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經(jīng)方與應(yīng)用

      桃花湯組成,方歌方解,醫(yī)案分析,功效與作用

      道醫(yī) 2023-06-25 00:33:13

      本文目錄

      1 【桃花湯組成】2 【桃花湯方歌】3 【桃花湯方解】4 【桃花湯主治】5 【桃花湯醫(yī)案】6 【醫(yī)案分析】

      【桃花湯組成】赤石脂60g 干姜15g 粳米50g

      【桃花湯方歌】桃花湯中赤石脂

      ,干姜粳米共用之,虛寒下痢便膿血
      ,溫澀止痢服之宜

      【桃花湯方解】本方主治虛寒血痢證,其病機核心為脾腎虛寒

      ,寒濕阻滯
      ,損傷腸絡(luò),失于固攝
      ,故擬溫中散寒
      、澀腸止痢為治法。方中赤石脂溫澀固脫以止痢
      ,為君藥;干姜大辛大熱,溫中祛寒
      ,合赤石脂溫中澀腸
      ,止血止痢,為臣藥;粳米養(yǎng)胃和中
      ,助赤石脂
      、干姜以厚腸胃
      ,為佐藥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

      、澀腸止痢之功

      運用

      本方常用于脾陽虛衰,腸失固攝之證

      。臨床以久痢不愈
      ,腹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
      ,脈遲弱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陽虛陰寒較盛者,加附子

      、肉桂溫腎暖脾以散陰寒;腹痛甚者
      ,加當歸
      、白芍養(yǎng)血柔肝以止痛;久瀉渭脫不禁者
      ,加黨參、煨肉豆蔻以益氣澀腸固脫

      禁忌

      熱痢便膿血

      ,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者
      ,禁用本方。

      【桃花湯主治】少陰病

      ,下利便膿血者
      。少陰病,二
      、三日至四
      、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下利不止
      ,便膿血者

      【桃花湯醫(yī)案】女,52 歲

      ,1999年5月2日就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0天前因天氣炎熱貪食冷飲致腹痛腹瀉
      ,排膿血大便,日10余次
      ,伴里急后重
      。當?shù)匦l(wèi)生院診為“急性重型細菌性痢疾”,慶大霉素等西藥未效
      ,且諸癥漸增
      ,求服中藥。癥見:腹痛
      ,痢下紅色黏液便,晝夜近20次
      ,赤多白少
      ,肛門有墜迫感
      。身熱口干
      ,頭暈乏力,不思飲食
      ,小便少
      ,形體消瘦,精神萎靡
      ,面色無華,口唇干燥
      。舌紅苔薄白而干
      ,四肢微溫,脈虛數(shù)
      。查體溫39°C
      ,下腹部明顯壓痛,腸鳴音亢進
      。大便為紅色、質(zhì)稀
      、有黏液
      。患者50余歲
      ,脾腎陽虛
      ,貪食冷飲而發(fā)病,此乃寒邪直犯少陰
      ,當屬少陰下痢。由于陰寒較盛
      ,逼迫虛陽浮越于外
      ,故身熱;而口渴
      、肛門墜痛
      、虛坐努責(zé)等,乃瀉下無度
      ,津傷氣虛之故
      。于是遵仲景“少陰病,下利
      ,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投桃花湯加味
      ,溫澀固下。方藥:赤石脂20g
      ,干姜6g
      ,五味子12g,罌粟殼
      、肉豆蔻各10g
      ,粳米30g(包),先予一劑
      ,日分三煎。另用紅參30g
      ,煎汁頻服
      。訴服二煎后,大便次數(shù)已減
      ,日間近10次
      ,質(zhì)已稍稠
      ,腹痛及肛門墜痛亦大減
      。口渴及精神較昨夜大有好轉(zhuǎn)
      。囑服完第三煎
      。知當晚后來又大便3~4次,便質(zhì)軟
      ,肛門墜迫已愈大半。現(xiàn)口微渴
      ,身熱退(體溫37.6 °C)
      ,舌紅,苔薄白,脈細
      。藥已對癥
      ,效不更方
      ,繼用上方去罌粟殼
      ,加山藥15g,再進一劑
      ,仍作三煎
      。5月6日診察:患者熱退神爽(體溫37.1 °C),今晨食米粥一兩
      。大便已成形
      ,腹痛及肛門墜痛感告失
      ,惟覺疲乏。改投理中湯加減
      ,以鞏固療效
      ,服藥4劑治愈,后隨訪未見復(fù)發(fā)
      。 (摘自《湖北中醫(yī)雜志》)

      【醫(yī)案分析】因“貪食冷飲”而致病,不能就說是寒證

      ,因為寒郁還有化熱可能
      ,任何時候都應(yīng)該嚴格依據(jù)當下癥狀群來辨證,起因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案雇矗∠录t色黏液便
      ,晝夜近20次
      ,赤多白少,肛門有墜迫感”
      ,從辨病角度看
      ,說它是痢疾是毫無疑問的。痢有虛有實
      ,患者急性起病
      ,初次罹患,實證的可能性似乎最大
      ,“身熱....舌紅.....脈數(shù)”
      ,似屬濕熱痢。

      但稍有疑點的是,苔絲毫不黃膩

      。另外
      ,體溫雖高達39°C,卻并不自覺惡熱
      ,捫之也不燙手,一點都不像濕熱的煩悶
      、身熱不揚
      、午后潮熱等。大瀉脫液(口干...小便少
      ,形體消瘦.....口唇干燥)后
      ,濕熱痢最多會造成脈細數(shù),而不應(yīng)是虛數(shù)無力之脈
      。這一系列的疑點都讓人不敢遽下結(jié)論,妄投方藥
      。會是真寒假熱嗎
      ?那舌象多是淡胖的啊
      ?真寒假熱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身熱煩躁不安或面紅如妝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這些患者都沒有

      作者的判斷是:“患者50余歲,脾腎陽虛

      ,貪食冷飲而發(fā)病
      ,此乃寒邪直犯少陰,當屬少陰下痢”
      ,看來作者已獲得了該患以前的體質(zhì)資料——脾腎陽虛,這次寒體復(fù)又得寒
      ,致陰寒太盛
      ,陽傷外浮。在憑現(xiàn)癥得出的結(jié)論左右矛盾時
      ,回頭重點考慮病人的體質(zhì)和起因來進行推測
      ,也是不得已的辦法。作者雖知有少陰虛寒下痢膿血一-說
      ,但病情危重又難明,實無確切把握,故僅先予溫固的桃花湯加味方一劑以試之(真正的溫藥僅用了6g的干姜
      ,恐怕是因為對寒熱定性無十分把握)
      ,且服至第一劑藥的二煎時即親往察問,這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發(fā)現(xiàn)服藥對證
      ,不管是癥狀還是病人的自我感覺(尤其是病人自我感覺更為重要),都在明顯好轉(zhuǎn)的情況下
      ,又試一劑,即獲大效
      ,泄瀉已止
      。信心遂較為堅定,改用平和的溫補脾陽之劑——理中湯
      ,4劑而痊
      ,令人嘆為觀止。原癥“頭暈乏力,不思飲食......形體消瘦
      ,精神萎靡
      ,面色無華”,脾虛表現(xiàn)確實也很明顯
      。不管為主為次
      ,瀉總不能完全與脾脫離干系,何況重瀉

      本案治療前后的所有用藥,似乎都不是明確地往腎陽上靠(可是作者又明確地提到“少陰”)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難道單純的脾陽虛也能夠發(fā)生格陽的現(xiàn)象?腎陽不是一身之陽的根本嗎
      ?從全案來看
      ,它的“格陽”還真與典型的格陽證不甚相同,極易誤判
      ,筆者在第二段話中也講述了自己的彷徨。這是很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地方
      。當然
      ,我們還有些好手段沒用上。如果是自己碰到這樣的病人,可以從他喝水的冷熱喜好(最好用的指征)
      、小便顏色
      、是否拒厚衣被等,能更準確的作出判斷
      。順便提一句,赤石脂在《本經(jīng)》中有“......泄利
      ,腸癖膿血.....下血
      ,赤白”的描述。桃花湯與真人養(yǎng)臟湯均能治脾腎陽虛久瀉
      ,而見膿血者卻獨宜桃花湯
      ,原因可能就在于赤石脂的作用上。

      ——本段摘自《方劑學(xué)案例分析》

      桃花湯的解析

      桃花湯組成:赤石脂《一斤

      ,一半全用,一半篩末》30克干姜9克糯米30克用法:上三味
      ,對水適量
      ,煮米令熟,去滓
      ,溫服
      ,,日三服
      ,如一服愈,余勿服功用
      ;溫中澀腸止痢主治:虛寒痢
      。久痢不止,便膿血
      ,色黯不鮮
      ,日久不愈,小便不利
      ,腹疼喜溫喜按,舌淡苔白
      ,脈遲弱或微細方解:《傷寒論》說:“少陰病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少陰陽衰
      ,絡(luò)脈不固
      ,統(tǒng)攝無權(quán)
      ,大腸滑脫則久痢不愈
      ,便下膿血,色黯不鮮
      。陽虛寒凝
      ,氣滯不通則腹疼綿綿,喜溫喜按
      ,下利過多
      ,損傷津液,則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
      ,脈遲弱或微細,為虛寒之象
      。綜上所述
      ,本方證病機為少陰陽衰,陰寒內(nèi)盛
      ,寒濕阻滯
      ,腸絡(luò)受傷根據(jù)以上病機,治以溫中澀腸止痢
      。方中重用赤石脂溫澀固脫,收斂止血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此藥“主泄痢,腸澼膿血”
      ,《名醫(yī)別錄》認為其能“療腹疼腸澼
      ,下痢赤白”,尤妙在以赤石脂一半篩末沖服
      ,令其留在腸中
      ,則固澀之功更佳
      ,是為君藥
      。干姜大辛大熱,溫中散寒
      ,為臣藥
      ,君臣相配,溫中澀腸
      ,止血止痢功效更強
      。佐以糯米,養(yǎng)胃和中
      ,助赤石脂
      ,干姜以固腸胃,三藥合用
      ,具有溫中澀腸止痢之功 證治要點:
      。久痢便膿血,色黯不鮮
      ,腹疼喜溫喜按,舌淡苔白
      ,脈遲弱或微細 為了幫助同行的你更好理解解決問題
      ,我打很長時間才打出來的,希望珍惜我的辛苦
      ,能幫助你記的五星采納哦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jingfangyingyong/859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越婢加半夏湯方歌方解,臨床運用醫(yī)案
      【方劑組成】麻黃18克,生姜9克
      ,炙甘草6克,大棗5枚
      ,生石膏45—100克
      ,半夏15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居梅ā考宸ㄍ辄S湯方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靖柙E】越婢加半夏湯方,治咳逆上氣肺脹
      甘草瀉心湯原文,組成,立方意義,功效與作用
      半夏瀉心湯證 劉渡舟總結(jié)的傷寒論湯頭歌訣大全
      烏梅丸的現(xiàn)代藥理研究與臨床應(yīng)用
      烏梅丸出自張仲景《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篇,由烏梅
      、細辛
      、干姜、人參
      、當歸
      、附子、蜀椒
      、桂枝、黃連
      、黃柏10味藥物組成
      ,具有清熱祛寒、益氣補血
      、安蛔止痛之功
      腎著湯加味治療早泄一例
      胡某
      ,男
      ,35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28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咴V早泄4?5年,乏力
      ,小腿肚子軟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功效與作用,臨床運用醫(yī)案
      【炙甘草湯組成配方】甘草12g(4兩,炙)
      、生姜9g(3兩
      ,切)、人參6g(2兩)
      、生地黃30g(1斤)
      、桂枝9g(3兩,去皮)
      、阿膠6g(2兩)
      、麥門冬9g(3兩,去心)
      、麻仁15g(5兩)
      甘遂半夏湯方歌方解
      【方劑組成】甘遂3克
      ,半夏18克
      ,芍藥15克,炙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