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圖》
醫(yī)案日記
2023-05-11 21:27:30
《內經圖》
《內經圖》創(chuàng)制時間考
劉直

中國醫(yī)史博物館編撰的《文物選粹》一書
,收有一幅彩繪《內經圖》,系清宮如意館藏品
;這幅圖畫出自何人何時,未加注明
。做為道教教理的圖說形式
,北京白云觀也有同樣一幅,是木刻板
,黑白圖。道教中稱它"繪法工細
,筋節(jié)脈絡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竅要"(語見白云觀藏圖)
。把圖像、詩歌
、隱語集于一紙
,是明清之際養(yǎng)生類書的典型風格
,像高濂的《遵生八箋》、周履清的《赤鳳髓》
、龔居中的《萬壽丹書》及清代醫(yī)學家曹無極的《萬壽仙書·諸仙導引圖》等,都附有圖示
,但以上插圖在于以神仙名譽規(guī)定導引動作
,《內經圖》則重在描畫人之身內
,與嘉靖、萬歷年間的《性命圭旨》的插圖
,又屬一類風格
,故又稱《內景圖》
。關于它的創(chuàng)制時間,我們可以綜合落款
、題詩、畫風三個方面
,尋其答案。
就落款而言
,白云觀藏圖下留有收藏者素云道人的"會心"文字,全文是:
此圖向無傳本
,緣
丹道廣大精微,鈍根人無從領取
,是以罕傳世。予偶于高松山齋中檢觀書畫
,此圖適懸壁上,繪法工細
,筋節(jié)脈絡注解分明,一一悉藏竅要
。展玩良久,覺有會心
,始悟一身呼吸吐納即天地盈虛消息
,茍能神而明之,金丹大道思過半矣。誠不敢私為獨得
,爰急付梓
,以廣流傳。素云道人劉誠印敬刻并識
。板存京都白云觀
。
時間是"光緒丙戌年荷月上浣"--光緒十二年陰歷六月上旬
。
從以上文字中
,我們可以得到三點啟示:
其一,道教中將《內經圖》視為內丹作品
。
其二,白云觀版是臨摹而來
,并非首創(chuàng)。
其三
,它的創(chuàng)制時間的下限當在"光緒丙戌年"之前
。
再看《內經圖》的題詩
,雖然傳世版本各異
,卻都題有一首七律:
鐵牛耕地種金錢,刻石兒童把貫穿
。
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
。
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托天
。
若問此玄玄會得
,此玄玄外更無玄
。
這首詩出自《呂祖全書》
,是清初順治年間道教信士劉體恕等扶乩托名之作,上圖時略有字詞的改動或是誤抄,這里不再細說
。再看清初的道教
,龍門第七代律師王常月,從隱居的嵩山北上京師
,"奉旨主講白云觀,賜紫衣凡三次
,登壇說戒,度弟子千余人"(清完顏崇實《昆陽王真人道行碑》)
。一時間一度出現(xiàn)了道教史上的龍門中興之勢,即順乎時局的需要
,贏得了統(tǒng)治者的禮遇,所以一貫尊崇喇嘛教的清庭收有推崇呂洞濱的道教龍門內丹學派的《內經圖》
,并非怪事。倒是在順治
、康熙、雍正之后
,"道流卑賤,不宜濫廁朝班"
,已是乾隆一朝的公開歧視,紫禁城從此給道教擺上了"閉門羹"
,在其后清庭一百七十年的飄搖風雨中
,日漸衰老的道教
,已失其獻圖之路矣
。據此,我們說
,彩繪《內經圖》當是清初作品
,如果就道教謎辭結合《內經圖》畫風
,進行一番考據,就更能充分地說明這一點了:
大約在春秋之際
,我國典籍中出現(xiàn)了一種叫"廋辭"或"隱"的文學游戲
,這在《國語》
、《呂氏春秋》
、《韓非子》上,都有記載
。《國語·晉語》:"有秦客廋辭于朝
,大夫莫之能對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大約在漢魏時,吳中的"高門弟子"魏伯陽
,將其姓名隱入了"委時去害……"的廋辭中
,且他的"詞韻皆古
,奧雅難通"的《周易參同契》,經五代的彭曉推崇發(fā)揮之后
,道教奉之為"丹經王"
,從此,道教內丹學派的含蓄
、曲隱的風格
,因之樹立了
。
在此一提
,內修者應循序漸晉,腳踏實地
,從下而上
,由下丹田而修起
,打好根基,不可好高騖遠
,自以為是
;所以內經圖亦以「鐵牛耕地種金錢」為起始
。內修者更應三省自身
,道善二途勇為
,積功立德
,將功補過,消弭業(yè)障人人皆有
,大小有別
,內修自然遂順
,通關展竅,所謂「內外咸通」是也
。若然一志不怠,真誠感動上天
,得仙真佛聖之助,何愁道之不成哉
?
刻石兒童把貫串
"調心"是內修必經之路
,蓋心為人身之主使
,統(tǒng)領精氣神
;心之所向,精氣神即隨之
。譬如心中想著某事物
,人身之精即感受其事物
,產生精結
,猶如攝影時,攝影膠卷菲林中之感光粒子
,因感光而著於物相
,記留於底片之中
。精有感則神必應之,譬如在閱讀文章之時
,眼睛雖看著精感文字,心中卻在了解及思索神應文意
。精感與神應皆用氣能量,而受役於心
。所以內修精氣神務必修心;可惜人心不羈
,機巧難馭
,如孩童之滋事好動
、言行無忌,是故內經圖以"兒童"比喻人心
。
古時為了紀錄重要事情
,多以刻石為記
,易於注目及保存,古文化遺跡之中
,多有石刻;故又以刻石來比喻人心之"記憶"或"前識"
。圖中刻石兒童所站者,即"絳宮"約在兩乳連線之中是也
,絳宮即心宮為氣機之樞紐,亦為養(yǎng)丹之地
,修真有以絳宮為中丹田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锨宓雷鹋c北斗星君臨壇,所默授之丹法
,乃丹結絳宮之法丹法萬千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渭冴枎熥鹩性疲骸耗信鸬さ夭煌庩栆焕韺嵪嗤ā恍了饶昶咴仑ザ肇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與絳宮也有關連:男子養(yǎng)丹
,初在下丹田
,無何不妥;但女子因生理不同
,養(yǎng)丹之地,須上移至絳宮
,以避月事之損。
修真對修心之要求如何呢
?是否應制心於不動?或是心無所想
,空空如也?圖中之刻石兒童,正在把石子貫串成"北斗七星"之排列
,暗喻將"人心"串合"天心"。北斗真經有云:『世間一切帝王宰輔
,貴賤眾生,四象五行
,含靈蠢動,莫不皆由北斗七元之所主宰』
。蓋天中之北斗,無情無思
,主張年命,統(tǒng)領乾坤:斗柄所指
,天心所向
,萬物所依
,冬至正子時指正北,夏至正子時指正南
。人身亦有南北焉,若以一次煉功比一周天
,人心如北斗,心中所發(fā)皆合天
,則天人合發(fā),萬化定基矣
!
《內經圖》解-王力平
“內經圖”解決的秘訣是關和竅。背后闖三關過九到竅為暗中之竅
。一旦氣串動到這些部位時
,就要注意了。
三關為尾閭關
、夾脊關、玉枕關
。
尾閭關在脊背的盡頭之處
,有七個骨節(jié)
,七個穴位
。們練的就是這七個穴位的通道
,其內關通內腎,一男一女。內腎為藏精孵卵之地
。上行一條髓道
,髓道過去叫河車、黃河
,也叫漕渓
,上通到泥丸
,此陽氣上升之路
。直到第七節(jié)與內腎相對之處,謂之夾脊關
。
一旦氣到夾脊關
,一旦氣在兩腎中間停留不動
,這時要用急火燒。要看看時辰
,什么時候要吸長,什么時候要呼短
,什么時候腹腔要往里去
,要進風
,要想辦法鼓風
,現(xiàn)在叫巽風。
夾脊關再往上,上到腦后靈風之穴,就到玉枕關
。
煉丹的第一個過程就是將這三關把握住
。把握住三關后,才能通過三關到泥九
,再往下降
,變玉液還丹為金液還丹
。
把“智能法”和“三仙功”結合起來練就比較方便了,前面拉動的三條線
,正好是身后的三個關
。
人的前身有三田
。上田叫泥丸
,也叫華池,第一個華他
、上華池
,方園一寸二,虛間一穴
,乃藏神之所
。從眉心往里
,一寸為明堂,二寸為洞房
,三寸為泥丸
。洞房內坐一位白頭老人把關
,看你能不能進去
。練到進氣二寸時
,人頭上戴一個箍
,箍叫羅臺,這時人很難受
。如果不練功
,也不想它
,就會功棄重來
,沒有了
,又下去了
。這時一定要把握住玉枕和天目穴兩點力的平衡
,即想辦法犁出中田
。一定要閉眼做,肝開竅于目
,睜眼就是陽神之漏
,桌就不能從腎升到肝上來
。
眉心往下向口行
,有兩穴
,是暗竅
,就是一個人兩手托住的兩個穴
,在腭上,即鼻子上
。過去把鼻梁上的兩穴叫金橋
,也叫上鵲橋
。封上鵲橋必須用鼻夾
。
舌下兩穴要開開,開開后下通氣管喉嚨喉為十二節(jié)
,叫重樓,可進食進氣
,又可通向胃腸。
氣管之下到肺
,肺的暗竅比較多
。肺竅一般都叫金
,液體氣體都從這里出來
,可以出現(xiàn)一些氣體,醫(yī)生說還可以出現(xiàn)一點液體
。液體怎么出來的
,還沒弄清
。
心上有一竅,就是圖上坐的一個小人
,小人上有一竅
,也是暗竅
,名回絳宮,是金公
、黃婆約會
、龍虎交會的地方
。
再直下三寸六,叫土釜黃庭宮
,為中田
,方圓一寸二
,是藏炁之所,煉丹之鼎
,外與臍門相對,約有三寸六分
。故曰天上三寸六
,地下三寸六
,(這就轉到靈寶畢法上了)自天至地八萬四千里,自心到腎是八寸四分
。臍門內有一個生門,內有七竅下通外腎
,外腎乃精氣行走之處
。這時男女要分開練,女同志沒有外腎
,氣門有一竅通到卵巢
。男的要提腎
,女的要收腹
。
臍后腎前有一穴叫炁海(它不是穴位的氣海)
,方園一寸二
,里面有華池,古人稱為下田
,是藏精之所
,采藥之處
。這里是爐
,爐是倒放的
,鼎在上
,爐在下,放日:逆行成仙
,順行成人
。
再往下有兩竅,向上一竅通內腎
,向下一竅通尾閭,尾閭的中間為玄關(玄關不是一個竅)
,此為無中生有之處
。玄關也要火燒
,火不燒玄關不開,練功練到精滿炁足時它就自然產生一種炁了
,玄關自開
,就可以煉成金丹三穴
。這時要注意流量的變化和下鵲橋的變化。下鵲橋的下竅
、整個小腹部叫坎宮:為腎位,外腎外陰而內陽
,中藏元氣,為命
、鉛
、虎
、吞穴是也。坤爐就設在臍后尾閭前
。下鵲橋尾閭處有幾個穴位,有谷道
,是陰竅
,是虛的
,可以出氣出食的穴位。前面有前陰穴,是內陰外陽
。這兩個穴位必須搭通,搭一個橋
,就是靠會陰穴。所以告訴大家一定要封住底三陰
。底穴封住
,人可以養(yǎng)生長壽
。
現(xiàn)在練功想辦法做到六根不漏:一、抵住谷道
,封住下三陰
,即生死之根
,叫身根不漏;二
、用鼻夾夾住鼻竅
,夾住上鵲橋之穴
,叫鼻根不漏;三
、耳不聽外物
,叫耳根不漏;四
、吻齒相合
,舌頂上腭,舌根不漏
;五
、閉目
,回光返眼,自然不動
,眼根不漏
;六
、一念不生
,一意不散,六欲不起
,六塵不染,意根不漏
,這是最難練的。
六根不漏才能采藥
、煉丹。煉丹實際上就是一種靜坐
。老年人體弱多病,最好不要煉丹
。
六根不漏自然有六根震動之景。有人感到震動就屬六根震動之例
,有三十六動,三十六個真人
,三部八景
。六根震動現(xiàn)象摘自“靈寶經”:神主氣
,用神控制自己的氣路
;氣育神
,氣養(yǎng)育著神,氣足了神才能旺
,神旺才能自己支配自己真養(yǎng)至神炁真皈大定
,混為一體
,結成金丹大藥。一震,臍下至外陰上
,小腹發(fā)熱
,會引起全身發(fā)燒
,震動得厲害。這時一定要封住下三竅
,搭住下鵲橋
,不使熱感緩解了
,一變涼,馬上把意念轉入到舌下兩竅
;二震,兩腎燙
,急熱
,意念要轉到臍下
;三震,兩眼內吐光
,流淚
;四震
,耳后生風,要注意兩個***的變化
,女的注意卵巢的變化
,做到雌龍退回陰府;男的注意外腎的變化,做到龜頭回縮
,縮到腹腔里去,這時開始練丹
;五震,腦中鷲鳴
,震動
,身體發(fā)抖,受不了
。這時要運行卯酉周天,高不出心
,低過臍下。卯酉周天就是腎
、肝、心
、胃、肺相轉
;六震,鼻根震動
,流的不是鼻涕
,根似水
,要讓它流空,流空以后上鼻夾
。上鵲橋有兩穴
,要看到鼻孔內的兩穴
。六震正符合咱們的練功過程,已經開始有小藥了
。
從內經圖和修真圖里可以看出一個人有什么病
,練功之前有什么病,練功之后病情有什么變化。還可看出一個人練功練到什么程度
,練得好壞
。
道家講看問題應當跳出界外
,要客觀地對待事物
,從旁觀來觀察事物,聰明難
,糊涂更難
。修煉“引仙法”應當難得糊涂,少管閑事
,要跳出私利因子
,處理好家庭事物
,方能練好功。
經絡總則:手之三明
,從藏走到手;手之三陽
,從手走到頭;足之三陽
,從頭走到足;足之三明
,從足走到腹。
此為大周天走向
,從藏開始,從肺經~大腸經~胃經~牌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
。做功時哪個經絡抖動
,哪個經絡就開了,看看與哪個臟腑有關系
。第一個開通的都是肺經
。
十二經絡轉后一閉死
,大周天才算走完,任督二脈才開通
,小周天這才開始運行。十二經絡閉死后
,練功是熱在轉,將會是另一個景象
。
李經緯《內經圖》釋一、關于《內經圖》名稱:
《內經圖》或稱之為《內景圖》
,其實按其內容與圖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當然也有相關性
。《內景圖》嚴格講是人體內臟的解剖圖
,其目的是要給予學習人體解剖
、內臟關系的人以圖示
,而《內經圖》則明顯富有道家養(yǎng)生方法圖示的目的?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秲冉泩D》與《內景圖》實際上可能都源于《
黃帝內經》之有關內容
,而《內經圖》之命名
,可能包含著“內丹修煉”經典之意。
二
、《內經圖》與中醫(yī)學
、道家的關系
從《內經圖》的內容實質來看
,所示人體臟腑經絡生理與解剖部位關系看,與中醫(yī)學健康長壽
、養(yǎng)生養(yǎng)性學問關系密切
,或即源于中醫(yī)學內容之發(fā)展。但從對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與界定
、圖示練功法要領來看,其語言特點其道家理論更為突出
。
中醫(yī)學的發(fā)展
,在歷史上與中國道家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中醫(yī)學養(yǎng)生的理論與技術
,與道家長生不老的思想、習練方法等十分密切
。道家思想對中醫(yī)理論源藪《黃帝內經》與中藥典籍《
神農本草經》中
,有著深湛的滲透
。或者說
,道家關于健康
、長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經指導過中醫(yī)藥學的發(fā)展
。譬如:《黃帝內經·素問》開卷就以黃帝問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
,而動作不衰
;今時之人
,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
,何也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夫道者
,能卻老而全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肮誓軌郾痔斓兀瑹o有終時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渡褶r本草經》分藥為上、中
、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輕身延年
,不老神仙之服食煉丹之藥品
,幾乎完全是道家煉丹服后以求健康長壽甚至成仙的理論
。
古代著名中醫(yī)學家晉·葛洪
、梁·陶弘景
、唐·孫思邈、明·李時珍等等
,既是偉大的醫(yī)學家
,也以精于道家學理對道家養(yǎng)生養(yǎng)性頗有研究的大學問家
。他們不但對中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過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養(yǎng)生養(yǎng)性思想與方法于中醫(yī)學
、促進中醫(yī)學養(yǎng)生養(yǎng)性健康長壽的完善
,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fā)展,道家養(yǎng)生養(yǎng)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標上
,在唐末
、宋
、明時期,他們日益將其內容
、人體臟腑、經絡
、體位功能等神秘化,發(fā)展了含蓄
、曲隱風格
,謎辭隱語泛化,而且在命名
、理論上日益眾說紛紜,使一般人越來越難以理解與掌握
,成為少數道師、道士的專利
。中醫(yī)學在道家養(yǎng)生思想之影響下
,逐步擺脫修煉成仙目標的制約
,而對其有益于人體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與技術則充分吸收加以發(fā)展
,從而日益成為比較科學養(yǎng)生養(yǎng)性的代表
。三、道家養(yǎng)生與《內經圖》
道家關于追求健康
,延年益壽思想與方法技術,集中表現(xiàn)在:
1
、修煉長生不老丹藥,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藥而成仙
,即煉丹派,后稱為外丹
;
2
、修練內丹,后世發(fā)展為靜養(yǎng)功
,即將外丹煉制方面的若干學理、學術語引入人體靜養(yǎng)功法之中
,或即現(xiàn)時所稱的氣功
;
3
、五禽戲和太極拳為代表的導引動功。
煉丹服食盛行于秦漢魏晉時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廣泛中毒而遭到醫(yī)學家
、學術界的反對聲討而衰落
。靜功的氣功與動功的五禽戲
、太極拳等則繼續(xù)得到發(fā)展和豐富。
《內經圖》代表了道家靜養(yǎng)功思想與技術的真諦
,其廋辭
、謎詞、隱語在圖示與論述上大量出現(xiàn)
,更是道家宋明以來的典型風格
。
據分析研究
,《內經圖》約彩繪于清初皇宮如意館道家畫師之手,《內經圖》的創(chuàng)意依據
,當源于明代氣功學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萬歷年間(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
,有人將《內經圖》與《性命圭旨》進行了比較
,認為《內經圖》直接繼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圖等精美繪圖的謎戲畫風,使靜功小周天法(內丹修煉)的圖示更隱晦
、更形象、更藝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