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曾在太醫(yī)院任職
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享有“中醫(yī)寶典”之美譽
。說到李時珍,還與北京有過一段淵源
,他曾在京任職一年多
。《李時珍傳》
、《李時珍大事記》等文獻對此均有記述
。
李時珍祖籍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出生于中醫(yī)世家
,祖父是“鈴醫(yī)”
,父親也是當?shù)孛t(yī),他繼承家學
,尤其重視本草
。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
,兼管“良醫(yī)所”事務
,即主管王府的醫(yī)療保健。
院任職.png)
嘉靖年間
,朝廷下了一道詔書,要在全國選拔一批有經驗的醫(yī)生
,填補太醫(yī)院的缺額
。楚王朱英燎見李時珍醫(yī)術高超,便推薦他進京
。李時珍也認為北京是京都
,那里不僅聚集了全國重要的醫(yī)藥書籍,還可看到更多的藥材
,這對他今后修編本草是一個極好的機會
,于是接受了楚王的推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也就是他41歲的時候
,從武昌來到北京。
太醫(yī)院地處大明門東側
,欽天監(jiān)之南
,禮部正東,即現(xiàn)在的東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
。始建于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
,當時朝廷在此新建了許多官署
,太醫(yī)院署是其中之一。設有院使
、院判
,所屬有御醫(yī)、吏目等
。李時珍進入太醫(yī)院后
,任院判之職,為正六品
。該職有左右院判之分
,主要為太醫(yī)院供應宮廷醫(yī)藥與御醫(yī)配置。(有人認為李時珍擔當?shù)氖怯t(yī)
,為正八品
。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在太醫(yī)院任職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
李時珍任職不久
,就發(fā)現(xiàn)太醫(yī)院被一些庸醫(yī)弄得烏煙瘴氣,而當朝的明世宗朱厚熜是一個昏庸的皇帝
。他一心追求長生不老的仙丹藥
,還想做神仙。太醫(yī)院中的醫(yī)官們?yōu)榱擞霞尉富实鄣男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不僅向全國各地收集“仙方”和“丹方”
,同時又翻遍了歷代本草書,企圖從中獲得長生不老之藥
,并紛紛向嘉靖進言
。有的說“久服水銀,可以長生不死”
,有的說“煉食硫磺
,可以長肌膚益氣力”;有的說“靈芝是仙草
,久食可以延年益壽”
。而李時珍以自己對中醫(yī)藥的研究,斷定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并誠懇地向嘉靖皇帝進言
,請求皇上別再服食丹藥。嘉靖大為不滿
,從此李時珍在太醫(yī)院受到排擠
,有職無權,賦閑下來,于是他借此機會通覽太醫(yī)院所藏醫(yī)書
,并經常出入于御藥庫
、壽藥房,還有京城著名的藥店
,如位于菜市口的鶴年堂等
,據(jù)傳還到西山一帶采集草藥,進行本草的研究
,從而使他對修編本草有了信心
。任職一年后,李時珍感到太醫(yī)院實在是不宜久留之地
,便以病為由向院使(正五品
,相當于院長)提出辭職,愿回鄉(xiāng)修編本草之書
。
不久
,他的辭呈得到批準,于是打點行裝
,從北京回到了故鄉(xiāng)蘄州
。雖然他在太醫(yī)院任職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卻為他今后編修《本草綱目》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戶力平)
李時珍是哪個朝代的呢
李時珍是哪個朝代的
李時珍是明代人
,著名的醫(yī)學家,著有《本草綱目》一書
。李時珍出生于1518年
,即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1593年
,即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
,享年七十六歲。
李時珍出生于一個醫(yī)藥世家
,父親和祖父都是醫(yī)生,并且在當?shù)囟加泻艽蟮拿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在當時
,醫(yī)生的社會地位不高,因為這個原因
,李時珍想要棄醫(yī)從文
,他決心苦讀,希望通過參加科舉考試能走上仕途
。但是
,他先后參加了三次考試,都名落孫山,眼看希望越來越渺茫
,在他二十三歲時
,還是跟隨了父親學習醫(yī)術。
李時珍從小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
,在醫(yī)學方面有極高的天分
,通過自己對醫(yī)學的感悟,很快就成為了一代名醫(yī)
,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盛名
。1551年,李時珍治好了富順王兒子的病
,名聲大噪
,被推薦到太醫(yī)院工作。任職四年后
,李時珍便辭官回鄉(xiāng)了
。而對于李時珍的這段任職經歷,有人在研究歷史之時
,有很多爭議
,都是關于李時珍太醫(yī)院職位高低的說法,但是李時珍在太醫(yī)院任職是不爭的事實
。在太醫(yī)院
,李時珍通過自己研究和解讀相關大量的'醫(yī)學著,為他后來在著《本草綱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太醫(yī)院有很多珍稀的藥材和醫(yī)學書籍
,無疑給李時珍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樣本。后來
,李時珍還成立了東壁堂
,一邊行醫(yī),一邊潛心寫醫(yī)學著作
,比如《命門考》
、《瀕湖醫(yī)案》、《五臟圖論》等作品都出自于李時珍之手
。
李時珍祖?zhèn)髅亟?/strong>
《李時珍祖?zhèn)髅亟洝肥锹穼毐蛩囊徊酷t(yī)術
,2008年由延邊人民出版社發(fā)行。在這本書里
,路寶彬根據(jù)李時珍醫(yī)書
,進行融合改編,在《李時珍祖?zhèn)髅亟洝分?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系統(tǒng)的講述了人體各個方面的疾病
,高血壓
、冠心病、其他心血管疾病
、嘔吐
、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腸炎
、胃下垂等疾病,然后根據(jù)中藥療法進行治療
。
在《李時珍祖?zhèn)髅亟洝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將現(xiàn)代醫(yī)學和傳統(tǒng)臨床經驗進行結合,在治療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這本書籍不單單是傳統(tǒng)醫(yī)學
,里面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李時珍時期的各種臨床治療經驗
,以及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
。
這本《李時珍祖?zhèn)髅亟洝窂娜梭w的內科、外科
、兒科
、婦科等方面入手,根據(jù)日常疾病案例
,提出了治療方法
,這本書籍包含的方面較多,適合家庭日常治療方法
。所以
,這本書籍也可作為家庭醫(yī)用書。這本書中提到了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治療疑難雜癥時
,所采取的中藥方法
,里面的藥材大多都是中藥,還有李時珍的經典治療方法
。針對病因
,選取治療藥材,再根據(jù)煎藥方法和喝藥方法
,才能從根本上進行根除
。
這本《李時珍祖?zhèn)髅亟洝肥锹穼毐蛟诳偨Y李時珍醫(yī)術的同時,在這基礎之上又提出了新的醫(yī)學治療方法
,有很高的實用性和適用性。這部作品集李時珍治療方法于一體
,并提出用中藥療法
,具有現(xiàn)實借鑒意義。
李時珍的生平+本草鋼目
明世宗即位四十幾年,盡情享樂
,但是他又擔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
,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過不下去
。于是
,他就千方百計尋找一種長生不老的藥方。 公元1556年
,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薦名醫(yī)
。當時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 醫(yī)生李時珍薦給太醫(yī)院
。李時珍是蘄州(今湖北蘄春
,蘄音qí)人。他的祖父
、父親都當 過醫(yī)生
。父親李言聞對藥草很有研究,李時珍從小受父親的影響
,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集各種藥草
。日子一長,他能認得各種草木的名稱
,還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
。他的醫(yī)藥知識漸漸豐富起來。 但是
,在那個日子里
,做一個普通醫(yī)生是被上層社會看不起的。李言聞自己是醫(yī)生
,卻 要李時珍讀書應科舉考試
。李時珍在父親督促下,在十四歲那年考中秀才
,但是以后參加舉人考試
,三次都沒有考中。別人都替他可惜
,李時珍卻并不因此失望
。他的志愿是做個替百姓治病的好醫(yī)生。 打那時候起
,李時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親學醫(yī)
。正好在這一年,他的家鄉(xiāng)發(fā)生一場大水災
,水退以后
,又流行疫病
,生病的都是沒錢的窮百姓。李時珍家并不寬裕
,但是父子倆都很同情窮人
,窮人找他們看病,他們都悉心醫(yī)治
,不計報酬
。老百姓認為他們醫(yī)術高明,治病熱心
,都很感激他們
。 李時珍為了研究醫(yī)術,讀了許多古代的醫(yī)書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醫(yī)書
。漢朝人寫過一 本《
神農本草經》,以后一千多年
,不斷出了許多新的醫(yī)書
。李時珍常常替當?shù)氐耐豕F族看病,那些貴族家里藏書不少
,李時珍就靠他行醫(yī)看病的方便
,向王公貴族家借圖書看。這樣一來
,他的學問就越來越豐富
,醫(yī)術也越來越高明了。 李時珍的名氣越來越響
,被他看好病的人
,到處宣傳李醫(yī)生好。附近州縣得病的人
,也 趕來請李時珍看病
。 有一次,楚王的兒子得了一種抽風的病
。楚王府雖然也有醫(yī)官
,但是誰都沒法治好。這 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
,楚王怎么不著急
?有人告訴楚王,只有找李時珍
,才能治好這種病
。楚王趕快派人把李時珍請到王府。李時珍一看病人的臉色
,再按了按脈
,就知道孩子得的這種抽風病是腸胃病引起的
。他開個調理腸胃的藥方,叫人上藥鋪抓了藥
。楚王的兒子一吃藥,病就全好了
。 楚王十分高興
,再三挽留李時珍在楚王府呆下來。沒有多少日子
,正碰上朝廷征求人 才
。楚王為了討好明世宗,就把李時珍推薦到北京太醫(yī)院去
。 太醫(yī)院本來是國家最高的醫(yī)療機構
。可是在那時候
,明世宗對真正的醫(yī)學并不重視
,卻 迷信一批騙人的方士,在宮里做道場
,煉金丹
,想憑這些辦法使自己長生不老。李時珍是一個正直的醫(yī)生
,看不慣那種烏煙瘴氣的環(huán)境
。他在太醫(yī)院呆了一年,就辭職回家
。 李時珍辭去官職
,回家的路上,順便游歷了許多名山勝地
。他上山不是為了欣賞景色
, 而是為了采草藥,研究各種草木的藥用性質
。有一次
,他到均州(今湖北均縣)的武當山 去,聽說那里產一種榔梅
,吃了能使人返老還童
,人們把它稱作“仙果”。宮廷的貴族都把它當作寶貝一樣
,要地方官吏年年進貢
,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時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
。為了弄 *** 相
,他冒著危險
,攀登懸崖峭壁,采到了一顆榔梅
,帶回家鄉(xiāng)
。經過他詳細研究,才知道那種果子只不過像一般梅子一樣
,有生津止渴的作用
,根本談不上什么“仙果”。 李時珍從長期的醫(yī)療工作和采集藥物的過程中
,得到了不少科學的資料
。他發(fā)現(xiàn)古代醫(yī) 書上的記載,有不少錯誤
;再說
,經過那么多年代,人們又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古代書上沒有記載過的藥草
。他就決心編寫一本新的完備的藥書
。辭職回家以后,他花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
,寫成了著名的醫(yī)藥著作《本草綱目》
。在這本書里,一共記錄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
,收集了一萬多個藥方
,為發(fā)展祖國的醫(yī)藥科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本草綱目》出版以后
,一直流傳到全世界
,已經被翻譯成日文、德文
、英文
、法文、 俄文
、拉丁文等許多種文字
,在世界醫(yī)藥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 nongli/5000/235
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
,字東璧
,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人
,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
,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國明朝最著名的醫(yī)學家及藥學家之一。 [編輯] 生平 李時珍出身于一個世醫(yī)家庭
。祖父是「鈴醫(yī)」
。父親名聞,號月池
,是當?shù)孛t(yī)
。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喜愛醫(yī)藥
。由于當時從醫(yī)者的社會地位不高
,所以身為醫(yī)生的父親李言聞只希望他讀書應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勵他習醫(yī)
。李時珍在14歲的時候不負父望順利的成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參加鄉(xiāng)試欲成舉人
,都難以遂愿
,兼之他對醫(yī)學的濃厚興趣一直有增無減,于是決定棄儒從醫(yī)專心研究醫(yī)藥
。 在30歲時成為當?shù)孛t(yī)
,楚王聽說后聘李時珍為奉祠,掌管良醫(yī)所事務
,1556年
,經舉薦補太醫(yī)院之闕,在京師金陵供職了一年
。辭職回家后
,在雨湖北岸構筑新居,題名「紅花園」
,在此行醫(yī)
。 在他行醫(yī)救人期間,他發(fā)現(xiàn)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shù)既煩
,名稱多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蛞晃镂鰹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
,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
,因而遺禍無窮。李時珍多次上書朝廷要求重整醫(yī)書的資料
,可惜并無回應
,于是他便利用在良醫(yī)所和太醫(yī)院閱讀的大量醫(yī)籍和堅實的文史基礎,親自對中國歷代有關藥物學的著作進行了整理
。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
,最使李時珍頭痛的就是由于藥名混雜
,往往弄不清藥物的形狀生長的情況。過去的本草書
,雖然作了反復的解釋
,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而是在書本上抄來抄去在「紙上猜度」
,所以越解釋越糊涂
,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
。于是李時珍在徒弟龐憲
、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
,觀察和收集藥物標本
。除了不辭勞苦到各地采藥及以自身試藥之余,他遍訪名醫(yī)宿儒
,又到處訪問漁夫
、農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間驗方。他首先在家鄉(xiāng)蘄州一帶采訪
。后來
,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
,還到過江西
、江蘇、安徽好多地方
。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
。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
、牛首山
,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
,險探麓之華」的詩句
,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經過30年后
,終于著成了《本草綱目》,后來又花了12年修訂三次
。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
,李時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南2公里的雨湖之濱。(參看李時珍墓)1596年
,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后的第三年
,《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
、《瀕湖脈學》
、《瀕湖集簡方》、《三焦客難》
、《命門考》
、《五臟圖論》、《瀕湖醫(yī)案》等
,除前兩種外皆失傳
。 李時珍用了大約27年的時間才編寫完成《本草綱目》,經過了三次改寫
,于萬歷六年(1578年)才最終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李時珍參考了800多種書籍
,多次去各地進行實地考察,采集樣本
,耗費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 《本草綱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資料主體增刪考訂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藥物學家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
,用意在拾遺補正《本草綱目》
,其中新增716種藥材,補充161種藥物內容
,糾舉錯誤34條
。 體例 《本草綱目》共52卷,載藥1892種(其中李時珍新增藥物374種)
,書中附有藥物圖1109幅
,方劑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
,分為16部
、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
、集解(敘述產地)
、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制方法)
、氣味
、主治、發(fā)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
。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
,附錄61種,共942種
,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
,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shù)的58%
。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
、谷部、菜部
、果部
、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
、芳草
、溼草、毒草
、蔓草
、水草、石草
、苔草
、雜草等九類
參考: zh. *** /w/index?title=%E6%9C%AC%E8%8D%89%E7%BA%B2%E7%9B%AE&variant=zh-
李時珍 字東璧,號瀕湖
,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
,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西元1593年)
。其父李言聞世當?shù)孛t(yī)
。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
,并富有實踐精神
,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
,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
,兼管良醫(yī)所事務。三年后
,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yī)院判
。太醫(y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y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yī)弄得烏煙瘴氣
。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
,便辭職回鄉(xiāng)
。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y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
,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
,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
,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jié)譯本
。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 李家世代業(yè)醫(yī)
,祖父是“鈴醫(yī)”。父親李言聞
,號月池
,是當?shù)孛t(yī)。那時
,民間醫(yī)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
,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
,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
。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
,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學
。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
。于是
,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yī)
,于是向父親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
,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
,至死不怕難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于醒悟了
,同意兒子的要求
,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
,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yī)生
。 《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
,分十六部、六十類
。經二十七年(1578年)著成
。共收載歷代諸家本草所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
其中植物藥1094種。礦物
、動物及其他藥798種
,有374種為李氏所新增。每種藥首先以正名為綱
,附釋名為目
;其次是集解、辨疑
、正誤
,詳述產狀;再次是氣味
、主治
、附方,說明體用
。內容極其豐富
,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后世藥物學的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
。 《本草綱目》的故事于行醫(yī)的十幾年中
,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y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古代的本草書籍 “品數(shù)既煩
,名稱多雜
。或一物析為二三
,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
。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
,而遺禍無窮
。于是,他決心要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
。從三十一歲那年
,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窮搜博采”
,李時珍讀了大量參考書
。家藏的書讀完了,就利用行醫(yī)的機會
,向本鄉(xiāng)豪門大戶借
。后來
,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yī)院,讀的書就更多
,簡直成了“書迷”
。他自述“長耽嗜典籍,若啖蔗飴”(《本草綱目》原序)
。顧景星在《李時珍傳》里
,也贊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
,博學無所弗瞡”
。他不但讀了八百余種萬余卷的醫(yī)書,還看過不少歷史
、地理和文學名著及敦煌的經史巨作連數(shù)位前代偉大詩人的全集也都仔細鉆研過
。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yī)藥學的詩句。而這些詩句也確實給了他許多真實有用的醫(yī)藥學知識
,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yī)藥學上的許多謬誤
。如古代醫(yī)書中,常常出現(xiàn)“鶩與鳧”
。它們指的是什么
?是否有區(qū)別?歷代藥物學家眾說紛紜
,爭論不休
。李時珍摘引屈原《離騷》中的“將與雞鶩爭食乎”,“將泛乎若水中之鳧乎”兩句
,指出詩人把“鶩”與“鳧”對舉并稱
,就是它們不是同一種禽鳥的明證。他又根據(jù)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huán)境的描繪
,證明“鶩”是家鴨
,“鳧”是野鴨子,藥性不同
。屈原的詩賦,竟成了李時珍考證藥物名實的雄辯依據(jù)
。 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