲水不止
,腹?jié)M急脹:麥門冬(去心
,焙),烏梅(去核取肉
,炒)各二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
,水一疊
,煎至半盞,去滓
,食后溫服
,日三。
24
、《日華子本草》記載:麥冬治五勞七傷
,安魂定魄,時疾熱狂
,頭痛
,止嗽。
25
、蘇軾麥門冬湯 記載:麥冬治齒縫出血成條:人參八分
,茯苓、麥冬各一錢
。水煎溫服
。
26、《本草匯言》記載:麥門冬清心潤肺之藥也
。主心氣不足
,驚悸怔忡,健忘恍惚
,精神失守
;或肺熱肺燥,咳聲連發(fā)
,肺痿葉焦
,短氣虛喘,火伏肺中
,咯血咳血
;或虛勞客熱,津液干少
;或脾胃燥涸
,虛秘便難;此皆心肺腎脾元虛火郁之證也
。然而味甘氣平
,能益肺金,味苦性寒
,能降心火
,體潤質(zhì)補(bǔ),能養(yǎng)腎髓
,專治勞損虛熱之功居多
。如前古主心腹結(jié)氣,傷中傷飽
,胃絡(luò)脈絕
,羸瘦短氣等疾,則屬勞損明矣
。
27
、《藥品化義》記載:麥冬潤肺,清肺
,蓋肺苦氣上逆
,潤之清之,肺氣得保
,若咳嗽連聲
,若客熱虛勞,若煩渴
,若足痿
,皆屬肺熱,無不悉愈
。同生地
,令心肺清則氣順,結(jié)氣自釋
,治虛人元氣不運
,胸腹虛氣痞滿,及女人經(jīng)水枯
,乳不下
,皆宜用之
。同黃芩,扶金制木
,治臌脹浮腫
。同山梔,清金利水
,治支滿黃疸
。又同小荷錢,清養(yǎng)膽腑
,以佐少陽生氣
。入固本丸,以滋陰血
,使心火下降
,腎水上升,心腎相交之義
。
28
、《福建民間草藥》記載:麥冬能清心益肝,利尿解熱
,治小便淋閉
,小兒肝熱。
求助~~專升本中醫(yī)基礎(chǔ)和方劑題
專升本中醫(yī)基礎(chǔ)及方劑1.根據(jù)十二經(jīng)脈流注次序
,手少陽經(jīng)應(yīng)流注至A.手厥陰經(jīng)B.足少陽經(jīng)C.足厥陰經(jīng)D.手少陰經(jīng)2.下列不宜用陰陽的基本概念來概括的是A.寒與熱 B.上與下 C.動與靜 D.邪與正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
,以下哪一條是錯誤的?A.木為水之子 B.水為火之所不勝 C.火為土之母 D.金為木之所勝4.《素問·五臟別論》稱為“滿而不能實”者是指A.五臟B.六腑C.奇恒之腑D.臟腑5.以下哪種說法是錯誤的?A.肺主氣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調(diào)水道D.肺主治節(jié)6.脾統(tǒng)血的含義是A.脾有推動血液在經(jīng)脈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調(diào)節(jié)經(jīng)脈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統(tǒng)攝血液在經(jīng)脈中運行的作用D.脾有貯藏血液的作用7.對機(jī)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推動溫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陽B.肺氣C.脾氣D.腎陽8.下列不屬于奇恒之腑的是A.脈 B.筋 C.髓 D.骨9.干咳少痰,或痰液膠粘難咯
,多因感受哪種病邪?A.風(fēng)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下列屬于“用寒遠(yuǎn)寒”治法的是A.陰盛慎用寒藥B.陽虛慎用寒藥C.冬季慎用寒藥D.假寒慎用寒藥11.能產(chǎn)生天癸的物質(zhì)是A.水谷精微B.腎精C.沖任氣血D.命門之火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發(fā)
、柔和 B.陽熱、上炎 C.長養(yǎng)
、化育 D.清靜
、收殺13.膀胱貯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賴于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發(fā)肅降作用 C.膀胱的氣化作用 D.腎的氣化作用14.氣的上升運動太過
,稱為A.氣滯B.氣逆C.氣不降 D.氣脫15.分布于面頰部的經(jīng)脈是A.足陽明胃經(jīng) B.足少陽膽經(jīng) C.手少陽三焦經(jīng)D.手太陽小腸經(jīng)16.濕邪致病往往纏綿難愈
,是由于A.濕為陰邪B.濕性重濁C.濕性粘滯D.濕性趨下17.痰、飲
、水
、濕同源而異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 B.飲 C.水 D.濕18.對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攝作用的是A.肝 B.肺 C.脾 D.腎19.孫絡(luò)是指A.十五別絡(luò) B.行于淺表部位的絡(luò)脈 C.絡(luò)脈中最細(xì)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絡(luò)脈20.由于暑性升散
,故致病可見A.易傷人體上部及肌表 B.易生風(fēng)動血 C.易耗氣傷津 D.易為陽熱癥狀21.能調(diào)節(jié)十二經(jīng)氣血
,主生殖功能的經(jīng)脈是A.督脈B.帶脈C.任脈D.沖脈22.心悸不安,精神渙散
,多由下列何種因素引起?A.喜傷心 B.怒傷肝 C.思傷脾 D.悲傷肺23.形成陰疽流注的病因多為A.暑邪B.熱邪C.痰飲D.瘀血24.脾病面色黃
,見何種脈時為逆A.浮脈B.洪脈C.弦脈D.緩脈25.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潤惡燥B.不耐寒熱C.體陰用陽D.喜燥惡濕26.循行于下肢內(nèi)側(cè)前緣內(nèi)踝上八寸以下的經(jīng)脈是A.足太陰脾經(jīng) B.足厥陰肝經(jīng) C.足少陰腎經(jīng) D.足陽明胃經(jīng)27.十二經(jīng)中具有兩條別絡(luò)的經(jīng)脈是A.足少陰腎經(jīng) B.足太陰脾經(jīng) C.手少陰心經(jīng) D.手太陰肺經(jīng)28.導(dǎo)致人體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機(jī)是A.陰陽偏盛B.陰陽偏衰C.陰陽離決D.陰陽失調(diào)29.對虛實錯雜證運用先攻后補(bǔ)治則的主要根據(jù)是A.先祛邪不會傷正 B.先扶正可致留邪 C.正氣雖虛尚可耐攻 D.標(biāo)癥緊急先治其標(biāo)30.腎所藏之精是指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D.生殖之精31.對肺司呼吸直接起調(diào)節(jié)作用的有A.心的行血功能B.脾的運化功能C.腎的納氣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E.宗氣的行呼吸功能32.起于胞中的經(jīng)脈有A.督脈B.任脈C.帶脈D.沖脈E.心包經(jīng) 33.六淫中屬于陰邪的有A.風(fēng)邪B.寒邪C.暑邪D.濕邪E.火邪34.根據(jù)七情分屬五臟的理論
,下列情志中屬心所主的是A.喜 B.怒 C.悲 D.驚 E.恐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A.調(diào)節(jié)精神情志B.促進(jìn)消化吸收C.維持氣血運行D.協(xié)助水液代謝E.調(diào)理沖任二脈36.扶正與祛邪兼用的原則是A.扶正不留邪 B.先攻后補(bǔ)C.祛邪不傷正 D.先補(bǔ)后攻E.攻補(bǔ)兼施37.根據(jù)五行相生規(guī)律確定的治療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補(bǔ)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38.奇恒之腑包括A.腦 B.筋 C.脈 D.骨 E.髓39.“氣為血之帥”,具體表現(xiàn)為A.氣能生血B.氣能行血C.氣能攝血D.血能載氣E.血能生氣40.以下屬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氣化火B(yǎng).五志化火C.命門之火D.少火E.壯火41.古代哲學(xué)精氣概念的產(chǎn)生是源于:A.水地說 B.五材說 C.元氣說D.五方說E.人體之精說42.因情志刺激
,突然出現(xiàn)下焦脹滿
,甚至小便失禁。此因:A 恐則氣下B 悲則氣消C 驚則氣亂 D 喜則氣緩 E 怒則氣上43.痰與飲的主要區(qū)別是: A 熱者為痰
,寒者為飲。B 得陽氣煎熬而成者為痰
,受陰氣凝聚而成者為飲
。C 濃度較大,較粘稠者為痰
;濃度較小
,較清稀者為飲。D 色黃者為痰
,色白者為飲
。E以上都不是。44.在溫病學(xué)方面
,創(chuàng)立以“三焦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方法的醫(yī)家是:A朱丹溪B吳鞠通 C吳又可 D劉完素 E薛生白45.與語言
、聲音、呼吸的強(qiáng)弱有關(guān)的是:A營氣 B衛(wèi)氣C宗氣D元氣 E谷氣46.下列不屬于津液的排泄途徑是:A汗B尿C糞D嘔吐物 E呼氣47.言人身臟腑之陰陽
,則脾為: A陰中之陰B陰中之陽 C陰中之至陰D陽中之陰E陽中之陽48.“肝火犯肺”是屬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D相侮 E母病及子49.與情志抑郁最為關(guān)聯(lián)的是:A心神不足 B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仗?C肝失疏泄 D肝升太過E神不守舍50.腎在液為:A涎 B唾 C尿 D淚 E涕51. “瀉南補(bǔ)北”法適用于: A腎陰虛而肝陽亢 B腎陰虛而相火動 C腎陰虛而心火旺D心陰虛而心陽亢 E以上均不是5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A皮膚 B孔竅C肌肉D關(guān)節(jié)E血脈53.易使人出現(xiàn)各種血證的是:A 風(fēng)邪 B 暑邪C 燥邪D 火邪E 寒邪54.屬于陰中之陽的時間是:A.上午B.下午 C.前半夜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55.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適用于:A.實寒證B.實熱證 C.虛寒證D.虛熱證E.陰陽兩虛證56.在五行生克關(guān)系中
,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A.木克土 B.火生土C.金生水D.金克木E.水克木57.在陰陽失調(diào)病機(jī)中,陽偏衰以哪臟為根本: A心 B肝C 脾 D肺E腎58.“一源三歧”的三條經(jīng)脈是:A沖
、任
、帶 B任、督
、帶 C沖
、任、督 D督
、沖
、帶 E督、沖
、蹺59.少陽經(jīng)在頭部經(jīng)過的部位是:A頭后部B側(cè)頭部C頭頂部 D前額部 E全頭部60.脾之華在:A毛B唇C發(fā) D 面 E爪61.“血之府”是指: A心 B肝C脈D沖脈E任脈62.與呼吸關(guān)系最密切的兩臟是: A肺與心B肺與肝 C脾與肺 D肺與腎E心與腎63.被稱為“水谷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氖牵篈脾B小腸C胃D大腸 E三焦64.下面既是病理產(chǎn)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A飲食 B六淫C七情 D瘀血 E疫癘65. “用熱遠(yuǎn)熱
,用寒遠(yuǎn)寒”是指治療用藥應(yīng)注意:A因人制宜B因時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標(biāo)E以上均不是66.內(nèi)濕的產(chǎn)生與哪一臟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A 腎B肝 C肺 D心E脾67.胃與小腸上口相接處為: A賁門 B闌門 C魄門D幽門 E吸門68.《素問·水熱穴論》稱“胃之關(guān)”是: A腎B脾C肺 D膀胱E三焦69.“大實有羸狀”的病機(jī)應(yīng)屬于: A虛中夾實B真虛假實 C真實假虛 D虛實夾雜E虛證70.“虛則補(bǔ)之
,實則瀉之”屬于:A反治B正治 C治標(biāo) D標(biāo)本兼顧 E以上都不是71.屬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劉完素 B朱丹溪 C李東垣 D張景岳 E張從正72.“土爰稼穡”是指土具有: A生化作用 B滋潤作用 C承載作用 D收斂作用 E受納作用73.根據(jù)《素問·五運行大論》觀點
,五行中某一行之氣太過,則:A制其所勝B侮所不勝 C已所不勝輕則侮之 D五行相克E已所不勝侮而乘之74.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是: A.補(bǔ)其不足B.損其有余 C.虛則補(bǔ)之D.實則瀉之 E.損者益之75.過勞包括:A 勞力過度 B 勞神過度 C 房勞過度D 安逸過度 E 飲酒過度76.膽又稱為:A 中精之府 B 孤府 C 清凈之府D 中正之官 E 元神之府77.營氣的生理功能:A化生血液B調(diào)控體溫 C溫煦臟腑 D抗御外邪 E營養(yǎng)全身78.七情內(nèi)傷的致病特點是: A致病廣泛
,變化多端B直接影響內(nèi)臟 C發(fā)為情志病證D影響臟腑氣機(jī) E七情變化影響病情79.寒邪的性質(zhì)和致病特點是:A主動B收引C凝滯D重濁 E為陰邪
,易傷陽氣80.氣虛可進(jìn)一步導(dǎo)致: A 血虛B 血瘀C 出血D 水停E 津泄81.九味羌活湯的組成藥物中含有
A.白芍藥B.山茱萸C.生地黃D.麥門冬E.枸杞子82.清營湯的功用是
A.瀉火養(yǎng)陰,涼血散瘀B.益氣養(yǎng)陰
,寧心安神C.清熱涼血
,養(yǎng)陰生津D.清營透熱,養(yǎng)陰活血E.瀉火解毒
,涼血止血83.芍藥湯與白頭翁湯的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是
A.黃芩B.黃連C.黃柏D.大黃E.秦皮84.瀉白散與清骨散的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是
A.桑白皮B.地骨皮C.牡丹皮D.五加皮E.茯苓皮85.?dāng)《旧⒌慕M成藥物中不包括
A.柴胡
、前胡B.羌活、獨活C.桔梗
、枳殼D.人參
、甘草E.當(dāng)歸、芍藥6.回86陽救急湯除回陽救急外
,還具有的功用是
A.益氣養(yǎng)陰B.養(yǎng)血通脈C.益氣生脈D.活血止痛E.養(yǎng)血斂87.黃芪桂枝五物湯與當(dāng)歸四逆湯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是
A.生姜
、芍藥、桂枝B.大棗
、桂枝
、生姜C.黃芪、桂枝
、芍藥D.芍藥
、生姜、大棗E.桂枝
、芍藥
、大棗88.具有解表清里功用的方劑是
A.葛根黃芩黃連湯B.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C.涼膈散D.小柴胡湯E.竹葉石膏湯89.左歸丸與一貫煎相同的功用是
A.滋陰B.疏肝C.補(bǔ)脾D.降火E.益氣90.右歸丸除溫補(bǔ)腎陽外,還具有的功用是
A.填精補(bǔ)血B.補(bǔ)益脾胃C
,理氣健脾D.散寒止痛E.納氣平喘91.天王補(bǔ)心丹與朱砂安神丸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有A.酸棗仁B.炙甘草C.玄參D.黃連E.生地黃 92.酸棗仁湯中養(yǎng)肝血
、安心神的藥物是
A.知母B.川芎C.茯苓D.甘草E.酸棗仁93.四神丸的組成藥物中含有
A.草豆蔻B.白豆蔻C.肉豆蔻D.砂仁E.厚樸 94.玉屏風(fēng)散的功用有
A.固表B.澀腸C.止遺D.固沖E.補(bǔ)腎95.真人養(yǎng)臟湯主治之久瀉久痢的主要病機(jī)是
A.腎陽衰微B.脾胃虛寒C.腸胃寒積D.脾腎虛寒E.肝腎虛寒96.旋覆代赭湯的功用不包括
A.益氣B.降逆C.和胃D.止咳E.化痰 97.定喘湯的組成藥物中含有
A.半夏、當(dāng)歸B.麻黃
、杏仁C.桑白皮
、地骨皮D.黃芩、陳皮E.蘇子
、橘紅 98.蘇子降氣湯組成中不包含的藥物是
A.當(dāng)歸B.肉桂C.前胡D.厚樸E.葶藶子99.槐花散的功用有
A.祛濕排膿B.清熱解毒C.行氣解郁D.疏風(fēng)下氣E.解表散邪100.大定風(fēng)珠的組成藥物中含有
A.柏子仁B.桃仁C.郁李仁D.杏仁E.麻子仁標(biāo)準(zhǔn)答案及評分標(biāo)準(zhǔn)(按試題順序排列)1.B2.D 3.D4.A 5.B6.C7.D 8.B9.D 10.C11.B 12.C 13.D 14.B 15.D16.C 17.C 18.A 19.C 20.C21.D 22.A 23.C 24.C 25.B26.B 27.B 28.C 29.C 30.C31.CE 32.ABD 33.BD34.AD 35.ABCDE 36.AC 37.ABD 38.ACDE 39.ABC 40.ABE41 A42 A 43C 44B 45C 46D 47C48D49C 50B51C52D53D54D55C56E57E 58C 59B 60B61C62D63C64D65B66E67D 68A 69C 70B71 ABCE 72ACE 73 AB 74 BD75ABC76 ACD77 AE 78 BCDE79 BCE80ABCDE81C 82D 83B 84B 85E86C 87E 88A 89A 90A91E 92E 93C 94A 95D96D 97B 98E 99D 100E
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很多人對這種食物的功效和作用不是很清楚,它的功效和作用都十分豐富
,服用的量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個點
,這種藥材對身體的作用是很大的,看完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你了解了嗎
?
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1銀柴胡又稱銀胡
、山馬踏菜根,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根
,始載于《本草綱目》柴胡項下
,主產(chǎn)于寧夏、甘肅
、陜西
、內(nèi)蒙古等省區(qū),以銀州者為勝
。
每年秋后莖葉枯萎時采挖
,除去地上莖、葉及須根
,洗凈曬干即可入藥
。其性涼
,味甘苦
,入肝、胃經(jīng)
,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
,常用于治療虛勞骨蒸、陰虛久瘧
、小兒疳熱羸瘦等癥
。在商品中,有以同科植物燈心蚤綴干燥的根冒充銀柴胡入藥
,使用時要注意鑒別
。
銀柴胡是什么
【藥名】 銀柴胡
【別名】 牛膽根、沙參兒
。
【來 源】 為雙子葉植物藥石竹科植物銀柴胡的根
。
【處方名】 銀胡、銀柴胡
。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
。莖簇生,數(shù)回叉狀分枝
,節(jié)稍膨大
,密被毛茸。葉對生
,披針形
,上面疏被毛或幾無毛,下面被短毛。聚傘花序
,花梗細(xì)
,有柔毛;萼片5
,披針形
,邊緣白色,膜質(zhì)
;花瓣5
,白色,與萼片近等長
,先端2裂
;雄蕊10;子房上位
,花柱3
,絲狀。蒴果近球形
,熟時先端6裂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
生于草原或石縫中。主產(chǎn)陜西
、甘肅
、寧夏及內(nèi)蒙古。
【采制】 8—9月挖根
,除去須根
,洗凈,曬干
。
【性狀】
根類圓柱形
,偶有分枝,長15—40cm
,直徑1—2
。5cm。表面淡黃色或黃白色
,有扭曲的縱皺紋及支根痕
,具孔狀凹陷,習(xí)稱“沙眼”
。頂端有密集的疣狀突起的莖痕
,習(xí)稱“珍珠盤”
。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
,斷面有裂隙
,皮部甚薄,木部有黃
、白色相同的`放射狀紋理
。氣微,味甘
。
【銀柴胡補(bǔ)充信息】
炮制: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zhì),洗凈
,潤透
,切厚片,干燥
,炮制后貯干燥容器內(nèi)
,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
。
銀柴胡的功效與作用
(一)銀柴胡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 治虛勞骨蒸,陰虛久瘧
,小兒疳熱羸瘦
。
《本草經(jīng)疏》:"治勞熱骨蒸
。"
《本草備要》:"治勞疳良
。"
《本草從新》:"治虛勞肌熱骨蒸,勞瘧熱從髓出
,小兒五疳羸熱
。"
《醫(yī)林纂要》:"堅腎水,平相火
。"
《本草求原》:"清肺
、胃、脾
、腎熱
,兼能涼血。治五臟虛損
,肌膚勞熱
,骨蒸煩痛,濕痹拘攣
。"
《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涼血
。治肺結(jié)核潮熱。"
(二)銀柴胡的藥理作用
銀柴胡有降血脂作用。
太平洋絲石竹提取成分三萜皂甙可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清膽固醇濃度
,降低膽固醇/腦磷脂系數(shù)
,改善家兔動脈粥樣硬化的癥狀。
抗炎:銀柴胡有抗炎作用
。
解熱:銀柴胡有解熱作用
。
其它作用:抗菌,降低血清膽甾醇濃度
,并可使主動脈類脂質(zhì)含量降低
;皂甙可作用于血漿脂蛋白,阻止膽甾醇的酯化及其在血管壁的沉積
,也可以阻止膽甾醇從腸道吸收等
。銀柴胡可清虛熱、除疳熱
,還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是生產(chǎn)傳統(tǒng)中成藥烏雞白鳳丸的主要原料。
【應(yīng)用】
陰虛發(fā)熱
。本品甘寒益陰
,清熱涼血,退熱而不苦泄
,理陰而不升騰
,為退虛熱除骨蒸之常用藥。用于陰虛發(fā)熱
,骨蒸勞熱
,潮熱盜汗,多與地骨皮
、青蒿
、鱉甲同用,如清骨散(《證治準(zhǔn)繩》)
。
疳積發(fā)熱
。本品能清虛熱,消疳熱
,故用治小兒食滯或蟲積所致的疳積發(fā)熱
,腹部膨大,口渴消瘦
,毛發(fā)焦枯等癥
,常與胡黃連、雞內(nèi)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