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注解
唐玄宗御注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jīng)序
道經(jīng)上
道可道章第一
天下皆知章第二
不尚賢章第三
道沖章第四
天地章第五
谷神章第六
天長地久章第七
上善至大師兄章第八
昔在元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道者,虛極之妙用
無名
無名者,妙本也。妙本見氣,權(quán)輿天地,天地資始,故云無名。有名者,應(yīng)用也。應(yīng)用匠成,茂養(yǎng)萬物,物得其養(yǎng),故有名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人生而靜,天之性。感物而動(dòng)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如上兩者
同謂之玄
出則名異,同則謂玄
玄之又玄
意因不生,則同乎玄妙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美善者
故有無之相生
六者相違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
無為之事
萬物作而不辭。
令萬物各自得其動(dòng)作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令萬物各遂其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敢寧居
不尚賢,使民不爭
尚賢則有跡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難得之貨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既無尚賢之跡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
心不為可欲所亂,則虛矣
實(shí)其腹
道德內(nèi)充,則無矜徇
弱其志
心虛則志弱。
強(qiáng)其骨
腹實(shí)則骨強(qiáng)
常使民無知無欲。
常使民無爭尚之知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清靜化人
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於為無為,人得其性,則淳化有孚矣。
道沖而用之,或似不盈。
言道動(dòng)出沖和之氣,而用生成。有生成之道,曾不盈滿。云或似者,於道不敢正言。
淵兮似萬物之宗。
淵,深靜也。道常生物,而不盈滿,妙本淵兮深靜,故似為萬物宗主。
挫其銳,解其紛。
道以沖和,故能抑止铦利,釋散紛擾。若俗學(xué)求復(fù),則彌結(jié)矣。
和其光,同其塵。
道無不在,所在常無。在光在塵,皆與為一。一光塵爾,而妙本非光塵也
湛兮似或存。
和光同塵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道所從生,明道非生法,故無父道者,似在乎帝先爾。帝者,生物之主。象,似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不仁者,不為仁恩也。芻狗者,結(jié)芻為狗也。犬以守御,則有蔽蓋之恩。今芻狗徒有狗形,而無警吠之用,故無情於仁愛也。言天地視人,亦如人視芻狗,無貴望
爾。嘗試論之曰:夫至仁無親,孰為兼愛?愛則不至,適是偏私。不獨(dú)親其親,則天下皆親矣
天地之間
橐者韛也
虛而不屈
橐籥虛之而不屈撓,動(dòng)之而愈出聲
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多言而不酬,故數(shù)被窮屈。兼愛則難遍,便致怨憎,故不如抱守中和,自然皆足。
谷神不死。
谷者虛而能應(yīng)者也。神者,妙而不測者也
是謂玄牝
玄,深也
玄牝之門
深妙虛牝,能母萬物
綿綿若存
虛牝之用
天長地久。
標(biāo)天地長久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天地生物,德用甚多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
後身則人樂推
非以其無私邪
天地忘生養(yǎng)之功
上善至大師兄。
將明至人上善之功,故舉水性幾道之喻。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幾
居善地。
上善之人
心善淵
用心深靜
與善仁
施與合乎至仁
言善信
發(fā)言信實(sh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