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毫升的蓋碗如何配置茶比
參照160毫升的蓋碗,投茶比例為1:20或1:30
。
綠茶:投茶6~7克
,比例為1:20。

白茶:投茶7~8克
,比例為1:20
。
紅茶:投茶7克
,比例為1:20。
巖茶:投茶8~10克
,比例為1:15
。
普洱茶:投茶8克
,比例為1:20。
我們平常用的白瓷碗
,有180ml的
,有100ml的,有200ml的
,有大有小
。要知道這個泡茶跟茶具的大小是非常有關(guān)系的,那么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一般情況下
,在沖泡巖茶
、紅茶
、白茶時
,建議選擇合適的蓋碗容量
,110~160毫升左右
。大小合適
,不多不少
,剛剛好
。
用這種大小的蓋碗泡茶
,茶水的搭配也不用操心太多
,簡易省心
。
如果容量過大
,稍有不慎
,就會打滑、折斷
,除了影響美觀之外
,還很有可能燙傷自己
。
那么160ml的蓋碗
,如何投茶
,可以參考一下標(biāo)準(zhǔn):
沖泡白茶
,放8克茶葉;
沖泡紅茶,放8克茶葉;
沖泡巖茶
,放8~10克茶葉;
沖泡普洱
,放8克茶葉
。
除此之外
,我們還可以按照體積投茶
。
綠茶和黃茶:所有茶類中最為鮮嫩的茶類
,蓋碗沖泡的時候,放差不多剛好覆蓋滿蓋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紅茶:投茶量與綠茶相似
,差不多也是覆蓋滿蓋碗底部的量
,不過可以稍稍多一些
。
ps:大葉種的葉片較大
,占的體積大
,泡茶時的投茶量要比小葉種紅茶更多
,紅碎茶的投茶量要減近一半
。
烏龍茶:按照外形大致分為條形烏龍和球形烏龍
,條形烏龍的投茶量差不多占蓋碗容量的到1/3
,球形烏龍則蓋過蓋碗底部就可以了
。
緊壓茶:投茶量差不多占蓋碗容量的1/5
,有些緊壓茶比較緊,“密度較大”
,所以可以適當(dāng)減少投茶量進行微調(diào)
。
白茶:投茶量會比較大,散茶約占蓋碗容量的3/4或1/2
;白茶餅差不多占蓋碗容量的1/5就可以了
。
如何泡白茶
泡白茶的水溫:白毫銀針85度左右
,白牡丹90度左右
,壽眉老白茶100度左右。
投茶量:1:3:5:7:9克
。即冷泡法1克
,飄逸杯和玻璃杯泡法3克;蓋碗和小壺泡5克
;大壺泡7克
;煮白茶9克
。茶百科建議常飲茶
、飲淡茶
,泡茶量寧少勿多
。
蓋碗泡白茶法:
蓋碗泡法分為投茶
、洗茶
、沖泡
、出湯四個步驟。與三五好友
,擇一日閑
,取一靜雅處,怡然自得品飲白茶
,不失一樂
。但蓋碗不便攜帶
,同時以此泡茶
,看似簡單
,考驗的不是工夫,是水平
,用蓋碗泡好茶,也是藝術(shù)
。
溫杯:用沸水湯洗碗盞
,目的有二
,一是潔具
,二是方便接下來投入干茶后的搖香聞香
。
投茶:根據(jù)蓋碗容量的大小來定
,一般投茶量為蓋碗量的三分之一
,記住寧少勿多這個詞就好
。建議少則3克多則5克即可。
潤茶:洗茶即醒茶
,又稱溫潤泡
,用前文提到的適度的開水
,浸潤下茶
,快速出湯棄頭湯不飲
,然后
,并不要急于接著注水
,可以稍等幾秒種
,等待茶兒的蘇醒
,此為用“潤”的手法慢慢將茶葉喚醒
。
沖泡:不同白茶用不同的前文規(guī)定的水溫,沿蓋碗邊沿緩緩注入
,水流一定要低,不能對著茶葉沖
,俗稱“沖破膽”
。
出湯:出湯要把握兩點
,就是時間和手法
,注完水后停留5-10秒即可出湯
,手法要平
、穩(wěn)
、快
,碗要端平,到了出湯的時間不猶豫
;瀝干后
,放好蓋碗,蓋子可稍微打開
,讓茶葉通通氧氣
,這樣茶湯會更好喝。
功夫茶60毫升蓋碗泡幾顆巖茶
你要問的是功夫茶60毫升蓋碗泡幾克巖茶吧?4.36克巖茶。
我們平常用的白瓷蓋碗
,容量是標(biāo)準(zhǔn)的110毫升
。泡巖茶時,投茶8克。(一般我們泡袋包裝的巖茶
,每泡也是包8克)
,這是專門算過的克重
,蓋碗泡茶正合適
。
所以60毫升的蓋碗
,經(jīng)過換算需要泡4.36克巖茶
。
泡茶放多少茶葉
問題一:泡茶到底要放多少茶葉才合適沖泡提示: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dāng),通常茶與水之比為1:50~1:6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60毫升)為宜
;泡茶的水溫
,要求在80℃左右最為適宜(水燒開后再冷卻);將茶葉放入杯中后先倒入少量開水
,以浸透茶葉為度
,再加開水到七八成滿
,便可趁熱飲用
。當(dāng)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湯時
,再加開水。通常以沖泡三次為宜
。
問題二:泡茶時
,到底放多少茶葉才合適你所說的范圍有些廣
,單方面說說蓋碗的泡茶放茶量吧
!
1.綠茶或黃茶
蓋滿蓋碗底部
普遍來說
,綠茶和黃茶是公認(rèn)為所有茶類中最鮮嫩的茶類,且經(jīng)過揉捻,浸出物出來得快
,蓋碗沖泡的時候,放差不多剛好覆蓋滿蓋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
不過要記住兩點
,一是不要蓋上蓋子
,會把茶湯悶壞
;二是太燙的水會傷害到綠茶和黃茶的茶葉
,讓茶湯變苦變澀
,但又不能太低,使茶葉的香氣激發(fā)不出來
,一般常用的是85――90℃的水,根據(jù)實際情況微調(diào)
。
2.紅茶
蓋滿蓋碗底部
,比綠茶稍多
紅茶的投茶量與綠茶相似
,差不多也是覆蓋滿蓋碗底部的量
,不過可以比綠茶稍稍多一些。
紅茶分為大葉種茶和小葉種
,像祁門紅茶
、四川紅茶是小葉種紅茶
,而云南紅茶則是大葉種
。大葉種的葉片較大
,占的體積大
,所以泡茶時的投茶量要比小葉種紅茶多
。常喝國外紅茶的朋友
,很多時候喝到的是紅碎茶
,由于紅碎茶的浸出速度很快且并不太在意它的耐泡度
,所以投茶量要減近一半
。
3.青茶
又叫“烏龍茶”
。條形烏龍占蓋碗容量的1/5到1/3
,球形烏龍蓋過蓋碗底部
烏龍茶的種類
、類別非常多
,但還是可以按照外形大致分為條形烏龍和球形烏龍,條形烏龍的投茶量差不多占蓋碗容量的1/5到1/3
,球形烏龍則蓋過蓋碗底部就可以了
。
球形烏龍由于形狀特殊
,茶葉展開比較慢,所以通常有一泡溫潤泡把茶葉舒展開來
。這種半發(fā)酵的茶
,用熱水沖泡會強烈激發(fā)它的香氣和滋味,特別是高山烏龍,一定要用沸水沖泡
,用溫吞的熱水沖泡簡直可以稱作“浪費”
,一定要記得哦
。
4.黑茶
緊壓茶
占蓋碗容量的1/5
緊壓茶的投茶量
,差不多占蓋碗容量的1/5
。有些緊壓茶比較緊
,“密度較大”
,所以可以適當(dāng)減少投茶量進行微調(diào)
。為了舒張茶葉
,緊壓茶的沖泡過程中也常常會有溫潤泡
。
5.白茶
散茶占蓋碗容量的3/4-1/2
;
白茶餅占蓋碗容量的1/5
由于白茶沒有經(jīng)過揉捻
,僅僅是鮮葉采摘后經(jīng)過萎凋
、干燥制作而成的茶類
,所以干茶普遍較輕且蓬松,投茶量會比較大,散茶約占蓋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餅的話
,差不多占蓋碗容量的1/5就可以了
。
白茶應(yīng)該是最好“控制”的茶葉
,不會輕易把它泡壞
,實在沒有信心且需要露一手的場合
,果斷泡白茶吧
!
問題三:泡茶時茶葉和水放多少才合適泡茶方法
作者: 來自: 時間:2004-5-19
1. 煮茶法
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
,是我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
。其過程陸羽在《茶經(jīng)》中已詳加介紹
。大體說
,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
。然后開始煮水
。以精選佳水置釜中
,以炭火燒開
。但不能全沸
,加入茶末
。茶與水交融
,二沸時出現(xiàn)沫餑
,沫為細(xì)小茶花
,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
。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
。繼續(xù)燒煮
,茶與水進一步融合
,波滾浪涌
,稱為三沸
。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shù)多寡而嚴(yán)格量入
。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
,同分甘苦之意。
2. 點茶法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
,茶人自吃亦用此法
。這時不再直接將茶熟煮
,而是先將餅茶碾碎
,置碗中待用
。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但茶末與水亦同樣需要交融一體
。于是發(fā)明一種工具
,稱為“茶筅”
。茶筅是打茶的工具
,有金
、銀
、鐵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攪茶公子”
。水沖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擊
,這時水 *** 融
,浙起沫餑
,潘潘然如堆云積雪
。茶的優(yōu)劣
,以餑沫出現(xiàn)是否快
,水紋露出否慢來評定
。沫餑潔白
,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
,水質(zhì)濃稠
,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干,自然稱為“咬盞”
。
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干果,直接以熟水點泡
,飲茶食果
。茶人自制茶
,自采果
,別具佳趣
。
點花茶法
為明代朱權(quán)等所創(chuàng)。將梅花
、桂花
、茉莉花等蓓蕾數(shù)枚直接與末茶同置碗中
,熱茶水氣蒸騰
,使茶湯催花綻放
,既觀花開美景
,又嗅花香
、茶香
。色
、午味同時享用
,美不勝收
。
泡茶法
此法時清以至現(xiàn)代,為民間廣泛使用
,自然為人熟知。不過
,中國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區(qū)別
。由于現(xiàn)代茶的品種五彩繽紛
,紅茶、綠茶
、花茶
,沖泡方法皆不盡相同
。大體說
,以發(fā)茶味,顯其色
,不失其香為要旨
。濃淡亦隨各地所好
。近年來賓館多用袋裝泡茶
,發(fā)味快
,而又避免渣葉入口
,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
。飲休既是精神活動,也是物質(zhì)活動
。所以茶藝亦不可墨守成規(guī)
,以為只有繁器古法為美
。但無論如何變
,總要不失茶的要義
,即健康
、友信
、美韻
。因此
,只要在健康思想的指導(dǎo)下,作些改進是應(yīng)該的
。當(dāng)代生活節(jié)律不斷變化
,飲茶之法也該越變越合理
。法簡易行
,但過簡通俗讀物是韻味佳趣
。古法不易大眾化
,但對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過于緊張的生活
,卻是種很好的調(diào)節(jié)
。所以
,發(fā)掘古代茶藝
,使再現(xiàn)異彩,也是極重要的工作
。據(jù)說福州茶藝館已恢復(fù)斗茶法,使沫餑
、重華再觀
,實在是一雅舉
。談飲法
,不僅講如何烹制茶湯,還要講如何“分茶”
。唐代以釜煮茶湯,湯熟后以瓢分茶
,通常一釜之茶分五碗
,分時沫餑要均
。宋代用點茶法
,可以一碗一碗的點
;也可以用大湯缽,大茶筅
,一次點就
,然后分茶
,分茶準(zhǔn)則同于唐代
。明清以后
,直接沖泡為多
,壺成為得要茶肯。自泡自吃的小壺固然不光
,但更我的是起碼能斟四
、五碗的茶壺
。所以
,這種壺叫作“茶娘式”
,而茶杯又稱“茶子。五杯至十幾杯巡注幾周不停不撒
,民間稱為“關(guān)公跑城”
。技術(shù)稍差難以環(huán)注的也要巡杯
,但需一點一提
,也是幾次才均勻茶湯于各碗
,引謂“韓信點兵”
。
泡茶掌握茶水比例
總覺得在家喝茶與在茶館里喝滋味不同,探究原因
,我以前總歸結(jié)為家中和茶館環(huán)境
、氛圍不同,因而導(dǎo)致心情不同
,從而影響口腔里
、舌尖上的滋味
,但最近一位專業(yè)人士相告
,其實這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沏茶時不同的茶水比例所致。
泡茶有很多講究
,不同的地方泡茶的方法雖有不同
,但基本要求是一樣的
。為了使茶葉的色
、香
、味充分地沖泡出來
,使茶葉的營養(yǎng)成分盡量地被飲茶者利用,其中應(yīng)注意茶、水的比例
。
一般來說
,茶
、水的比例隨茶葉的種類及嗜茶者情況等有所不同
。嫩茶、高檔茶用量可......>>
問題四:泡茶放多少茶葉最佳?古云: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悅乎
?而沖泡一杯或一壺好茶
,與朋友圍桌對飲,亦不失為人生一大快事
。那么,茶葉究竟該如何沖泡和品飲
?現(xiàn)作一介紹,以便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參考
。
(一)泡茶“三要素”
好茶必須有好水和好的茶具
,但是如果只有這些
,而沒有掌握好泡茶技術(shù)
,還是得不到好的效果
。泡茶技木包括三個要素:第一是茶葉用量
,第二是泡茶水溫,第三是沖泡時間
。茶葉用量就是每杯或每壺中放適當(dāng)分量的茶葉,泡茶水溫就是用適當(dāng)溫度的開水沖泡茶葉
,沖泡時間包含有兩層意思
,一是將茶時泡到適當(dāng)?shù)臐舛群蟮钩鲩_始飲用
,二是指有些茶葉要沖泡數(shù)次
,每次需要泡多少時間。
1.茶的用量
要泡好一杯茶或一壺茶,首先要掌握茶葉用量
。每次茶葉用多少,并沒有統(tǒng)一標(biāo)準(zhǔn)
,主要根據(jù)茶葉種類
、茶具大小以及消費者的飲用習(xí)慣而定。茶葉種類繁多
,茶類不同,用量各異。如沖泡一般紅
、綠茶
,茶與水的比例
,大致掌握在1:50~60
,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
,加入沸水150~200毫升
。如飲用普洱茶
,每杯放5~10克
。如用茶壺
,則按容量大小適當(dāng)掌握
。用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
,每次投入量幾乎為茶壺容積的二分之一
,甚至更多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泡茶用量的多少
,關(guān)鍵是掌握茶與水的比例,茶多水少
,則味濃
;茶少水多,則味淡
。
2.泡茶水溫
以剛煮沸起泡為宜
,用這樣的水泡茶
,茶湯香味皆佳。如水沸騰過久
,即古人所稱的“水老”
。此時
,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揮發(fā)殆盡
,泡茶鮮爽味便大為遜色
。未沸滾的水
,古人稱為“水嫩”,也不適宜泡茶,因水溫低
,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
,使香味低淡
,而且茶浮水面
,飲用不便
。泡茶水溫的掌握
,主要看泡飲什么茶而定。高級綠茶
,特別是各種芽葉細(xì)嫩的名綠茶
,不能用100度的沸水沖泡
,一般以80度左右為宜
。茶葉愈嫩
、愈綠
,沖泡水溫要低
,這樣泡出的茶湯一定嫩綠明亮
,滋味鮮爽,茶葉維生素C也較少破壞。而在高溫下
,茶湯容易變黃
,滋味較苦(茶中咖啡堿容易浸出),維生素c大量破壞
。正如平時說的,水溫高
,把茶葉“燙熟”了
。泡飲各種花茶
、紅茶和中、低檔綠茶
,則要用100度的沸水沖泡
。如水溫低
,則滲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較少
,茶味淡薄
。泡飲烏龍茶、普洱茶和沱茶
,每次用茶量較多
,而且茶葉較粗老,必須用100度的沸滾開水沖泡
。有時
,為了保持和提高水溫
,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燙熱茶具
,沖泡后在壺外淋開水
。少數(shù)民族飲用磚茶
,則要求水溫更高
,將磚茶敲碎
,放在鍋中熬煮
。一般說來
,泡茶水溫與茶葉中有效物質(zhì)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關(guān)
,水溫愈高
,溶解度愈大
,茶湯就愈濃
,反之,水溫愈低
,溶解度愈小
,茶湯就愈淡
,一般60度溫水的浸出量只相當(dāng)于100度沸水浸出量的45~65%
。這里必須說明一點
,上面談到
,高級綠茶適宜用80度的水沖泡,這通常是指將水燒開之后(水溫達10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