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常識 >> 雜談

黃帝內經探討:數字與生命-第5章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醫(yī)案日記 2023-06-21 10:17:14

章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5.01生命的搖籃

地球是我們所知道的惟一有智慧生命的星球

,這當然是指我們人類而言
。人作為萬物之靈
,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大概就是人有自己的思維與智慧

黃帝內經探討:數字與生命-第5章我們只有一個地球.png" />

在生物進化的漫長歷程中

,為什么只有我們人類進化出了智慧?智慧生命為什么只在地球上存在
?讓我們再次回到生命誕生的起點去追本溯源

生命從最原始的病毒進化到人,就是原始病毒的DNA進化為人的DNA的過程

。在這個進化過程中
,DNA所積聚的能量越來越多,結構也越來越復雜。DNA結構進化的過程中
,量變表現為物種基因的變異
,質變就是新的物種的產生。每一個生命在其一生中都在為自己的DNA增加能量
,這種能量的增加一代一代地積累
,一個物種一個物種地傳遞,到今天就變成了地球上最復雜的能量積聚形式——人類的DNA
。所以人其實是億萬年來能量不斷積累的一個結果
,智慧也就是能量積聚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產物。

生命積聚的這個能量全部來自太陽能

。生命為什么一定要不停地積聚能量呢
?因為地球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
。在大氣層的包裹下
,來自太陽的能量如果不能被有效地吸收并儲存起來,地球的溫度將會比現在高得多
。地球的鄰居金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金星就是古代所說的太白金星,它是我們肉眼看到的夜空中最明亮的行星
。金星的周圍也有一層濃厚的大氣層
,由于沒有生命的存在,來自太陽的能量在金星得不到有效地吸收和儲存,在溫室效應的作用下
,金星的溫度就比地球高得多。金星的溫度一般都在465-485℃之間
,既使到了夜晚
,溫度也不下降
,依然是難耐的高溫

生命不停地積聚能量

,就是為了防止地球溫度的過度升高
,維持地球生命生存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那么億萬年來,無數生命所積聚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物積聚的能量
,一份傳給后代
,發(fā)育成新的生命
,而生物積聚的大部分能量在死亡后由尸體變成了地球上的泥土

億萬年來,所有生命積聚的能量都隨著生物的死亡變成了地球上的泥土

,這個土有多少呢
?按說可以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計算出來
,這里我們只從天文學上來大致估計一下。根據動量守恒定律
,物體的動量等于物體的質量與速度的乘積
。在一個物體動量不變的前提下
,如果物體的質量增加了
,其運動速度必然變慢。生命不停地積聚能量
,不停地轉變?yōu)榈厍蛏系耐粒堑厍虻馁|量必然逐漸變大,而地球的動量是不變的
,所以地球自轉的速度必然變慢,表現為一天的時間在逐漸加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代天文學表明
,4億年前左右
,一年有400多天,一天只有20個小時左右
,那時候的地球轉動得比現在快得多?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在地球自轉變慢了
,就是無數生命億萬年來積聚的能量變成了地球上的土的結果

由于太陽質量太大

,地球質量的增加對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力影響不大
,故地球公轉的變化不明顯
,但月亮公轉就受到了地球質量增加的明顯影響
。根據天體中二體繞行問題的速度公式可以推算出
,當地球質量變大時,月亮將在一個更加扁長的橢圓軌道上繞地球公轉
,換句話說
,月亮將離地球越來越遠
,而天文學上的觀測結果表明
,月亮正在以大概每年幾厘米的速度離我們遠去

生命的本質是能量的一種積聚形態(tài)

,在這里再次讓我們得到了一個直觀的認識
。任何一個生命體都是一個能量的積聚和轉化系統(tǒng)
,生命積聚能量的目的就是為了把能量變成土
,以維持地球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地球作為生命的搖籃

,從名字上也可以看出這一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暗亍弊帜恕巴烈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地球的含義就是土
。萬物土中生
,萬物土中滅,說的真是一點不錯。

5.02時間與空間的本質

生命把太陽能轉變?yōu)榈厍蛏系耐恋倪^程

,其實就是中醫(yī)理論中五行相生的火生土
。以前我們理解火生土的時候,總是講火可以把任何東西燒成灰燼
,灰就是土
,現在看來未免不夠深刻

這個火生成的土

,也不完全一樣
。在我國南方
,天氣炎熱
,生命積聚的熱量就多,火所生成的土就有很多是紅土
;在中原地區(qū)
,天氣溫和,熱量適中
,火生出來的這個土就是黃土
;到了東北三省,天氣嚴寒
,熱量大減
,火所生的土就是黑土
。而中醫(yī)的五行講南方赤色,北方黑色
,中央黃色
,跟這個土壤的顏色完全一致

火生成了土,根據中醫(yī)五行相生的理論

,土又生成了金
。土生金的含義,一般都解釋為土里能淘出金子來
。這只是土生金的一小部分含義
。在上一章我們說到,《黃帝內經》把金定義為金玉沙石
,也就是西部的高原山脈
。我們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一下是否如此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

,在自轉的過程中
,必然使地球表面的物質產生自東向西運動的趨勢
。于是無數生命所變成的這個土,在地球自轉的影響下
,逐步向西遷移
,并在西部形成了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高原和山脈。如果我們找一個地球儀來看一下就會發(fā)現
,地球上絕大部分山脈都集中在各個大陸的西測
。土生金和西方屬金的本質其實源自地球的自轉。

東方是植被青翠的平原,西方是積雪皚皚的高山

,南方是高溫火熱的紅泥,北方是嚴寒冰凍的黑土
,中央是不冷不熱不高不低的黃土地
。這一切
,其實都源自太陽的能量,源自火生土。只不過數量不同的能量積累
,產生了不同的土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土地也是能量,而且是由無數前輩的生命轉化而來的
。所以自古以來
,任何一個國家都把領土看作最重要的財產
,為了爭奪和保衛(wèi)自己的領土
,甚至不惜在戰(zhàn)場上流血犧牲

土地也是能量

,土地來自太陽
,這又讓我想起了我們神話傳說中的息壤
。古代洪水泛濫的時候
,就有天上的神仙偷來玉皇大帝的息壤
。息壤是可以自己長大的土壤
。把息壤扔到洪水中,息壤就長出了土地
,萬物才幸免于難,得以生存
。我們今天看來土地源自太陽
,這和息壤來自天上是多么的相似
。而且地球上的土壤是逐漸生成的,最開始的時候
,地球上大概真的只有海洋
,沒有陸地。正是生命的誕生
,才使得陸地在海洋中逐漸生長形成
,這和息壤會自己生長的特性再一次不謀而合
。神話傳說的深刻內涵
,在讓我們震驚之余
,不能不讓我們懷疑史前文明的存在

東西南北中

,從物理學上來說
,這是空間的概念
。如果這個空間從地球上的土壤的角度來說
,那空間的本質就是億萬年來積累的能量。

那么時間的概念呢

?一天分旦午夕夜
,一年有春夏秋冬,而都表現出寒熱溫涼的變化規(guī)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代物理學認為時間是運動的一種表現
。我們來想像一下,假設地球停止了自轉
,也停止了公轉
。如果停在早晨
,那我們就永遠處在朝陽初升的清晨
,溫度假定也停在10℃不變
;如果停在上午十點,氣溫可能就保持在20℃,不再升高也不再下降
;如果停在中午十二點
,那可能一直就是30℃的酷暑高溫
。時間
,從這個角度去看,也是一種能量
,只不過是一種時刻都在變化的即時能量

現在,時間和空間都變成了能量

,只不過空間是積累儲存的能量
,時間是即時變化的能量,所以《黃帝內經》才把時間和空間根據能量多少或高低的不同
,劃分為五個等級,叫做水、火
、木、金
、土
,來概括和描述它們不同的特性。水是北方和冬季
,火是南方和夏季
,木是東方和春季,金是西方和秋季
,土居中央。

我們在前面提到過

,五行的本質就是不同的陰陽
,現在也可以說
,五行的本質就是不同的能量。

中醫(yī)理論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的核心

,總是被不明真相的人懷疑為封建迷信
,現在,我們就把中醫(yī)的陰陽五行理論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上再提高一個層次
,讓這些人徹底打消對陰陽五行的懷疑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理論之一。廣義相對論的內容

,簡單地來說
,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tǒng)一。我們平時感覺時間和空間好像沒有什么關系
,而在愛因斯坦看來,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割的
。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的一種存在形式,時間
、空間和物質這三者糾纏在一起
,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這和中醫(yī)理論用五行來概括統(tǒng)一四時五方不正好異曲同工嗎

如果說中醫(yī)的陰陽五行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以不同的方式都揭示了這個世界的共同本質

,那么我們說中醫(yī)理論中就包含了相對論
,或者說相對論中也有著中醫(yī)理論的內容,就沒有什么不妥

5.03黃皮膚的中國人

黃土地孕育了我們黃皮膚的中國人

。我們自稱是炎黃子孫,中醫(yī)理論的經典叫《黃帝內經》
,都離不開一個黃字
。這都與我們所處的位置——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qū)密不可分
。適中的位置積聚了適中的能量
,形成了適中溫和的黃土地
,并最終孕育出了我們黃皮膚的中國人

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傳說

,和我們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常識,在這里不謀而合
。水土的差異
,本質上是能量的差異,不同的能量
,導致了不同地區(qū)人種或體質的差異

從國內來看,南方人身材比較矮小

,北方人身材就比較高大
。南方人比較聰明能干,吃苦耐勞
;北方人相對就比較懶惰
,觀念轉變得也比較慢。這從改革開方的成果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南方能量更多,能量的集聚程度更高

,所以南方人DNA的結構就更復雜
,所蘊含的能量就更多
,也就更聰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蛘哒f,南方人比北方人進化得更快一些
,所以在智慧上就走在了北方人的前面
。這一點
,自古才子偉人大多出自南方,也可以作為證明。

那為什么聰明的人個子反而矮呢

?這可能是物種在進化的時候,優(yōu)勝劣汰的原則就是用更小的體積來積聚更多的能量
。物種為了更多地積聚能量
,最簡單的選擇就是長大身體
,古代的恐龍就比今天的大象還要大得多。當體積大到自身無法承受的時候
,就只好進一步改變DNA的結構
,用更小的體積來積聚更多的能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铸埖臏缃^
,也許與此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
,物種的體積在進化的過程中應該有著一個先變大再變小的周期性的規(guī)律。南方人就是憑借著更復雜的DNA結構
,用更小的身材
,實現了更高的智慧。

東方與西方也存在著這種差異

。東方屬木主生發(fā)
,所以沿海地區(qū)人們開拓進取的步伐就比西部高原地區(qū)的人們快得多
。這一點在日本人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日本的產品以精致小巧聞名于世
,這都得益于日本人永不停止的研發(fā)精神

以前去日本叫東渡扶桑。扶桑是什么呢

?扶桑是我們的古人所記載的一棵大樹
,九個太陽住在上面
,輪流升天值班。扶桑的具體位置據記載在今天的蓬萊以東
。在大冰川時期
,海平面比較低
,中國與日本之間沒有海洋相隔
,而是連在一起的一塊大陸。扶桑在蓬萊以東
,就正好是日本的位置
。日本是日光之根本的意思
,這也與扶桑的本義大同小異。

這說明日本原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人與日本人應該是同宗同源的
。中國人和日本人在國外經常會被相互弄錯
,就可以作為一個證明
。所以日本人與中國人本是一家人
,都發(fā)源于中國的中原地區(qū)
。只是后來海平面升高
,日本成為了一個島國
,長期遠離大陸
,才逐漸獨立
。日本就像一個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
,獨自飄零久了,難免性格孤僻
。離開家時間長了,想回家看看
,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日本是回來認祖歸宗,倒也是件好事
。問題是
,有一部分日本人是想回到這個老家
,把家里的人都殺光,然后自己當家作主
。這就不對了
,就是大逆不道,所以
,對這部分日本人
,我只能說兩個字:逆子。

如果從全世界的范圍來看

,白種人的身材比我國的東北人還要高大
,這說明他們發(fā)源于溫度更低的區(qū)域,白種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個出現的人種
,他們的進化就更落后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肺五行屬金
,而金在色為白
,肺又主皮毛而開竅于鼻。所以白種人白色的皮膚和大鼻子就證明了他們的確是來自金氣濃厚而更加寒冷的地區(qū)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
,跟我們相比,他們應該是小字輩

現在的北美洲

,地理位置和我國差不多
,卻以白種人為主。其實北美洲的原始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如果我們在電視上見過印第安人
,就會發(fā)現,印第安人其實和我們黃種人是非常相似的,也是黃皮膚
,黑頭發(fā),以及大致相似的臉龐
。這說明不同的人種是在不同的大陸相互獨立發(fā)展起來的
。相似的大陸位置,也會發(fā)展出相似的人種
。只是后來美國人入侵北美洲,將印第安人趕出了自己的家園
,從而搖身變成了北美洲這塊土地上的主人
。從這一點以及美國人的一貫表現
,我們可以說,美國人就是十足的強盜

黑人誕生在非洲

,而非洲地處赤道附近,能量最高最集中
,所以黑人應該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人種
,美國的一些學者也通過各種手段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這些自負的美國人卻據此得出一個結論,認為全世界的人類都是由非洲黑人發(fā)展而來的
,真是可笑
。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已經用大量的證據批駁了這個論點,并證明了中國人就誕生于中國本土
,而不是從非洲長途跋涉而來

5.04中央的土

,中庸的人

我們說了這么多人與土的關系,就是為了引出中醫(yī)理論中的一個論點

,那就是《黃帝內經》所講的
,人五行屬土。

《素問?五運行大論》講:“中央生濕,濕生土

,……其蟲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土所生的蟲為倮蟲

。古人把所有的動物都叫做蟲
,倮蟲就是沒有毛的動物,就是我們人
。人為倮蟲
,五行屬土
。那么作為五行之一的土有什么特點呢

先從位置上來看

。上面的經文講中央生土
,就是說土即不在東西
,也不在南北
,而在東西南北的中間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逐鹿中原的地方?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聦嵣蠔|西南北都有土呀
,雖然各個地方的土有所不同,可畢竟都是土
,《黃帝內經》卻只說土在中央
,是什么意思呢?這說明土確實是無處不在的
,但是中央的土
,最能代表所有土的本性。中央土就像一個和事佬
,把東西南北的土的特點都采納一點
,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從而位居中央而成為標準,并以此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東西南北四方土的各個角落

再從顏色上來看

。中醫(yī)的五行理論中,東方木為青色
,西方金為白色,南方火為赤色
,北方水為黑色。中央土是什么顏色呢

《素問?金匱真言論》講:“中央黃色,入通于脾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中央黃色就是土的顏色。如果我們用三棱鏡把太陽光做一個折射試驗

,就會形成一條赤橙黃綠藍紫的彩色光帶
,而黃色正好在這個彩色光帶的中央。從光子的能量來看,黃光的能量也因為其波長居中而具有一個不高不低的能級
。黃光因此能夠穿透大霧,散射距離最遠而最能引起人眼的警覺
。所以汽車的警燈都是黃光燈
,小學生的安全帽也都是黃色
,這都得益于黃光在可見光中波長居中的特點

中醫(yī)五行理論中,人體的五臟各有自己的五行歸屬

。肝屬木,肺屬金
,心屬火,腎屬水
。那么人體的哪一臟屬土呢
?上面的經文講“中央黃色
,入通于脾”,原來是脾臟五行屬土

五臟在時間上都是各主一季,肝主春

,肺主秋
,心主夏
,腎主冬,那么五行屬土的脾主哪個季節(jié)呢
?脾是沒有季節(jié)可主的

《素問?太陰陽明論》講:“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獨主于時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脾雖然沒有一個固定的季節(jié)可主

,也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脾不不主時”,但是脾卻又每個季節(jié)都主
,每個季節(jié)脾都主十八天

還有一個說法是講脾主長夏

《素問?藏氣法時論》講:“脾主長夏

,足太陰陽明主治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長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間濕熱最重的那一段時間

,正好處在一年的中間。脾主長夏與脾不主時再一次反映出土既位于中間又無處不在的特性

土的這種既在中央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性

,就反映出了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理念——中庸。

中庸給人的感覺似乎就是不說好也不說壞

,到處都是老好人
,其實不是。中庸是一種最深刻的生存之道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為了積聚能量

,最后都把自己變成了土
,為什么不轉變?yōu)榻鹉舅鹉兀恳驗橥恋男再|最穩(wěn)定最可靠
,既使儲存億萬年也不會變質
,這就是土性中庸的力量。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為什么至今不衰

?因為中國地處中央
,奉行中庸之道
,我們不去侵略別人
,但是別人也別想來欺負我們
。我們就一心一意走自己的發(fā)展之路
,所以歷史才得以連續(xù)不斷而成為舉世無雙的文明古國。

“萬物土中生

,萬物土中滅”的道理說明中庸是一種穩(wěn)重的大度,而絕非無所作為的和事佬

人作為各種生命中的最高存在形式,也應該履行好自己屬土的本性

。那就是要以博大的愛心與所有的生靈和平共處,而不是將其他們都吃盡殺光
。如果我們對普通的動物都能夠呵護有加
,那與我們的同類就更應該和睦相處
。如果土性的中庸會讓這個世界免遭更多的戰(zhàn)火
,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為中庸喝彩呢

5.05中五太極

土性中庸的特點

,我們再從數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

河圖講:“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

《素問?金匱真言論》也講:“中央黃色

,入通于脾
,……其類土
,……其數五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土的生數為5,那么5跟其他的數字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5居于123456789這九個數字的正中間
,又是一種中庸的姿態(tài)。

我們在第一章中討論水的時候已經知道

,天地之間不離于五。而且5還是虛的
,5反映的其實是日地月球間一種周期為4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
。只不過這種周期不是封閉重復的
,而是開放循環(huán)的
。5既是上一周期的終點,又是下一周期的起點
。5由于這種特性
,又被稱作中五太極

我們就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中五太極

。生命要誕生
,地球上第1個形成的就是生命的源泉——水
;在海洋的水中第2個誕生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原始病毒;由原始病毒進化產生了物種進化史中的第3個重要事件——原始植物木誕生了
;地球上最后一個也就是第4個形成的生命形式就是陸地上的動物
,標志就是它們都有著功能完善的肺

按說生命進化到4

,也就是進化到陸地動物之后
,就已經到頭了。人雖為萬物之靈
,也不過是一個高級動物
,用《黃帝內經》的話來說,不過是一個倮蟲
。為什么又單獨把人拿出來
,作為5,歸屬于土呢

因為人是所有的陸地動物中最高級的一種生命形式

。陸地動物按河圖的數字來說都屬于4
,如果把陸地動物按進化的級別再細分為4.1,4.2
,4.3
,……等等
,那么人就應該是4.999999……
。在數學上,4.9(9循環(huán))和5完全是一回事
。這就是單獨把人列為5的原因

人一旦屬于了5,就自然歸屬于土

,就具有了土和中五太極的所有特性
。5是上一周期的終點
,所以在我們這個文明的時代
,人就是生命的終極形式,不會再有比人更高級的物種誕生
,所以我們也不用擔心人類會不會又進化成吃人族把我們自己也吃掉

5又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

,這就意味著人類目前的生存狀態(tài)必將終結,所有的物種將以另一種全新的形式重新開始生命的歷程
。我們已經走近了物種進化的終點
,所以珍惜生命對我們而言就顯得尤其可貴。當然
,生命進化的周期是以億萬年為單位來計算的,雖然我們已經接近進化的終點
,但是這個終點對我們每個人的個體生命來說,那依然是遙遠而不可知的未來
,我們大可不必為此而惶惶不可終日

土性中庸和中五太極因此都有著既虛又實的性質。土位于四方是實的

,而把土定位于中央則是虛的
;人作為動物是實的,而作為人與動物相區(qū)別的智慧
,則是虛的

從中醫(yī)理論本身來看,《黃帝內經》中的數學體系與河圖洛書一脈相承

。那么河圖洛書又從何而來
?我們很難想像古人在剛剛從古猿進化為人之后,就對這個世界的本原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
,并把這一切總結簡化為河圖和洛書。如果真有史前文明的存在
,河圖和洛書也許是上一個文明的遺物,那么河圖和洛書代表的就是上個文明終極理論的最簡單的表達形式
。這個理論對我們這個文明而言
,不僅依然適用
,而且同樣是我們未來終極理論的表達形式,應該都屬于中五太極的范疇
。而以河圖和洛書為數學基礎的中醫(yī)理論也因此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是完美無缺的了。所以千百年來
,我們感覺不到中醫(yī)理論的進步,那是因為中醫(yī)理論已經足夠完美了
,已經不需要進步了
。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盡可能地去全面理解中醫(yī)理論的真正內涵
,并以之指導我們前進的方向

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的西醫(yī)理論

,當它發(fā)展到極致完美的時候,肯定就會變成中醫(yī)理論,也只有在那個時候
,中西醫(yī)才會真正結合在一起

5.06生活的意義

我們貴為萬物之靈,有著其他動物無法比擬的智慧

,然而如果單純從生命生存的角度來看
,我們卻跟其他動物一樣不能免俗。那就是我們也需要吃喝拉灑睡
,這和其他動物并沒有什么不同

以前有老人對我說:“人生在世

,吃喝二字
。”我就很不贊同
,認為是沒有追求
,不求上進的生活態(tài)度。現在想想
,如果只是從人的生物屬性的角度看
,還真是這么回事。

那么人體負責吃喝的是什么呢

?就是脾胃

《素問?經脈別論》講:“飲入于胃

,游溢精氣,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
,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

這段經文講,我們攝入的飲食經過脾胃的吸收到達肺

,然后再四布于全身,并把代謝的水液下輸到膀胱
。這個描述和現代醫(yī)學的消化系統(tǒng)
、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及泌尿系統(tǒng)的功能是基本一致的。

在中醫(yī)理論中

,脾與胃也是相為表里的一對藏腑
,它們就相當于西醫(yī)學中人體的消化系統(tǒng)

《素問?靈蘭秘典論》講:“脾胃者,倉廩之官

,五味出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倉廩就是糧倉

,脾胃為倉廩之官就是講我們吃喝的東西都保存在脾胃中
,并化生出身體所需要的各種味道的營養(yǎng)
,也就是五味出焉。

中醫(yī)理論中

,胃的概念比較廣泛
,有時胃也包含了腸的功能。

《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講:“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

,倉廩之本
,營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陰之類
,通于土氣
。”

胃和大腸小腸等這些器官

,都能夠化糟粕而有入有出
,因而通于土氣。五臟六腑中只有脾胃屬土
,所以有時就用胃來統(tǒng)稱所有這些通于土氣的器官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秱摗分兄v陽明病的時候
,說到“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西醫(yī)就無法理解,就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中醫(yī)理論中的胃其實包含了西醫(yī)的整個消化系統(tǒng)

胃在中醫(yī)理論中屬于足陽明。陽明我們在上一章已經了解過了

。陽明燥金的特性是收斂下降的
。胃既然叫做陽明,也必然具有陽明的這些特點
。我們看看是不是這樣。

上面的經文講胃能夠“化糟粕

,轉味而入出”
。化糟粕就是形成大小便等排泄物
,“轉味而入出”就是講有進食也有排泄
,有進也有出。

這就揭示了胃的一個重要的特性——通降

。我們吃進去的東西一定要能夠順利地下降并排泄出來
,這才是正常的,這就與陽明主降的特性完全吻合。所以在中醫(yī)理論中
,以胃為代表的通于土氣的六腑是以“通”為和的。

《傷寒論》中的陽明病

,基本上都是胃中的飲食糟粕不能正常下降而引起的
。典型的表現就是潮熱、腹痛
、便秘,都是腑氣不通的表現
,治療的時候就要用通下的方法
,恢復足陽明胃通降的本性。張仲景說
,邪傳陽明則無所復傳
。就是講疾病如果發(fā)展到陽明實證后,就不會再向其他經傳變了,就可以大膽地順應陽明胃以“通”為和的特性
,一下了之。

為什么邪傳陽明就無所復傳了呢

?就因為陽明胃屬土
,土是能量的最終存在形式。所以只要病證發(fā)展到陽明腑證
,也就是邪傳陽明
,我們就可以象甕中捉鱉那樣
,較容易地把病邪除去

脾胃化成的糟粕,排泄出來就叫大便,毛主席把它叫做糞土

,“糞土當年萬戶候”的詩詞幾乎家喻戶曉。毛主席這句話可不是隨便說的
,因為糞確實就是土
。談論這個東西有點不雅,干脆我們就把毛主席講的這個東西暫時稱作大土
,方便我們討論

我們每天都要排泄大土,并把這個大土看成至賤之物一沖而去

。只有農民知道
,這個大土是最珍貴的土地的精華,農民把大土積攢起來
,送到田地中
,因此種出了最好的農作物

我們討論過

,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把太陽能最終轉變?yōu)榈厍蛏系耐?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每天排泄這個大土
,其實就是在履行生命存在的這個使命
,就是在為地球做貢獻。當然
,等我們死亡的時候
,我們的整個身體都變成了土,那就是對地球最后一次
,也是最徹底的一次貢獻

難道我們生存的意義,就是為地球生產大土嗎

?如果單純從生物的角度看,確實如此
。當然
,我們不僅是動物,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
。如果把社會看作一個更高一級的虛擬的巨人,那么我們每一個人就相當于這個巨人的一個細胞
。社會這個巨人的生存使命與我們單個的人是類似的
,也是以為地球儲存更多的能量為發(fā)展目標。這就表現為一個國家要努力發(fā)展生產和經濟
,用最低的能耗
,創(chuàng)造最大的社會財富

作為社會中的個體

,我們每個人生存的社會意義就在于
,努力工作
,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
,并在為其他人服務的過程中
,換取別人對我們的服務

5.07四肢發(fā)達的聯想

有一句我們都很熟悉的話說:“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

。當然這句話并沒有絕對的科學依據
,但是說我們人是“四肢發(fā)達”卻是對的。

我們看一下自己

,哪兒的肉長得最多呢
?就是四肢
。所以我們身上真是四肢最發(fā)達,換句話說
,我們身上最多的是肌肉。

我們已經知道

,肺主皮毛,肝主筋
。那么人體的肉是由誰主管的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講:“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

,甘生脾,脾生肉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素問?宣明五氣》則直接說:“脾主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脾臟五行屬土

,脾又主肉,肉自然也屬土
。我們全身哪里不是肉長的呢
?所以中醫(yī)理論把人的五行屬性歸屬于土,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我們從小長到大

,爸媽就盼著我們多長點肉。根據肉五行屬土的特性
,我們生長的過程,其實就是生產和積累土的過程
,就是儲存能量的過程,也是在為地球做貢獻
。這和上面提到的我們每天都排泄大土的意義是類似的
。成年之前,我們以生長積累土為主
,生命的生物意義就多一些
;長大之后,以排泄大土為主
,人生的社會意義就更重要。

脾主肉

,四肢的肉又最多
,那不就是脾主四肢了嗎?確實不錯

《素問?玉機真藏論》講:“脾為孤藏

,中央土以灌四傍,……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脾如果生病了,那么四肢也不能正常地活動

,《黃帝內經》對此還作出了更加詳細的解釋

《素問?太陰陽明論》講:“脾病而四支不用

,何也
?岐伯曰:四支皆稟氣于胃
,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
,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
,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
,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
,故不用焉。”

脾病而四肢不用的原因

,是因為脾不能為四肢正常地輸送營養(yǎng),所以治療時就要去改善和恢復脾臟的功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代醫(yī)學中的重癥肌無力病就屬于這種情況,西醫(yī)目前好像還沒有什么好辦法
,中醫(yī)從脾的角度來治療
,就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脾主四肢”與前面我們提到的“脾不主時

,四季各十八日以寄之”的意思其實是一致的
。脾胃本來位于人體的中央,卻主管人體最外面的四肢
,又一次體現出了土居中間而又無處不在的特性

《素問?陽明脈解》講:“四支者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支實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四肢為什么是諸陽之本呢?就因為脾屬土而主四肢

《素問?氣交變大論》講:“土不及

,……其眚四維,其藏脾
,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這里的四維就是四季或者四方的意思

,都可以講得通
。土如果生病了,在時間上就表現為四季之末的十八天
,而我們在換季時確實容易患脾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辉诳臻g上就表現為不同的地方
,而我們到了一個新的生活環(huán)境
,許多人確實因為水土不服而鬧肚子。脾胃患病的同時
,我們也大都會感到四肢的不適

所以,人的四肢和自然界的四時

、四方其實是相通的
,都是土氣的同氣相應

《靈樞?邪客》就講:“天有四時

,人有四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四種不同的能量

,就是肝肺心腎四種不同的陽氣
,四肢因為屬土而與這所有的陽氣相通應
,所以講“四肢為諸陽之本”。

中醫(yī)的針灸能夠在四肢上扎針來治療內臟的疾病

,也得益于“四肢為諸陽之本”這個理論

四肢的末端是我們的手足,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的手腳心都在冒火

,在晚上的時候尤其明顯
。中醫(yī)把這個叫做五心煩熱,手足四心加上我們自己心里都很煩
。這是什么原因呢
?這也與“脾主四肢”密不可分。

這種煩熱產生的原因

,唐云醫(yī)生在《走近中醫(yī)》中已經做了有益的探索

這種中醫(yī)稱為“骨蒸潮熱”的煩熱,一般夜間加重

。而夜間是人體陰氣最盛的時候
,所以唐云認為把這解釋為陰虛發(fā)熱是講不通的。他層層剖析
,找到了這個煩熱的源頭在脾
。認為是脾虛導致在體內產生了濕熱
,這個濕熱也屬土
,五行當中土能克水
,而人體內腎屬水而主骨。所以脾產生的濕熱就讓腎受不了了
,感覺就像熱從骨頭里往外蒸一樣
,一直蒸到手心和腳心。

《素問?厥論》講:“陰脈者集于足下

,而聚于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傷寒論》中張仲景也說過:“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谷氣就是食物消化后脾胃吸收所產生的陽氣

,這說明足心熱確實是陽氣盛導致的。當然
,引起五心煩熱的這個陽氣已經不是人體正常的陽氣了
,而成了一種致病因素,也就是唐云所說的濕熱
,李杲所講的陰火

我們再想想什么時候最容易產生這種煩熱的癥狀呢?過度熬夜的人

,房勞過度的人
,大都有過這種五心煩熱的體會。

熬夜傷害最厲害的就是眼睛

,往往把眼睛都熬紅了
,而我們知道肝開竅于目;房勞就是縱欲
,我們也知道肝主生發(fā)
,決定著人的欲望。熬夜或房勞的后果就是肝氣的過度生發(fā)
,從而導致人體的陽氣不能正常地在夜間收藏,最終使這個失控的陽氣流散四末
,成為五心煩熱。如果從五行相克來解釋
,也可以把這說成是木旺克土
。所以治療的時候,除了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濕熱
,加用一些潛陽的藥物來引導陽氣回歸
,也很必要。

四肢為諸陽之本

,在這里再次得到了驗證

5.08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自然界中,如果水土保持工作沒做好

,那就容易發(fā)生洪澇災害或者良田變?yōu)樯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所以國家一直號召我們要大力植樹造林來改善環(huán)境,更好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人體的五臟

,腎屬水
,脾屬土
,需要不需要我們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呢
?同樣非常重要。

先來看水和土的關系

。有句話講:“水來土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逍欣碚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也確實是土克水。土和水本來就相克
,我們怎么還能硬要把他們保持在一起呢
?水土保持,這不是勉為其難嗎
?這就得從五行的順序來分析。

根據生命誕生和進化的順序

,五行的次序也就是這本書編寫的順序是:1為水
,2為火,3為木
,4為金,5為土
。水為五行之初
,土為五行之末。根據中五太極的特性
,5是這個周期的終點,又是下個周期的始點
。水為1
,是這個周期的始點
。同是始點
,1與5
,水與土
,就必然有某些相似之處。

《素問?五運行大論》講:“中央生濕

,濕生土,……其在天為濕
,在地為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土是由濕所生

,濕是什么呢
?濕就是水氣
,就是水的另一種形式。水在江河湖海中五行屬水
,變成了水蒸汽,五行就屬土
。為什么呢?因為水只有以水氣的形式
,才會和土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所以土在《黃帝內經》還有一個名字就叫太陰濕土

植物只有在潮濕的土壤中才能正常地生長,這個潮濕就是土壤中存在的無數的水氣形成的

。任何生命的存在都離不開水
,因為水是保存能量的最佳媒介。生命體中的水,正是用來儲存生物獲取的能量
,我們因此曾經把人體的細胞比喻成一個核反應堆

而土壤

,就是用來保存水的。土性中庸
,虛懷大度
,位處最低而承載萬物。正是土的這種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
,使得水最終選擇了土作為自己的容身之處

土可以留住水,而水可以幫助生命儲存能量

,植物因此得以在潮濕的土壤中茁壯成長

水和土,一個五行之初

,一個五行之末
,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生命才得以順利地進化繁衍
。鄭欽安在《醫(yī)理真?zhèn)鳌分兄v:“水土合德而世界大成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闭f得是多么得深刻。

因為水土的重要性

,中醫(yī)又把屬水的腎稱作人體的先天之本,把屬土的脾稱作后天之本
。我們能否保持健康的體質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這兩個生命之本功能是否正常。

腎中蘊藏先天真陽

,是一身陽氣的動力和源頭
;脾主運化和升清,把外界的能量源源不斷地轉化為人體內部的能量
,并把它輸送到全身
,同時以之補充腎中的真陽。

所以無論是我們平時養(yǎng)生還是中醫(yī)治病

,都要時刻顧護到這個先天之本與后天之本。在生而為人的后天,我們的健康更多地由后天之本脾來決定著
。注重脾,實質上就是顧護人體的脾陽
。既不能讓脾陽太過而流竄為害
,也不能寒涼傷胃而讓脾陽消亡。這實際上又是一種中庸之道
,而這確實符合脾屬土的生理特性。

脾的功能正常就表現為不寒不熱

,不快不慢,平平和和
。脾的這種正常的功能有時候我們也叫做胃氣
。一個人有沒有胃氣,就決定了這個人的生死
;而胃氣的好壞
,則決定著健康或疾病的狀況

正常人的胃氣以緩和為貴

,這一點,也是中醫(yī)脈診的核心

5.09脈貴和緩

在上一章中

,我們已經討論過中醫(yī)脈診獨取寸口的道理。那么正常的脈搏
,應該是什么樣的呢?

清代學者周學霆在《三指禪》開篇中講:“余未及冠

,因病棄儒
,留心醫(yī)學,研究諸書
,并無一字之師。獨于脈
,稍得異人指示,提一緩字
,而融會之
,全身脈證,于瞬息間
,盡歸三指之下
。”

緩是什么

?就是不遲不數
,不浮不沉,就是一種中庸之道
,就是一種生存之道
。緩脈,就是人體胃氣正常的外在表現
,就是后天之本脾土運化有序的反映

脈中運行的是人體的氣血,也就是人身的陰陽

。診脈就是借助脈搏來診察人體陰陽氣血的情況
。那么脈中的氣血由何而來呢

《靈樞?營衛(wèi)生會》講:“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

,五藏六府,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wèi),營在脈中
,衛(wèi)在脈外
,營周不休
,五十而復大會
,陰陽相貫,如環(huán)無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我們吃進的五谷雜糧,在胃中被消化吸收后

,其清者稱作營氣。營氣在脈內循脈運行
,如環(huán)無端
。那么脈中的營氣和脈中的血液有什么不同呢?

《靈樞?營衛(wèi)生會》接著講:“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
。此所受氣者
,泌糟粕,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脈
,乃化而為血
,以奉生身
,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
,命曰營氣
。”

營氣上注于肺之后

,乃化而為血
。這和現代醫(yī)學所講的靜脈血在肺循環(huán)中釋放二氧化碳
,吸收氧氣后變?yōu)閯用}血
,然后再進入體循環(huán)幾乎是一樣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把營氣理解為靜脈血
,而中醫(yī)理論中所講的血則似乎專指動脈血

不管叫什么名字

,脈中運行的氣血都是由我們的飲食在脾胃中化生而來
,這是確定無疑的。脾胃化生的營血
,運行周身,為五臟六腑提供營養(yǎng)和能量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饵S帝內經》把營血貫通表里的運行描述如下

《靈樞?營氣》講:“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精專者行于經隧
,常營無已
,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脈中的營血由中焦脾胃化生,雖然最后都能運行內外以濡養(yǎng)周身

,但是在這之前
,脈中的營血卻必須先經過肺,然后才能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這和我們上一章討論的肺朝百脈不謀而合
。所以中醫(yī)診脈時才獨取寸口
。《黃帝內經》對這一點還有更進一步的解釋

《素問?五藏別論》講:“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
,六府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
,以養(yǎng)五藏氣
。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
,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氣口就是我們所說的寸口,也就是橈動脈搏動的地方

。氣口亦太陰也,這是什么意思呢
?這就說到了中醫(yī)理論中的三陰三陽?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饵S帝內經》根據五臟六腑不同的特點
,將它們歸屬于三對陰陽。三陰是太陰
、少陰
、厥陰,三陽是太陽
、少陽、陽明
。三陰三陽各有什么特點呢?

《素問?陰陽離合論》講:“是故三陽之離合也

,太陽為開
,陽明為闔
,少陽為樞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枪嗜幹x合也,太陰為開
,厥陰為闔
,少陰為樞?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我們看其中的太陰和陽明。太陰為開

,陽明為合
。那么太陰和陽明是如何跟藏腑相配的呢
?在《黃帝內經》中
,肺屬手太陰
,脾屬足太陰;大腸屬手陽明
,胃屬足陽明
。如果我們把太陰和陽明都比喻成看門的,它們的開合特性就可以如下理解

陽明為合,就是講能量進來之后

,陽明就把門關上
,不讓能量再返回去,而是一直往下傳遞下去
;太陰為開
,就是講太陰打開門來吸收陽明傳遞進來的能量并儲存起來。我們來看看是不是這樣

足陽明胃與手陽明大腸都是通于土氣的六腑,以通降為和

,食物攝入之后就由胃一直下行,直到大腸末端排出體外
。這與陽明為合的說法完全一致

《素問?經脈別論》講:“飲入于胃,游溢精氣

,上輸于脾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

這里所說的“脾氣散精”的作用,就是足太陰脾消化吸收食物精華的過程

。而手太陰肺在呼吸的過程中吸收氧氣,自然也是一種對能量的攝入

就這樣,在太陰為開與陽明為合的共同作用下

,胃與大腸驅趕食物在體內單向下行
,而脾與肺則吸收其中的精華為營血并以之濡養(yǎng)周身。

所以《素問?五藏別論》才說:

“氣口亦太陰也

,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
,皆出于胃
,變見于氣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肺為手太陰

,氣口屬肺脈,本來就是太陰
,為什么還加上一個“亦”字呢?就是為了強調我們人體有兩個太陰
,還有一個是足太陰脾
。脾胃是后天之本,全身五臟六腑的氣血都由脾胃化生
,正是因為肺與脾都是太陰這層關系
,才使得脾胃化生出來的五臟六腑的氣血都可以在手太陰肺的氣口上表現出來。

這實際上是從太陰陽明的角度

,再一次解釋了肺朝百脈的內涵

正是因為如此,中醫(yī)所診的寸口之脈

,才能夠體現出五臟六腑全身氣血的整體情況,而五臟六腑的氣血又都是由脾胃化生而來
,所以寸口脈所蘊含的脾胃運化功能的信息
,就成了我們診脈最重要的信息
。這種信息
,中醫(yī)把它稱作胃氣
。由于脾胃屬土
,而土性中庸
,所以胃氣最好的脈就是緩脈
。緩脈就是脾胃功能最佳的表現。

中醫(yī)理論中其他的脈

,都屬于病脈
,都是在緩脈的基礎上或偏陰或偏陽形成的。通過診脈
,通過病脈與緩脈的比較
,我們就可以知道人體陰陽氣血的寒熱虛實的情況,從而準確地指導臨床用藥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理論到此我們就全部討論完了

。生命只有一次,而我們也只有一個地球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但愿我們都能以中庸的大度
,珍惜和平
,與人為善
,跟天地間所有的生靈
,在地球這個共同的家園
,共享陽光的溫暖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796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春季吃野菜 時尚又抗癌
天冷為什么愛牙痛
每年冬季,尤其是在氣溫驟降的天氣里
,到牙科就診的就會明顯增多
。是為什么呢?一般來說
,引起牙痛的主要原因是口腔疾病
,如齲齒
、急性牙髓炎、牙周炎
、急慢性根尖周炎、牙本質過敏
安全使用甲硝唑
近年來甲硝唑在臨床的應用愈來愈廣泛
,不僅用于滴蟲病和阿米巴病的治療,還進一步用于慢性胃炎
基因檢測結果可能影響乳腺癌患者對手術方案的選擇
《中華醫(yī)學信息導報》報道
,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提出
小兒腎炎
疾病概述小兒腎炎一般指腎小球腎炎
,是一種雙側腎臟的彌漫性、非化膿性疾病
。多發(fā)生于學齡兒童,6-9歲最為常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
,更年期綜合征幾乎成了醫(yī)學上一個時髦的診斷。不少45~55歲的中年婦女
,因心慌、失眠多夢
雜談熱門文章 100+
更多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太易先生有限收徒聲明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習方式
道家“丹道密授”點擊獲取免費學習方式
萬法之王-無為法真?zhèn)?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