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雜談

    宋金名醫(yī),歷代名醫(yī)(5)

    醫(yī)案日記 2023-05-03 18:26:12

    宋金名醫(yī),歷代名醫(yī)(5)

    唐慎微

    唐慎微,字審元。原籍蜀州晉陽(今四川崇慶),出身于世醫(yī)家庭,對經(jīng)方深有研究

    ,知名一時。元祐年間(1086~1094)應(yīng)蜀帥李端伯之招,至成都行醫(yī)
    。唐氏雖語言樸訥,容貌不揚
    ,但睿智明敏
    ,醫(yī)術(shù)精湛,醫(yī)德高尚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颊卟环仲F賤,有召必往
    ,風雨無阻
    。著有《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

    錢乙

    錢乙

    ,字仲陽
    ,祖籍浙江錢塘。是我國醫(y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
    。錢乙撰寫的《小兒藥證直訣》
    ,是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
    ,使兒科自此發(fā)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

    陳自明

    陳自明,南宋醫(yī)學家

    。字良甫
    ,臨川(今屬江西)人。三世業(yè)醫(yī)
    ,曾任建康府明醫(yī)書院醫(yī)諭
    。因認為前代婦科諸書過于簡略,曾遍行東南各地
    ,訪求醫(yī)學文獻
    。采集各家學說之長,附以家傳經(jīng)驗
    ,輯成《婦人大全良方》
    ,于婦科證治方法,收集較為詳備。另著有《外科精要》等

    李東垣

    李東垣

    ,金元四大醫(yī)家之一。名杲
    ,字明之
    ,號東垣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曾從張潔古學醫(yī)
    。提出脾胃說,其醫(yī)論以為飲食不節(jié)
    、勞役所傷及情緒失常
    ,易致脾胃受傷、正氣衰弱
    ,從而引發(fā)多種病變
    。對于發(fā)熱的疾病,應(yīng)分辨“外感”或“內(nèi)傷”
    ,對邪正的辨證施治應(yīng)有明確的區(qū)別
    。治法上重視調(diào)理脾胃和培補元氣,扶正以驅(qū)邪

    張子和

    張子和

    ,金元四大醫(yī)家之一。名從正
    ,號戴人
    ,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繼承劉完素學說而有新解
    ,治病以祛邪為主
    ,認為“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
    。提出攻邪說
    ,善用“汗、吐
    、下”三法
    ,以為三法能兼眾法,切責醫(yī)師濫用補藥與平穩(wěn)藥貽誤病人之非
    。所著有《儒門事親》
    。(王醫(yī))

    大明王朝有多少個皇上
    ,大明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揭曉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

    、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
    ,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tǒng)/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歷)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明思宗(崇禎)
    1、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號“洪武”1368年稱帝
    ,在位31年

    1368年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死于1398年
    ,時年71歲。
    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號“建文”1398年即位
    ,在位5年

    2、明惠帝朱允炆
    ,明朝無謚
    ,清乾隆元年追謚「恭閔慧皇帝」,史籍稱為建文帝
    。性寡斷

    惠帝,太祖孫
    ,皇太子朱標的次子
    ,朱元璋在世時,大封王室
    ,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
    ,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后
    ,進行削藩
    ,以統(tǒng)一軍事,惹惱諸王
    ,燕王朱棣其兵北京
    ,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說被燒死
    ,一說外逃

    3、 成祖朱棣(1360-1424)年號“永樂”1402年即位
    ,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
    ,1420年推翻明惠帝自立
    ,1421年遷都北京,并下令編纂了《永樂大典》。死于1424年
    ,時年65歲

    4、仁宗朱高熾(1378-1425)年號“洪熙”1424年即位
    ,在位1年

    仁宗,明成祖長子
    ,仁宗政治比較清明
    ,采取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
    ,死于1425年
    ,時年48歲。
    5
    、宣宗朱瞻基(1398-1435)年號“宣德”1425年即位
    ,在位11年。
    宣宗
    ,仁宗長子
    ,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與仁宗并稱“仁宣之治”
    ,宣宗時君臣關(guān)系融洽
    ,經(jīng)濟也穩(wěn)步發(fā)展。宣宗死于1435年
    ,時年38歲

    6、英宗朱祁鎮(zhèn)(1427-1464)年號“正統(tǒng)”;“天順”(1435-1449;1457-1464)在位
    ,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長子
    ,即位時才9歲
    ,被宦官王振專權(quán),1449年
    ,瓦喇大舉南侵
    ,王振愜英宗親征,英宗被俘
    ,史稱“土木之變”
    ,1450年,被放回
    ,直到1457年
    ,才又即位
    。死于1464年,時年38歲

    7
    、景帝朱祁鈺(1428-1457)年號“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
    ,英宗被俘后被擁立為帝,即位后
    ,用于謙為兵部尚書
    ,粉碎了瓦喇對北京的進攻
    ,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
    ,景帝將其軟禁
    ,直到1475年
    ,景帝病危時,英宗才又被擁為帝
    。景帝死于1457年
    ,時年30歲。
    8
    、憲宗朱見深(1447-1487)年號“成化”1464年即位
    ,在位24年。
    憲宗
    ,英宗長子
    ,憲宗好方術(shù),溺于女色
    ,致使宦官“奸欺國政”
    。1487年,憲宗死
    ,時年41歲

    9、孝宗朱佑樘(1470-1505)年號“弘治”1487年即位
    ,在位19年

    孝宗,憲宗三子
    。孝宗“更新庶政
    ,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shù)赖木置?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得以改觀
    。被譽為“中興之令主”
    。死于1505年,時年36歲

    10
    、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號“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
    ,孝宗長子。好逸樂
    ,貪女色
    ,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過度
    ,死于1521年
    ,時年31歲。
    11
    、世宗朱厚璁(1507-1566)年號“嘉靖”1521年即位
    ,在位46年。
    世宗
    ,憲宗孫
    ,父興獻王。世宗前期頗有一些作為
    ,誅殺宦官
    ,節(jié)用寬民,但后期荒淫無度
    ,政治腐敗
    ,多次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世宗因服丹藥中毒死,時年60歲

    12
    、穆宗朱載垢(1537-1572)年號“隆慶”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
    ,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
    ,死于1572年
    ,時年36歲。
    13.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號“萬歷”1572年即位
    ,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
    。即位時才10歲
    ,由皇太后陳氏及李貴妃主持政務(wù)
    。神宗親政后,深居宮中
    ,荒淫享樂
    ,政治腐敗,神宗時
    ,北方努爾哈赤建立后金
    ,窺視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
    ,時年58歲

    14、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號“泰昌”1620年即位
    ,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長子
    。是一個貪財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過度
    ,即位當天就病倒了
    ,后因服用丹砂過度而亡。時年39歲

    15
    、熹宗朱由校(1605-1627)年號“天啟”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政治腐敗
    。努爾哈赤宗,光宗長子
    。在位時任用宦官魏忠賢
    ,致使乘機攻占沈陽。熹宗死于1627年
    ,時年23歲

    16、思宗朱由檢(1610-1644)年號“崇禎”1627年即位
    ,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
    。即位后
    ,誅殺魏忠賢,頗為勤政
    ,勉力振作
    ,無奈積重難反
    ,各地農(nóng)民起義不斷爆發(fā),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騷擾入侵
    ,又崇禎性多疑
    ,剛愎自用。終于在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
    ,崇禎帝在景山自縊身亡。時年35歲
    。死前于蘭色袍服上大書“勿傷百姓一人”

    南明皇帝:
    朱由崧安宗簡皇帝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鍵紹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節(jié)皇帝紹武(1646年)紹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歷(1646年——1662年)永歷陵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則是指由明太祖朱元璋開始
    ,直至明思宗朱由檢共16位明朝皇帝

    研究中國古代政治變革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中央與地方的權(quán)力之爭
    ,另一條是皇帝與宰相的權(quán)力之爭
    。但人們往往容易忽略權(quán)力博弈游戲中實力稍遜一籌的另一個群體——由廣大普通官僚組成的官僚群體所形成的利益集團。參照皇權(quán)和相權(quán)的叫法
    ,我們不妨稱之為臣權(quán)

    臣權(quán)在大多數(shù)時候由于實力的原因是無法與皇權(quán)或相權(quán)相抗衡的,只能扮演被皇權(quán)和相權(quán)全面壓制的角色
    ,在歷史舞臺上也沒有什么出彩的表現(xiàn)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臣權(quán)卻可以左右一個王朝的發(fā)展走向乃至最終命運
    。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就是相權(quán)極端弱化甚至相權(quán)完全缺失了

    縱觀歷史,相權(quán)一直是在不斷被分割弱化
    。從漢朝的一相
    ,到唐朝的二相,再到宋朝的多相
    ,直至明朝的無相
    。相權(quán)從集中到分散,從強勢到虛化
    ,從有到無
    ,而臣權(quán)卻在相權(quán)的加速衰弱中不斷走強。到了明朝
    ,蟄伏已久的臣權(quán)等到了復蘇的春天

    一、廢相權(quán)強皇權(quán)
    公元1380年至1392年
    ,朱元璋借宰相胡惟庸怒殺馬車夫這一小事為發(fā)力點大肆發(fā)飆
    ,掀起了一場持續(xù)十二年之久導致三萬多顆人頭落地的胡惟庸大案風暴
    。這一場風暴不僅徹底消滅了創(chuàng)立明朝的功臣集團,也徹底宣告了持續(xù)幾千年之久的宰相制度的死亡——后嗣不許復立宰相
    ,臣下敢以請者
    ,治重典……后世有言變更祖制者,以奸臣論

    誅殺胡惟庸清除功臣集團這些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的權(quán)力傾軋我們姑且不去論朱元璋的是非短長
    ,但是廢除宰相制絕對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失誤。
    存在即合理
    ,宰相制頑強的存在了幾千年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宰相制至少有三大優(yōu)點,首先
    ,宰相在治理國家管理群臣方面比皇帝更為“專業(yè)”
    ,皇帝宰相雙首腦制也符合所有權(quán)與經(jīng)營權(quán)的相分離的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思想;其次
    ,宰相作為皇帝的代言人起到了皇帝與臣民之間的緩沖層的作用
    ;最后,宰相必要時可以作為政治責任的背黑鍋者
    ,成為廣大臣民不滿情緒的發(fā)泄點
    ,可以用自己的政治生命甚至肉體生命維護皇帝的“永遠英明”。
    但是宰相制也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
    ,那就是——統(tǒng)領(lǐng)群臣的宰相客觀上具備了挑戰(zhàn)皇權(quán)的政治資本,歷代宰相擠占挪用部分皇權(quán)的例子比比皆是
    ,假若宰相再有點什么異志的話
    ,對皇權(quán)的安危絕對是災難性的。
    出于對不容侵犯的絕對的皇權(quán)的迷戀
    ,朱元璋痛下決心徹底封殺了宰相制

    廢宰相之后,皇帝需要直接統(tǒng)領(lǐng)群臣
    ,大小事務(wù)必須事必躬親了
    ,皇帝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無疑加大了,這對超人加工作狂的朱元璋
    、朱棣來說或許不算什么
    ,但是對后來接班的朱允炆、朱高熾
    、朱瞻基來說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因此,在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初步形成了內(nèi)閣制度
    ,所謂內(nèi)閣
    ,實際上就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子
    ,幫助皇帝謀劃及處理部分日常工作。表面上看
    ,內(nèi)閣具備了宰相的部分職能
    ,好像可以看做是宰相的“山寨版”。但實質(zhì)上
    ,內(nèi)閣與宰相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首先,宰相的數(shù)量少
    ,權(quán)力較為集中
    ,而內(nèi)閣則由幾位成員組成,且多數(shù)情況下
    ,成員來自不同的政治派系
    ,權(quán)力分散且嚴重相互掣肘,很難形成強大的合力
    ;其次
    ,名分問題,有道是名不正則言不順
    ,內(nèi)閣成員一般品級較低
    ,說破天去終究只是私人秘書,名分與威望是無法達到宰相的高度的
    ;最后
    ,政治立場問題,宰相與皇帝關(guān)系較親密
    ,是皇帝的忠實代言人
    ,和皇帝穿一條褲子,而內(nèi)閣成員與群臣的關(guān)系更為緊密
    ,在皇權(quán)與臣權(quán)對抗時更多的時候是傾向于臣權(quán)

    總之,內(nèi)閣作為山寨版的相權(quán)
    ,被嚴重分散與弱化了
    ,已經(jīng)不具備力壓群臣的實力,甚至其政治立場更多的時候是倒向臣權(quán)
    。至此
    ,宰相制度算是徹底的名亡實亡了。
    與此同時
    ,廣大的普通官僚(甚至包括內(nèi)閣成員)為了共同的利益表述
    ,集合成了一個強大的群臣集團。這個集團雖然并沒有明確的組織性,但是他們的協(xié)同組織能力卻超越了許多組織嚴密的集團
    ,基于從眾心理和法不責眾的心理優(yōu)勢
    ,他們往往能夠十分默契的達成攻守同盟,迅速形成強大的政治壓力和輿論壓力
    ,從而逼迫皇帝就范
    。而皇帝要展開反擊或是報復行動時,卻是老虎吃天
    ,無處下嘴
    ,總不能把所有大臣都殺了吧?所以皇帝的鐵拳多數(shù)打到了空氣上
    ,而群臣的拳頭卻是招招到肉
    。皇帝對群臣的反擊就乳如同美英聯(lián)軍遭遇到了游擊隊——你打他們時
    ,他們在哪里
    ?他們打你時,遍地是他們
    。從朱瞻基開始
    ,之后的明朝,臣權(quán)幾乎全面壓制了皇權(quán)
    ,這與朱元璋的初衷實在是相差的十萬八千里了
    。的確頗具諷刺意味。朱元璋廢相權(quán)強皇權(quán)的初衷并沒有實現(xiàn)
    。廢除宰相制之后
    ,后世皇帝的皇權(quán)非但沒有加強,反而是一步步弱化
    ,直至完全邊緣化

    朱元璋的廢相權(quán)強皇權(quán)運動以宰相的悲劇開場,卻是以皇帝的悲劇收場
    。播下的是龍種
    ,收獲的卻是跳蚤

    、皇權(quán)對臣權(quán)的完敗
    明朝皇權(quán)與臣權(quán)之爭的一個最重要的節(jié)點是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
    ,幼年登基
    。此時的明朝經(jīng)過幾十年的磨合,群臣集團已然成型
    ,幼主老臣自然是主弱臣強
    ,皇帝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被群臣瓜分殆盡。年輕氣盛的朱祁鎮(zhèn)顯然是不滿于權(quán)力蛋糕的分配方案,十分熱衷于搶回本屬于自己的那一塊

    深感勢單力薄的朱祁鎮(zhèn)找到了他認為合適的全權(quán)代言人——宦官王振
    。王振的威望與能力雖然存在諸多的先天不足,但是此刻他卻是唯一一個和皇帝穿一條褲子的人
    。朱祁鎮(zhèn)選擇他也是一種極其無奈的事情
    。不可否認王振在打壓臣權(quán)強化皇權(quán)方面的確取得了不小的戰(zhàn)果。但是雙方的矛盾也在不斷的積累升級

    公元1449年
    ,王振的一次外交失誤引發(fā)了蒙古瓦剌部與明朝的邊境沖突,這一事件也成為了皇臣雙方矛盾總爆發(fā)的導火索
    。由于事端的引發(fā)者是王振
    ,群臣普遍抱著看熱鬧的心態(tài)看待即將到來的武裝沖突,他們甚至惡毒的推薦毫無軍事經(jīng)驗的王振掛帥出征
    ,一種看王振笑話的惡毒心態(tài)得到了群臣的一致認可
    。沒有人肯去替王振擦屁股,當然更沒有人敢去
    ,因為這是要觸犯眾怒的
    ,千夫所指必將死無葬身之地。群臣在坐等王振的戰(zhàn)敗
    ,只要王振戰(zhàn)敗的消息一傳來
    ,蓄勢已久的倒王運動大幕就會揭開。引發(fā)邊境沖突
    、出師不利
    、宦官不得干政……要命帽子有的是。
    毫無任何軍事才能經(jīng)驗的王振被迫出征
    ,為了壯聲勢同時也是為了給自己找個最大的責任擋箭牌
    ,王振慫恿23歲的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于是50萬明軍浩浩蕩蕩出征了

    這場戰(zhàn)爭的過程沒有什么值得書寫的地方
    ,統(tǒng)帥王振的軍事無能,群臣的袖手旁觀(一個極端的例子是當明軍受困土木堡的關(guān)鍵時刻
    ,正鎮(zhèn)兵于宣府的總兵楊洪卻下令封城閉門
    ,拖延了十五日后才出兵收拾殘局),戰(zhàn)爭的勝負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懸念

    明軍在土木堡遭遇到了蒙古軍隊的突襲
    ,明軍幾乎全軍覆沒,王振死于亂軍之中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則成了蒙古人的俘虜
    。如獲至寶的蒙古人裹挾朱祁鎮(zhèn)乘勝直奔北京殺來。
    皇帝被俘,外族入侵
    ,國家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消息傳至北京,群臣的第一反應(yīng)居然不是去考慮“國無君”“保衛(wèi)京師”等緊要問題
    ,而是去清洗王振勢力
    。清洗的過程極盡瘋狂,甚至發(fā)生了在朝堂上將王振的三個親信群毆致死的鬧劇
    。直到徹底清洗完王振勢力后
    ,群臣才想起這個帝國現(xiàn)在還缺一個皇帝——可見在群臣心中,皇帝也就那么回事兒

    群臣擁立了朱祁鎮(zhèn)的廢物弟弟朱祁鈺為新皇帝
    ,徹底拋棄了令他們十分不爽的朱祁鎮(zhèn)。這種拋棄不僅僅是政治上的
    ,他們甚至想直接殺死朱祁鎮(zhèn)——當蒙古人來到北京城下時
    ,守衛(wèi)北京的明軍毫無顧忌的朝蒙古軍隊開炮亂轟一氣,雖然他們明明知道朱祁鎮(zhèn)就在蒙古人軍中

    群臣對強勢皇帝的不滿和拋棄撕去了最后的遮羞布

    之后,于謙領(lǐng)導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讓蒙古人鎩羽而歸
    。朱祁鎮(zhèn)開始了長達七年之久的囚徒生涯
    。七年之后,他被釋放了
    。因為蒙古人也發(fā)現(xiàn)這個已經(jīng)被大明臣民拋棄的可憐蟲已經(jīng)是一個沒有任何利用價值的廢物了
    。獲釋后的朱祁鎮(zhèn)黯然回國,在南宮又做了冠名為“太上皇”的囚徒

    但皇權(quán)與臣權(quán)的斗爭并未結(jié)束
    ,因為經(jīng)過七年歷練,廢物朱祁鈺卻越來越不像廢物
    ,逐漸強勢起來
    ,新一輪的皇臣之爭又拉開了序幕。
    對群臣來說
    ,在皇權(quán)與臣權(quán)的博弈中
    ,為了臣權(quán)利益的最大化,國家機器只能掌握在群臣手中
    ,皇帝必須是廢物
    。如果皇帝不是廢物
    ,試圖插手國家事務(wù)
    ,那他必然會被群臣拋棄從而被一個廢物取代。朱祁鈺顯然沒有悟出土木堡之變和自己被擁立的幕后真相。
    朱祁鈺的好日子到頭了

    景泰八年(1457)將領(lǐng)石亨
    、太監(jiān)曹吉祥帶兵攻入南宮釋放并重新?lián)砹⒅炱铈?zhèn)為帝,廢掉了朱祁鈺的帝位
    ,史稱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實際上是一小撮政治投機分子的政治賭博,左右未來政局走向的并不在投機分子手中
    ,而是在群臣手中
    。如果群臣反對政變的話,他們完全可以迅速剿滅這一小撮反革命暴徒
    。所以在整個奪門之變過程中
    ,群臣的對待政變的態(tài)度是決定最終勝負的決定性因素。那么群臣對政變的態(tài)度是怎樣的呢
    ?默許
    。群臣這一次拋棄了朱祁鈺選擇了朱祁鎮(zhèn)。
    之所以有這樣的選擇
    ,是因為現(xiàn)在的朱祁鎮(zhèn)更像廢物了——論威望
    ,被外敵俘虜還有威望?論個性
    ,這么多年的囚徒生涯早把他的棱角磨平了
    。論覺悟,吃了這么多苦頭該長記性了
    。朱祁鎮(zhèn)更像廢物
    ,自然也就更像皇帝,群臣這一次把選票投給了他

    果不出群臣所料
    ,復辟后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十分識趣的選擇了身居皇宮,不問政事
    。他已經(jīng)徹底喪失了與群臣對抗的資本和勇氣

    皇權(quán)對臣權(quán)的怯懦一直延續(xù)了好幾代,我們甚至懷疑是不是朱祁鎮(zhèn)把他的人生感悟秘傳給了子孫后代
    。朱祁鎮(zhèn)之后接連出現(xiàn)了朱見深
    、朱祐樘、朱厚照
    、朱厚熜
    、朱載垕五位廢物皇帝。他們延續(xù)了對臣權(quán)挑戰(zhàn)的逃避和妥協(xié)

    這五位皇帝中
    ,僅有嘉靖皇帝朱厚熜發(fā)起過一次試探性的進攻
    。這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大禮儀之爭。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生身父親是興獻王
    ,本來是不能承繼大統(tǒng)的
    ,但是由于前任皇帝朱厚照無后,朱厚熜才得以藩王身份嗣皇帝位

    嘉靖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給他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興獻王追封為皇帝
    。嚴格來說,這樣做是違背禮制的
    ,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畢竟只是給死人加個虛名而已。但政治嗅覺敏銳的群臣卻不這么認為
    ,他們對這一事件的解讀是皇帝企圖插手政務(wù)的一次試探性進攻
    。皇帝選擇了一個看似最無關(guān)緊要的節(jié)點進攻
    ,如果成功了
    ,接下來必然會擴大戰(zhàn)果進而一步步擠壓群臣。嘉靖的本意是不是如此我們不得而知
    ,至少群臣是這么認為的

    絕不能讓對手的進攻意圖得逞,群臣十分默契的達成了攻守同盟
    。上書反對皇帝的提案
    ,直至發(fā)展到220多名官員跪伏在左順門采取集體上訪的方式向皇帝施加壓力,某些激進的大臣甚至喊出了“仗義死節(jié)
    ,正在今日”的口號以死相逼
    。屁大點事犯得上死嗎?這不是故意給皇帝找茬又是什么

    怒火攻心的嘉靖動用了維護皇帝權(quán)威的終極武器——梃杖
    。一百八十余名官員被當眾脫掉褲子打屁股,十七個倒霉鬼因此斃命
    。十分出乎意料的是
    ,好多官員居然是踴躍報名要求打屁股,被皇帝打屁股甚至成了之后許多明朝官員的最高理想(海瑞甚至極端到了以被皇帝殺為榮)
    ,臣權(quán)群體意識下的從眾心理和法不責眾心理又一次發(fā)揮到了極致

    大禮儀之爭以嘉靖皇帝的勝利收場,但是他贏了面子
    ,卻輸了里子
    。大禮儀之爭后,皇權(quán)與臣權(quán)的對抗幾近不可調(diào)和
    。寸步難行的嘉靖皇帝同樣逐漸喪失了政治熱情和勇氣
    ,開始醉心于修仙煉丹
    。哥煉的不是仙丹,是寂寞

    嘉靖終究也沒有擺脫廢物的宿命。
    皇權(quán)與臣權(quán)的三次較量——土木堡之變
    、奪門之變
    、大禮儀之爭——均以皇帝的完敗而收場。在強勢臣權(quán)面前
    ,皇帝只能乖乖當廢物

    三、復辟新相權(quán)對臣權(quán)的完敗
    在皇帝
    、群臣
    、民眾三者共存的社會形態(tài)下,皇帝和群臣是天然的盟友
    ,他們都屬于統(tǒng)治階級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共同通過壓榨民眾實現(xiàn)其自身的利益訴求。但是隨著王朝的發(fā)展
    ,統(tǒng)治階層由于奢侈和腐敗
    ,對民眾的壓榨會逐漸升級,當民眾負擔沉重到了幾近革命的時候
    ,皇帝為了王朝的延續(xù)會利用某位強勢人物(一般是宰相)對以群臣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進行打壓
    ,以減輕民眾負擔,緩解階級矛盾

    封建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多半就是出于這樣的目的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和明朝的張居正改革。
    說起張居正
    ,他絕對是明朝歷史上的一個另類
    。作為萬歷早期的內(nèi)閣首輔。他得到了皇權(quán)(當時皇權(quán)的實際擁有者是李太后)
    、宦官集團(馮保)的全力支持
    ,同時由于他過人的權(quán)謀和鐵腕手段使他實際擁有的權(quán)力遠遠超過了歷代的宰相,甚至可與攝政王比肩
    。身為萬歷小皇帝老師和半個父親的張居正甚至毫不掩飾的說過“吾非相(宰相)
    ,乃攝(攝政王)也”。
    張居正發(fā)起了轟轟烈烈的改革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極大的觸動了以群臣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
    ,明朝的階級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張居正之所以能有這么大的手筆
    ,不僅是由于他過人的權(quán)術(shù)技巧和鐵腕性格
    ,更是由于為他得到了皇權(quán)的全力支持
    。從這個意義上講,張居正改革與其說是一場以財政改革為主的經(jīng)濟改革
    ,倒不如說是一場新相權(quán)在皇權(quán)支持下對臣權(quán)的打壓清算

    這種打壓馬上遭到了群臣集團的抵抗,雙方的對抗終于在“奪情案”中發(fā)展到了白熱化

    公元1577年
    ,張居正父親病故。按照明朝慣例
    ,官員的父親死了
    ,官員應(yīng)該離任回鄉(xiāng)服喪三年,等到服喪期滿后才可回任
    ,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
    ,因為皇帝可以行使“奪情”權(quán),強行留任該官員而不必讓其服喪
    。群臣自然是贊同讓張居正滾蛋回家服喪三年的
    ,三年的時間不僅是喘息的機會,更是團結(jié)起來將張居正徹底清除出局的絕佳時機
    。而張居正自然是希望繼續(xù)留任
    。雙方的角力就此開始。
    在雙方角力的關(guān)鍵時刻
    ,皇權(quán)選擇了維護新相權(quán)
    ,萬歷皇帝行使了“奪情”權(quán)。不出意料
    ,萬歷的提案馬上遭到了幾乎所有大臣的反對
    。嘉靖朝的“大禮儀之爭”再一次上演?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实厶岚浮撼技w上訪——脫褲子打屁股——皇帝勝利
    。故事情節(jié)一模一樣,只是人物不同罷了
    。奪情案終以萬歷和張居正的表面勝利終結(jié)

    但是皇權(quán)和相權(quán)的勝利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公元1582年張居正的病故成了明朝皇權(quán)臣權(quán)之爭的另一個重要節(jié)點
    。張居正死后
    ,新相權(quán)由于缺乏新的領(lǐng)軍人物而迅速瓦解,臣權(quán)馬上抓住時機展開了反撲
    。張居正被徹底清算
    ,險被開棺戮尸,家產(chǎn)遭到抄沒
    ,長子慘死獄中
    ,政治上定性為奸臣
    ,改革人亡政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食贾疇幱只氐搅藦埦诱霈F(xiàn)之前的局面
    。萬歷皇帝從此開始了二十七年不問政事的皇帝生涯。
    以往學者在研究這段歷史時
    ,對萬歷清算張居正一事多從“青春期少年對父親的叛逆”等心理學角度進行解釋
    。我認為這種解釋是十分膚淺的,因為當時的萬歷只有18歲
    ,還受到李太后的節(jié)制
    ,李太后雖然不能左右政局的發(fā)展
    ,但她至少能遏制住小萬歷朱翊鈞的瘋狂舉動
    。十分耐人尋味的是,李太后對萬歷的瘋狂舉動選擇了默許
    ,全然不顧她和張居正的交情
    。如果小萬歷的舉動是“青春期叛逆”,難道李太后的打醬油是“更年期綜合癥”

    合理的解釋只有一種
    ,那就是新相權(quán)衰敗瓦解后,皇權(quán)(主要是李太后)失去了最強大的盟友
    ,沒有足夠的能力對抗臣權(quán)
    。在經(jīng)過反復權(quán)衡后,皇權(quán)選擇了向臣權(quán)妥協(xié)
    ,認同了群臣對張居正的報復行動

    張居正之死終結(jié)了新相權(quán)的復辟,群臣集團對張居正的瘋狂報復也封殺了新張居正出現(xiàn)的可能
    ,因為不會再有人冒著身敗名裂禍及子孫的風險去觸動群臣集團了
    。世間再無張居正,相權(quán)的復辟已無可能

    、強勢臣權(quán)最后的狂歡夜——崇禎的死局
    繼皇權(quán)和新相權(quán)的慘敗之后,臣權(quán)失去了最后的制約力量
    。國家機器完全掌握在了群臣手中
    ,成為了他們攫取個人利益的工具,缺乏制約的臣權(quán)對民眾的壓榨一步步升級
    ,社會逐步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整個大明王朝就像一個大柴火堆,只要一點火星就能燃起熊熊烈火

    另一方面
    ,臣權(quán)內(nèi)部由于利益的爭斗分化出了眾多的小集團
    。這些小集團常常以一些芝麻綠豆大的小事為發(fā)力點黨同伐異大肆打壓對手,吵來吵去
    。明朝朱翊鈞
    、朱常洛時期的“廷擊”“紅丸”“移宮”三大案就是最好的寫照。而天啟皇帝朱由校時期的閹黨和東林黨之爭則將明朝的黨爭推到了最高峰
    。大臣的利益前途不是看德行和政績而是看是不是在黨爭之中站對了隊伍
    。這些毫無意義的黨爭耗盡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元氣。
    所以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接班時
    ,他面臨的已經(jīng)完全是一盤死棋了
    。皇帝完全被束縛住了手腳
    ,大臣們只關(guān)心私利和黨爭
    ,無人去關(guān)心社稷民生,民眾已經(jīng)被壓剝到了崩潰的邊緣
    ,王朝的崩盤只是時間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死局,不甘心當廢物和亡國之君的朱由檢只能寄希望通過瘋狂的更換內(nèi)閣來撞撞運氣
    ,寄希望能能“淘到”一個張居正式的人物來挽救危局
    。當然,從理論上講
    ,崇禎也可以皇帝宰相一人兼力挽狂瀾
    ,但這僅僅是理論上的可能,因為崇禎的能力和威望距離真正的宰相還有很遠

    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良相
    。朱由檢為張居正平了反,并發(fā)出了“板蕩之后,而念老臣;播遷之余,而思耆俊”的感慨
    。奈何世間再無張居正
    ,相權(quán)的復辟已無可能。
    在連換50名內(nèi)閣成員后(史稱崇禎五十相)
    ,新的張居正始終沒有出現(xiàn)
    ,朱由檢最后的努力也失敗了,崇禎面臨的這盤死棋已經(jīng)沒有了任何活口

    公元1637-1643年
    ,北方大旱。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終于落下了

    公元1644年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檢煤山自縊以身殉國,明朝滅亡

    “朕非亡國之君
    ,臣皆亡國之臣”或許這真的不是朱由檢推卸責任的推諉之詞,而是他對強勢臣權(quán)政治的無奈和對自己命運的無盡悲嘆

    讀后感:皇權(quán)代表著集權(quán)制統(tǒng)治
    ,政出一門,任何事情都有責任人
    。臣權(quán)代表著分權(quán)
    ,集團負責,就是沒有人負責
    、皇帝只是擺設(shè)
    ,任何事情以集團利益為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用晒镇_
    ,欺壓民眾,只講眼前
    ,不計后果是明朝黨政不斷的必然結(jié)果
    。臣權(quán)為上的時代
    ,崇禎無法改變
    ,換來換去的調(diào)動官員也改變不了事事推諉,無人真心為國家負責的現(xiàn)實
    ,遇到風險官僚集團就自己顧自己
    ,明朝的死活也就那么回事了。也難怪20萬滿人入中原如無人之境
    ,沒有國家
    、沒有領(lǐng)袖、沒有信仰
    、沒有組織的億萬人口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明滅清興在所難免。

    歷史人物
    ,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蔣琬(168-246)
    三國時蜀國大臣

    。字公琰
    ,三國湘鄉(xiāng)縣(今祁東縣磚塘鄉(xiāng),一說今湘鄉(xiāng)縣)人。初以州書佐隨劉備入蜀
    ,授官廣都縣長官
    。及劉備為漢中王,任命他為尚書郎
    。后來諸葛亮成立丞相府
    ,他先后任東曹椽、參軍
    、丞相府長史兼撫軍將軍等職
    ,成為諸葛亮的重要助手。諸葛亮死后
    ,劉禪遵其囑托
    ,將國家大事托付給蔣琬,先后任其為尚書令
    、益州刺史
    、大將軍,封安陽亭侯
    ,復加為大司馬
    。公元246年,蔣琬卒于軍中
    ,劉禪追封為恭侯
    ,葬于涪(今綿陽市效西山之頂)。
    劉巴(約170-222)
    字子初
    ,漢末蒸陽(今衡陽縣)人
    。出身官宦家庭,少以膽識才華聞名
    。荊州刺史劉表多次要提拔他
    ,并舉薦為“茂才”。他見劉表非英明之輩
    ,均辭謝不就
    。劉備攻取西蜀后,任劉巴為左將軍
    、西曹椽
    。劉備曾稱“子初才智過絕人”,諸葛亮也曾說:“運籌策于帷幄之中
    ,吾不如子初遠矣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稱漢中王
    ,任劉巴為尚書
    ,后又叫他代法正為尚書令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
    ,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祗
    ,凡諸文告策命,均出自劉巴之手

    谷朗(218-272)
    字先義
    ,東漢桂陽郡耒陽馬水人,出身官宦家庭
    。谷朗成年后
    ,正值三國鼎立時期
    。朗出任吳國
    。先后任郎中
    、尚書令史
    、郡中正、長沙瀏陽令
    、都尉
    、尚書郎
    。后調(diào)入朝中
    ,拜五官夕郎中
    ,遷大中正大夫,專司察舉人才
    。吳永安六年(263)
    ,交趾郡吏呂興背叛吳國。建衡元年(269)十一月
    ,谷朗率兵經(jīng)番禺
    、牂牁
    ,進軍交趾
    ,討代呂興。平亂后谷朗遷九真太守
    。吳鳳凰元年(272)
    , 谷朗病逝任所,歸葬耒陽
    。為昭示其功績
    ,時人刻有《吳故九真太守谷府君碑》。碑現(xiàn)存耒陽縣城
    ,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羅含(生卒年不詳)
    東晉文學家。字君章
    ,桂陽耒陽(今湖南耒陽市)人
    。少有志尚。據(jù)說他曾夢見一只文彩異常的鳥飛入口中,從此文思日進
    。始任州主簿
    ,后為郡功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笢劓?zhèn)荊州
    ,召為征西參軍,轉(zhuǎn)州別駕
    。后入朝為尚書郎
    ,又出任宜都太守。累遷散騎常侍
    、侍中
    ,官終廷尉、長沙相
    。年老致仕
    ,加中散大夫,年七十七卒
    。他名重一時
    ,謝尚稱其為“湘中之琳瑯”,桓溫譽為“江左之秀”
    。所著文章流行于當世
    。《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文集三卷
    ,已佚
    。今存《答孫安國書》、《更生論》
    ,載《弘明集》
    。其文理精詞雋,不事繁詞
    。傳在《晉書文苑傳》

    歐陽彬(生卒年不詳)
    字齊美,五代十國后蜀時衡山縣人
    。出身縣吏之家
    ,博學能文,工于辭賦
    ,有名于時
    。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前蜀主王建死
    ,子衍繼位
    。衍喜愛詩文
    ,生活奢侈,常派人來楚采購貨物及花石之類
    。歐陽彬在別人的資助下來到西蜀
    ,向蜀主獻《獨鯉朝天賦》(也作《萬里朝天賦》),王衍大悅
    。歐陽彬被任為嘉州刺史
    ,后蜀時,官至尚書左丞相

    趙葵(1186-1266)
    字南仲
    ,號倍庵,南宋衡山人
    ,趙方之子
    。一生以儒臣治軍,為南宋偏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歷任中大夫
    、左驍騎將軍、華文殿直學士
    、淮東安撫制置使
    、湖南安撫使、資政殿學士
    、福建安撫使等
    ,淳佑七年(1247)四月為樞密使兼參知政事,督視江淮
    、京西
    、湖北軍馬。淳佑九年(1249)
    ,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寶佑五年(1257),封衛(wèi)國公
    。咸淳二年(1266)逝世
    ,追贈太傅,溢忠靖

    趙方(?-1221)
    字彥直,南宋衡山人
    。孝宗淳熙八年(1181)進士
    ,受任為蒲圻尉,后調(diào)知青陽縣
    。任內(nèi)施政中提出:“催科不擾
    ,是催科中撫字
    。刑罰無差,是刑罰中教化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睍r人以為名言。南宋韓侂胄北代失敗以后
    ,宋金之間達成和議
    。趙方已任湖北路安撫使,認為這種和議不可能久持
    ,及招兵擇將
    ,準備戰(zhàn)守。后金兵果然來犯
    ,趙方數(shù)次大敗金兵
    ,功遷龍圖閣侍制、長沙縣男
    、煥章閣直學士
    、顯漠閣直學士、太中大夫
    、刑部尚書
    、徽猷閣學士、京湖制置大使
    。嘉定十四年(1221)病逝
    ,臨危仍叮嚀部下“協(xié)心報國”。
    李芾 (?-1276)
    南宋衡州治(今衡陽市)人
    ,字叔章
    。宋末曾任知臨安府等職,不畏權(quán)勢
    ,被賈似道罷黜
    。帝顯德佑元年(1275)為湖南安撫使,知潭州
    ,抵抗元軍
    ,守潭州三月,城破后壯烈戰(zhàn)死
    何克明(1298-1376)
    衡山義城鄉(xiāng)十三都(今衡東縣霞流鄉(xiāng)平日村)人
    。元延佑四年(1317)
    ,湖廣鄉(xiāng)試,何克明居榜首
    。次年
    ,赴大都(北京)會試,廷試連獲第一
    ,三元及第
    ,在湖廣間享有盛名
    。中狀元后,任過上高縣知縣
    ,衡州路推官
    。因在衡州路政績卓著,被召回京師任國子監(jiān)丞
    。明朝北伐軍攻克大都時
    ,何克明因父喪在家守制。元亡明興
    ,他沒有應(yīng)召出仕
    。晚提杜門謝客,從事著述
    ,著有《周易集解》
    、《詩經(jīng)箋注》,可惜二書已散佚

    茹瑺(1358-1409)
    字良玉,號茹庵
    。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初一日生于衡山東隅的藻江(今衡東縣石灣鄉(xiāng)的棗山村)。明洪武十年(1377),茹瑺入國子監(jiān)就讀
    ,受朱元璋器重, 授承敕郎
    ,洪武二十三年封為太子少保。建文四年(1402)
    ,燕兵攻破京城
    ,朱棣召喚茹瑺,瑺第一個勸朱棣登位
    。不久,朱棣下詔
    ,封茹瑺終身為忠誠伯,食祿千石
    ,并立下金書鐵券
    ,券文有“中外一人,中流砥柱”的褒獎?wù)Z
    。嗣后
    ,又把秦王第二女長安郡主下嫁給瑺長子茹鑒。永樂六年(1408)
    ,奉命出京營建長安郡主府第
    ,回京后犯了所謂的“不送趙王”的罪過,被遣送回鄉(xiāng)
    。路經(jīng)長沙
    ,未去拜謁谷王,再遭彈劾
    ,以違背朱家王朝祖先制度的罪名關(guān)進獄中
    ,于永樂七年二月服毒自盡。
    李璽(生卒年不詳)
    字朝用
    ,號玉山
    。明代衡州府耒陽人。宣德王年(1430)中進士
    ,官拜監(jiān)察御史
    ,負責糾察百官,辨明冤獄
    ,為朝廷耳目
    。李璽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先后巡按江蘇
    、浙江
    、陜西、四川等地
    ,不阿權(quán)貴
    ,秉公辦案,為民伸張正義
    ,享有“李青天”之譽
    。后調(diào)監(jiān)視京闈,秉公無私為群僚仰慕
    。正統(tǒng)十年(1445)
    ,升遷浙江參政。正統(tǒng)十四年(1449)
    ,晉升云南按察使
    。李璽在云南任期,清廉勤政
    ,深受滇民愛戴
    ,明代宗朱祁鈺派禮部侍郎考核其政績后,很是贊賞
    ,著晉京陛見
    。李璽先天走,次日云南紳耆推選500人進京
    ,詣闕保奏挽留
    。明代宗看了奏章后,賜詔褒異
    ,晉通議大夫
    ,仍今李璽赴云南留任。李璽第二次赴云南后
    ,更是兢兢業(yè)業(yè)盡心民事
    ,留任十三年之久
    ,直至以疾乞歸。滇民為紀念李璽
    ,立生祠以祀之

    胡文璧(1460-1523)
    字汝重,號石亭
    ,明代衡州府耒陽人
    。弱冠登進士第,授戶部主事
    ,歷員外郎中
    。才猷練達,處理問題果斷
    ,辦事迅敏
    。正德己巳(1509),由正郎改任浙江監(jiān)察御史
    ,糾劾文武官員違先不如法者
    ,肅正紀綱。胡文璧剛正不阿
    ,兩浙官員欺民劣跡盡斂
    ,百姓受到實惠。任滿后
    ,擢為大常少卿
    。先后調(diào)守鳳陽,保定
    、天津
    。后因上《禁草皇莊疏》觸怒明武宗朱厚照被捕,貶為延安府檢校
    。嘉靖元年
    ,明世宗朱厚熄繼位,復起用為四川按察使
    ,未上任即病逝

    朱炳如(1513- )
    字稚文,以字仲南
    ,別號白野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歷任行人官
    、御史
    、泉州知府、兩浙鹽運使、浙江按察使
    、陜西布政使
    。朱炳如為官清廉謹慎,地方饋贈一律不受
    。赴任時不講排場
    ,一人一騎進城
    ,隨行常僅兩箱圖書幾套公服
    。為御史時,不徇私情
    ,不畏權(quán)勢
    ,曾上書彈刻副將監(jiān)司以下官吏的不法行為,海內(nèi)稱為名御史
    。為泉州知府時
    ,重視教育,培育人才
    ,泉州學子感恩戴德
    ,立朱公生祠以紀念之。其卒年不詳
    ,死后葬于衡陽城西十里漁子鋪
    ,即今衡陽市郊區(qū)長湖鄉(xiāng)境內(nèi)。
    陳薦(生卒年不詳)
    字君庸
    ,號楚石
    ,祁陽咸菜塘(今屬祁東)人。明隆慶丁卯(1567)舉人
    。辛未(1571)進士
    。歷任松江法官、監(jiān)察御史
    、陜西及四川按察使
    、云南巡撫,旋遷吏
    、刑
    、戶部尚書,兼理河道漕運
    。陳薦為官50余年
    ,潔己奉公,關(guān)心人民疾苦
    ,曾疏請改折漕糧
    ,均平排山(今屬祁東鳴鹿鄉(xiāng))驛馬。
    陳宗契(1569-1630)
    字禖生,號景元
    ,明湖南衡陽人
    。二十五歲中舉人,三十二歲成進士
    ,選庶吉士
    ,補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他不怕得罪權(quán)貴
    ,不顧自身安危
    ,毅然以彈劾不法官吏及政治弊端為己任。曾多次上疏批評輔臣李廷機
    。特別是對控制陜西稅收的宦官梁永蠱害巡按御史徐懋恒一案
    ,陳宗契上疏指陳梁永對人民吸脂敲髓,懷恨御史徐懋恒秉公執(zhí)法
    ,造蓄“蠱毒”謀害徐
    。陳宗契在奏疏中列舉事實,切中要害
    ,請誅梁永以正國法
    ,其直言敢諫之聲威,令朝臣無不震驚
    。明熹宗天啟四年(1624)
    ,為通政司參議。后轉(zhuǎn)任右通政
    。時熹宗年幼無能
    ,宦官把持朝政,忌宗契直言
    ,遂派任太常寺卿
    ,負責禮樂,別無實權(quán)
    。陳宗契不滿太監(jiān)魏忠賢專權(quán)誤國
    ,辭官隱居不出。在隱居期間
    ,猶不忘民困
    ,常具呈藩撫,訴民疾苦
    。崇禎三年(1630)
    ,召為兵部右侍郎,朝命未達前三日卒

    王介之(1606-1686)
    王夫之長兄
    ,字石子
    ,一字石崖,別署有耐園
    、鏗齋等
    。介之畢生致力于經(jīng)學,對《春秋》研究尤精
    ,著有《“春秋四傳”質(zhì)》
    、《 “春秋”家說補》、《“周易”本義質(zhì)》
    、《詩序參》
    、《詩經(jīng)尊序》等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丁按呵锼膫?質(zhì)》被《四庫全書》收入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nóng)
    ,號姜齋,湖南衡陽人
    。晚年居衡陽之石鼓山
    ,學者稱船山先生。明亡
    ,在衡山舉兵起義
    ,阻擊清軍南下,戰(zhàn)敗退肇慶
    ,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
    ,以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
    。到桂林依瞿式耜
    ,旋桂林復陷,式耜殉難
    ,乃決心隱遁
    。展轉(zhuǎn)湘西以及郴、永
    、漣
    、邵間,穿身瑤洞
    ,伏處深山
    ,而刻苦研究,勤懇著述者垂四十年
    ,得“完發(fā)以終”(始終未剃發(fā))
    。其一生堅持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戰(zhàn)斗精神
    ,至死不渝。學術(shù)成就很大
    ,對天文
    、歷法、數(shù)學
    、地理學都有所研究
    ,精于經(jīng)學、史學
    、文學
    。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jié)和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唯物主義。善詩文
    ,也會詞曲
    。論詩多獨到見解。著作經(jīng)后人編為《船山遺書》
    ,其中在哲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
    、《尚書引義》、《讀四大全說》
    、《張子正蒙注》
    、《思錄內(nèi)外篇》、《黃書》
    、《噩夢》等

    丁一焯(1693-1773)
    字日峰,號乾齋
    ,自號南岳老人
    。清時湖南衡陽白沙洲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滴鯐r生員
    。平生精于詩、書
    、琴三藝
    ,尤以草書見長。丁一焯在書法上成就非凡
    ,《清泉續(xù)志人物方法技傳》
    、《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記載。著有《書法粹語》一書
    ,對寫字的運腕
    、運肘、運神
    、運氣
    、結(jié)構(gòu)布局等方面論述詳盡

    陳大受(1702-1751)
    字占咸,生于祁陽金蘭橋(今屬祁東)
    。雍正十一年(1733)中進士
    ,選庶吉士。乾隆元年(1736)授編修
    ,次年御試得第一名
    ,升工部侍郎。乾隆四年
    ,任安徽巡撫
    。乾隆十年,任江蘇巡撫
    ,十一年
    ,加太子少保,調(diào)任福建巡撫
    。任內(nèi)勤政愛民
    ,百姓實受其惠。清廷嘉其政績
    ,于乾隆十二年冬升陳大受為兵部尚書
    。十三年,主會試
    ,轉(zhuǎn)吏部尚書,夏
    ,任軍機處協(xié)辦大學士
    ,教習庶吉士,侍講經(jīng)筵
    ,當了皇帝的先生
    。秋,攝戶部尚書
    。這時正對金川用兵
    ,軍事如織,陳大受日夜被召見
    ,參與討論國家大事
    。平金川后,出任兩廣總督
    。后積勞成疾
    ,卒于任所。
    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764-1843)
    字鱣常
    ,號剛亭
    ,先祖由浙江錢塘遷入衡城江東岸,遂為衡陽人
    。乾隆五十九年中舉人
    ,嘉慶元年(1796)成進士。歷任戶部主事
    、鄉(xiāng)試副考官
    、監(jiān)察御史、知府
    、布政使
    、巡撫等職。因兩次遭誣陷
    ,道光十年(1830)被降職回家
    ,從此閉門謝客,但對地方公益仍是倡導或講言
    。道光二十三年病逝
    ,葬于衡陽城郊金甲嶺。
    彭浚(1769-1833)
    字映旌
    ,號寶臣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生于衡山縣黃子堂(今衡東縣珍珠鄉(xiāng)黃梓塘村)
    。嘉慶十年考取狀元
    ,任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
    ,彭浚由戶部正郎任福建正主考
    ,接著提升為內(nèi)閣大學士、太仆寺少卿
    。不久
    ,補奉天府丞、提督學政
    。道光十一年
    ,調(diào)順天府丞兼學政。道光十二年因病辭職回鄉(xiāng)
    ,十三年十月初七歿

    劉漢典(生卒年不詳)
    清乾隆時衡陽縣人,以駕船為業(yè)
    。他是為衡陽縣首先引種單季晚稻的人
    。同治《衡陽縣志》興譽他為衡陽的神農(nóng)氏。原來衡陽縣只有單季早稻和中稻
    ,春種秋收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h境蒸水兩岸廣大區(qū)域,夏季多發(fā)水災
    ,早中稻被淹后
    ,再不能種谷物,常致全年無收
    ,而山田又常遭干旱
    ,故衡陽縣歷來糧食不足。后劉漢典至四川引進耐寒稻種
    ,正適合衡陽大水后種植
    ,自此沿河農(nóng)民不愁洪水淹沒早稻,再種照樣有收成
    。人民為感謝他引種功勞
    ,每年新谷登場,必先用新米飯祭他
    ,奉之為五谷之神
    ,救難之尊。
    常大敦(1792-1853)
    字南陔
    ,又字正夫
    ,衡陽石坳鄉(xiāng)人。清道光三年(1823)進士
    ,選庶吉士
    ,授編修,不久升御史
    。在御史任上
    ,他針對湘南、廣西吏治腐敗
    、官庫空虛、盜賊猖獗的事實
    ,多次上疏
    ,建議慎選清廉,訓練士兵
    ,加強戰(zhàn)備
    ,以防患于未然。道光三十年
    ,升浙江巡撫
    。咸豐二年六月,調(diào)任湖北巡撫
    。不久又調(diào)山西
    。適逢太平天國農(nóng)民軍圍攻長沙
    ,武漢吃緊,他被留下來籌辦防務(wù)
    。次年1月13日
    ,太平軍攻陷武昌,常大敦自縊而死
    。朝廷追贈總督銜
    ,于湖北建專祠,賜祭葬

    唐訓方(1809-1876)
    字義渠
    ,今常寧縣湖塘鄉(xiāng)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舉
    ,四次赴京會試
    ,均落第。咸豐三年(1853)大挑得二等
    ,候補教諭
    。咸豐四年,曾國藩令他以教諭隨征
    。咸豐五年
    ,隨羅澤南鎮(zhèn)壓太平軍,得知府銜
    。咸豐十年解軍事
    ,赴糧道任。隨后升按察使
    ,再擢湖北布政使
    。同治元年(1862)授安徽巡撫。后受僧格林沁親王彈劾降職
    。同治七年乞假回歸故里
    。回鄉(xiāng)后
    ,倡立西鄉(xiāng)經(jīng)緯公學
    ,督修《常寧縣志》,編輯《常寧詩文存》
    、捐銀二萬兩建培元塔
    。著有《俚話征實》、《從征圖記》
    ,有《唐中丞遺集》傳世

    彭玉麟(1816-1890)
    清朝湘軍將領(lǐng)。字雪琴,祖籍衡陽渣江
    ,生于安徽安慶
    。道光十二年(1832),隨父回籍
    。1853年佐曾國藩創(chuàng)建湘軍水師
    ,后主其事,購買洋炮
    ,制造大船
    。次年,在湖北武漢
    、田家鎮(zhèn)連敗太平軍水師
    。1855年初,在江西湖口為石達開所敗
    。后又悉力擴軍
    ,逐漸控制長江水面,并參與圍攻九江
    、安慶
    。1861年擢為水師提督。1883年任兵部尚書
    ,受命赴廣東辦理防務(wù)
    。后以疾病開缺回籍。光緒十六年
    ,逝于衡陽江東岸寓所
    ,清廷追賜太子太保銜,賜謚“剛直”
    ,并為他建了專祠
    。彭玉麟于軍事之暇,也繪畫作詩
    ,以畫梅名世
    。他的詩后結(jié)集付梓,題名《彭剛直詩集》

    李紀方(1828-1885)
    字倫青
    ,白果長碧沖(今衡山縣松柏橋鄉(xiāng)長碧村)人。年輕時跟外祖父尹慎微學醫(yī)
    。同治二年(1863)開始行醫(yī),對內(nèi)科
    、外科
    、喉科、腫癥等專心研究,醫(yī)術(shù)日見精進
    。當時白喉病甚為流行
    ,而診治尚無專著,一般醫(yī)師對此病束手無策
    。李紀方開始試用外祖父所傳治白喉的一些方法
    。20年后,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
    ,并輯成《白喉全生集》一書
    ,使許多醫(yī)生解開了白喉惡癥的疑難,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李紀方因之蜚聲國內(nèi)
    ,時人稱之為治白喉神醫(yī)。李紀方逝世后
    ,后人為他雕刻石像
    ,陳列于河南南陽的醫(yī)圣祠,與我國歷代112位名醫(yī)像并列
    ,他的名字載入了1921 年出版的《中國醫(yī)學大辭典》

    譚上連(1840-1890)
    字云廷,因其膚黑性勇
    ,又稱譚黑虎
    。衡陽縣龍?zhí)飿蛉恕WT上連身偉而秀
    ,膂力過人
    ,少年時即得“譚無敵”稱號。咸豐八年(1858)投湘軍
    ,歷任千總
    、參將、總兵
    。同治年間
    ,新疆浩罕軍事頭目阿古柏,受英
    、俄帝國主義支持
    ,成立“哲得沙爾國”。為防國土割裂
    ,左宗棠于光緒二年(1876)委派譚上連為先鋒官從肅州入疆
    ,斃敵2000余名,生俘1200余名
    ,直搗托克遜城
    ,打開了南疆門戶。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譚上連任最高軍事長官――烏魯木齊提督
    。光緒十六年三月初三(1890年4月21日)
    ,因槍傷發(fā)作卒于喀什,遺體歸葬衡陽縣醒獅鄉(xiāng)

    王之春(1842-1906)
    字爵棠
    ,號椒生,清泉(今衡南縣泉溪獅子坪)人
    。王之春出身文童
    ,弱冠從戎。19世紀70年代
    ,先后作為李鴻章和彭玉麟的部屬
    ,駐防北塘海口和江蘇鎮(zhèn)江一帶
    。光緒五年
    ,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威脅我國的東部海疆
    。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
    。歸國后,向朝廷上萬言書
    ,陳夷務(wù)
    ,自請帶銳師歸復中山。并將此行的見聞寫成《談瀛錄》
    。光緒十年
    ,法國侵略越南和中國,王之春受命說泰國夾攻中國
    ,因故中止
    。二十一年,中日《馬關(guān)條約》簽訂
    ,朝野人士激烈反對
    ,要求廢止條約。他受命赴法
    ,引法國出面干涉
    。俄、德
    、法三國為維護其在華利益
    ,聯(lián)合照會日本,迫使日本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侵占
    。光緒二十四年
    ,鎮(zhèn)壓四川余棟臣起義
    。二十八年,鎮(zhèn)壓廣西柳直起義
    ,激起國內(nèi)拒法運動。二十九年十月
    ,遭愛國志士萬福華謀刺未遂
    ,萬被捕,黃興
    、章士釗等牽連入獄
    ,成為轟動一時的大案。三十二年卒
    ,浩授光祿大夫
    、建威將軍。

    正式的論文格式是怎樣的
    ??跪求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論文?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中醫(yī)養(yǎng)生學論文
    中醫(yī)養(yǎng)生學是中醫(yī)關(guān)于人體生命養(yǎng)護的理論原則及經(jīng)驗方法的知識體系。以下這幾篇中醫(yī)養(yǎng)生學論文范文是有論文動力從網(wǎng)上收集并整理的

    ,如需更多的中醫(yī)養(yǎng)生學論文
    ,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免費咨詢

    【中醫(yī)養(yǎng)生學論文范文】試論《周易》哲學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影響
    摘要:《周易》是我國最古老的著作
    ,其中的辯證法思想滲透各個學科,尤其對中醫(yī)學的深遠不可小視
    。張景岳說得好:“醫(yī)易相通
    ,理無二致”。今就《周易》哲學的“天人相應(yīng)”
    、“居安思?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潛龍勿用”、“反身修德”
    ,與中醫(yī)養(yǎng)生的“四氣調(diào)神”
    、“防微杜漸”、“不妄作勞”
    、“德全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弊饕粶\探,以明《周易》哲學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巨大貢獻

    《周易》是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
    ,自古以來,倍受推崇
    ,被尊為群經(jīng)之首
    。正如《四庫提要》所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旁及天文
    、地理、樂律
    、兵法
    、韻學、算術(shù)
    ,以逮方外之爐火
    ,皆可援易以為說?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1]顯而易見
    ,《周易》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古老文化的奠基石,當然中醫(yī)學也不會例外
    。明代張景岳說得好:“醫(yī)易相通
    ,理無二致”、“易具醫(yī)之理
    ,醫(yī)得易之用”
    、“醫(yī)不可以無易,易不可以無醫(yī)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2]可見中醫(yī)學從一開始就與《周易》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今就《周易》與中醫(yī)養(yǎng)生作一淺探
    ,以求學者之斧正

    一、《周易》“天人相應(yīng)”與中醫(yī)“四氣調(diào)神”
    “天人相應(yīng)”是《周易》哲學思想的精髓
    ,被譽為“最古老的宇宙哲學”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敦S卦?彖傳》即蘊涵這一奧義:“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而況于人乎?”人與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自然界是人類生命賴以生存的外在環(huán)境,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chǎn)物及其組成部分
    ,定當受自然的支配與制約
    ,因而人類只有順應(yīng)自然界的變化而變化,才能與天地日月共存
    ,達到頤養(yǎng)天年的最終目的。
    中醫(yī)養(yǎng)生完全吸收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
    ,提出了自己的“四氣調(diào)神”的養(yǎng)生觀點

    《內(nèi)經(jīng)》認為:春三月為萬物發(fā)陳的季節(jié),應(yīng)“夜臥早起
    ,廣步于庭
    ,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
    ;夏三月為萬物番秀的季節(jié)
    ,應(yīng)“夜臥早起,無厭于日
    ,使志無怒”
    ;秋三月,其氣容平
    ,應(yīng)“早臥早起
    ,與雞具興,使志安寧”
    ;冬三月
    ,其氣閉藏,應(yīng)“早臥晚起
    ,必待日光”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
    ,“使志若伏若匿
    。”[3]經(jīng)中還告誡人們要“春夏養(yǎng)陽
    ,秋冬養(yǎng)陰”
    ,至此我們看到:《內(nèi)經(jīng)》的作者是根據(jù)自然界“春生、夏長
    、秋收
    、冬藏”的自然變化規(guī)律
    ,提出了“四氣調(diào)神”的具體措施,而“四氣調(diào)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陽氣的充沛
    ,人體陽氣充沛
    ,則生機活潑,精神煥發(fā)
    ,就能達到預防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
    。上古真人、至人
    、圣人
    、賢人四類養(yǎng)生家便是實踐了“智者之養(yǎng)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4]的諾言
    ,故能“提攜天地
    ,把握陰陽”“處天地之和”而不危。他們之所以不反向運動
    ,是深知逆四時的嚴重后果:“逆春氣則少陽不生
    ,肝氣內(nèi)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
    ,心氣內(nèi)洞
    ;逆秋氣則太陽不收,肺氣焦?jié)M
    ;逆冬氣則少陰不藏
    ,腎氣獨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5]的經(jīng)驗
    ,揭示了一條永恒:的真理“陰陽曲時者,萬物之終使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盵6]
    二、《周易》“居安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迸c中醫(yī)“防微杜漸”
    “居安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笔恰吨芤住氛軐W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断缔o下》曰:“善不積
    ,不足以成名;惡不積
    ,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
    ,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
    ,罪大而不可解
    。”《坤卦》初六言:“履霜
    ,堅冰至
    。”以上兩則經(jīng)文的意旨提醒人們:事物的總會由量變達到質(zhì)變
    ,而要防止事物向壞的方面轉(zhuǎn)化
    ,必須“見微知著”,“居安思?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故《周易》中有“懼以始終”之言,也有“君子思患而豫防之”之語
    ,《系辭傳》還將“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亂”作為響亮的座右銘鄭重提出以警示世人

    中醫(yī)養(yǎng)生繼承并發(fā)展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危杜漸”的養(yǎng)生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秲?nèi)經(jīng)》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盵7]體現(xiàn)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學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鑄錐”加喻闡明治未病的重要意義
    。何謂治未病?明代張景岳感受深刻:“禍始于微
    ,危因于易,能預此者
    ,謂之治未病
    ,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
    。知命者
    ,其謹于微而已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8]張氏還指出:“履霜堅冰至
    ,貴在謹于微,此誠醫(yī)學之綱領(lǐng)
    ,生命之樞機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盵9]張景岳一語中的,道出了“謹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北闶恰爸挝床 钡年P(guān)鍵所在
    。世上任何事物的發(fā)生,都有其先兆
    ,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健康當然也不例外,能將影響身體健康的微兆扼殺在搖籃中
    ,這便是掌握了醫(yī)學的綱領(lǐng)
    、攝生的法則。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醫(yī)養(yǎng)生還有其獨具的特色
    ,傳統(tǒng)的針
    、灸、按摩
    、藥補均可成為“治未病”的妙計良策
    。宋代太醫(yī)竇材云:“人于無病時,常灸關(guān)元
    、氣海
    、命門、中脘
    ,雖未得長生
    ,亦可保百年壽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10]
    ,《內(nèi)經(jīng)》《千金方》亦記針關(guān)元、足三里
    ,灸膏肓穴均有強身作用
    。宋代醫(yī)家張呆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長不干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鄙絔是說經(jīng)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
    ,促進新陳代謝的養(yǎng)生功能
    。另外,中醫(yī)藥補的作用亦不可小視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被列入“上品”的藥物均冠以“輕身益氣
    ,不老延年”之辭。如此豐富多彩的預防措施,實在是中醫(yī)養(yǎng)生的一大驕傲

    、《周易》“潛龍勿用”與中醫(yī)“不妄作勞”
    “潛龍勿用”是《周易》思想的又一重要名題?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肚浴烦蹙湃眨骸皾擙?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勿用?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饼埵侵庚埿?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說文》“龍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潛淵”,故“潛龍”是指潛淵之龍
    ,隱而不見
    。爻辭提醒人們,處在這種狀態(tài)
    ,便應(yīng)靜而不動
    ,以伺時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遏挢?彖傳》亦曰“艮
    ,止也。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
    ,其道光明
    。”艮卦卦義為靜止
    ,與“潛龍勿用”一脈相承
    。兩則爻辭在于表明凡事必須等待時機,謹小慎微
    ,而不可肆意妄為
    ,失去理智;否則便大難當
    ,災不可免

    中醫(yī)養(yǎng)生接受了《周易》這一哲學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勞”的養(yǎng)生觀點

    《內(nèi)經(jīng)》曰:“上古之人
    ,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
    ,飲食有節(jié)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具
    ,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12]在此把“不妄作勞”作為“盡終天年”的必備條件之一,可見其在養(yǎng)生學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要做到“不妄作勞”
    ,在日常生活中,應(yīng)當從何人手呢?首先
    ,要做到“精神內(nèi)守”
    。中醫(yī)養(yǎng)生注重內(nèi)因,所謂“精神內(nèi)傷
    ,身必敗亡”
    、“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闭鏆獾谋pB(yǎng)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志。所以《內(nèi)經(jīng)》主張“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盵13]以養(yǎng)生著稱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在“精神
    內(nèi)守”方面亦有異曲同工的妙語:“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形將自正
    ;必靜必清,無勞汝形
    ,無搖汝精
    ,乃可長生;目無所見
    ,耳無所聞
    ,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
    ,形乃長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l4]其次,要注意節(jié)制房事
    。情欲是人之本性
    ,兩性活動是人的本能,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人體的健康
    ,然而房事必須有節(jié)
    。若恣情縱欲,房勞過度
    ,便會“耗傷腎精”
    ,動搖根本,導致陰陽失調(diào)
    、早衰及百病叢生
    。《千金方》言:“恣情縱欲
    ,命同朝露
    。”《內(nèi)經(jīng)》也告誡人們:“醉以入房
    ,以
    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
    ,不時御神
    ,務(wù)快其心,逆于生樂
    ,故半百而衰也
    。”[15]故此重視腎精與腎氣的保養(yǎng)
    ,是長生的秘訣之一
    。第三,注意飲食有節(jié)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缎柝浴肪盼濉靶栌诰剖常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比耸切枰尘剖车?古人的酒,是用糧食果類發(fā)酵而成的
    ,度數(shù)較低)
    ,但不能“困于酒食”,故要達到“酒食貞吉”,必須“節(jié)飲食”
    。如若飲食不節(jié)
    、暴飲暴食,超過機體的代謝能力
    ,便嚴重損害脾胃
    ,健康?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秲?nèi)經(jīng)》有忠告:“飲食自備
    ,腸胃乃傷?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皟?nèi)傷脾胃
    ,百病皆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钡谒?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注意勞逸適度?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秲?nèi)經(jīng)》反對“過勞”
    ,它告誡人們“勞則氣耗”[16],勞力太過則氣少力衰
    ,精神疲憊
    ;勞心太過,則陰血暗耗
    ,心神失養(yǎng)
    。因而“過勞”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視。如《內(nèi)經(jīng)》所言:“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
    ,久坐傷肉,久立傷骨
    ,久行傷筋”[17]
    ,可見“過勞”是健康的大敵。華佗認為:“人體欲得勞動
    ,但不當使極爾
    ,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
    ,病不得生
    。”[18]他的弟子吳普
    ,得其“五禽戲”之真?zhèn)?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年九十余”
    。因而適度的活動,將壽蔽天地成為現(xiàn)實

    、《周易》“反身修德”與中醫(yī)“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又一精華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芤住纷⒅氐赖滦摒B(yǎng)。重視自身的完善
    ,強調(diào)自強
    、自立、自省
    、自謙
    。《周易》書中關(guān)于德性修養(yǎng)的警句比比皆是
    ,如《易傳》在釋《蹇卦》
    、《乾卦》、《晉卦》時分別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
    、“君子自強不息”
    、“君子自昭明德”、“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
    。何為德?《正韻》歸納得好:“凡言德者
    。善美、正大
    、光明純懿之稱也
    。”德性的修養(yǎng)是人們事業(yè)成功的保證
    ,也是趨吉避兇的法寶
    。《益卦》與《大傳》揭示得深刻“有孚惠心
    ,勿問
    ,元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胺e善之家
    ,必有余慶”。
    中醫(yī)養(yǎng)生承襲了《周易》重德的哲學思想
    ,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钡酿B(yǎng)生觀

    《內(nèi)經(jīng)》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19]故“大德者必得其壽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浴按镜氯馈笔恰叭挝义羞b過百春”的先決條件。俗話說得好:“心底無私天地寬”
    。道德高尚的人虛懷若谷
    ,寬宏大量,心地善良
    ,為人正派
    。故能心安不懼,心廣體舒
    。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
    ,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回答道:“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壽。觀世人凡氣質(zhì)溫和者壽
    ,質(zhì)之慈良者壽
    ,量之寬宏者壽,貌之重厚者壽
    ,言之簡點者壽
    。蓋溫和也,慈良也
    ,寬宏也
    ,重厚也,簡點也
    ,皆仁之一端
    。其壽之長,決非猛厲
    、殘忍
    、偏狹、輕薄
    、淺燥者之所能及
    。”[20]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養(yǎng)德養(yǎng)性無二術(sh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v觀我們看到:孔子不但提倡“仁者壽”,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諾言
    ,晚年“讀《易》
    ,韋編三絕?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盵21]七十高齡后仍堅持著書立說
    ,誨人不倦
    ,造福于子孫后代。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壽高德劭
    ,被后人傳為佳話
    。他不但醫(yī)術(shù)精湛、醫(yī)德高尚
    ,而且注重德性的修養(yǎng)
    ,“心誠意正”、“順理修身”是他的至理名言
    。百歲后仍登山采藥
    ,出診行醫(yī),攻讀《易經(jīng)》
    ,撰寫醫(yī)籍
    。孔孫兩氏的輝煌人生向人們展示了“大德必得其壽”的必然結(jié)果

    當為后人養(yǎng)生的楷模

    綜上所述,《周易》哲學是《內(nèi)經(jīng)》醫(yī)學的活水源頭
    ,《內(nèi)經(jīng)》充分汲取了《周易》中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及其思維模式
    ,并將其創(chuàng)造性地和養(yǎng)生學緊密結(jié)合,從而創(chuàng)立了中醫(yī)養(yǎng)生獨特的體系
    ,為中華民族的健康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讓我們深研《易》理,盡啟其秘
    ,以促進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新

    注釋:
    [1]《四庫提要?易類小序》。
    [2][9][明]張景岳《醫(yī)易義》

    [3][5][6][7]《素問?四氣調(diào)神論》

    [4]《靈樞?本神》。
    [8][明]張景岳《類經(jīng)?攝生類?不治已病治未病》

    [10][宋]竇材《扁鵲心書》

    [11][宋]張杲《醫(yī)說》。
    [12][13][15][19]《素問?上古天真論》

    [14]《莊子?在宥》

    [16]《素問,舉痛論》

    [17]《靈樞?九針論》

    [18][西晉]陳壽《三國志?魏書?華佗傳》。
    [20]徐以經(jīng)《中華醫(yī)易薈萃》黃河出版社1990年版398頁。
    [21][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中醫(yī)養(yǎng)生學論文范文】傳統(tǒng)道教與中醫(yī)養(yǎng)生
    作為民間道教太平道的經(jīng)典著作《太平經(jīng)》
    ,就存有大量的養(yǎng)生和醫(yī)藥內(nèi)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短浇?jīng)》中的陰陽學說、臟腑學說及精氣神學說
    ,與《黃帝內(nèi)經(jīng)》是一致的
    ,并將此學說貫穿于養(yǎng)生與治療之中。在養(yǎng)生方面
    ,《太平經(jīng)》注重內(nèi)養(yǎng)功
    ,認為:“養(yǎng)生之道,安身養(yǎng)氣
    ,不欲喜怒也
    。人無憂,故自壽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边@種內(nèi)養(yǎng)功強調(diào)守“神”,提出:“使空室內(nèi)傍無人
    ,畫象隨其藏色
    ,與四時相應(yīng),懸之窗光之中而思之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皯蚁蠖际兀许標臅r氣
    ,和合陰陽
    。”就預先給五臟各畫一副神像
    ,煉功開始時
    ,按季節(jié)、日
    、時掛出相應(yīng)的畫像
    ,以此作為信號和提示,臥下人靜后使意念集中到那一臟器上
    。通過這種意守臟器的練意功法
    ,達到養(yǎng)生防病的目的。
    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nèi)篇》
    ,是道教理論和煉養(yǎng)方術(shù)之集大成之作
    。葛洪認為,萬物皆源于“道”或“一”
    ,誰能得道守一
    ,誰就可長生
    。書中提出了許多有益的修道健身的理論和方法。如《極言》篇說:“是以善養(yǎng)生者
    ,臥起有四時之早晚
    ,興居有至和之常制;調(diào)利筋骨
    ,有堰仰之方
    ;杜疾閑邪,有吞吐之術(shù)
    ;流行榮衛(wèi)
    ,有補瀉之法;節(jié)宣勞逸
    ,有與奪之要
    。忍怒以全陰氣,抑喜以養(yǎng)陽氣
    。然后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
    ,后服金丹以定無窮,長生之理盡于此矣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逼渲芯桶遂o養(yǎng)、導引
    、吐納
    、食養(yǎng)、服丹等修煉方法
    。葛洪特別強調(diào)內(nèi)保精氣
    。他說:“善行氣者,內(nèi)以養(yǎng)身
    ,外以卻惡
    。”(《至理》)他把行氣的方法歸納為吐納
    、導引
    、胎息三種。吐納是用呼吸行氣
    ,導引是用形體行氣
    ,而胎息是用呼吸和意氣相結(jié)合而行氣。并具體介紹了其煉養(yǎng)方法和注意事項
    。這些煉養(yǎng)方法大都被后人吸收
    ,并在氣功中發(fā)展,沿用至今。
    諸如此類
    ,不勝枚舉
    。道教徒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修道養(yǎng)生的方法,在歷代道家的著作中
    ,留下了諸如存思
    、守一、外丹
    內(nèi)丹
    、導引、呼吸
    、服餌、咽津
    、服氣
    、符篆、房中等養(yǎng)生修煉的大量資料

    “存思”“守一”屬于精神修煉
    。外丹是指煉服長生不老的金丹,內(nèi)丹則是熔心
    、息鍛煉于一爐的綜合修煉方法
    ,相當于氣功。早期金丹派以煉外丹為主
    ,宋金以后的金丹派則修煉內(nèi)丹
    ,稱為晚期金丹派。內(nèi)丹理論以黃老“道法自然”
    、“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學觀為理論基礎(chǔ)
    ,認為人身即為一個煉丹的“鼎爐”,人身內(nèi)的精
    、氣
    、神則是煉丹的原料,通過一定的修煉
    ,可以煉精化氣
    ,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煉虛合道
    ,而結(jié)丹長生。從道教的初建到興盛
    ,留下了大量關(guān)于內(nèi)丹修煉的著作
    。隨著內(nèi)丹派的興起,內(nèi)丹理論和功法得到逐步深化和完善,北宋中期以后
    ,傳統(tǒng)的內(nèi)丹又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
    ,道禪相融合,形成了精深的系統(tǒng)理論和穩(wěn)妥有效的功法
    。雖然不能成仙
    ,但能幫助人們健身祛病,延年益壽
    。這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來說
    ,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道教形體方面的修煉主要包括導引
    、按摩及武術(shù)等內(nèi)容
    。導引通過肢體的屈伸俯仰,達到舒筋活絡(luò)
    、強身健體的作用
    ,歷來為道家所重,修道者無不從導引做起
    。在馬王堆出土的醫(yī)書資料中就有一幅彩繪的《導引圖》
    。葛洪《抱樸子》中有龍導、龜咽
    、燕飛
    、蛇屈、兔驚等各種模仿動物動作的運動方法
    。隋唐之后逐漸由導引衍化出諸如八段錦
    、易筋經(jīng)、太極拳等有效的運動方法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哉f葛洪的道教導引和華佗的醫(yī)家導引是這些方法的前身。
    食餌方面的修煉主要有服食金丹(礦物類)
    、五芝(菌類植物)
    、咽津、服氣等
    。如前所述
    ,道教認為服食用礦物藥煉制的金丹和仙藥五芝,可以成仙
    ,顯然是荒誕的
    ,但其中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則不可埋沒
    。咽津法包括叩齒
    、攪舌
    、鼓漱、咽津液等一系列動作
    ,這是道教徒們每日必做的功課
    。關(guān)于咽津,早在《內(nèi)經(jīng)》中即有論述
    。如《素問遺篇?刺法論》說:“可以寅時面向南
    ,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
    ,以引頸咽氣順之
    ,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
    ,餌舌下津令無數(shù)
    。”葛洪曾在《抱樸子內(nèi)篇?雜應(yīng)》中介紹了叩齒之法
    ,稱此為“堅齒之道”
    。此法在唐宋時極為盛行,在方法上也有發(fā)展
    。明代高鐮所撰的《遵生八箋》曾詳細記載此法
    。事實證明
    ,這種口腔保健
    ,對人體健康是有益的。服氣
    ,又稱辟谷食氣
    。修煉時主要以飲水食氣為主,同時服用一些輔助食品
    ,如山藥
    、黃精、花生
    、大棗
    、核桃等中草藥。在馬王堆出土的醫(yī)書中
    ,就有關(guān)于卻谷
    、食氣的記載。晉至唐時期曾盛行此法
    ,宋元以后就少見了

    符篆咒禁,即為祝由
    。唐代太醫(yī)署首次設(shè)立咒禁科
    ,還設(shè)有“祝禁博士”職
    ,正是當時道、佛兩家咒禁盛行背景下的產(chǎn)物
    。唐
    、宋、元
    、明各代均有此科
    ,統(tǒng)稱祝由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娖溆绊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對于祝由,早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就有論述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端貑栆凭儦庹摗氛f:“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
    ,可祝由而已
    。”所謂“移精變氣”
    ,就是調(diào)整病人的精神活動
    ,轉(zhuǎn)移對病痛的注意力,從而形成精神內(nèi)守狀態(tài)
    ,以產(chǎn)生積極的治療效果
    。這實際是一種宗教式的原始心理治療法。從某種意義上說
    ,可以看成當今的精神療法
    、暗示療法的先導。這種方法
    ,在一定的時期內(nèi)
    ,對某些精神方面的疾病,確實能起到心理治療和精神安慰的作用
    。特別是在一定的宗教氛圍之中
    ,對那些虔誠的教徒更為靈驗。這就是“心誠則靈”
    。但是它以祈禱
    、咒語、符篆
    、神水等手段為主
    ,畢竟是迷信的東西。這是人類處于生產(chǎn)和認識水平低下的蒙昧時期的產(chǎn)物
    ,也是人類醫(yī)學不發(fā)達時期的共同現(xiàn)象

    至于房中術(shù)
    ,其中的性衛(wèi)生知識可資借鑒,但對其糟粕必須剔除

    總之
    ,道教是與醫(yī)學,特別是中醫(yī)養(yǎng)生學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一門宗教
    ,它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宋金時期,少林寺真的有“僧兵”嗎
    ?為何他們“不見于史冊”

    北宋末年,金軍入侵中原

    ,兵戈四起
    ,與京師汴梁百里之遙的少林寺也卷入這場改朝換代的戰(zhàn)爭,為表達對宋王朝的忠義精神
    ,派出僧兵參戰(zhàn)
    。據(jù)德虔《少林武僧志》、《少林寺武術(shù)百科全書》中提到宋金時期少林寺著名武僧有靈丘
    、智瑞
    、福居、智生
    、惠威
    、惠琳
    、海舟
    、洪溫、覺澤
    、覺遠
    、秋月、澄慧
    、宗印等13位


    一、迄今為止

    ,還沒有發(fā)現(xiàn)少林寺當時已有武術(shù)和僧兵的佐證據(jù)《少林武僧志》(代序言
    ,永祥自敘)所載,民國十七年(1928年)春
    ,石友三火焚殿宇
    ,原譜盡灰(毀)
    ,師爺?shù)露U富有卓識囑吾在十六年(1927年)春統(tǒng)抄全譜,入冬月探俗
    ,辭寺赴北國
    ,帶走抄譜,乃免絕本

    從這里可以看出《少林武僧志》原本已在1928年石友三火燒少林中銷毀

    ,現(xiàn)存資料為1927年永祥的手抄本。由于永祥的手抄本出自1928年石友三火燒少林之前的少林寺內(nèi)所藏《少林寺武僧集錄》珍本
    ,記載都為歷代所傳
    ,應(yīng)該有一定的可信度。

    但也有學者認為

    ,這些都是后人附會
    ,并不可信。據(jù)程大力《少林武術(shù)通考》中指出
    ,但事實上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人真正找到了有唐一代
    、有宋一代的哪怕一條資料
    ,可以作為少林寺當時已有武術(shù)和僧兵的佐證。

    英國史學家約翰·托什認為

    ,“口頭傳說是經(jīng)過數(shù)代人口頭傳遞下來的知識
    ,它為某一特定社會的成員所共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關(guān)于武僧宗印的描述,記載出入很大《少林武僧志》所記錄宋金時期武僧就多屬這種口頭傳說的類型
    ,雖缺乏正史記載
    ,但從中卻能找出可取之處,其中的只言片語或可補充正史之不足
    ,從另一角度來推斷此類記載的可靠性

    上文中提到的13位宋金時期少林寺著名武僧,進入史料記載的只有宗印一人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端问贰し吨绿摗酚涊d:“有僧趙宗印者,喜談兵
    ,席益薦之
    。致虛以便宜假官,俾充宣撫司參議官兼節(jié)制軍馬
    。致虛以大軍遵陸
    ,宗印以舟師
    ,趨西京。金人破京師
    ,遣人持
    ?‘登城不下’之詔以止入援之師,致虛斬之
    。初
    ,金人守潼關(guān),致虛奪之
    。作長城
    ,起潼關(guān),迄龍門
    ,所筑僅及肩
    。宗印又以僧為一軍,號‘尊勝隊’
    ;童子行為一軍
    ,號‘凈勝隊’。致虛勇而無謀
    ,委己以聽宗印
    。宗印徒大言,實未嘗之兵……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trong>

    另據(jù)《少林武僧志》載,“《宋史》:《少林寺武僧集錄》描述:‘宗印者慧靈之長徒

    ,善習單刀
    、長槍、弓箭等術(shù)
    ,尤為弓箭
    ,百步之外射中眼,高空射雁落埃塵
    ,漆夜射賊中印堂
    ,刀密如火削碎金
    ,孤發(fā)弩弓箭成雨
    ,神鬼懼怕僧宗印’?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trong>


    《宋史·范致虛》描述的是

    ,北宋末年,有“尊勝隊”
    、“凈勝隊”兩支僧兵隊伍
    ,為抗擊金兵而轉(zhuǎn)戰(zhàn)洛陽
    、陜西等地,最后因致虛的無謀
    、宗印的自大而失敗

    從以上兩處記載可以看出《少林武僧志》描述的宗印是一個武藝高強的武僧形象,但并沒有領(lǐng)兵的記載

    ,其原型應(yīng)該出自《宋史·范致虛》
    ,而《宋史·范致虛》中的僧趙宗印只談到趙宗印喜談兵,率領(lǐng)“尊勝隊”
    、“凈勝隊”兩支僧兵抗金
    ,并沒有對其武藝高低的描述,兩者記載出入很大

    由此看來

    ,可能是后世依照《宋史》記載對宗印進行重新包裝,這種情況在少林拳文化中并非個別現(xiàn)象

    、基本可以肯定:宗印就是宋金時期的少林武僧頭領(lǐng)由于時間久遠,資料的缺失
    ,現(xiàn)在我們已無法從史料中找到宗印所率領(lǐng)的“尊勝隊”
    、“凈勝隊”兩支僧兵是由少林僧人組成或參與的直接證明。但范致虛(1122年前后)曾任河南府尹
    ,與少林寺關(guān)系密切
    ,在任期間為蔡京所書“面壁之塔”立石于初祖庵,因此
    ,這兩支僧兵來自少林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另外《宋史·范致虛》中,“有僧趙宗印者

    ,喜談兵
    ,席益薦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trong>這句話很有研究價值
    ,宗印是席益向致虛推薦的,可見當時
    ,宗印應(yīng)該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僧官或僧兵頭領(lǐng)
    ,否者也不會受席益推薦,率領(lǐng)僧兵抗金

    經(jīng)查閱史料發(fā)現(xiàn)

    ,席益,字大光,洛陽人
    。1124年前后在汴梁活動
    。由此推斷,宗印應(yīng)該是在洛陽
    、開封一帶修行的僧人
    ,并對他有練兵的評價傳出。通過查閱歷史我們知道
    ,宋朝自公元1004年“澶淵之盟”到1125遼滅亡
    ,只有在邊境與西夏發(fā)生過戰(zhàn)事,中原地區(qū)相對比較安定
    ,以至宋朝廷荒廢武備
    。1125年,宋金兩國聯(lián)盟滅遼
    。戰(zhàn)爭中
    ,金國發(fā)現(xiàn)宋國軍力武備荒廢,便撕毀盟約
    ,不到兩年時間便滅亡北宋

    可見由于尚武精神的普遍流失,北宋末年

    ,宋王朝對外來侵略缺乏足夠的抵抗能力
    。而中原地區(qū)的寺院在經(jīng)歷百余年的安定生活,參禪念經(jīng)基本是僧人生活的全部內(nèi)容
    。在這種安定的環(huán)境中
    ,僧人習武練拳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而僧趙宗印卻喜歡談?wù)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就不能不稱為異常
    ,其最大的可能就是宗印所在的寺院一直延續(xù)著習武的傳統(tǒng),有常備僧兵的存在
    ,使寺內(nèi)僧人有談?wù)摫碌臈l件
    ,聯(lián)系到宗印應(yīng)該是洛陽、開封一帶的僧人和少林寺自唐代流傳下來的習武風氣以及僧兵制度
    ,基本可以肯定:宗印就是宋金時期的少林武僧頭領(lǐng)


    四、從現(xiàn)在資料來看

    ,可以證明宋金時期
    ,少林寺確有僧兵存在以武報國、忠君為民是少林寺的傳統(tǒng)宗風
    。少林寺在國家受到外族入侵的危急關(guān)頭
    ,派出僧兵抵抗金兵,并血流沙場
    。但是
    ,封建王朝是以儒學作為主導地位來進行統(tǒng)治的,上層階級也多由儒家子弟來把持
    。這就注定了
    ,無論是禪宗還是武術(shù),在以儒家為主流的政治
    、社會中地位都不會很高
    。僧人們只有和政治掛鉤,“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
    ,為封建統(tǒng)治貢獻自己的力量
    ,甚至生命,也只有這樣才可能名留青史
    。否者
    ,只有默默無聞,流傳于民間
    ,不見于史冊

    為此,隨著佛教世俗化的加深

    ,佛教為了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認可
    ,積極向儒家經(jīng)義靠攏,在儒家忠孝仁義正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下
    ,當封建王朝出現(xiàn)外族入侵的危機時
    ,僧人們也脫下僧衣,拿起武器參加到保家護國的戰(zhàn)爭中來
    “時危聊作將
    ,事定復為僧?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trong>就是當時僧人忠誠報國
    ,不畏犧牲的真實寫照。

    據(jù)記載

    ,嘉靖年間
    ,抗倭將領(lǐng)胡宗憲的《籌海圖編》卷11《僧兵》中描述:“今之武藝,天下胥推少林
    ,其次為伏牛
    。要之,伏牛諸僧亦因御礦盜而學于少林者耳
    。其次為五臺
    。”
    可見,少林寺習武練兵的傳統(tǒng)宗風一直保存下來
    ,對后世也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182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我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癥,前不久在一家中醫(yī)院做牽引手法復位術(shù)治療
    ,可我不明白的是
    安全使用甲硝唑
    近年來甲硝唑在臨床的應(yīng)用愈來愈廣泛
    ,不僅用于滴蟲病和阿米巴病的治療
    ,還進一步用于慢性胃炎、潰瘍病的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基因檢測結(jié)果可能影響乳腺癌患者對手術(shù)方案的選擇
    《中華醫(yī)學信息導報》報道
    ,最近,美國的研究人員提出
    ,新近確診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
    雜談熱門文章 10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