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jīng)注序
陰符經(jīng)三百余字 ,其言深奧
,其理精微
,鑿開混沌,剖析鴻濛,演造化之秘
,闡性命之幽
,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jīng)
。唐陸龜蒙謂
黃帝所著,宋陳淵謂黃帝受於廣成
子
,朱文公亦謂黃帝著
,邵堯夫謂戰(zhàn)國時書
,程伊川又謂非商末即周末時書。其說紛紛
,各述所知,究無定見
。以予論之,世皆傳為黃帝陰符經(jīng)
,丹經(jīng)子書
,俱謂陰
符經(jīng)系黃帝所作
,考之文字,始於黃帝
,興于唐虞夏商
,或者黃帝譔作
,口口相傳
,不記文字,后世成真仙侶
,筆之於書,流傳世間,亦未可定
。就其世傳之說
,丹
經(jīng)之載
,謂黃帝著之,亦無不可
,但此書沿訛已久,苦無善本,字句差錯者極多
,或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
、百言演法
、百言演術(shù)之說
,紊亂圣道
,以盲引盲
;更有借
伊呂張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
,似此魚目混珠
,指鹿為馬
,大失真經(jīng)妙旨
。予于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
,於南臺深處,取諸家注本
,校正字句,細(xì)心斟酌
,略
釋數(shù)語,述其大意
,掃邪救正,以破狂言亂語之弊
,高明者自能辨之。
時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棲云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敘於自在窩中
陰符經(jīng)注解跋
陰符經(jīng)者,黃帝演道書也。而談兵之家,視為天時孤虛旺相之理,人事進退存亡之因,即緇黃之流 ,淺窺圣經(jīng),謬為注疏者亦不少
,不幾誤璞為鼠
,以青作黃乎
?我
悟元老師,造性命之精
,證天人之奧,體古圣覺世之婆心
,思發(fā)其覆
,憫后學(xué)窮理而無門
,詳為之解
,掃諸說之悖謬,詮陰符之肯綮
,其中盡性至命之學(xué),有為無為
之理
,靡不詳明且備,將數(shù)千年埋沒之陰符,至今原旨畢露
,而無余蘊矣。經(jīng)云:觀天之道
,執(zhí)天之行,盡矣
。仆則曰:圣經(jīng)之精
,圣道之微
,盡矣。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受業(yè)門人王附青云峰甫沐手敬題
軒轅黃帝著 洮陽門人張陽全校閱
悟元子劉一明注
后學(xué)陶鑄靈重刊
陰者,暗也,默也
,人莫能見,莫能知
,而己獨見獨知之謂
;符者,契也
,兩而相合
,彼此如一之謂
;經(jīng)者
,徑也
,道也
,常也,常行之道
,經(jīng)久不易之謂。陰符經(jīng)
即神明暗運
,默契造化之道
。默契造化
,則人與天合
,一動一靜,皆是天機
,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無非申明陰符經(jīng)三字
,會得陰符經(jīng)三字
,則三篇大意可推而
知矣
。
上篇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
。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
,陰陽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奧妙
,而神明默運,竊陰陽之氣
,奪造化之權(quán)
,可以長生不死,可以無生無死
,然其最要處
,則在能
觀能執(zhí)耳
。何謂觀
?格物致知之為觀,極深研幾之為觀
,心知神會之為觀,回光返照之為觀
,不隱不瞞之為觀
;何謂執(zhí)
?專心致志之為執(zhí)
,身體力行之為執(zhí)
,愈久愈
力之為執(zhí)
,無過不及之為執(zhí),始終如一之為執(zhí)
。觀天道,無為之功
,頓悟也,所以了性
;執(zhí)天行,有為之學(xué)
,漸修也
,所以了命
。能觀能執(zhí)
,用陰陽之道以脫陰陽
,
依世間法而出世間
,性命俱了
,心法兩忘
,超出天地
,永劫長存,只此二句
,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為圣為賢之大道
,外此者,皆是旁門曲徑
,邪說淫辭,故曰盡
矣
。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
,而人即受此氣以生以長,但自陽極生陰
,先天入於后天
,五行不能和合
,自相賊害
,各一其性
,木以金
為賊
,金以火為賊,火以水為賊
,水以土為賊
,土以木為賊
,是謂天之五賊也
。惟此五賊,百姓日用而不知
,順行其氣
,以故生而死
,死而生
,生死不已。若有見之
者
,逆施造化
,顛倒五行
,金本克木
,木反因之而成器
;木本克土
,土反因之而生榮;土本克水
,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
,火反因之而不燥
;火本克金
,金反因
之而生明;克中有生
,五賊轉(zhuǎn)而為五寶,一氣混然
,還元返本,豈不昌乎
!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氣。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賊在身,實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則五賊發(fā)而為喜怒哀樂欲之五物;
道心用事,則五賊變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若能觀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為運用,一步一趨,盡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雖大,如在手掌之中;萬化雖多,不出
一身之內(nèi);攢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難矣。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賦之性,即真如之性
,所謂真心,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
,而人得以為人者是也
;人心者
,氣質(zhì)之性
,即知識之性
,所謂機心
,見景生情
,隨風(fēng)揚波,而人
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
。天性者,天機
,即是天道
;人心者
,人機,即是人道
。守天機者存,順人機者亡
。惟大圣人觀天道
,執(zhí)天行
,中立不倚,寂然不動
,感而遂
通,修真性而化氣性
,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氣雜於方寸之內(nèi)也
。
天發(fā)殺機,移星易宿;地發(fā)殺機
,龍蛇起陸
;人發(fā)殺機
,天地反覆;天人合發(fā)
,萬化定基。
殺機者,陰肅之氣,所以傷物也
;然無陰不能生陽,非殺無以衛(wèi)生
,故天之殺機一發(fā),則周而復(fù)始
,而星宿移轉(zhuǎn),斗柄回寅
;地之殺機一發(fā),則剝極而復(fù)
,龍蛇起
陸
,靜極又動;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
,亦有此陰陽也
,若能效天法地
,運動殺機
,則五行顛倒而地天交泰
,何則?人心若與天心合
,顛倒陰陽只片時
。天時人事合而
一之
,則萬物變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
。中庸所謂致中和
,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者,即此也
。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陰陽之氣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為性 ,性無不善
,而氣有清濁
。秉氣清者為巧,秉氣濁者為拙
。性巧者多機謀,性拙者多貪癡
。巧性拙性皆系氣質(zhì)之性,人心主事
,非本來之天性。修真之道
,采先天
,化后天
,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 ,可以動靜
。
九竅者,人身上七竅,下二竅也
;三要者,耳目口也
。人身九竅皆受邪之處
,而九竅之中
,惟耳目口三者為招邪之要口
,耳聽聲則精搖
,目視色則神馳
,口多言則氣
散
,精氣神一傷
,則全身衰敗
,性命未有不喪者
。人能收視,返聽
,希言,閉其要口
,委志虛無
,內(nèi)念不出
,外念不入
,精氣神三品大藥凝結(jié)不散
,九竅可以動
,可
以靜
,動之靜之,盡是天機
,并無人機,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
!
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奸生于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陰惡,國譬身。木本生火,火發(fā)而禍及木,則木克;邪生於心,邪發(fā)而禍及心,則性亂;國中有奸,奸動而潰其國,則國亡;陰藏於身
,陰
盛而敗其身
,則命傾;身心受累
,性命隨之,於此而知潛修密煉
,觀天道,執(zhí)天行
,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為后天五行所拘者
,非圣人其誰與歸
?
中篇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道陰陽而已,陽主生,陰主殺,未有陽而不陰,生而不殺之理。故春生夏長秋斂冬藏,四時成序,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不已,亙古如是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
,人之盜
;人
,萬物之盜。三盜既宜
,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
,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
天以始萬物,地以生萬物,然既生之,則又殺之
,是天地即萬物之盜耳;世有萬物
,人即見景生情
,恣情縱欲
,耗散神氣
,幼而壯
,壯而老
,老而死,是萬物即人之
盜耳
;人為萬物之靈,萬物雖能盜人之氣
,而人食萬物精華,借萬物之氣生之長之
,是人即萬物之盜耳。大修行人
,能奪萬物之氣為我用,又能因萬物盜我之氣而盜
之
,并因天地盜萬物之氣而盜之,三盜歸於一盜
,殺中有生,三盜皆得其宜矣
。三盜既宜
,人與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
,三才亦安矣
。三才既安,道氣長存
,萬物
不能屈
,造化不能拘矣
。然此盜之秘密,有一時之功
,須要不先不后,不將不迎
,不可太過,不可不及
,坎來則離受之
,彼到而我待之
,陽復(fù)以陰接之
,大要不失其
時
,不錯其機,故曰
,食其時,百骸理
,動其機
,萬化安。食其時者
,趁時而吞服先天之氣也
;動其機者
,隨機而扭轉(zhuǎn)生殺之柄也
。食時則后天之氣化,百骸皆理
,
可以全形;動機則先天之氣復(fù)
,萬化俱安,可以延年
。時也機也,難言也
。要知此時即天時,此機即天機
,茍非深明造化,洞達陰陽者
,烏能知之
?噫
!八月十五翫
蟾輝,正是金精壯盛時
,若到一陽才起處,便宜進火莫延遲
。
人知其神而神 ,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
。
古今學(xué)人,皆認(rèn)昭昭靈靈之識神 ,以為本來之元神,故著空執(zhí)相
,千奇百怪
,到老無成
,有死而已
,殊不知此神為后天之神
,而非先天之神
,乃神而實不神者。先天
之神
,非色非空,至無而含至有
,至虛而含至實,乃不神之神
,而實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
,甘入於輪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
,能保乎性命,無怪乎萬
物盜我之氣而罔覺也
。
日月有數(shù),小大有定 ,圣功生焉
,神明出焉
。其盜機也
,天下莫能見
,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
人之所以能盜天地萬物之氣者,以其天地萬物有定數(shù)焉;天地萬物不能盜人之氣者,以其圣道無形無象焉。如日月雖高,而有度數(shù)可推,日則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
冬之可見;月則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虛朔望之可窺,大為陽,小為陰,陽極則生陰,陰極則生陽,大往小來,小往大來,陰陽循環(huán),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陰
陽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時辰內(nèi)
,采鴻濛未判之氣
,以為丹母
,奪天地虧盈之?dāng)?shù)
,以為命基,先天而天弗違
,后天而奉天時,圣功於此而生
,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
明
,其盜機也,雖天鬼神不可得而測度
,而況於人乎!天下烏得而見
,烏得而知
?如其能見能知
,安能盜之?此其所以為圣
,此其所以為神。是道也
,非忠臣孝子大
賢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視一切萬有皆空者不能行
。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不到了性了命之后
,不肯洩漏圭角,固窮而如無
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