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內(nèi)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則身全。身全之謂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無為集,以無欲成,以不思
安,以不用固
。為之欲之
,則德無舍
;德無舍
,則不全
。用之思之
,則不固
;不固
,則無功;無功
,則生于德
。德則無德
,不德則在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
有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
,謂其意所無制也
。夫無術(shù)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
。夫故以無為
、無思為虛者
,其意常不忘虛
,是制于為虛也
。虛者
,謂其意無所制也
。
今制于為虛
,是不虛也
。虛者之無為也
,不以無為為有常。不以無為為有常
,則虛;虛,由德盛
;德盛之謂上德
。故曰:“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也
。”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
,而惡人之有禍也
;生心之所不能已也
,非求其報也
。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義者,君臣上下之事 ,父
、子貴賤之差也
,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nèi)外之分也
。臣事君宜
,下懷上宜,子事父宜
,眾敬貴宜
,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
,親者內(nèi)而疏者外宜。義者
,謂其宜也
,宜而為之。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span>
禮者,所以情貌也,群義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貴賤賢不肖之所以別也。中心懷而不諭,故疾趨卑拜而明之;實心愛而不知 ,故好言繁辭以信之
。禮者,外節(jié)
之所以諭內(nèi)也。故曰:“禮以情貌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狈踩酥疄橥馕飫右玻恢錇樯碇Y也
。眾人之為禮也
,以尊他人也
,故時勸時衰
。君子之為禮
,以為其身
;以為其身
,故
神之為上禮
;上禮神而眾人貳,故不能相應(yīng)
;不能相應(yīng)
,故曰:“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北娙穗m貳
,圣人之復(fù)恭敬盡手足之禮也不衰
。故曰:“攘臂而扔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道有積,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也。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
,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zhì)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zhì)而惡飾
。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
;須飾而論質(zhì)者
,其質(zhì)衰也
。何以論之?和氏之璧
,不飾以五采
;隋侯
之珠
,不飾以銀黃。其質(zhì)至美,物不足以飾之
。夫物之待飾而后行者
,其質(zhì)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間
,其禮樸而不明
,故曰禮薄也
。凡物不并盛
,陰陽是也
;理相奪
予
,威德是也
;實厚者貌薄
,父子之禮是也
。由是觀之
,禮繁者
,實心衰也。然則為禮者
,事通人之樸心者也
。眾人之為禮也,人應(yīng)則輕歡
,不應(yīng)則責怨
。今為禮者
事通人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能毋爭乎
?有爭則亂
,故曰:“夫禮者
,忠信之薄也
,而亂之首乎?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先物行、先理動之謂前識。前識者 ,無緣而妄意度也
。何以論之?詹何坐
,弟子侍
,牛鳴與門外
。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題
。”詹何曰:“然
,是黑牛也
,而白在
其角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笔谷艘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
。以詹子之術(shù),嬰眾人之心
,華焉殆矣!故曰:“道之華也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眹L試釋詹子之察
,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視之
,亦知其黑牛而以
布裹其角也
。故以詹子之察
,苦心傷神
,而后與五尺之愚童子同功
,是以曰:愚之首也
。故曰:“前識者,道之華也
,而愚之首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所謂“大丈夫”者,謂其智之大也。所謂“處其厚不處其薄”者,行情實而去禮貌也。所謂“處其實不處其華”者,必緣理不徑絕也。所謂“去彼取此”者,去貌、徑絕而取緣理、好情實也。故曰:“去彼取此?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
,行端直則思慮熟
,思慮熟則得事理
,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
,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
。全壽富貴之謂福
,而福本于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猿善涔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
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
,則衣食美
;衣食美,則驕心生
;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
,則身死夭
;動棄理,則無成功
。夫內(nèi)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
,大禍也
。而禍本生于有福
。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
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
。無不能成者
,大能成天子之勢尊
,而小易得卿相將軍之賞祿
。夫棄道理而妄舉動者
,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
,而天下有猗頓
、陶朱、
卜祝之富
,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
。眾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妄舉動者
,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
,故諭人曰:“孰知其極?”
人莫不欲富貴全壽 ,而未有能免于貧賤死夭之禍也。心欲富貴全壽
,而今貧賤死夭,是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
。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謂迷,迷則不能至于其所欲
至矣
。今眾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
,故曰:“迷”
。眾人之所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
,自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
。故曰:“人之迷也
,其日故以久矣
。”
所謂方者,內(nèi)外相應(yīng)也,言行相稱也
。所謂廉者
,必生死之命也
,輕恬資財也。所謂直者
,義必公正
,公心不偏黨也。所謂光者,官爵尊貴
,衣裘壯麗也
。今有道之
士
,雖中外信順
,不以誹謗窮墮
;雖死節(jié)輕財,不以侮罷羞貪
;雖義端不黨,不以去邪罪私;雖勢尊衣美
,不以夸賤欺貧
。其故何也
?使失路者而肯聽習問知,即不
成迷也
。今眾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為敗者
,生于不知道理
,而不肯問知而聽能
。眾人不肯問知聽能,而圣人強以其禍敗適之
,則怨
。眾人多
,而圣人寡,寡之不勝
眾
,數(shù)也
。今舉動而與天下之為仇
,非全身長生之道也
,是以行軌節(jié)而舉之也
。故曰:“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聰明睿智,天也;動靜思慮,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視,寄于天聰以聽,托于天智以思慮。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
,則耳不聰;思慮過度
,則智識亂;目不明
,
則不能決黑白之分
;耳不聰
,則不能別清濁之聲
;智識亂
,則不能審得失之地
。目不能決黑白之色則謂之盲
,耳不能別清濁之聲則謂之聾
,心不能審得失之地則謂之
狂。盲則不能避晝?nèi)罩U
,聾則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則不能免人間法令之禍
。書之所謂治人者
,適動靜之節(jié),省思慮之費也
。所謂事天者,不極聰明之力
,不盡智識
之任
。茍極盡
,則費神多
;費神多
,則盲聾、悖狂之禍至
,是以嗇之
。嗇之者,愛其精神
,嗇其智識也
。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嗇?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眾人之用神也躁,躁則多費
,多費之謂侈
。圣人之用神也靜,靜則少費
,少費之謂嗇。嗇之謂術(shù)也
,生于道理
。夫能嗇也
,是從于道而服于理者也
。眾人離于患陷于禍
,猶未知退,而不服從道理
。圣人雖未見禍患之形
,虛無服從于道理
,以稱蚤服。故曰:“夫謂嗇
,是以蚤服
。”
知治人者 ,其思慮靜
;知事天者
,其孔竅虛
。思慮靜
,故德不去
;孔竅虛
,則和氣日入
。故曰:“重積德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狈蚰芰罟实虏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新和氣日至者
,蚤服者也。故曰:蚤
服,是謂重積德
。積德而后神靜
,神靜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計得
。計得
,而后能御萬物;能御萬物
,則戰(zhàn)易勝敵
;戰(zhàn)易勝敵
,而論必蓋世
;論必蓋世,故曰:無不
克
;無不克
,本于重積德
,故曰:重積德
,則無不克。戰(zhàn)易勝敵
,則兼有天下
;論必蓋世,則民人從
。進兼天下而退從民人
,其術(shù)遠
,則眾人莫見其端末
。莫見其端
末
,是以莫知其極。故曰:無不克
,則莫知其極
。
凡有國而后亡之,有身而后殃之,不可謂能有其國、能保其身。夫能有其國,必能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終其天年;而后可謂能有其國、能保其身矣。夫能有其
國、保其身者,必且體道。體道,則其智深
;其智深,則其遠
;其會遠,眾人莫能見其所極。唯夫能令人不見其事極
,不見其事極者為保其身
、有其國。故曰:莫知
其極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所謂“有國之母”:母者,道也
;道也者
,生于所以有國之術(shù);所以有國之術(shù),故謂之“有國之母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狈虻酪耘c世周旋者,其建生也長
,持祿也久
。故曰:“有國之
母
,可以長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睒淠居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直根。根者
,書之所謂“柢”也
。柢也者
,木之所以建生也
;曼根者,木之所持生也
。德也者
,人之所以建生也
;祿也者
,人之所
以持
生也 。今建于理者
,其持祿也久,故曰:“深其根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斌w其道者
,其生日長,故曰:“固其柢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辫芄?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則生長
;根深
,則視久,故曰:“深其根
,固其柢
,長其視之道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span>
工人數(shù)變業(yè)則失其功 ,作者數(shù)搖徙則亡其功。一人之作
,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人之功矣
;萬人之作
,日亡半日,十日
,則亡五萬人之功矣。然則數(shù)變業(yè)者
,其人彌
眾,其虧彌大矣
。凡法令更,則利害易
;利害易,則民務(wù)變
。務(wù)變之謂變業(yè)。故以理觀之:事大眾而數(shù)搖之
,則少成功;藏大器而數(shù)徙之
,則多敗傷;烹小鮮而數(shù)撓
之
,則賊其澤;治大國而數(shù)變法
,則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
。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人處疾則貴醫(yī),有禍則畏鬼。圣人在上則民少欲,民少欲,則血氣治而舉動理;舉動理,則少禍害。夫內(nèi)無痤疽癉痔之害,而外無刑罰法誅之禍者,其輕恬鬼也甚。
故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
,不與鬼神相害也
。故曰:“非其鬼不神也
,其神不傷人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惫硭钜布踩酥^鬼傷人,人逐除之之謂人傷鬼也
。民犯
法令之謂民傷上
,上刑戮民之謂上傷民。民不犯法
,則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
,之謂上不傷人
。故曰:“圣人亦不傷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鄙喜慌c民相害
,而人不與鬼相傷
,故曰:
“兩不相傷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泵癫桓曳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則上內(nèi)不用刑罰
,而外不事利其產(chǎn)業(yè)
。上內(nèi)不用刑罰
,而外不事利其產(chǎn)業(yè),則民蕃息
。民蕃息而畜積盛
。民蕃息而畜積盛之謂有德。凡
所謂祟者
,魂魄去而精神亂
,精亂則無德
。鬼不祟人則魂魄不去
,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亂
,精神不亂之謂有德
。上盛畜積而鬼不亂其精神
,則德盡在于民矣
。故曰:
“兩不相傷,則德交歸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毖云涞律舷陆皇⒍銡w于民也
。
有道之君,外無怨仇于鄰敵
,而內(nèi)有德澤于人民
。夫外無怨仇于鄰敵者
,其遇諸侯也外有禮義
。內(nèi)有德澤于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務(wù)本。遇諸侯有禮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