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入門之階梯——《五運六氣入門講記》序言
近日
,已故當代新安醫(yī)家吳錦洪(1917—2005)所著《五運六氣入門講記》由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
承新安 重“運氣”研究
我與吳錦洪都是安徽人
,都研究新安醫(yī)學
。新安醫(yī)學屬于徽文化研究中的一個分支
,始于晉宋
,鼎盛于明清而流傳至今。1985年冬
,安徽省新安醫(yī)學研究會成立,為系統(tǒng)發(fā)掘整理新安醫(yī)學
,弘揚學派,啟迪新知
,我與吳錦洪
、王樂匋
、余瀛鰲等提議編輯整理《新安醫(yī)籍叢刊》
,共20多卷
,約1500萬字
,可謂搜羅宏富,卷帙浩繁
。如今吳老已逝世十多年,《五運六氣入門講記》書稿由陶國水等同志整理
。看到中醫(yī)藥界年輕一代成長
,能把中醫(yī)藥精華繼承
、發(fā)揚
,感慨萬分
。
吳錦洪從醫(yī)64載
,在中醫(yī)文獻
、臨床、教學諸方面多有造詣
,尤其對《
黃帝內經》中五運六氣學說的研究下了很大功夫
,這也是與新安醫(yī)家一脈相承的。明代新安醫(yī)家汪機(1463—1539)是“培元派”的創(chuàng)始人
,其倡發(fā)“營衛(wèi)統(tǒng)一氣論”,治病以擅長使用參芪培本固元著稱
。汪機對五運六氣的研究很深,還著有《運氣易覽》一書
,徐春甫的《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予以全文收錄
;羅美所撰《內經博議》對五運六氣
、陰陽五行等理論做了探索
;吳謙的《醫(yī)宗金鑒》有“運氣要訣”
;王勛的《慈航集三元普濟方》
、許豫和的《怡堂散記》中都記載了很多臨床應用五運六氣的經驗。
重經典 助力“運氣”研究
翻閱《五運六氣入門講記》一書
,整體框架合理,對有關五運六氣的一些基本概念論述詳略得當
,同時對易學內容作了很多介紹
,“醫(yī)易簡說”一章介紹了太極、八卦
、河圖、洛書等知識點
。我常說要真正搞懂《黃帝內經》必須要先學習《易經》,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大醫(yī)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蔽覀兂Uf“醫(yī)易同源”
,易學與中醫(yī)學關系密切
,明代醫(yī)家張介賓說過《易經》為外易
,《黃帝內經》為內易
。而現(xiàn)在很多人對這一知識點是缺失的,需要補課
,此書能起到一定引導作用
。當然還要學習《
道德經》《論語》等國學經典,不懂這些也就難以讀懂《黃帝內經》
。
經典的學習和傳承是必須的。中醫(yī)世代傳承都離不開經典傳承
,傳承經典的一個核心就是《黃帝內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饵S帝內經》是我國第一部醫(yī)學經典著作
,集醫(yī)學
、哲學
、天文、地理
、數學
、氣象
、社會學之大成的巨著
,它不僅對生理、病理
、診斷、治療
、預防等方面作了詳細闡述,而且體現(xiàn)了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為中醫(yī)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始終被中醫(yī)奉為瑰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饵S帝內經》十分重視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睆娬{“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有關五運六氣的內容
,主要在“天元紀大論”“五常政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至真要大論”“六元正紀大論”“氣交變大論”等七篇,再加上《素問遺篇》的“刺法論”和“本病論”
,共有九篇
,相關條文還提出“必先歲氣
,無伐天和”“不知年之所加
,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
,不可以為工矣”等臨床診療原則與要求。
張仲景在《傷寒論》168條白虎湯方后注云:“此方立夏后
、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币虬谆珜俸疀鲋畡?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秋后冬寒之時
,人體陽氣內斂,故慎用為妥
。李東垣亦秉“用寒遠寒,用熱遠熱”經旨
,提出“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枴に臍庹{神大論》還提出“春夏養(yǎng)陽
,秋冬養(yǎng)陰”
,充分認識到人體疾病與自然變化息息相關,養(yǎng)生應順時而為
。
我一貫重視《黃帝內經》的研究
,有幸成為《黃帝內經》專業(yè)全國第一批七個研究生導師之一,一直以《黃帝內經》指導中醫(yī)臨床
,對中醫(yī)醫(yī)學地理學
、中醫(yī)時間醫(yī)學、醫(yī)療氣象學、五體痹病
、五臟痿病等都有專題研究。
為“運氣”學習鋪入門之階
對于五運六氣這門學說
,歷史上時有爭論,甚至有反對者
,但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的態(tài)度值得借鑒
,張氏有言:天有天符
,歲有歲會
,人得無人和乎!能先覺預防者
,上智也,能因機辨理者
,明醫(yī)也;既不能知
,而且云烏有者
,下愚也
。然則
,運氣之要與不要,固不必辯
,獨慨乎知運氣者之難其人耳。由此言之
,則鑿執(zhí)者本非智士,而不諭者又豈良材
。二者病則一般
,彼達人之見
,自所不然
。故善察運氣者,必當順天以察運
,因變以求氣……而運氣之道亦然,既得其義,則勝復盛衰
,理可窺也
。隨其機而應其用
,其有不合乎道者
,未之有也
。”
五運六氣學說
,由于相關經文其文古老,其理深奧
,學起來頗有不易,吳老這本《五運六氣入門講記》可作入門之階梯
。我們要把《黃帝內經》里面的精華繼承好
、發(fā)展好
、利用好
,還要守正創(chuàng)新,造福人類
,為建設“健康中國”作出自己的貢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拔锤冶Ы泧问乐暝福颜矟市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書此與諸位共勉
。(李濟仁)
《傷寒論》——大柴胡湯
用了下藥造成誤治
,柴胡證仍在的話
,先給小柴胡湯。服了小柴胡湯后發(fā)生了“嘔不止”的情況
。嘔不止是劇烈的嘔吐反應,區(qū)別于小柴胡湯的“喜嘔”
。且有“心下急”
,心下是胃的區(qū)域,感覺急結
,里面有食物堵住了
。
這都是因為病人有柴胡證,本來就上下不能交通
,同時又有宿食積滯,堵在了胃腸里
,于是形成了少陽和陽明的合病,此為大柴胡湯的方義
。既然是少陽陽明的合病
,陽明如何治呢
?在大柴胡方后面的加減法里有提到
,大柴胡湯是要加大黃二兩的
,沒有大黃不成其為大柴胡湯。枳實加大黃
,已經略具承氣湯之意了
,只是沒有厚樸芒硝
,用藥發(fā)熱量也輕些。大柴胡證的熱是在中下焦
,主要表現(xiàn)為便秘或腹瀉
,所以只是“郁郁微煩”,區(qū)別于小柴胡證的上熱心煩
。
大柴胡湯是小柴胡湯去了黨參炙甘草
,加了芍藥、枳實和大黃組成的
。加芍藥是引津血下行,且去腹痛
;加枳實
、大黃是瀉腸胃之實
。去了黨參炙甘草是因為腸胃有積滯有熱
,所以不用這種滋補的東西
,只保留大棗和生姜建中
。用生姜是因為有嘔
,當然也是因為胃虛
。大柴胡湯的積滯不同于承氣湯證
,大柴胡湯有胃虛,是胃虛不能運化的瘀而生熱、寒積化火的積滯
;承氣湯是真正的實熱證的積滯
,所以大柴胡湯里可以有生姜
。
說到這個大柴胡主治胃虛而有火的積滯
,我和大家來分享一個醫(yī)案,是我前段時間治的一個
,很有代表性。是一個痔瘡出血的醫(yī)案
。張金文,男
,青年
。自述:痔瘡出血疼痛
,出血量很大
,走路都受影響?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淘\:便秘干結,胃有些返流
,大腿根部酸痛
,腰酸痛
。脈不穩(wěn)定
,時而亢躁
,時而緩弱
。平時食肉多
,運動少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颊咛峁┑陌Y狀不多
。里證有便秘
;表證有腰酸腿根部酸。半表半里證卻不明顯
。不明顯不等于沒有
,往往不明顯是最考驗醫(yī)生功力的時候,也是考驗醫(yī)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人體的時候
。我是這樣的考慮的
。脈時而亢燥時而緩弱,或可理解如瘧狀
,病在進退之間
,類似于往來寒熱,邪實津虛
;胃返流是嘔的類似證,其原理一樣是胃弱
,半表半里證是胃弱邪入引起的
;我說過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體系是可以統(tǒng)臟腑經絡體系的
,我們也可以參考經絡辨證
。
大腿根部兩側疼痛
,為肝膽經。膽為厥陰
,肝為少陽,絡的是半表半里
。綜合來看可以視為有半表半里證。且失血而脈弱
,又有痔瘡腫痛便秘
,寒熱夾雜
,情況復雜
。不管多復雜
,總之是有三陽并病
,那就是治從少陽
。便秘痔瘡嚴重,便秘是陽明
,少陽陽明合病,用大柴胡加減
。
一診處方:柴胡30白芍30黃芩15法夏15枳實15酒大黃10厚樸20大棗30炙甘草25干姜20吳茱萸20桂枝20當歸20四劑
首先說為什么用干姜,因為脈雖然不穩(wěn)定
,總體來講是偏虛弱的
,干姜能溫中救津液
。桂枝當歸是行血的,所謂血無止法
,出血證通俗說是由血行不暢而溢出,通暢的水管和河流都不會外溢
,哪里堵住了才會外溢
。病人偏虛證
,桂枝當歸適用
。這就是為什么止血藥大多是活血藥,比如三七
。吳茱萸苦辛溫是降胃之逆的。厚樸不用講
,下氣寬腸。現(xiàn)在來看看效果
。四劑未盡出血即止
;便秘基本緩解
;大腿根部疼痛減輕
;痔瘡還會痛;小便時微有澀痛感
。
二診處方:柴胡30白芍30黃芩15法夏15枳實15酒大黃10熟大黃5厚樸20大棗20炙甘草25干姜20吳茱萸20肉桂20當歸20滑石20(包煎)四劑
滑石寒滑而除下焦?jié)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且潤滑尿道澀痛。現(xiàn)在來看效果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叻旰蟾嬖V我痔瘡基本好了,小便澀痛也消失
。痔瘡這個病很難短期除根
,囑病人多吃素多運動善后。所以治病不可拘泥
,有胃虛中虛,就可用姜
,有大腸濕熱就可用大黃
。這其中并不矛盾
,有是證用是藥
,這才是經方法度。
好
,先講到這
,休息十五分鐘
,接著講大柴胡湯
。剛才有朋友問道藥的問題
。先說大黃
,生大黃,酒大黃
。熟大黃。一般來講
,藥制后氣便減,味便厚
。更易走下焦
。承氣湯里的大黃就是注明酒洗的
。這是酒大黃
,熟大黃比酒大黃更溫和。取其緩下
,一般用它
。枳殼和枳實,性質差不多
,枳殼溫和些,枳實峻烈些
。
好
,接著講大柴胡湯的加減
。在臨證上
,如果熱象明顯
,生姜也可以去掉
,甚至可再加生石膏,只留大棗建中即可
;如果水飲明顯,則可以將生姜換成白術
;如果腸胃有腐濁
,可以將生姜換成藿香佩蘭
。如果有大柴胡證且寒象明顯,是寒積化火的腸胃積滯
,則可以將生姜換成干姜。經方要如此靈活加減才更能效如桴鼓
。大柴胡之所以能如此廣泛的運用
,是因為有半表半里證
,同時有下焦瘀滯的局面非常多見
。這種下焦瘀滯不僅限于腸胃積滯,也包括淤血
。芍藥和大黃的組合就是可以祛瘀血的
。經方大家胡希恕很擅于用大柴胡治療各種疾病
,甚至有“大茶壺”(諧音)的外號
。胡老常用用大柴胡治療哮喘
、心血管疾病和肝臟的疾病
,因為這些疾病往往伴有淤血證
,大柴胡里的芍藥和大黃的都能下淤血
。當然
,可以再加當歸、川芎
、丹皮、桃仁等去淤血的藥
,顯效更快。
前面我說過
,大柴胡再疑難癥重癥上很常用
,下面我就來分享一個這樣的病例
。曾某
、女、成人
。刻診:脖子上長了個腫瘤
,手摸有小芒果大小
。汗出多
,尤其是晚上
。胸中和脖子略有阻塞感
,偶有氣竄感
。大便二三日一行,略不爽
。脈象左右皆浮燥,沉取略偏虛
;右脈偏有力
。病人害怕是惡性的
,要去醫(yī)院檢查
,又懼怕手術,因為脖子上神經血管太多
,手術不好做
。我說要不先吃中藥治一段時間,管它是什么
,只要吃中藥能消掉不就沒事了嗎。下面說一下辨證思路
。病家證不多,亦不是很明顯
。胸塞可以理解為胸肋苦滿范疇
;便不爽是陽明?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梢詮拇蟛窈撝巍:钩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太陽病
,桂枝湯。那就是大柴胡合桂枝湯加減
。
柴胡25黃芩15生半夏50大棗15枳實20厚樸20白芍15藿香10大黃6桂枝15炙甘草15生石膏60夏枯草15生鍛牡蠣各25
先說為什么去生姜加生石膏
,因為脈浮躁,且右脈略顯有力
。這是有標熱
,加石膏。散堅結
,牡蠣石膏夏枯草半夏皆有此效
。為什么加藿香?因為是夏天
,中焦易濕阻
。這是考慮到五運六氣
。五運六氣是可以考慮,但前提必須是人體的反應
,病人舌象濕滑。
《傷寒論》體系是以人體實實在在的證為依據的
。我不是反對五運六氣
,我反對的是拋開人體的實證談五運六氣。我們治的是人體
,治的又不是天地
。證輕藥也輕
,除半夏牡蠣外
,劑量都不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在來看效果
。服藥一周后,瘤子明顯縮小
。大便通,去大黃
,再服
。前后共服藥十五劑
,瘤子用手基本就摸不到了
。病勢已去
,停藥
。囑其注意生活規(guī)律,心情舒暢
,多食海帶散結。不久后瘤子完全消失
。大柴胡湯里新出現(xiàn)一味沒講過的藥
,枳實
。枳實這味藥是橘類的幼果
,其味香烈而苦辛,是破氣藥
,上能破胸之氣滿;中能消痞導滯
;下能破大腸之氣閉氣結
。和厚樸作用相近似
,只不過厚樸溫厚
,枳實峻烈。厚樸苦溫,香味淡厚而非濃烈
,苦走下,厚也走下
,在經方中主要用于除腹?jié)M;枳實主要用于去胸滿
。二藥常同用
。
《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論》4-7
【原文】
帝曰:六氣相勝(1)
,奈何
?
歧伯曰:厥陰之勝(2),耳鳴頭眩
,憒憒欲吐,胃鬲如寒(3)
,大風數舉
,課蟲不滋(4)
,胠協(xié)氣并化而為熱(5)
,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
,上支兩脅,腸鳴飧泄
,少腹痛,注下赤白
,甚則嘔吐
,鬲咽不通(6)。少陰之勝(7)
,心下熱,善饑
,齊下反動(8)
,氣游三焦(9)
,炎暑至,木乃津
,草乃菱(10)
,嘔逆躁煩,腹?jié)M痛
,溏泄,傳為赤沃(1)
。太陰之勝(12)
,火氣內郁(13)
,瘡瘍于中
,流散于外(14),病在脅
,甚則心痛,熱格
,頭痛,喉痹
,項強(15)
,獨勝則濕氣內郁(16)
,寒迫下焦(17)
,痛留頂,互引眉間
,胃滿(18),雨數至
,燥化乃見(19)
,少滿,腰椎重強
,內不便
,善注泄,足下溫頭重
,足脛腫
,飲發(fā)于中,胕腫于上(20)
。少陽之勝(21)
,熱客于胃
,煩心心痛,目赤欲嘔
,嘔酸善饑
,耳痛溺
,善驚譫妄(22)
、暴熱消爍
,草萎水涸
,介蟲乃屈(23),少腹痛
,下沃赤白(24)。陽明之勝(25)
,清發(fā)于中
,左胠脅痛
,溏泄
,內為嗌塞,外發(fā)?疝(26)
,大涼肅殺,華英改容
,毛蟲乃殃(27)
,胸中不便
,噎塞而咳(28)
。太陽之勝(29)
,凝凓且至
,非時水冰,雨乃后化(30)
,痔發(fā)(31)
,寒厥(32),入胃則內生心痛
,陰中乃瘍
,隱曲不利
,互引陰股,筋肉拘苛
,血脈凝泣,絡脈色變
,或為血泄
,皮膚否腫
,腹?jié)M食減(33)
,熱反上行,頭項鹵頂腦戶中痛
,目如脫(34),寒入三焦
,傳為濡瀉(35)
。
(1)六氣相勝
“六氣”
,指風
、熱、火
、濕、燥
、寒六氣?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跋鄤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指相互制勝,此處是指六氣偏勝時在人體病候方面的表現(xiàn)
。張隱庵注云“此論三陰三陽主歲之氣,淫勝而為民病者
。”即屬此義
。
(2)陰之勝
“厥陰”
,即厥陰風木主歲之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柏赎幹畡?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即厥陰風木主歲之年風氣偏勝,在人體則表現(xiàn)為肝氣偏勝
,肝病居多。
(3)耳鳴頭眩
,憒憒欲吐
,胃鬲如寒
“憒憒”
,有混亂之義
,此指心中煩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皯|憒欲吐”,即心亂欲吐“鬲”
,同膈?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拔肛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系承上句“憒憒欲吐”而言?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拔肛保切稳輫I吐
,意即嘔吐有如胃中有物隔阻
,所以飲食不能入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叭绾保从腥缥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一般嘔吐多由胃寒所致,而此處“欲吐”癥狀
;并非胃寒
,實系肝氣偏勝乘犯脾胃所致
。所以原文謂“胃鬲如寒”
,以示并非真正胃寒之意。
(4)大風數舉
,倮蟲不滋
“大風數舉”
,指風氣偏勝
,大風時作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百老x”
,在五行屬性上屬于土
,其生長發(fā)育與濕密切相關,在濕氣偏勝的氣候環(huán)境中生長發(fā)育比較好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安蛔獭?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即不生長或生長發(fā)育不好。全句意即厥陰主歲之年
,由于風氣偏勝,風可以勝濕
,所以倮蟲生長發(fā)育不好。這也就是《五常政大論》中所論“六氣五類
,有相勝制也同者盛之
,異者衰之,此天地之道
,生化之常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标P于風熱、火
、濕
、燥、寒六氣與毛
、羽、倮
、介
、鱗五蟲的盛衰關系
,已在《五常政大論》中作過詳解
,請參閱該篇有關部分。
(5) 胠脅氣并
,化而為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