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中醫(yī)基礎(chǔ)常識 >> 雜談

周密筆記雜著中的醫(yī)藥學史料

醫(yī)案日記 2023-06-21 18:32:21

周密(1232年~1298年)

,是南宋著名的詞人
,字公謹
,號草窗、蘋洲
、四水潛夫等,宋末曾任義烏令等職
。他善詩詞,能書畫
,雅好醫(yī)藥
。他的筆記集《齊東野語》
、《志雅堂雜鈔》
、《癸辛雜識》《武林舊事》等
,多載當朝史事傳聞
、杏林軼事
、民俗風情
,是研究宋代文化史的珍貴索引。書中所載錄的醫(yī)事制度
、醫(yī)家史料
、典籍訓釋
、養(yǎng)生知識
、各科醫(yī)案
,特別是治病療疾的驗方效劑
,多為作者搜集
、使用后的驗證,大都真實可信

在《武林舊事·卷八》中

,周密記載了宋代宮廷產(chǎn)科制度的嚴密:嬪妃生產(chǎn)前
,太醫(yī)局要差產(chǎn)科大小方脈醫(yī)官
,同時要畫出產(chǎn)圖方位
,列出飲食禁忌
、合用藥材
、催生物件等
,并選派老娘
、伴人
、乳婦、抱女
、洗澤人等,這足以說明當時產(chǎn)科水平的高超
。《齊東野語·卷十六》中
,還有關(guān)于男科學的論述:“世有男子
,雖娶婦而終身無嗣育者
,謂之‘天閹’
,世俗命之曰‘黃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睍幸谩?a href="/ddjy_100/45.html">黃帝針經(jīng)》中的話注釋說:“有傷于陰
,陰氣絕而不起
,陰不能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痹凇督?jīng)驗方》中
,周密記敘了以膽礬治療喉痹的經(jīng)歷
。他的父親自福建還家
,沿途見此癥傳染,行旅惴惴
。有老醫(yī)告以用鴨嘴膽礬研細以釅醋調(diào)灌,家人果然無恙
。后一老兵妻子患喉痹,絕飲食三日
,垂垂待斃
,其父授以此方
。次日
,老兵告知曰:“藥甫下咽
,即大吐
。去膠痰數(shù)升而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蹦懙\入藥
,后收載于明代的《本草品匯精要》一書
。其性味酸辛、寒
,有毒?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捎客嘛L痰
、斂濕解毒,是中醫(yī)臨床治療風痰壅塞
、喉痹、癲癇的涌吐藥
。因其有毒
,故以醋收斂其性
,中病即止
。周密用這一家傳方治療數(shù)人喉痹
,莫不應驗
。遂感嘆道:“養(yǎng)生之家
,不可不預儲以備用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苊茉凇吨狙盘秒s鈔》中
,也記載了多個治療喉痹和喉蛾的單驗方,如用油紙卷巴豆
,點燃后以煙熏喉間,即吐惡血而消等
。在當時的衛(wèi)生保健的條件下,都簡單實用

熊膽自古便是中醫(yī)眼科的要藥

。周密用其外用
,治療自家老婢的目疾
,極效驗
。書中還詳述了方法云:取少許熊膽用清水略調(diào)開
,盡去筋膜
,加冰片少許
,用以治療目障眼翳。如淚癢目赤
,則加生姜粉適量
,時點滴患目。在周密的筆下
,還可見其他的眼科方藥,如用冬青葉
、黃連煎后取汁濃縮,加冰片收膏點眼
;用枸杞子榨油
,點燈觀書能益目等
,都是他的經(jīng)驗之談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栋b疽皆有陰陽證》一文中
,周密以其族伯背生癰疽
,諸醫(yī)皆診為火毒
,以寒涼之劑治之不效。后求治祝姓瘍醫(yī)
,服烏附丹砂而愈為例,探討了中醫(yī)的陰陽寒熱的辨證說
,指出對癰疽之癥亦應辨證施治,不能統(tǒng)而論之的醫(yī)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吨狙盘秒s鈔》中
,還有一則治療癰疽惡瘡初起方
,用當歸須
、黃柏皮
、羌活三味為細末
,以金銀花藤搗汁調(diào)敷瘡頭周圍
,可收毒托膿,消腫斂瘡
。周密曾因夏濕生足瘍不愈而引發(fā)臁瘡
,敷糝膏濯至冬,仍糜爛不愈
,痛癢雜作。友人俞和父見他蹣跚不便
,便告他用淡齏水洗滌瘡口后,用“駐車丸”研細
,加乳香少許外敷
,數(shù)日后果痊
。駐車丸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方》
,由黃連
、干姜
、當歸
、阿膠等藥物組成
,是中醫(yī)治療下痢膿血、腹痛滯下的方劑
。中醫(yī)外科學認為臁瘡多由濕熱下注
,浸淫肌膚
,瘀血凝滯經(jīng)絡而為患
。以內(nèi)服藥外用治瘡瘍
,正是中醫(yī)異病同治治則的活用?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洱R東野語·小兒痘瘡》里,周密記錄了當時兒女皆發(fā)痘瘡
,民間用狗蠅擂細后醅酒調(diào)服
,治療小兒痘瘡的驗方
。他的次女出天花后
,目不辨人
,遍嘗諸藥半月不驗
。后得一老醫(yī)的食療方
,用蛇蛻一具焙干
,天花粉研末
,置羊肝內(nèi)
,用米泔煮熟食之
,旬余而目盲之疾遂除。在周密的筆記雜著中
,常可見用成方加減治療某些疾病的醫(yī)案
。如用白虎湯加麥冬治療中暑血淋,用平胃散加丁香
、砂仁治寒濕背痛
。用蘇合香丸麻油調(diào)服治卒中昏迷等
,值得在臨床探究
。據(jù)專家的統(tǒng)計
,僅《志雅堂雜鈔·醫(yī)藥》中
,就收集了三十多條治療各科病癥的方藥,如五健丹治血虛氣虛頭暈
;用全蝎去毒為末治耳聾等,都實用易取
,療效確鑿。宋代中醫(yī)藥學文化洋洋大觀
,特別是針灸學更是學說宏富
。周密在《齊東野語·針砭》中歷數(shù)了前代針灸驗案和宋代的針灸史料
,文中載有一精于針術(shù)的張總管
,其徒為一侍姬治療脾血癥時,針滯在足踝部而不出
,急召總管至
。張只于患者的手腕處刺一針
,“外踝之針躍而出”
,傳神之筆
,寫盡針醫(yī)風采
。北宋醫(y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了兩座針灸銅人而開創(chuàng)了世界醫(yī)學史的先例
。周密也記錄了試針銅人的精巧:外涂黃臘
,內(nèi)容水銀。醫(yī)工考試時按照穴位進針
,刺中后針入而水銀出。從書中的描寫來看
,似乎是按比例縮小的針灸銅人。在《近世名醫(yī)》中
,周密詳載了當時的名醫(yī)嚴三點
、王繼先
、邢氏等人
,察夫脈而知妻死
,未孕而預產(chǎn)亡的精湛的脈診醫(yī)術(shù)
。他評價說,“其別有觀形察色之術(shù)
,故假此以神其術(shù),初不在脈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J為盡管這些醫(yī)家的脈診高超
,實際上亦是四診合參
,當是中肯之言
。他如《曝日》中所記載的“負暄”即冬日里日光浴的保健習俗等,用香附
、姜黃
、甘草為細末,預防風瘴疫氣等
,都是宋代中醫(yī)藥文化的實錄。

作家的資料、

陶弘景(456年~536年)

,字通明
,號華陽隱居
,人稱“山中宰相”
,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
。中國南朝齊
、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
、醫(yī)藥家
、煉丹家、文學家
,晚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
。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自幼聰明異常
,十歲讀葛洪《神仙傳》
,便立志養(yǎng)生十五歲著《尋山志》
。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
,后拜左衛(wèi)殿中將軍
。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
,隱居句曲山(茅山)華陽洞。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
,稱帝之后,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
。陶于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
,一個自在地吃草
,一個帶著金籠頭
,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
。梁武帝一見
,便知其意
,雖不為官
,但書信不斷
,常以朝廷大事與他商討,人稱“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
。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
、地理
、醫(y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
。曾整理古代的《神農(nóng)百草經(jīng)》
,并增收魏晉間名醫(yī)所用新藥
,成《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
,共載藥物730種,并首創(chuàng)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
,以玉石、草木
、蟲、獸
、果、菜、米實分類
,對本草學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xiàn)在敦煌發(fā)現(xiàn)殘本)其內(nèi)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
,得以流傳。另著有《真誥》
、《真靈位業(yè)圖》
、《陶氏效驗方》
、《補闕肘后百一方》
、《陶隱居本草》
、《藥總訣》等等
。他的文章《答謝中書書》已被收入初中課本。
陶弘景在醫(yī)藥
、煉丹、天文歷算
、地理、兵學
、鑄劍
、經(jīng)學
、文學藝術(shù)
、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而以對于藥物學的貢獻為最大
,這又和煉丹有關(guān)。
陶弘景對化學的貢獻之一是記載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先時有人得一種物
,其色理與樸硝大同小異,朏朏如握雪不冰
。強燒之,紫青煙起
,仍成灰
,不停沸,如樸硝
,云是真消石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紫青煙起”是鉀鹽所特有的性質(zhì)
。陶弘景這一記載
,是世界化學史上鉀鹽鑒定的最早記錄

陶弘景曾長期從事練丹實驗。梁武帝送給他黃金
、朱砂、曾青
、雄黃等原料,讓他煉丹
。他在煉丹過程中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
,例如:汞可與某些金屬形成汞齊
,汞齊可以鍍物
。指出水銀“能消化金、銀成泥
,人以鍍物是也”。胡粉(堿式碳酸鉛)和黃丹(四氧化三鉛)不是天然產(chǎn)物
,而是由鉛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鉛所作”
;黃丹是“熬鉛所作”

陶弘景一生著書很多
,約二百二十三篇
。其中關(guān)于醫(yī)藥學的有《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
,《補闕肘后百一方》三卷
,《夢書》一卷,《效驗施用藥方》五卷
,《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
,《斷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尺要法》一卷
,《服氣導引》一卷
,《養(yǎng)性延命錄》二卷
,《人間卻災患法》一卷
,《集藥訣》一卷等
。其中絕大多數(shù)均已散失

弘景為人
,《梁書·處士傳》稱:“圓通謙謹,出處冥會
,心如明鏡,遇物便了”
。又作渾天象,高三尺
,刻有二十八宿度數(shù)
,七曜行道
,不但用于天文歷法
,對修道也有幫助
。曾夢佛受菩提記
,名為勝力菩薩,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發(fā)誓
,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
,時年八十五歲(一說八十一歲),顏色不變
,屈申自如
,香氣滿山
,數(shù)日不散
。先生學問淵博
,著述豐富
,今列于后:《學苑》一百卷
,《孝經(jīng)》`《論語》序注十二卷
,《三禮序》一卷
,注《尚書》`《毛詩傳》一卷,〈〈老子內(nèi)外集〉〉四卷
,〈〈玉匱記〉〉三卷,〈〈三國志贊述〉〉一卷
,〈〈抱樸子注〉〉二十卷,《世語闕字》二卷
,《古今州郡記〉〉三卷
,并造〈〈西域圖〉〉一張
,〈〈帝王年歷〉〉五卷
,〈〈續(xù)臨川康王世說〉〉二卷
,《太公孫吳書略注》二卷
,〈〈員儀集要〉〉三卷,〈〈七曜新舊術(shù)數(shù)〉〉二卷
,〈〈風雨水旱饑疫占要〉〉一卷,〈〈算術(shù)藝術(shù)雜事〉〉一卷
,〈〈卜筮略要〉〉一卷,〈〈靈奇秘奧〉〉一卷
,〈〈舉百事吉兇歷〉〉一卷
,〈〈登真隱訣〉〉二十四卷
,〈〈真誥〉〉十卷
,〈〈合丹藥諸法式節(jié)度〉〉一卷,〈〈本草經(jīng)注〉〉七卷
,〈〈肘后百一方〉〉三卷,〈〈夢書〉〉一卷
,〈〈效驗施用方〉〉五卷
,〈〈集金丹藥白方〉〉一卷,〈〈服云母諸石方〉〉一卷
,〈〈服食草木雜藥法〉〉一卷,〈〈斷谷秘方〉〉一卷
,〈〈消除三尸諸要法〉〉一卷
,〈〈服氣導引〉〉一卷
,〈〈人間卻災患法〉〉一卷

另據(jù)唐李延壽〈〈南史〉〉:“撰而未訖又十部
,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當是其中的一部。是現(xiàn)今為止
,唯一記載〈〈湯液經(jīng)法〉〉內(nèi)容的醫(yī)學文獻
,提出了五臟辯證的提綱
,在《傷寒論》與《湯液經(jīng)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可算是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經(jīng)典巨著
。他撰寫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
,還有《真誥》、《登真隱訣》
、《養(yǎng)性延命錄》
、《集金丹黃白方》
、《藥總訣》
、《華陽陶隱居集》等。能書善畫
,通琴棋醫(yī)術(shù)。書法工于草隸
,其畫清真
。書畫有《二牛圖》、《山居圖
、《瘞鶴銘》。
陶弘景與《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古代中藥學的發(fā)展
,繼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藥物學者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獻
,是《本草經(jīng)集注》
。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醫(yī)藥學家-陶弘景
。他堪稱得上是我國醫(yī)藥學史上對本草學進行系統(tǒng)整理
,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的第一人

陶弘景小時候很聰明,也很勤奮
。四五歲常以蘆荻為筆,在灰沙上學寫字
。十歲看了葛洪的《神仙傳》等著作,"晝夜研尋"
,深受影響
。長大以后,"神儀明秀
,朗目清眉",曾作諸王侍讀的官
,深受統(tǒng)治者的賞識。先是東陽郡守沈約
,"累書邀之"
,他不至
;接著
,梁武帝"屢加禮聘",他也不出
。梁武帝問他:"山中有什么,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寫了一首詩
,后畫了一幅畫作為回答。詩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
,不堪持寄君"(《陶隱居集》)
。畫的內(nèi)容是:紙上畫了兩頭牛
。一頭散放水草之間
,自由自在;一頭鎖著金籠頭
,被人用牛繩牽著,并用牛鞭驅(qū)趕
。梁武帝看了詩和畫
,領(lǐng)會他的用意
,就不再強迫他出來做官了。但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
,無不前以諮問",故當時人稱之"山中宰相"
。由于王公貴戚
,"參候相續(xù)"
,干擾也很大
。后來
,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層的樓房
,"弘景處其上,弟子居其中
,賓客至其上",關(guān)門讀書
,與世無爭

陶弘景在醫(yī)藥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科學整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總結(jié)了漢代以前勞動人民積累的藥物知識
,共收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
,分成上
、中
、下三品。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chǎn)地
、性質(zhì)、采集和主治的病癥
,都作了詳細的記載。對各種藥物如何配伍以及簡單的制劑
,都做了概述
。但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
,人們的藥物知識農(nóng)漸豐富起來
。到了南北朝時期,漢代的這本《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不僅輾轉(zhuǎn)傳抄,"遺誤相繼
,字義殘缺"
,而且內(nèi)容已經(jīng)遠遠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

因此
,陶弘景便對本草學做了一次較全面的總結(jié)。他從自己名醫(yī)別錄編中挑選出了三百六十五種新品種附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使原書只有三百六十五種的藥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種,并予以一一訂正
、調(diào)整、分類注釋,編成《本草經(jīng)集注》一書

《本草經(jīng)集注》具有明顯的特點
。首先
,它改進了藥物的一般分類法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的三品分類法
,僅僅概括地指出藥物有毒或無毒,較為粗糙
,既不容易掌握藥性,又難于尋檢
,容易造成治療上的差錯
。陶弘景把三品分類發(fā)展到玉石
、草木
、蟲獸、果
、菜、米食
,有名未用等七種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后來成為我國古代藥物分類的標準方法
,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間,一直被沿用
,并加以發(fā)展。其次
,對于藥物的性味
、產(chǎn)地
、采集
、形態(tài)和鑒別諸方面的論述,有顯著提高
。再次,總結(jié)了諸病通用的藥物。例如祛風的藥物有防風
、防己、秦艽
、川芎
、獨活等
,就歸在同一類
,叫做"諸病通用藥"。這種分類方法
,便于臨床參考,對醫(yī)藥學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因此,此書問世后
,影響很大
,我國古代的第一部藥典-唐代《新修本草》
,就是在此書基礎(chǔ)上進一步補充修訂完成的
。但《本草經(jīng)集注》也存在不少問題。李時珍對其采取一分為二的評價
,說"其書頗有裨補,亦多謬誤"

陶弘景對《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原有的三百六十五種藥,所作的訂正
、補充和說明
,是有調(diào)查研究作為基礎(chǔ)的
。他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藥物的采集和臨床用藥的經(jīng)驗
,并經(jīng)常深入藥材產(chǎn)地,了解藥物的形態(tài)
、采制方法。在對各種藥味進行研究時
,他發(fā)現(xiàn)許多藥物
,雖被指為藥用,其實有名無實
,毫無價值
。如石下
、長卿
、屈草
、滿陰實
、扁青等等。他把這類藥列為"有名無用"類
。這種創(chuàng)見是在調(diào)查研究基礎(chǔ)上獲得的。遇到疑難就去調(diào)查研究
,這是陶弘景在幾十年治學的過程中養(yǎng)成的習慣。這里有個很生動的故事
。一天
,他讀到《詩經(jīng)·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負(抱)之
,教誨爾子,式谷似之"幾句
,就很不以為然?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对娊?jīng)》的舊注說
,蜾蠃(一種細腰蜂)有雄無雌
。繁殖后代
,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蟲銜回窩里,叫那幼蟲變成自己的樣子,而成為后代
。恰好一個朋友也來問這是怎么回事
。他就先去查書本,書本說的跟《詩經(jīng)》舊注的一模一樣
。他想:這些書盡是我抄你
,你抄我的,查書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
。我何不親自到現(xiàn)場看個究竟呢?于是
,陶弘景來到庭院里找到一窩蜾蠃。經(jīng)過幾次細心的觀察
,他終于發(fā)現(xiàn)
,那螟蛉幼蟲并非用來變蜾蠃的
。而是蜾羸銜來放在巢里
,等自己產(chǎn)下的卵孵出幼蟲時,作為它們的"糧食"
。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
。蜾蠃銜螟蛉幼蟲作子之謎,終于被陶弘景用調(diào)查研究的辦法揭穿了
。從這件事
,他就得出一個結(jié)論:治學要重視調(diào)查研究,不能因為別人怎么說自己也跟著怎么說
。由此可見他治學的嚴謹性。
陶弘景整理醫(yī)籍
,十分尊重原作,決不亂涂亂改
,也不信口雌黃
,即使有補充
,也把自己的說法和原書的說法區(qū)分開來
。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種藥加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他就用"黑"字寫
,有的就用"紅"字寫。所以
,后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稱。赤字是本經(jīng)正文
,黑字是后來加入的
。他開創(chuàng)的這種做法
,后來的注釋家就爭相學習

陶弘景整理醫(yī)籍,細心
、嚴謹、周密
、實用,是我們今天整理中醫(yī)古籍的一面鏡子
,不愧為一代名醫(yī)
,流傳千古。 至今還被世人所推崇
。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陶弘景與溫州
被稱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
,曾隱居永嘉楠溪和瑞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遺跡和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
。陶弘景(456—536)
,字通明
,丹陽秣陵(今屬南京市)人
。一生經(jīng)歷南朝宋、齊
、梁三個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
、醫(yī)家
。他出生于書香家庭
。祖父陶隆
,為王府參軍
,父親陶貞
,曾任孝昌縣令。弘景小時即表現(xiàn)奇特
,四五歲就用荻干作筆在灰中學字,十歲開始研讀葛洪的《神仙傳》
。他父親是被妾害死的
,因此他終身不娶妻
。讀書破萬卷
,善琴棋,工草隸
,通曉歷代典章制度,不到20歲
,召為南朝宋末諸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
,脫朝服掛神武門
,辭官歸隱茅山(今鎮(zhèn)江市句容縣)徘徊于山水之間
,以聽松濤
、吟詠為樂,自號華陽陶隱居
。沈約為東陽郡太守時,慕名多次寄信相邀
,都不赴約

蕭衍平建康(今南京)
,兵至新林
,正是齊梁禪代之際
,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
,引用圖讖,認為天下必歸梁
。梁武帝蕭衍即位后,對他恩寵有加
,每逢吉兇未卜或軍國大事都要先問陶弘景
,書信來往不絕,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篤信老莊哲學和葛洪神仙理論體系
,遍游名山大川
,到處尋求靈異
。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后東行浙越,至會稽大洪山
,謁居士類慧明;到余姚太平山
,謁居士杜京產(chǎn)
;又到始寧(上虞)*山
,謁法師鐘義山
;到始豐天臺山
,謁諸僧及諸宿舊道土
,并得真人遺跡十余卷。對以往的葛洪金丹教
,楊義的《上清》經(jīng)篆道教以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進行總結(jié)和改革,開創(chuàng)了有深遠影響的道教茅山宗
。他主張佛道雙修
,儒釋道三教調(diào)和兼容并包
,曾說“萬物森羅
,不離兩儀,百法紛湊
,無越三教之境”(《茅山長沙館碑》)。在養(yǎng)生問題上主張形神雙修
,養(yǎng)性與煉形并重。一生勤于著述
,對陰陽
、五行、風角
、星算山川
、方物、醫(yī)術(shù)
、本草無不通曉,他也從事金丹燒煉
。著作甚多
。纂《真浩》
、《隱訣》,注《老子》等書二百余卷

康熙《溫州府志》載:“陶弘景棲茅山,一日夢人告曰
,欲求還丹
,三永之間
。知是永嘉
,永寧、永康
、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溫州府志》
、光緒《永嘉縣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巖,將廣泛搜集到的楊
、許三君(楊義
、許謐、許*)的遺跡
,進行整理,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jīng)典《真詰》7篇20卷
,故大若巖又名真誥巖。
陶弘景在《答謝中書(謝征)書》所描繪的“山川之美
,古來共談
。高聳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
,五色交輝。青林翠竹
,四時俱備。曉霧將歇
,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去人們以為這是陶氏寫茅山的景色。現(xiàn)經(jīng)查考
,謝靈運的游蹤并未涉及茅山
,而他在永嘉卻寫過《登永嘉綠蟑山》
、《石室山》
、 《過白岸亭》等多首詩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梢娞帐纤啤拔磸陀心芘c其奇者”,實指楠溪江

傳說陶弘景嘗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結(jié)草為廬,采藥種藥種甘蔗(藥用)
,為窮人治病
,不取分文。群眾感其思德
,將他住過的地方稱“陶山”,種藥的地方稱“藥齊”
,山稱“藥齊項”
,甘蔗稱“陶蔗”。他練功的地方常有白云繚繞
,陶詩有云“山中無所有
,嶺上多白云”
。故這一帶舊稱“白云鄉(xiāng)”
。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寫的楹聯(lián):“六朝霸業(yè)成誓水
,千古名山猶姓陶”。怪不得會有山川之美這一篇詩啊

光明中醫(yī)網(wǎng)校教材《中醫(yī)藥學概論》第五章:診法(三)

問起病時間與當時發(fā)病情況,是指目前疾病

。因為病人不可能患病后馬上就醫(yī),同時也不可能始終就診于一位醫(yī)生
,所以應問起病時病情,了解起病時間
。病程較長者
,即久病
,多虛
;病程短者,即新病
,多實。同時可以了解判斷病情演變趨勢及病證全過程
,病情由輕而重
,還是由重而輕
;病證始終居守一臟一經(jīng)
,還是及于他臟他經(jīng);溫病由衛(wèi)入氣
,還是由營轉(zhuǎn)氣等。

通過問現(xiàn)病史
,還可以了解病人就醫(yī)情況。如曾診斷為何證,用何藥治療
,效果如何
,這些情況對目前的辨證施治有借鑒之義
。因為有些疑難病證
,很難一次確診,如果了解前醫(yī)辨證施治情況
,即可借鑒而少走彎路。

現(xiàn)在病情
,是問診的重要內(nèi)容
,也是辨證的主要依據(jù)之一?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據(jù)后人修訂的張介賓“十問”歌所述及的內(nèi)容為主
,分述如下:

(一)問寒熱

寒、熱是疾病主要證候之一
,大多數(shù)疾病均有寒熱表現(xiàn),因此是問診的重要內(nèi)容
。寒
、熱為陰陽盛衰的表現(xiàn)
。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
,陰盛則寒”
。寒
、包括身寒、手足逆冷
,及病人自覺怕冷即惡風惡寒;熱
、包括身熱
、手足心熱(五心煩熱)及病人自覺發(fā)熱
、怕熱即惡熱
。寒、熱在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但寒不熱”
、“但熱不寒”及寒熱并見等
。同時,寒
、熱又有內(nèi)外真假之分(見“八綱辨證”)、以及內(nèi)傷外感之別


1.但寒不熱

但寒不熱
,指病人只出現(xiàn)身寒
,惡風惡寒之證
,而無發(fā)熱惡寒現(xiàn)象,多為陽虛陰盛的虛寒證
,證屬內(nèi)傷,或外感傷寒寒邪直中三陰
。這一類病證的惡寒
,可因增加衣被而略有緩解
。另外
,溫病汗出之后,而見身涼,脈靜(平和)者
,為邪氣已去
,病證向愈之象。無論傷寒
、溫病,大汗出之后
,見身涼
,手足涼
,脈微細欲絕者
,為陽氣竭絕
,病情危篤之象
,多屬不救


2.但熱不寒

但熱不寒,是指病人身熱惡熱而不惡寒
;自覺發(fā)熱;或只見五心煩熱等
。發(fā)熱原因很多
,總可分為外感與內(nèi)傷兩大類
。外感發(fā)熱
,一般發(fā)病急
,熱勢高
,且初起多見發(fā)熱惡寒之表證,在表邪入里后
,即表現(xiàn)為但熱不寒;內(nèi)傷發(fā)熱
,一般發(fā)病緩慢
,熱勢不高
,且初起無發(fā)熱惡寒兼見之表證存在


壯熱:即大熱、盛熱
,手按病人肌膚而有燙手的感覺,且久按熱感不減
,多兼見口渴面赤氣粗等稱為壯熱
。外感病壯熱
,見于傷寒為風寒之邪入里化熱
,如陽明經(jīng)證和腑證;見于溫病為熱邪內(nèi)傳氣分
、血分等,如風溫
,熱邪犯肺
;濕溫
、暑溫邪在氣分
;及溫病熱入營血
。內(nèi)傷壯熱
,見于宿食所傷
,為夜間熱甚。壯熱之癥為里熱實證
,為正盛邪實,邪正劇爭的表現(xiàn)


潮熱:是發(fā)熱之微甚作止均有定時
,有如潮水之來
,一日一發(fā)
,多發(fā)于午后
。若日發(fā)二次以上者
,即非潮熱。潮熱有外感內(nèi)傷之分
,虛實之別。外感為實
,內(nèi)傷多虛
。外感:傷寒陽明腑實證
,為日晡潮熱
,兼見腹?jié)M痛拒按,大便燥結(jié)
,手足汗出
,舌苔黃燥等燥熱內(nèi)結(jié)之證
;溫病熱入營血發(fā)熱夜甚及溫病后期余邪伏于陰分之夜熱早涼。溫病濕溫證
,為午后潮熱(午后熱甚),但身熱不揚
,初按肌膚不覺其熱
,久按則灼手
,是熱為濕邪阻遏
,難以透達于外所致
,多兼見胸悶呃惡
,身重便溏
,苔膩以及暑熱傷氣等。內(nèi)傷潮熱
,多見于氣虛、陰虛
、虛損證(肝、肺
、腎陰虛等)
、血虛、血瘀
、氣郁等。內(nèi)傷潮熱
,有時有熱自骨發(fā)之感(骨蒸潮熱)
。內(nèi)傷以陰虛
,氣虛為多見
。陰虛者多伴有五心煩熱、盜汗
、顴赤、香紅少津等
;氣虛者如脾胃氣虛下陷的發(fā)熱
,腎氣虛不能引火歸元的發(fā)熱
,則潮熱見于清晨
,伴有自汗,或動則汗出
,少氣,乏力
,面色?白等癥狀
,且遇勞則甚。清?張石頑等還指出內(nèi)傷之痰飲
、宿食皆可出現(xiàn)潮熱癥狀
。內(nèi)傷潮熱
,病勢緩
,熱勢不甚而病程長。

發(fā)熱一癥
,在外感則多為熱高而病程短
;在內(nèi)傷則多為熱勢不高而病程長
,即長期發(fā)熱
,且時發(fā)時止。內(nèi)傷之長期發(fā)熱多見于前述之陰虛潮熱和氣虛發(fā)熱


五心發(fā)熱:指手足心及心胸中煩熱。見于陰虛勞損者
,五心煩熱
,午后熱甚
,多伴有盜汗
,口咽干燥等;見于血虛者
,午后熱甚,勞則尤重
,多伴有神疲乏力
,心悸等
;見于溫熱病失治
,余熱未清而伏于陰分者,兼見夜熱早涼
,熱退無汗,能食而瘦
;見于火郁者
,為氣機不利
,或寒邪束閉,而陽熱郁伏所致
。前者多兼見胸悶不舒
,煩躁易怒,口苦等肝郁火熱之癥
;后者見于外感寒邪
,不難區(qū)別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鹩糁逍臒釋賹嵶C。

3.惡寒發(fā)熱

惡寒(惡風)發(fā)熱是惡風寒與發(fā)熱同時兼見
。多見于外感,為外感表證的特點,是表陽與外邪相爭的反映
。僅就惡寒來說
,內(nèi)傷之惡寒
,病勢緩而長
,得暖則減,且不兼見全身發(fā)熱(不包括真寒假熱)
;外感之惡寒,病勢急
,病穩(wěn)短
,得暖不減
,重者多伴有寒戰(zhàn)
,惡寒之后旋即發(fā)熱。外感病包括傷寒與溫病
,二者初起均有惡寒發(fā)熱之表證。但傷寒表證之戀寒
,時間長
,惡寒也重
,且多無汗
;溫病系外感溫熱之邪,其表證惡寒輕而短暫
,旋即發(fā)熱不惡寒而惡熱,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口渴自汗等癥狀。傷寒厥陰病的寒熱勝負
,是邪正斗爭孰勝孰負的反映。寒多熱少為正負邪勝
,為病進
;熱多寒少為正勝邪負,為病退
。總之
,惡寒發(fā)熱是外感表證的根據(jù)
。若內(nèi)傷病而見發(fā)熱惡寒
,則或為內(nèi)傷兼外感
,或為陰勝格陽于外而發(fā)熱,即真寒假熱


4.寒熱往來

寒熱往來是惡寒與發(fā)熱交替而作,即寒去則熱來
,熱去則寒至
,作無定時
。為邪在半表半里之征
,為邪正相爭于半表半里,邪正相持
,邪不能入里,正也不能抗邪外出的病理反映
。寒熱往來見于傷寒邪在少陽
;溫病邪在少陰
,或邪伏膜原
,如伏暑、暑溫
、濕溫、溫疫
。瘧疾也有寒熱往來
,但休作有時,一日一發(fā)
,或二、三日一發(fā)


問汗是問病人有汗無汗
,以及汗出時間
、汗出多少
、汗出部位,及汗出時伴有的癥狀等
。汗為陰血津液所化。汗出機理有二:一者因為陽熱之氣有向上
、向外的特性
,所以
,在陽熱亢盛時,即可蒸化陰津外越而為汗
,即陰隨陽走;一者因衛(wèi)陽不足
,衛(wèi)外不固,而使陰津外越而為汗,或陰虛不能斂陽,或陰盛格陽
,陽氣外越
,津隨陽去為汗


人在炎暑之際,皮腠疏松,同時由于陽熱亢盛外發(fā)
;或勞作,陽氣受到擾動而外發(fā)
,均能迫津外泄而汗出;人在寒涼之時
,皮腠固閉
,陽氣內(nèi)藏
,因而無汗
,或少汗,均屬正常生理狀態(tài)


但在疾病過程中
,有汗無汗都是兩種不同的病變機制的反映。在外感傷寒病中
,有汗為表虛(中風),或為正氣祛邪外出之象;無汗為表實(傷寒)
。在溫病無汗為溫病初起
,邪閑衛(wèi)陽之表實證;溫病邪入營血而無汗
,是熱灼營血,津液不足,不能作汗
。溫病有汗
,又有大汗
、脫汗
、戰(zhàn)汗等。在內(nèi)傷雜病
,當汗而無汗,見于內(nèi)燥傷陰
,陰津不足之證
;有汗
,又有自汗(指醒時有汗)
、盜汗等不同。內(nèi)傷自汗
,多為氣虛、陽虛
,肌表不固
;盜汗多為陰虛內(nèi)熱。

1.自汗

自汗,是指不因勞動
、天熱、厚衣等因素而經(jīng)常汗自出
,稱為自汗
。原則上自汗應包括盜汗
、大汗
、戰(zhàn)汗
、頭汗
、手足汗
、半身汗等內(nèi)傷或外感所引起的汗自出在內(nèi)。就是說
,自汗包括的范圍比較廣泛,凡不因勞動
、天熱、厚衣
、熱飲食而引起的汗自出,均屬自汗
。但由于盜汗
、大汗
、戰(zhàn)汗
、頭汗、手足汗
、半身汗,各有其特殊的病證涵義
,所以臨床上一般多單稱
,而不混稱為自汗。臨床上習稱之自汗
,多指全身性、汗量不多者而言
。這里所要講的自汗,即屬于這一方面
。自汗在外感則見于傷寒病之中風
;溫病之風溫(熱)壅肺
、暑傷津氣、溫熱郁遏等
。自汗在內(nèi)傷則多見于氣虛、陽虛之證
,為衛(wèi)陽不固
,陰津不能內(nèi)守而外達。氣虛自汗
,自汗常作
,動則益甚,多兼見少氣懶言
、面色無華、怠惰嗜臥等癥狀
。陽虛自汗,多兼見形寒肢冷
、腹脹納呆
、便溏
,或完谷不化、面色青白等寒象
,陽虛自汗,又稱為冷汗
,多為脾腎陽衰


2.盜汗

盜汗
,又稱“寢汗”
,即睡而汗出,醒來即止
。盜汗多屬陰虛,陰虛則陽亢
,陽亢則化熱逼津外出而為汗
。臨床上多見于心腎陰虛之證。(詳見臟腑辨證)


3.大汗

大汗,即大量汗出
,多見于外感
,并兼見壯熱
、大渴等癥
。如傷寒之陽明經(jīng)證及溫病熱邪入于氣分。以及外感內(nèi)傷之大汗出不止
,最后導致亡陰亡陽之脫汗,又稱絕汗,常表現(xiàn)為大汗淋漓
,汗出如珠,或汗出如油等
,為陰陽離決之危證
,多屬難救。

4.戰(zhàn)汗

戰(zhàn)汗
,是戰(zhàn)栗之后而汗出
。戰(zhàn)汗
,一般只見于外感傷寒與溫病之中
。為邪正劇爭,病變發(fā)展越勢的轉(zhuǎn)折點
。戰(zhàn)汗之后,身涼脈靜
,諸證悉除
,為正氣勝邪
,邪隨汗出,病即先愈
;若戰(zhàn)汗之后
,身寒肢厥,脈微欲絕,神志不清,為正不勝邪
、陽氣已脫之危重證,亦有戰(zhàn)汗之后
,身熱不除脈仍盛大有力
,為正氣尚盛
,仍可再汗而解


5.頭汗

頭汗,系指汗出僅限于頭面部
,而他處無汗。頭汗一見于溫病濕熱郁蒸于上
,一見于大病之后
,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汗出
,多為氣虛氣不上奉于頭
,津液不固而汗出頭面
。若重病期間,突然頭汗大出
,多為虛陽上越欲脫之危象。

   6.半身汗出

半身汗出
,是汗出或身之左側(cè)或身之右側(cè)
,或上半身或下半身
。半身汗出
,無論外感內(nèi)傷均可出現(xiàn)。其病因
,或氣血虧虛,或痰濕痹阻經(jīng)絡
,或營衛(wèi)不調(diào),導致半身腠理開合失司而為汗出或偏于左
、右
,或偏于上、下
。壯年、老年之人汗出偏左或偏右
,應防中風


   7.手足心汗

手足心汗,汗出少量者,或青少年汗足
,無其他伴有癥狀者
,不屬病態(tài);但若手足心汗過多
,并伴有某些全身癥狀者,即屬病態(tài)
。臨床上手足心汗常見于脾胃濕熱
、脾胃氣虛、脾胃陰虛、心脾血虧等


疼痛是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多種病證均可出現(xiàn)疼痛
。由于產(chǎn)生疼痛的病因
、病機不同
,因而疼痛的性質(zhì)
、發(fā)作的時間、持續(xù)的時間
,以及疼痛部位等均有差別。無論是外感
、內(nèi)傷
,跌打墮仆,無論是虛實、寒熱
,產(chǎn)生疼痛的病機均為臟腑
、經(jīng)絡氣機不利,即所謂“不通則痛”


由于人體的各個部位總是與一定的臟腑經(jīng)絡相聯(lián)系,所以分辨疼痛的部位
,對于了解病變所在的臟腑經(jīng)絡就有一定的意義


1.頭痛

頭痛古有真頭痛
、腦痛
、首風、頭風
、腦風等名稱。但真頭痛
、腦痛
,又多指能致人于死命的重危病證,如《靈樞?厥病》說:“真頭痛
,頭痛甚,腦盡痛
,手足寒至節(jié)
,死不治”?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胁亟?jīng)》說:“病腦痛
,其脈緩而大者,死”
。腦為髓之海,十二經(jīng)脈和奇經(jīng)八脈又直接或間接地聯(lián)系于頭面
。因此
,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津液等病變
,都可能反映于頭,而引起頭痛癥狀的發(fā)生
。所以
,頭痛一癥涉及的病因
、病證也比較廣泛
,外感、內(nèi)傷
、跌仆打損所發(fā)生的各種虛實病變,都會導致氣血閉阻郁滯
,或氣血虧虛
,氣虛則不能行血,血虛則不能載氣
,而使氣機不暢,產(chǎn)生頭痛


外感頭痛
,以風寒
、風熱
、風濕頭痛為多見。風寒頭痛
,則或痛連項背,或有緊束感
,惡寒發(fā)熱
,骨節(jié)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等
;風熱頭痛,則頭脹而痛
,發(fā)熱重,或微惡風寒,口干口渴
,舌苔薄黃等
;風濕頭痛
,頭重而痛,首如裹
,身熱不揚,頭昏胸悶
,口粘苔膩等


內(nèi)傷頭痛:以肝陽(火)頭痛、氣(陽)虛頭痛
、血虛(陰虛)頭痛為多見。肝陽頭痛
,頭暈頭脹而痛
,煩躁易怒,或口苦咽干耳鳴
,或脅脹脅痛等;氣虛頭痛
,頭痛綿綿
。氣短乏力
,自汗惡風惡寒
,食少納呆
,或遇勞則劇
;陽虛頭痛
,頭痛綿綿,惡寒
,遇冷則劇,肢冷便溏等;血瘀頭痛
,痛如針刺
,痛而不移,舌質(zhì)紫黯
,或有瘀斑;血虛頭痛
,頭痛隱隱
,面色無華,口唇淡白
,心悸健忘失眠等;陰虛頭痛
,頭空而痛
,頭暈耳鳴,腰膝酸軟
,遺精帶下,舌紅等
;痰濁頭痛
,頭痛昏蒙而重
,胸脘痞悶
,嘔吐痰涎,肢體困重等


在外感,根據(jù)頭痛部位不同,又在三陽頭痛及厥陰頭痛之分
。太陽頭痛
,痛在腦后,連及項背
;陽明頭痛,痛在前額及眉棱骨
;少陽頭痛
,痛在兩側(cè);厥陰頭痛
,痛在巔頂(在內(nèi)傷則十二經(jīng)脈
、奇經(jīng)八脈皆可有頭痛)。

一般新病頭痛
,多外感,久病頭痛
,多內(nèi)傷
;痛無體止多外感,時痛時止多內(nèi)傷
;劇烈頭痛多外感,痛勢綿綿多內(nèi)傷
。痛在上午多為氣虛
;痛在下午多為血虛;痛在白晝多為陽虛
,痛在夜間多為陰虛。

又有偏頭痛一癥
,古稱偏頭風
,屬頭痛之一
,但又和一般頭痛有別
。其頭痛偏于一側(cè)(左、右)
,痛久不愈,反復發(fā)作
,主要見于肝陽
、肝火、瘀血
、痰飲等證。

2.胸痛

胸部屬上焦
,為心肺所居之處
,所以胸痛常是上焦心肺病變的反映。臨床上
,胸痛往往又與脅痛,背痛并見
,但以胸痛為主者
,仍以胸痛而論
。胸痛有時又稱心痛
,真心痛。

胸痛可見于心氣虛
、心陽虛
、痰濁阻遏心陽
、心血瘀阻
、痰熱壅肺、肺燥傷陰
、痰濁阻肺、風寒襲肺
、肺癰等病證
。一般胸痛而伴有心悸息短、自汗
、嗜臥懶言者,多為心氣不足
,胸痛并連及肩背
,形寒肢冷,面色青白
,自汗者,為心陽虛
;發(fā)作時胸痛劇烈
,有如針刺,冷汗淋漓
,舌質(zhì)暗紅,或有瘀斑
,為心血瘀阻
;胸痛而咯吐腥臭膿血者,為肺癰
;胸痛而咳吐粘稠黃痰或咳吐暗紅血痰,為痰熱壅肺
;胸痛為隱隱作痛
,伴有潮熱盜汗,痰中帶血
,或痰少而粘
,咽干咽痛,舌質(zhì)紅
,為肺陰虛(多伴有腎陰虛);胸痛痞悶
,咳痰多而清稀
,或痰多而粘稠,氣短氣喘
,不能平臥,為痰濁阻肺
;胸痛徹背而伴有心悸胸悶
,或有喘息氣短,嘔吐痰涎
,舌苔濕膩,為痰濁阻遏心陽
;風寒襲肺
,是外感風寒之邪,肺失宜暢
,發(fā)為咳逆,多為咳痰清白而頻
,伴有發(fā)熱惡寒等表證癥狀
。風寒裝肺之咳嗽胸痛
,表現(xiàn)為咳則胸痛
,不咳不痛。若風寒襲肺
,入里化熱,則因肺熱或痰熱壅肺作咳而胸痛
,前已述及。

外感內(nèi)傷均可導致胸痛
,而某些內(nèi)傷胸痛正是外感之后而形成
,即由外感轉(zhuǎn)化為內(nèi)傷,因此
,外感內(nèi)傷是既有區(qū)別
,又有聯(lián)系。

3.脅痛

脈為肝膽二經(jīng)分布的部位
。所以
,脅痛
,多與肝膽二經(jīng)及其所屬臟腑有關(guān)。如肝氣不疏
,肝火郁滯
,肝膽濕熱
,血瘀氣滯以及懸飲等病變
,都可引起脅痛。

由于足太陰脾與肝經(jīng)交會于期門穴
,與膽經(jīng)交會于日月穴;同時
,脾之大絡大包布于胸脅
,所以脾臟、脾經(jīng)病也可出現(xiàn)脅痛脅脹癥狀


4.胃脘痛

胃脘痛是上腹部至心窩部疼痛,也稱胃痛
。胃脘痛
,前人所稱心腹痛心痛
、心下痛等
,多包括胃脘痛在內(nèi)。胃脘痛
,常見于肝氣(火)犯胃所導致的氣滯
、血瘀
、郁火作痛
;脾胃虛寒作痛;飲食積滯作痛
,或因外寒犯胃、飲食生冷所致胃寒作痛
。臨床上當從兼癥予以辨別


5.腹痛

腹痛是泛指臍部及臍以下腹部作痛
。根據(jù)疼痛部位不同
,又有當臍痛
、臍腹痛,痛在臍下腹部稱小腹痛,痛在小腹(臍下部)兩側(cè)稱少腹痛。而臍以上疼痛
,則稱為大腹痛,大腹痛實包括胃脘痛在內(nèi)
。多種原因
,如外感、內(nèi)傷
、飲食蟲積等都可發(fā)生腹痛。同時
,婦女的經(jīng)帶胎產(chǎn)疾患也可產(chǎn)生腹痛癥狀
。腹痛多與胃腸、膀胱
、肝膽病有關(guā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娪诤e腸胃
、腸胃熱結(jié)、腸胃濕熱
、肝膽濕熱、寒滯肝脈
、腸胃虛寒
、水飲內(nèi)停、膀胱濕熱
,以及宿食不化、蟲積
、氣滯血瘀等證


一般上腹痛多屬脾胃與肝膽
,臍腹痛多屬于胃腸
,小腹、少腹痛多病在大小腸、膀胱
。走竄疼痛,痛無定處
,病多為氣
;痛有定處,病多屬血
。痛而喜熱,口不渴
,多屬寒
;痛而喜涼口渴,多屬熱
。痛而拒按屬實,痛而喜按屬虛
;痛勢急劇多實
,痛勢綿綿多虛。

   6.腰痛

腰為腎之府
,所以腰痛一癥多與腎病有關(guān),如腎氣虛
、腎陽虛
、腎陰虛,均有腰痛產(chǎn)生
。風寒濕邪閉阻經(jīng)脈,可使經(jīng)脈氣血不暢而腰痛
,屬痹證范圍
,但有寒痹、熱痹
、濕痹等之分。腰部扭打跌仆而痛
,多為瘀血腰痛
。腎病腰痛多為內(nèi)傷屬虛;痹證腰痛及外傷腰痛多為實證


   7.四肢痛

四肢痛,即痛在關(guān)節(jié)、肌肉
,多因風寒濕邪閉阻經(jīng)脈
,使氣血瘀滯所致
。也見于肝脾腎三臟氣血虛衰而致關(guān)節(jié)肌肉痠痛乏力
。因此,四肢關(guān)節(jié)肌肉痛也有虛實之分
,即風寒濕為病多實
,肝脾腎為病多虛


問飲食主要包括有無口干口渴
、飲水多少、涼飲熱飲及食欲情況
。飲食情況主要反映胃氣盛衰,津液盈虧


   1.口渴與飲水

口干口渴
,渴欲飲水,或欲冷飲
,多為熱盛傷陰,津液不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诟煽诳剩视麩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飲而不多,或渴而不欲飲,若小便不利者,為水飲內(nèi)停
,不能化津上承
;若小便自利者,多為溫病熱入營血
,陰血蒸化上潮;故渴而不欲飲
。身無大熱
,而大渴引飲,同時尿多者
,為消渴
。口不渴
,為津液未傷
,多見于寒證


   2.食欲

了解患者食欲狀況
,進食多少,對于判斷胃氣盛衰以及疾病的預后轉(zhuǎn)歸
,有較重要的臨床意義。

食欲減退或不欲食
,胃納呆滯
,多是脾胃氣化失常的表現(xiàn)。若食少見于久病
,兼有面色萎黃、形瘦
、倦怠等癥者
,屬脾胃虛弱
;而食少伴有胸悶、腹脹
、肢體困重、舌客厚膩者
,則多是脾濕不運


厭惡食物或惡聞食臭,即為厭食
,又稱“惡食”,多見于傷食
。婦女懷孕
,亦可有厭食的反應,多因妊娠后沖脈之氣上逆
,胃失和降所致。厭油膩厚味,多見于肝膽脾胃濕熱的病證


食欲過于旺盛
,食后不久即感饑餓者,為消谷善饑
,往往身體反見消瘦,這是胃火熾盛
,腐熟太過所致
。如《靈樞師傳》所說:“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


有饑餓感,但不想吃
,或進食不多者
,稱為饑不欲食。多因胃陰不足
,虛火上擾所致。易饑多食
,但大便溏瀉
,消化不好,屬胃強脾弱


有嗜食生米、泥土等異物
,尤多見于小兒
,往往是蟲積的征象。婦女狂娠偏嗜某種食物
,一般不屬病態(tài)。

疾病過程中,食量漸增,表示胃氣漸復
;食量漸減
,常是脾胃氣衰的表現(xiàn)。若久病之人
,本不能食,但實然反而暴食
,這是中焦脾胃之氣將絕的征象
,稱為“除中”
,也是“回光運照”的一種表現(xiàn)


   3.口味

指病人自覺口中氣味異常與否
。口苦口干
,多為肝膽熱感
;口甜為脾熱
;口中有酸腐氣味
,多為胃有宿食化熱;口淡乏味
,即食而不知味,多為脾虛不運,胃氣虛衰
;口中泛酸(吞酸吐酸),多為肝火犯胃
,或為宿食,或因胃寒(泛酸一癥
,寒熱均有
,不獨為熱)。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zhongyizatan/799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
牽引術(shù)后緣何會便秘我因患腰椎間盤突出癥
,前不久在一家中醫(yī)院做牽引手法復位術(shù)治療,可我不明白的是
,為什么做過手法后
哪些兒童智商高(小孩智商高的表現(xiàn))
哪些兒童智商高哪些兒童智商高誰都想自己的孩子更聰慧一些
,可怎樣才能如愿呢
?專家們提示,大多數(shù)智商高的孩子都有以下特點:遠血緣通婚的孩子有資料顯示
春季吃野菜 時尚又抗癌
春季轉(zhuǎn)眼之間就要到了
,各種野菜長得蓬蓬勃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吃野菜也成為時尚之舉。野菜的吃法很多
,可清炒
,可煮湯
,可做餡
,營養(yǎng)豐富,物美價廉
天冷為什么愛牙痛
每年冬季
,尤其是在氣溫驟降的天氣里,到牙科就診的就會明顯增多
。是為什么呢
?一般來說,引起牙痛的主要原因是口腔疾病
,如齲齒
、急性牙髓炎
、牙周炎
、急慢性根尖周炎
、牙本質(zhì)過敏、牙齒隱裂或根折等
。齲齒引起的牙痛是因為牙體有齲洞
安全使用甲硝唑
近年來甲硝唑在臨床的應用愈來愈廣泛
,不僅用于滴蟲病和阿米巴病的治療,還進一步用于慢性胃炎
小兒腎炎
疾病概述小兒腎炎一般指腎小球腎炎
,是一種雙側(cè)腎臟的彌漫性
、非化膿性疾病。多發(fā)生于學齡兒童
,6-9歲最為常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
更年心是怎么回事?近20年來
,更年期綜合征幾乎成了醫(yī)學上一個時髦的診斷
。不少45~55歲的中年婦女,因心慌
、失眠多夢
、潮熱、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