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xué)核心之黃帝老子 >> 老子著作歷代注釋

呂洞賓祖師《道德經(jīng)解》廣都劉沅重鐫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呂洞賓祖師《道德經(jīng)》解
廣都劉沅重鐫


呂祖道德經(jīng)解序
玄元道祖,為無始之至尊

,代分身而啟化
,函關(guān)初度之年
,紫氣東來
,青牛寄跡
,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令尹真人
,其書推本于聲臭之原
,旁及乎物理之變
,體用本 末
,蓋綦詳焉
。秦漢而還
,代有著述,惜多扭于膚見
,偏泥立文
,昧厥源流
,指為惝恍
,句讀之不明,豈細故哉。予叨逢道化
,證位清虛
,深悼末學(xué)
,游談各分,門 戶仍偽
,鍾謬致誤
,來茲不憚
,親為厘訂
,以祛千載之疑
,雖無上妙奧
,非文字所能畢宣
,而精一淵源
,即此書堪為典要
,得其義而大其傳
,是予之厚望也
,夫是予 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純陽山人謹序。


重刊道德經(jīng)解敘

乾坤未剖
,氤氳混融
,渾渾瀹瀹,莫名其始
,是天地萬物之原
,即無極太極之妙也
。迨無相摩相蕩
,乃奠兩儀于斯時也
,混元一氣
,誕瑞錘靈厥惟


太上道祖
,緣其先天奉天
,不今不古
,隨時變化
,更姓易名
,以神奇之妙詣
,常闡教而分真
,住世留蹤
,隱顯莫測
,所以歷代以來
,儒者罕究其故,夫子云乎:鳥吾 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
,至于龍
,吾不知其乘云而上青天也
。嗚呼
!盡之矣
,《道德經(jīng)》
,五千言總貫天人萬物之理
,直抉于穆清密之機,秦漢以來,識者甚少
, 兼忘本逐末之流
,偏枯附會之輩
,謬解虛無,妄相詬病
,詎知言各有當(dāng),道無二端
,清凈自然
,乃純一不己之極致
,《中庸》:淵淵浩浩
,無臭無聲
。詞異旨同
,均 言性體
,世儒談理,或?qū)R杏诩牛允聞t偏于形烏
,觀夫一本萬殊
,異用同原


太上德合無疆
,不可以尋常膚見窺測也
。沅幼從庭訓(xùn)
,即受此經(jīng)
,每苦捫燭測蠡
,未宣要
,丙辰下第
,西歸道出
,留侯廟下邂逅靜一老人譚次界
,以《道德經(jīng) 解》,予受而讀之
,如啟瑯環(huán)而遺身世也
。獨念儒服緇流
,各是己見
,黃老六經(jīng),自昔分門
,安得胥天下而悉讀。純陽此書也哉
,因不揣冒昧,公諸梨棗
,俾知老子 德盛化神
,不廢人紀(jì)
,可以廓清談偽
,托諸說之謬
,若夫立功妙典,即是存養(yǎng)微言,符錄丹章
,用驅(qū)陰陽
,炎疹茍屬
,解人必能辨其真?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又無俟沅之蝶蝶也


嘉慶十年歲次乙丑廣都劉沅謹識



重鐫道德經(jīng)解序

一理也
,天地人共由之
,故曰:道體諸身為德
,道外無人
,遠人非德,《道德》以義理言,固非泛辭也
。從古盛時
,圣人而為
,君相則盈,天下皆知道之當(dāng)以修德為 常事,周衰道敝
,孔孟不遇于世
,僅身體以教其徒
,而邪說間之,于是《道德》之言始紊。老子者
,隱君子也
。夫子嘗言: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
。吾將往而學(xué) 焉
。而臨別稱為猶龍
,龍德而隱,遁世之名,非言其變化
,神奇也
。而自漢以來
,方外之士
,詭異支離
,咸托于老子,立夫子之言
,亦不為足信老子
,遂為異端之 祖
,夫道者
,理之總名。德者,所得于天
,能全天理即為有德,豈特行文虛字
,老子與子問答
,無非至理
,若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天
,赫赫出乎地
,尤直 抉造化生成之原
,心性分合之義
,而君子得時則駕
,不得時則蓬累而行
,用舍行藏
,道亦如斯,曷嘗有爐火升仙之說哉,古者方策繁重
,藏書為難
,堯舜以來
,圣王 之典籍盡在王府
,不得其人以守之
,保無散佚
,老子之隱柱下也
,其非有心待吾子子而傳經(jīng)歟
。長年古人常事
,而俗易滋疑
,故屢更姓字
,檀弓載孔子從之
,助祭老 子
,直呼其名,非師弟何以如是
。子夏告魏文侯曰:仲尼師聃
。而劉彥和亦言李實
,孔師后世顧以為否
,夫圣人之大也
,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
,以老子為孔子師,未 必有益于老子
,亦復(fù)何損于孔子
,而令后人謂天人性命之學(xué)
,可以無師而能
,其誤世非鮮
,項橐嘗為孔子師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鬃硬灰蛑。氂诶献佣孕『醍惗送欣献樱? 老子遂非刑事名法術(shù),托孔子而孔子豈謬
,天人本無二理
,圣人豈有二道
,使老子本異端
,而孔子稱之猶龍
,又何以為孔子
,此書雖不可稽
,中亦微有差誤
,然大要 已明
,自來誣老子者多矣
,得是書可以稍正其妄愚
,故與《感應(yīng)篇》
,合而存之,夫道一而已矣。一者
,何理焉耳
,理散萬事而皆本于心
,心純乎理
,則天之與我者 全而道也,德也
。皆是物也。白樂天云:道德五千言
,不言藥
,不言仙
,不言白日青天
,蓋已得其大凡
,而疵之者猶多,若韓昌黎最著也。昌黎不知此書之義
,而斥 為坐井觀天
,然孔子美其猶龍,而昌黎譏其坐井
,豈所見反超于孔子乎
。鄙老子者
,不過謂其為神仙之祖
,然神仙之名起于遷固,彼不知古人多不求名圣,不可知即 是神仙
,如《浮邱》及《河上翁傳》《詩傳》《易》皆圣門之徒
,而以為仙梅福一高尚者耳,而曰仙闊老子者
,非宗老子者尢誕呼牛老子亦復(fù)何計第孔子所以稱之 之
,故千載不明為可歡耳

道興甲辰年乾月雙流劉沅書時年七十有七


道經(jīng)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由也
,道言也
,道本人所共由
。然非常說所能盡也。名稱也,道以名顯
,故可指名
,然非常說所可泥也
,無名即無極,有名即太極。物所自來曰始
,物所含育曰母


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
,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無欲”主靜之時
,“有欲”動察之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坝^”內(nèi)觀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懊睢币蕴撿`之用
,而言“同出”于先天
,因事而“異名”
,“玄”幽微之意
,“玄之又玄”
,《中庸》所謂隱也,“眾妙之門”
,《易》所謂乾坤
,其易之門也





知美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


美惡
,質(zhì)之成于天者
,言不善之事成于人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耙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止也
,知美善之所以為美善
,則自不為惡與不善也
,“有無”以生化言,“難易”以事功言,“長短”以器弓言
,“高下”以地勢言,六者自然之理勢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離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為不居
,是以不去


作與起也
,“不離”
,不離道也
。生
,生成
;有
,有跡;為
,振作
;恃
,矜夸也
;弗居
,功成身退如堯舜是也
;不去
,長保其美善也。蓋惟圣人知美善之所以為美 善
,是以恭己無為
,不言而信
,萬物風(fēng)動
,咸協(xié)于中
,被生成而無其跡
,勤化道而化其矜
,迨夫功成身泰
,可以棄天下如敝屣
,而天德之在我者
,固無加損也




不尚賢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相夸尚也
;難得之貨
,謂非己有而欲得之者
;可欲,聲色臭味之屬。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常駐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
,則無不治


夫知俱去聲
。虛,虛靜;實
,誠實
;心者
,神之舍
;腹者
,氣之府也
;弱
,專氣致柔;強
,剛健中正
;無知
,不自恃其知
;無欲
,能克其欲
,不敢
,為不敢妄有所作為也
,為政以德
,則無為而無不治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
,或不盈,淵兮
,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道本沖虛而用之,或不能窮其量
,其淵深而有本,則萬物之宗也
。似想像之詞
,此言道之體
,如是體道者
,挫其銳氣
,以直養(yǎng)而無害;解其紛紜,惟抱一而守中
,由 是盛德之光輝
,發(fā)邇而見遠
,善世而宜民
,湛然之體
,擬諸形容
,若有所存而實無所存
,虛明之至也
。帝
,上帝
;先
,無始之始,《中庸》所謂:無聲無臭
,至矣。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乎


仁者
,生生之意
。天地所以含育萬物
,而圣人體之,以治世者也
。芻狗
,束草為之
,言使天地圣人而不仁
,則萬物百姓皆以芻狗視之
,何以包含偏覆于無
,已乎下二句
,乃正言之
,無底曰橐,有孔曰籥
,言氣機之鼓蕩闔辟者
,似之其流通運行而不息者,則所謂仁也



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
,不如守中。

承上文橐籥之意而申言之
,虛則含宏而能翕受
,動則變化而用不窮
,數(shù)窮功效竭也
。中天下之大,本圣人之仁
,即天地之所以生萬物者也
,守奉持之意。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山穴曰谷
,人身虛靈之性曰谷神
。不死
,至誠無息也
。玄陰而牝陽
,太極之樞,造化之本,故謂天地根
,綿綿不絕也
。勤
,急切也
。道本自然
,故用之以不勤為妙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乾元資始而不窮
,故曰:“長”
;地道無成而有終
,故曰“久”
;不自生
,無心而生化也
;后其身,不依形而立;“身先”,先天而天弗違也
,“外其身”
,不以嗜欲為身累
;“身存”
,不隨死而亡也。“無私”則與天地合撰;成其私
,謂能成德于己



上善章第八
上善至大師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
,言善信
,治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惟不爭,故無憂。

“上善”
,善之至者
。“至大師兄”,天機活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安粻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無成心也。眾人
,庸眾無識之人
,眾人泥于一偏
,故違道而爭
。上善之人
,居則擇地而蹈,心則深藏若虛
, 慎所與之人
,復(fù)近義之信
,施諸于政
,惟求可適治;任人以事
,惟期不負所能慮;善以動,惟厥時
,所謂不爭者
,如此尤怨悔也。


持盈章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
,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
,自貽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也


持,偏持
;已,止也
;揣
,妄揣;銳,躁進也。偏持己見而自滿,不如止足之安,妄為揣測而躁,率難保
,慎終如始
,二者皆由意氣之盛,而道德莫能守也
。金玉滿堂,喻道在吾身用之不竭也
。天道惡盈而好謙
,君子遁世而不悔
,故富貴而驕者
,自貽其咎,功成身退者,法乎天行也



載營魄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
,專氣致柔能嬰兒
,滌除玄覽能無疵
,愛民治國能無為,天門開闔能無雌
,明白四達能無知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長,上聲。營魄也,一不二,致柔直養(yǎng)而無害。嬰兒
,赤子也
,玄
,黑色幽暗之意
。覽
,觀也。蔽于聞見曰“玄覽”
,心為君主
,七情六賊譬曰民
,五官百骸有如 國,無為縱容
,中道天門
,元神所棲
,雌陰滓,知私智也,不息曰生
,涵養(yǎng)曰畜
,生而不有,神為之生也,為而不恃,氣為之為也
。長而不宰
,為一身之長
,而不假 于制伏之勞也
,蓋人受中以生
,官骸之用,依于魂魄
,得之則生
,失之則死,惟內(nèi)不能保其神氣
,外不能祛其物誘,斯無以復(fù)性而成德。抱一者其神存
,致柔者,其 氣固而又滌除障礙
,檢束形骸,俾元神依于祖竅而化厥陰
,柔性體極于空明而絕乎私慮
,則營魄之生養(yǎng)無窮
,而體乎自然之極,致德之幽微
,至是乃為無加也



三十輻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
,當(dāng)其無
,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
,當(dāng)其無
,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dāng)其無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此言至無而含至有也。車有三十輻,以象日月居輪之中心者,為轂車之所恃
,以運轉(zhuǎn)也
。當(dāng)其無,謂居空隙之處。埏埴,以水粘土而為器也
,器非埏埴不成
,及其成 也
,埏埴仍歸無用,故曰當(dāng)其無也
。戶牖非若棟梁之重系于室
,而非此則室為無用,故若關(guān)而實有用也
。蓋道不外于動靜,動而為有,根于至靜。故凡涉于有者
,以 為推行之利
,居于無者
,即裕推行之機
,要亦在互為其根
,闔辟變化之理而已。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
,五昧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蔽于外則亂其真,五者皆逐于嗜欲之蔽
,腹深藏,目外炫,言圣人靜深而有主,不隨物而思遷
,故去其可甘
,而全其至真也




寵辱章第十三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
,則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
,乃可以托于天下。

為吾為天下之為
,去聲
。驚
,危懼意。貴,重也。大患禍害之難堪者,若身視如身受也,寵為下,非良貴也
,言常人之情
,營營于得失
,故寵辱若驚
,困于身之嗜 欲
,惟恐有害于身,故視大患不能一朝居,以身為天下者,不自私其身而欲偕天下于大道也
。貴以慎重言
,愛以關(guān)切言
,可寄于天下
,寵辱不驚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酝杏谔煜?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不以一身之患為患也
,此為徒愛其身
,而不知以道濟天下者發(fā)






視之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坏妹弧拔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此三者
,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道體本無形聲
,故不可以見聞求
,以手圓而聚之曰“搏”
,致詰窮究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欤旌?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一,不二,《中庸》所謂誠也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繩繩兮
、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
。是謂為無狀之狀。

承上文而極言其妙
。皦
,明也
;昧
,暗也
。繩繩
,猶綿綿相續(xù)不絕也
;無物
,猶言無有狀
,以彼喻此之名
,上則皦而下則昧者
,凡物皆然
,混而為一則無是也
,繩繩不可名
,以生機之不息言,歸于無物,以氣化之返始言也



無象之象
,是謂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上文已言,混一之妙,此乃示人以知要之功也,無象之中求象
,原為恍惚
,豈可參以迎隨之念乎
。無首無后
,道之周流不息者如是
。執(zhí)
,專主也;御;調(diào)攝也
。古道先天
,今有后天,執(zhí)古御今
,一以貫之之意也
。古始
,無始之始
;道紀(jì)
,道之統(tǒng)紀(jì)




善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
,若畏四鄰;儼兮
,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
,其若樸
;曠兮
,其若谷
;渾兮
,其若濁


,形容
;豫
,備豫
;冬涉川,喻其嚴猶夷;畏四鄰
,喻其慎;儼兮,渙兮
,莊敬而和暢也;樸,無雕鑿
,谷能虛受
,渾全之至,反若濁者,不為皦皦之行也


孰能濁以澄
,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動久徐生,保此道者
,不欲盈,惟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此言未及乎成德而求以入德之事
。濁者不易澄
,靜存則心體自澈
,安者貴于久
,動察則神智不窮。滿招損
,故不欲盈也
。敝
,壞也
;新成猶言速成
,新成者
,其敝必速能敝
;不新成
,形敝而神不敝也。




致虛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
,吾以觀其復(fù)



,委致
,委致其心。若無著者
,然則有以極乎
,虛之妙矣
;守,存守,存守其心而不雜于物,則有以極乎,靜之真矣
。萬物
,道之散殊,故皆涉于有作。觀其復(fù)
,見天心也,下文乃詳言之



夫物蕓蕓
,復(fù)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
,復(fù)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沒身不殆


蕓蕓
,生生不息
;根者物之所從生
,命者
,理之所自出
;公
,無私也,萬物之長
,故曰王
。天也,道也
,推極其至而言之也,承上文而言,萬物雖紛
,無不歸根
;復(fù) 命者
,此乃造化不易之理
。陰陽消長之常,修道者
,必知此而后可無妄作之兇,蓋至常者
,天下之大本,變化所從始
,故知常者
,可以無所不容而無私之至
,物莫能 加
,與天合德
,道體長存
,尚何危殆
,極于中和位育
,即此意也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知,去聲
。此言化民之道
,太上圣人之治,入人者深
。下知皆有圣人在其意中
,其次親譽之
,則涉于跡也
。畏者惕于威
,侮者陵其上
,故皆由信不足也,夫信者
,人 所同具,何以上下
,不能相孚
,豈非文告
,煩而躬修薄歟
,故必優(yōu)游感化
,慎重其言,然后民觀法而自從
,目遷善而不知迄乎
,功成事遂恭己無為也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
,有仁義;智慧出
,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
,有忠臣


仁義者,道之實,世衰道微,非仁義無以正之
,是大道之廢,賴有仁義也,乃人不察乎
。此不本道以為治
,而專尚智慧
,不知智慧不由仁義
,無以燭燈而反啟大偽
。 是故體道者,必崇仁義,孝慈者
,仁之實
;忠臣
,義之表也
;六親不和,賴有孝慈化之
;國家昏亂
,恃有忠臣扶之
,此正大道廢
,有仁義之證也。




絕圣章第十九
絕圣棄智
,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
,少思寡欲。

復(fù),反也
。以為太上自決之詞
。文,文告也;不足
,言不足禁之,絕其圣智
,主昏于上矣
,故民趨利者,百倍絕棄仁義
,主殘于上矣
,故民反乎孝慈
。巧利者,與圣 智仁義相悖者也
。能絕棄之
,盜賊何有
,此三者皆非文誥所能感,非謂治民
,不必以令也
,但命令必本于躬行,所系屬者為要焉,見素則識定,抱樸則神全
,少私寡 欲
,則有天下而不與此恭己
,無為之化
,非圣智之資
、居仁由義者不能也。




絕學(xué)章第二十
絕學(xué)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善之與惡
,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


,去聲
。絕學(xué)
,大道不明之時
,唯有答應(yīng)而無問難也
,阿
,阿比
;荒,遼遠
,意未央無窮也,言學(xué)術(shù)不明之時
,無他憂
,唯是非得失之難辨,為可懼耳
。唯者
,未 必即阿,而相去正自
,不遠善惡,本自分途
,而辨別介于幾希
,此人之所宜
。戒懼者不可不知畏也
,知其不可不畏
,則無憂。而有憂
,戒慎恐懼,亦安有窮期哉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登春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乘乘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余
。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
。飂兮似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
。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
。而貴求食于母


食去聲
,熙熙和育意享太牢,飫其澤也,登春臺暢其天也,蓋民化于至德
,日用而不知為之者也
,未孩
,未離母腹之時,保慎不容
,不至乘乘
,任天而動
,貌歸倚著 也
。滿假故有余。純一故若遺
。沌沌
,虛靜之貌。若昏
,則非果昏
。悶悶,喻其神全。澹,謂無欲于外
。漂
,謂不泥于形
。有以者,有所挾也
。頑且鄙者
,絕機謀 也
。無極之真
,三五之精
,為受氣成形之原
,是吾身之母也,食養(yǎng)也。


孔德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空也
,通也
。恍
,光之密惚
,幾之微道
,雖恍惚而其中有象
,下文恍惚又以離珠之流動言也
,蓋離中真陰,是為恍惚中之物;坎中真陽,是為窈冥中之精
。二 者
,性命之宅,道義之根,孔德之容者此也。二五之精別于凡精
,故曰甚真
。信陰陽遞運
,不失其候
,名體物而在不易
。其稱閱
,觀也
。甫
,始也。太上自言以此能 知萬物之始,則道豈能外是而他求哉


曲則全第二十二
曲則全
,枉則直
,洼則盈
,弊則新,少則得
,多則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為天下式

曲則全
,《中庸》所謂曲能有誠也
。此句下五句之綱領(lǐng)
,文同而義別
。枉
,屈也。洼
,卑濕之處
。得
,自得也。枉與直,洼與盈
,弊與新,極于此
,則伸于彼
。物理 之循環(huán)不窮者
,類如斯。守約則能自得,即此可以知彼也
。貪多則反多疑美
,惡
,惡其雜揉也
。惟圣人以一貫萬,故可為天下式,其次則必致曲以求全
,戒多而取少 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見去聲
。此復(fù)解上文曲字之義。見,以所知而言是
,以所行而言
,所謂曲則全者,如此期于道,得諸己全而歸也
,豈委蛇遷就之比哉



希言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飄風(fēng)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人乎
?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
,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
,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樂音洛
,夫道不貴多言
,為言有盡而道無窮也。飄風(fēng)驟雨
,喻其不久,道統(tǒng)萬物而言德
,則人之體道于身者也
,失謂失意
,三者憂樂同人
,故人亦信之
。結(jié)二句,反言以明之
。若己信不足
,人亦不信之。尚口乃窮者也




企者章二十四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于道也,余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企,舉踵而望
;跨,垂足而坐;以喻為其事而無其懼也
。馀食,馀棄之食
。贅行,贅癘之行
;自滿,假者視道為無用
,徒見惡于物;有道者豈為之乎
,此與二十二章略同。



有物章第二十五
有物渾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
,遠曰反



渾成
,無偏缺也;寂
,虛靜
;寥,空闊
;獨立,其尊無對
;不改,悠久無疆
;周行于萬類而足以給之,故不殆
。母字,育之也
;機,一往而不留曰
;逝,境遼貌而無盡
;曰遠反者
,其所歸宿也
,此極言道之所以為大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此承上文推廣言之,道之大
,不可見,天地實布昭之,王者參贊天地
,體道施化,以四大并言之
,見王者所以斡三才而能宏道也。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法地之含宏光大
,品物咸亨,則道無不濟矣
。地承天而時行,天本道為運化
,道體無為
,故極乎自然之致
,此又承上四大之說而推論之以明,凡人皆可崇效卑
,法而體道也。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
,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
,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此示人以持重守靜之功也。根本
,君主也。輜重行者
,載資重之車,借以為遲重之喻也
。以身輕天下,謂危其身而已乎
,天下失臣,無以馭氣
,失君無以鎮(zhèn)心,志以帥氣
,若君臣然也





善行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
,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無轍跡
,不拘成跡而合于時,中不用籌策
,不逆不億而自然先覺
。善閉
,謂凝神養(yǎng)氣不馳其閑。善結(jié),謂抱一守中
,綿綿不息。此五者,修道之實功
,圣人之能事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重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住吩唬褐孛饕喳惡跆煜率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圣人盡人性以盡物性
,明乎五者之義而已。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此又示人以取善之功
,是善行善言五者之所以能深造也
。資
,取資
。要妙,崇德修慝必取諸人
,以為善也
,雖智亦迷,自用則小也





知雄守雌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
,為天下溪。為天下溪
,常德不離,復(fù)歸于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
,為天下式,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復(fù)歸于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
,為天下谷,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復(fù)歸于樸
,樸散而為器
,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知,見之明
。守,存之固
。雄為陽精,雌為陰魄
。溪,山水
,自上下注之所,常應(yīng)常靜為不離
,嬰兒先天一氣所生,謂圣胎也
。金之色白
,黑者
,神氣入于幽靜之 意。式法忒差也
,煉神還虛則歸于無極,知榮明其無與于已
。谷
,匯川之名也
。德足者無所不容,物質(zhì)純
,故曰樸
,道體如是
。散而為器
,一本之所以萬殊。官長
, 君師之職,大制不割
,本道以為宰制
,而無所矯揉
,割裂于其間也。



將欲取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
,執(zhí)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
、或噓
、或吹
、或強、或羸
、或載、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去泰


為紛更妄作,不得已可已
,而不已也。神器言其至重
,妄為則反以擾民,拘執(zhí)則無所變通
,二者皆未適中。蓋凡物之理
,各有所宜
。行
,自行;隨
,從人;噓
,緩而 吹急
,物之以息相扇者也
;強羸,以形質(zhì)言
;載隳
,以才能言
;甚,太甚
,奢
,華侈
;泰,矜肆
;物情不一,圣人權(quán)其輕重緩急
,去此三者,是以能理萬物之宜
, 而天下相安于無事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其事
,謂兵事。好還
,殺戮必有報也
。荊棘生則井里蕭條
,可知必有兇年,傷天地之和氣所致



故善者,果而已
,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強,物壯則老
,是為不道早已。

,善于為治;果
,自強不息;取強
,兵力爭也;不得已
,柔弱之意。太上恐人誤以勇力為果
,故詳言五者以明之
,物壯則老
,正強力不能久之征也。不道
,不以道早已
,敝之速也





佳兵不祥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此與上章皆一時之言,三句乃一章之綱領(lǐng)
。佳兵猶言利兵也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
,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
,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眾多
,以悲哀泣之
。戰(zhàn)勝則以喪處之



,平居恬淡鎮(zhèn)靜而不擾,左為陽
,右為陰;兵
,兇器
,故尚右
,同于喪禮
;殺人過多,非禁亂之本心
,雖勝必戚,見仁慈之無已
。此承上文反復(fù)申明之,欲人懲不祥而廣好生
,賤武勇而崇仁義,其丁寧之意至深切矣
。而后世且以申韓刻薄之學(xué),歸咎于道德
,不亦謬哉。




道無名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如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也



樸字解見二十八章。不敢臣
,無有加乎其上
,侯王守樸,則可以恭己而理
,故萬物賓服。天地相合
,以下推無名之道所由來,言天地以一氣而均
,萬物氤氳化醇,各 正性命
,始制有名,]既有名矣
,萬殊一本
,物各有當(dāng)止之處
,推知于至善,則以一貫萬
,所以不殆
,江海為川谷之王
,大道為萬物之本
,侯王舍是
,將安所守哉




知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知人
、勝人,外驚者也
;自知、自勝
,內(nèi)省者也;知足則常覺其有余
,強行則日新而不已,不失其所
,得主而有恒也,死而不亡
,與天地同休也




大道泛兮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萬物恃之
,以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有衣被
,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
,可名于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
,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終不為大
,故能成其大。
泛,如水之泛濫而滿也
;其可左右,言不可以一偏限
。下文正言泛之實也,不辭
,能容受
;不名有
,無跡象。衣被
,以衣被入借
,以言覆冒之意
。不為主者,萬物本 道以生化
,而道實無為也
。以其常清常靜而言
,其小無內(nèi),以其翕辟萬物而言
。其大無外,蓋無微不入
,是以能無物不包也
,惟圣人為能體之





執(zhí)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zhí)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泰
;樂與餌
,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
,用之不可既。
道本無象
,而凡有象者,莫能加
。執(zhí)之以馭天下,則天下歸往萬姓
,時雍共安于泰
,運之天彼務(wù)緣飾以快目前者
,如樂與餌,非不悅于目耳
,然移時輒忘
,如過客之去而不留
,大道不然,所以視聽不可窮
,而取揣無有盡也。




將欲翕之章第三十六
將欲翕之
,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張翕,強弱
,廢興,與奪
,往復(fù)相因
,有自然之理勢
,燭其機于未萌,則貞其守于勿懈
,惟知微知彰者能之
,柔弱勝剛強
,所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也。利器
,國之事權(quán)示人
、與人
,太上此言為競意氣而昧知幾者發(fā)也。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以欲靜天下自正


道體無為
,而其用至廣
,《中庸》所謂費而隱也。侯王能守之
,則全體大用具矣
。物有不化焉者乎
,欲作謂太平,久而燕樂興鎮(zhèn)以無名之樸
,而民果返樸還淳
,則欲作者
,亦將不欲。故夫本道化民者
,不以一己之欲強民
,而天下自正也




德經(jīng)

上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尚仁為之而無以為,尚義為之而有以為
,尚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
,則攘臂而仍 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
,失義而后禮,夫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
,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不處其薄
,居其實不 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不德不自是
,其德不失。德常自見
,為德無為
,為之以主治者言
,無以為,有以為
,以在下者言
,攘臂忿爭之狀
,仍執(zhí)固亂治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稌吩唬簛y臣十人
,道該全體大 用德
,則有淺深分量之不同,仁義禮專指
,其用之及人者
,言上德無為,而民亦無由測其所為
,蕩蕩難名者也。下德為之
,而民亦知其有以為
,形格勢禁者也
。仁義 禮皆治世之具
,而其用各殊:仁主于慈愛
,故尚仁則百姓日用而不知
,義主于斷制
,故尚義,則天下服教而畏神
。若夫禮,周乎人官物曲
,而其制嚴密,故禮之至 者
,民莫之應(yīng),或反攘臂而自是其見
,蓋世運遞降
,人心因之
,仁義禮今古不易,而其播為政教
,則詳略損益之分
,理勢所趨
,不能強齊,由太古逮于今
,政教有 加
,而風(fēng)氣未必古
,若而后云者言,天人氣數(shù)之適然
,非謂仁義禮之可以偏任也
。禮以忠信為本,故忠信薄而禮教尤先前知
,亦道之發(fā)皇而偏尚,則反陷于愚誣
,寧 厚毋薄
,寧實毋華
,去取之間
,必務(wù)其本
,太上此章之旨,因末俗文勝而反復(fù)推言之
,欲人本道德仁義以化民也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一也
,天無以清
,將恐裂;地?zé)o以寧
,將恐發(fā)
;神 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貞
,貴高將恐蹙
,故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侯王自謂孤寡不轂
,此其以賤為本也
、非乎


昔太初之始
。一
,太極也,不貳之意
。谷
,江海之屬
;貞
,正也。致之
,所以致此者。發(fā)
,決坼。蹙
,危躓也
。言天地萬物無不得一以成以明,侯王代天理物
,必得一而后可正天下,不可恃貴高而忘自下也



故致數(shù)車、無車
,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致與致之之致,同言推極其至也
。數(shù)車
,璣輪天之所以旋運也
;無車,無車之真形
。碌碌
,主角
。落落,不同群也
。承上文言至一之道
,非可泥象滯形
。夫至一者, 莫如天
,天運旋樞
,數(shù)度無忒
,然究其所以然
,實惟一氣運行,非實有車之形器也
,人惟不能如天之純一,是以執(zhí)貴賤之形
,自高則碌碌如玉,自賤則落落如石
,致 一者,觀天之道
,執(zhí)天之行
,不欲如此也



反者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
;弱者
,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
,有生于無


,復(fù)也
。人知以動為動
,而不知反本還元正道
,之所以動而無動也
。弱
,致柔也
,人知以強為用,則不知專氣致柔
,正道之所以用而不窮也
。有者,道之跡
;無者,道之妙





上士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若存若若亡
,猶言可有可無,道本中庸
,下士所忽而上士所重也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夷道若類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zhì)直若渝。


建言
,古之立言者
;若昧
,暗然而日彰
;若退,斂擁而自下
;夷,平也
,易也,詩曰:有夷之行
;若類,混俗和光
;若辱
,含垢納污
,本廣德也。而若不足
,本建德 也
;而若偷
,安澡歷在神明
,不務(wù)外以求知也
;質(zhì),直忠信也
;若渝
,變化不拘
。此引建言以明有道之象,如此所以非中下之士所能知也



大方無隅,大器至大師兄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夫惟道
,善貸且成。


此六句又推廣上文之意
,而勉人以勤道也。物之方者皆有隅
,大方隨時處中而無圭角也。大器不甘小就
,故至大師兄。希
,歇寂也
。大音
、大象以未發(fā)之中言
,參諸物情
,稽諸道體,隱微不可見者
,實充周不可窮
,隱于無名
,本無可名也
。善貸給萬物而不匱也
,且成化功成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道自虛無生一氣
,又從一氣產(chǎn)陰陽
,三元剖而萬物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轂
,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
,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
,人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沖氣
,沖虛無朕之氣
,即上文所謂一也
。和,調(diào)暢之意
。王公貴謙下
,體沖和以宜民也
。損益無常
,要歸于沖和
,為尚人之所以教人者。太上自言
,人亦猶人
,惟不 失沖和為難耳
。強梁與沖和相戾
,故兇
。教父
,言教人必以此為先
,太上以忍辱慈悲為教,故其言如此
。此孔子系易于《謙》卦,三致意焉
,而金人欹器之類
,示訓(xùn) 諄諄
,其不以此歟





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
,無為之益
,天下希及之


道不倚于形氣,故為天下之至柔
。馳騁
,操縱由之也
。無有,道之體
。無為者
,自然之用
。希及
,民鮮能之也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
,孰多;得與亡
,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徇名殖貨,自忘其身
,貪得無已
,自蹈于亡
,皆由不知權(quán)度其輕重也
。大費
,謂自耗其所有;厚亡
,謂徒甚其悖出
。知足
,知止安有此患哉




大成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
,其用不敝;大盈若沖
,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辨若訥,躁勝寒
,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虧欠意
。沖
,虛也。范萬物而無跡
,納萬有而若虛
,蓋德盛化神者然也
。求伸者反折
,炫長者必敗
,多言者易窮,圣賢以理勝氣
,以拙晦才
,以默屈人
,皆反身 修慝之實功
。躁勝寒
,溫以解凍也。靜勝熱
,定以除蒸也
,二者陰陽之義
。修道者
,體此以審乎寒暖燥濕之宜
,動靜交養(yǎng)
,俾未發(fā)之中
,已發(fā)之和
,無稍差謬,而清 靜之道心
,其亦庶幾矣。不然
,而小成易盈,紛紛于直與巧辯
,以正天下何惑乎
,煩勞而無成功哉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
,戎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



糞,糞出
;郊,近郊也
;可欲
,以功利蠱人;欲得
,必欲其得也
;惟有道者,能知足常足
,無求而自得也。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
,知天下;不窺牖
,見天道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萬物皆備,故不出戶而知天下
。造化由心,故不窺牖而見天道
。反是而馳騖以求,周知則見聞有窮
,心思易涸
,是以圣人養(yǎng)其本真
,清明在躬
,志氣如神
,豈必歷九州而數(shù)名象,任智力以要近功哉
。《中庸》言:至誠之妙
,曰:不見而章
,無為而成
。即此意也。



為學(xué)章第四十八
為學(xué)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矣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博文則日知其所未知
,約禮則日去其所本無由
,萬殊以歸于一本
,此損之又損之道也。無為謂渾然天理而不假強為
,千變?nèi)f化皆從此出
。故可以無不為
,無事恭己而治
,若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也
,反是者敗




圣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矣;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信矣;圣人之在天下
,蝶蝶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無常心
,猶言無成心
;善之
、信之與其善而孚以誠
,亦善亦信之化不善
,而去其偽
。德
,指民而言
。蝶蝶
,誠切貌
。渾其心
,使歸于誠樸
;注耳目
,則誠服而無他念也
。孩之
,以赤子育之也。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
,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出入
,指日月言
;生者,氣之至而伸
;死者
,氣之往而寂也
。乾坤無為
,以日月為功
,東西出入而五行布
,四時成焉
。徒
,猶類也
。水之成數(shù)六,火之成數(shù)七
,合為 十三
。日月者
,水火之精
,人得其真氣而不能守
,故其由生而之死也
。易,動對靜而言
,生生之厚,秉陰陽之氣以生者
,厚于物也。太上將勉人以攝生之道
,而先言 生者
,不能無死
。如此



蓋善攝生者
,陸行不遇兕虎
、入軍不避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
、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衛(wèi)養(yǎng)也。兕虎
、甲兵,無道則罹其兇
,善攝生者,合陰陽之撰
,通神明之德,命由我立
,而何死地之有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
,德之貴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統(tǒng)名德
,則真實無妄者也
。生
,以資始言
;畜
,以含煦言
;品物咸章
,則有形矣
。暢茂條達
,則勢成矣
。萬物莫不由此
。是以道德至為尊貴
。莫之命,無命令也
。此言道德之在天地者
,本自然如此



故道生之
,德畜之
,長之
,育之,成之
,熟之,養(yǎng)之
,覆之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此復(fù)解上文道生德畜之意
,而極贊其至也
。長生
,機引而伸育氣化
,充而盛成
,器質(zhì)成熟
,品味熟養(yǎng)者
,涵濡而葆其真
,覆者丕冒而衛(wèi)其全
,不有不恃不宰
,無心而成
,化泯乎生,與為宰之跡也
。詳見第十章。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
,沒身不殆。塞其兌
,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
,終身不救。見小曰明
,守柔曰強
,用其光
,復(fù)歸其明無遺身殃
,是謂襲常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
,所謂有物渾成
,先天地生者是也
。神是母
,氣是子
,神氣相抱
,終身不殆
。兌金竅門,六神出入之所
。勤
,勞擾也。濟其事
,事事而求,其 濟徒為自苦
,故不救
。察于幾微
,則無所蔽也
。守其柔順
,則無所折也
。光
,性體之光明金精是也
。歸明者
,收視返聽之意
,道備于己也。襲常
,猶言守常也。



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介然
,悠忽之頃
;施,見諸施行
。道非知之難
,而行之難
,偶然一隙之明
,何嘗非知
,但驗諸實行,恐窮于推施
,甚言大道之不易也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徑
。朝甚賒
,而田甚蕪
。倉甚虛
,服文彩
,帶利刃
,厭飲食
,財貨有余
,是謂道夸
,非道也哉



,平易也
。賒
,同奢
,《漢書》:楚楚衣服戒窮賒
。道夸
,以夸張為道也
。末俗厭
,中庸之道而矜飾以為是
,上太深非嘆之也




善建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脫
,子孫祭祀不輟



建德則有不拔之基,抱一則無離道之時
,是以長子孫而保世。下文乃推廣言之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
;修之于鄉(xiāng)
,其德乃長
;修之于國
,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



言修己之功效如此



故以身觀身
,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
,以國觀國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以此



,示法也
。德備于身
,隨在皆可以為人觀法
,此謂大道




含德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
,猛獸不擄
,攖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作
,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嗌不嗄
、和之至也


含德之厚
,謂至人保其真而全其形也
。不螫
,不知其螫也
,下放此竣
,赤子
,陰也
。嗌咽嗄聲索而變也
,赤子無知而神全
,故其現(xiàn)于外者
,含德之厚者亦然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
。不道早已。


承上文和字之義而申言之
。常,不二
,不息也;益生
,生生不窮
;祥
,善也
。天道以和育物
,人能知之
,則健運不息
,故曰常
,知常則洞達陰陽
,同乎造化
,故曰: 明修身立命
,奪造化生殺之權(quán)
,煉氣歸神得長生不壞之道
,人中之瑞祥莫大焉
,久而不壞
,強斯至矣
。末三句又反言以明之。解見第二十章




知者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
,閉其門
,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道非言說所能盡
,多言者妄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釉挥栌麩o言,即是此意
。塞兌閉門
,解見五十二章
。銳
,志之強
。紛
,慮之?dāng)_
。和光者
,謙尊而光
;同塵者
,與世無忤
,盛德之至無
,不可同群也。


故不可得而親
,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
,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此推于玄同之意
,道足于身
,其他無所加損
,故為天下貴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吨杏埂费裕核匚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無人而不自得
。與此同義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
,以奇用兵
,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



此章與上章
,蓋一時之言
,此指大道而言
,所謂為天下貴者也



所謂天下多忌諱
,而民彌貪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
,盜賊多有
,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忌諱
,猶言猜嫌
;利器,凡才智權(quán)謀可以起爭奪者皆是也
。為政以德,然后無為
,居敬行簡為好靜;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為無事
,有天下而不與,為無欲
;蓋圣人恭己之治如此
,與上文正相反也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禍兮福所倚
,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耶。

悶悶
,渾樸意
;淳淳
,猶嗥嗥
;察察
,以察為明
;缺缺
,疏忽也
。無
,無為
。言為政者
,民所觀效
,當(dāng)慎于所施
,泥一人之智
,不能窮天下之情偽
,彼禍福之倚伏
,孰則能知其歸極而持之
,其惟不任智力
,以無為正天下者乎



正復(fù)為奇
,善復(fù)為妖
。人之迷
,其日固久。

此承上禍福倚伏之意而申言之
。復(fù)
,反也
。善
,猶祥也
。正與奇
,善與妖
,極而必反
,乃理勢之自然
,而人往往迷焉
,則以無圣之德故也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截正
;劌,傷也
。肆,徑行
。耀
,炫耀
。四者之弊
,人之所以迷也
。圣人方而達權(quán)
,廉而不戾于俗,不肆不耀
,所以保無為之德,而善世宜民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
,莫若嗇
,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德反于淵
。微
,《中庸》所謂不顯也
。服
,謂人天早感其誠
。重積德
,克明峻德
。克
,能也。莫知其極
,量之所以函者,遠也
。可以有國
,治人事天之實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凡物之根本曰母
。末二句乃質(zhì)言之
,深根固蒂
,神息與性命相依
,長生久視
,內(nèi)元共乾坤
,并專此修道之極功
,而治之本
,原嗇于德者然也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
,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
,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國者
,和民而已
。故譬之烹小鮮
;小鮮
,極言其易也。無道之國
,德薄而珍重
,鬼或能神
,以侵害于人
,圣人以道蒞天下
,陰陽和而萬民育
,各不相害
,故幽明交格德甚神也




大國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
,下流天下之交
、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
,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
,則取大國,或下以取
,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
,各得其所欲
,故大者宜為下


下流
,水之所歸
。交
,比附。牝
,柔
。服下
,下人也
。以取
,我取人
。而取
,人取我
。欲入事人,欲人納其請也
。此為恃強大以凌弱小者。國以力相服
,往往不用, 不知柔可以制剛理
,足以奪勢。大國權(quán)重而勢尊
,可以容民畜眾而咸欲歸焉
。如下流然
,第天下之所欲附
,必天下之至柔者也
,譬諸牝牡以靜勝動
,所謂靜者
,偃武 修文相安無事
,以此下人
,則無論國之大小
,皆可相制,蓋大國欲畜小國
,而小國亦不過欲售其事人之謀,兩者各思得其所欲
,則以勢相爭,必不甘為所屈
,故大國 宜為下也。



道者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
,不善人之所保


道生萬物
,無所不在
,故善人寶之
,不善人亦賴之也



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
,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
,置三公,

承上不善之人所保而言
,市售加人,上人也
。人雖不善,然聞美言者心折
,尊德行者咸欽。蓋秉彝之好
,不可得而泯沒
,豈可棄
?不善而不教也哉?故天降下民作之
,君師天子三公之設(shè)。
,皆所以化不善而使善也。


雖有拱壁
,以先駟馬
,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
,不曰求以得
,有罪以免耶
。故為天下貴



,跪也。求以得
,求而得也。拱壁
,先駟馬儀至豐矣。然不如以道誘人
,古人所以貴此者,以道在吾身
,求則得之
,自新無以加乎此也。老子既恐人以不善棄人
,又恐人以不善自棄
,故反復(fù)推言
,道貴如斯,其憂世至深遠矣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
,味無味,大小多少
,報怨以德



煉虛合道
,為其無為
,順應(yīng)自然
,事其無事
,味其無味
,淡而不厭也
。怨
,專謂一己之私忿
,無關(guān)倫紀(jì)者也,大小多少
,稱物平施,意不以怨報即為德
,非加厚也。


圖難于其易
,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上文成德之旨
,此則為希圣者言,入德之方作起也
。書曰:思其艱,以圖其易
。又曰:細行不矜
。意亦如此



是以圣終不為大
,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
,多易必多難
,是以圣人猶難之
。故終無難



不為大
,不自以為大
。猶難
,慎之至也。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
,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
,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亂


此示人以審機之學(xué)
,而下文復(fù)推廣言之
,欲人以自然者
,恒其德也
。脆柔,薄微
。細弱
,未兆易謀
,故為之于未有
,其安易持
,故治之于未亂也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為者敗之
,執(zhí)者
,失之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zhí)故無失



事莫不由微至著
,惟當(dāng)順其自然而因應(yīng)之
,妄為則敗
,執(zhí)滯則失,圣人天理渾然
,故泛應(yīng)曲當(dāng)也。


民之從事
,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xué)不學(xué),復(fù)眾人之所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人情不欲道
,而欲難得之貨
,不務(wù)學(xué)而安于過舉
,所以功敗垂成
,而事無終始,惟圣人賤貨而貴德
,成己以成人,是以復(fù)眾人于無過
,而未嘗逞其私智也。



古之善為道者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
,非以明民
,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
,以其智多



智愚以在上者言
,愚誠樸意
,道者治民之具
,然必毋以智自居而后可,古之善為道者
,非以自炫于民,將以誠樸化之故
。民之難治者,以在上之智術(shù)多
,而去道遠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民治國
,國之福。此兩者亦楷式
,能知楷式,是謂玄德



,傷害
;福
,祥和
;知恃智
,不恃智之得失,而道之楷式在是矣
。故稱玄德。


玄德深矣
,遠矣
。與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順



,復(fù)本也;大順
,至治也。承上物之先
,以此治國乃至大順?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杏埂费裕汉V恭
,天下平
。而稱贊其妙
,至于無聲無臭而后已焉,即此義也




江海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百谷,百川
。善下,虛而善受也
。上民
,作民父母
,以言下之
,詢于蜀堯
,先民為天下法
,以身后之謙退,不敢先人也
。此為以力服人者發(fā)。



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
,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上下相制
,震懾之曰重
,前后相犯
;畏忌之曰害
。推
,推尊之也




天下皆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大
,似不肖
,夫惟大
,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
,其細也夫。



不肖
,不肖乎道,德輶如毛
,毛猶有倫
,故謂我為大
,則猶未化乎
?道之跡若求其肖必也。其無聲臭乎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
,儉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其大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
,舍后且先
,死矣。

慈仁則心無私曲
,見義必為,故能勇
。守約則敬慎不敗
,推行盡利
,故能廣
。不敢為天下先,謙尊而光也
。專恃其勇,務(wù)廣而上人
,則易以賈禍而亡身。舍
,猶去也



夫慈
,以戰(zhàn)則勝
,以守則固,天將救之
,以慈衛(wèi)之。

衛(wèi)之之之指民而言
,申言慈愛之美如此,蓋不忍人之心
,道之本
,而民之所福
,戰(zhàn)則無敵于天下
,守則眾志之成城
,天將救其危
,而保其國,所以然者
,以慈之德
,可以衛(wèi)民,生而普
,祥和也,三寶之中
,以慈為本,惟慈然后可以體道
,而不以自大肖也




不武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zhàn)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
,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恃力曰武
,恃氣曰怒
,兩相攻擊曰爭
;為之下,屈己下賢也
。力。材也
。有此四者,則不動聲色
,而萬物無不效其能
,是謂不爭之德
,用人之材,亦如天之不言
,而五行順布
,古之立極者然也。



用兵章每六十九
用兵有言:我不敢為主
,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
,攘無臂
,仍無敵
,執(zhí)無兵。

此示人以用兵之道
。主,御敵
。客
,侵伐人者也
。無行
,無義之行
;仍,因也
,恃也,言用兵危事如有
,言其好為貪兵,勇往無前者
,是謂行無義之行
。若攘而無臂
,恃一往之氣
,若執(zhí)而無兵,蓋先自失其用兵之具也



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則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
,哀者勝矣。

承上文言
,易談兵者輕敵,輕敵則有亡國喪身之禍
。寶
,謂仁義
,仁義者
,治世之寶,輕敵者
,則有好殺之心。故兩兵相遇
,強弱未分
,而有哀憐無辜之心者必勝
,所謂仁者無敵也




吾言章第七十一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



圣人之言皆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老子深嘆之。



言有宗
,事有君,夫惟無知
,是以不我知



,主也
。君
,綱領(lǐng)也
。道具于圣人之心
,不得測其妙也
。宣諸于言
,見諸于事,不能即委窮源
,安能知之。



知我者希
,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賤者之服
,被褐懷玉
,喻外陋而內(nèi)美,此一節(jié)又推言
,知希之無損以為有德,而不見知者
,蓋圣人忘名乃能遁世不見
,知則不悔
,其次
,則不免以知為戚,故太上言此以勉人
,非自謂其知希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45/2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李涵虛注釋《道德經(jīng)》
東來正義 ——道家真?zhèn)鞯さ牢髋勺鎺熇詈撟⑨尅兜赖陆?jīng)》 純陽先生序 老君《道德》,無為為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墩x》注箋,不作作也
。道祖?zhèn)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道裔述之,大道于此益明
。則如有涵虛子者仙才也。金書入夢
《道德真經(jīng)指歸》漢嚴遵著
道德真經(jīng)指歸 漢.嚴遵(字君平) 《老子指歸》序 君平說二經(jīng)目 莊子⑵曰:昔者老子之作也
,變化所由,道德為母
,効經(jīng)列首,天地為象
,上經(jīng)配天
,下經(jīng)配地
。陰道八
《道德經(jīng)唐玄宗注解》
《道德經(jīng)》注解 唐玄宗御注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jīng)序 昔在元圣,強著玄言
,權(quán)輿真宗
,啟迪來裔
。遺文誠在
,精義頗乖。撮其指歸
,雖蜀嚴而猶病
,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jīng)》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jīng) 道經(jīng)上 道者
,人之所共由
。德者
,心之所自得
。道者,一旦萬世而無弊
。德者
《道德經(jīng)韓非子解》
德者,內(nèi)也
。得者,外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吧系虏坏隆?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言其神不淫于外也
。神不淫于外,則身全
。身全之謂德。德者
,得身也
。凡德者,以無為集
,以無欲成,以不思 安
,以不用固
。為之欲之
,則德無舍
;德無舍
,則不全。用之思之
,則不固;不固
,則無功
;無功,則生于
2023-04-21
《道德經(jīng)韓非子解》
《老子衍》清·王夫之
。注解道德經(jīng)。
老子衍 清.王夫之 自序 昔之注《老子》者
,代有殊宗
,家傳異說
,逮王輔嗣、何平叔合之于乾坤易簡
,鳩摩羅什、梁武帝濫之于事理因果
《道德經(jīng)憨山注解》憨山和尚著
老子道德經(jīng)憨山注 憨山和尚著 (注:僅供參考,因未得道家真?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其中多有錯漏
,學(xué)者需明辨之
!) 敘意 西域諸祖造論以破外道之執(zhí)
、須善自他宗
。此方從古經(jīng)論諸師、未有不善自他宗者
《道德經(jīng)明太祖注解》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jīng) 序 朕本寒微,遭胡運之天
,更值群雄之並起
,不得自安於鄉(xiāng)里,遂從軍而保命
,幾喪其身
,而免於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