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祖師《道德經(jīng)》解
廣都劉沅重鐫
呂祖道德經(jīng)解序
玄元道祖,為無始之至尊,代分身而啟化
,函關(guān)初度之年
,紫氣東來
,青牛寄跡
,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令尹真人
,其書推本于聲臭之原
,旁及乎物理之變
,體用本
末
,蓋綦詳焉
。秦漢而還
,代有著述,惜多扭于膚見
,偏泥立文
,昧厥源流
,指為惝恍
,句讀之不明,豈細故哉。予叨逢道化
,證位清虛
,深悼末學(xué)
,游談各分,門
戶仍偽
,鍾謬致誤
,來茲不憚
,親為厘訂
,以祛千載之疑
,雖無上妙奧
,非文字所能畢宣
,而精一淵源
,即此書堪為典要
,得其義而大其傳
,是予之厚望也
,夫是予
之厚望也夫。
端平三年五月午日純陽山人謹序。
重刊道德經(jīng)解敘
乾坤未剖,氤氳混融,渾渾瀹瀹,莫名其始,是天地萬物之原,即無極太極之妙也。迨無相摩相蕩,乃奠兩儀于斯時也,混元一氣,誕瑞錘靈厥惟。
太上道祖,緣其先天奉天
,不今不古
,隨時變化
,更姓易名
,以神奇之妙詣
,常闡教而分真
,住世留蹤
,隱顯莫測
,所以歷代以來
,儒者罕究其故,夫子云乎:鳥吾
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
,至于龍
,吾不知其乘云而上青天也
。嗚呼
!盡之矣
,《道德經(jīng)》
,五千言總貫天人萬物之理
,直抉于穆清密之機,秦漢以來,識者甚少
,
兼忘本逐末之流
,偏枯附會之輩
,謬解虛無,妄相詬病
,詎知言各有當(dāng),道無二端
,清凈自然
,乃純一不己之極致
,《中庸》:淵淵浩浩
,無臭無聲
。詞異旨同
,均
言性體
,世儒談理,或?qū)R杏诩牛允聞t偏于形烏
,觀夫一本萬殊
,異用同原
。
太上德合無疆,不可以尋常膚見窺測也
。沅幼從庭訓(xùn)
,即受此經(jīng)
,每苦捫燭測蠡
,未宣要
,丙辰下第
,西歸道出
,
,留侯廟下邂逅靜一老人譚次界
,以《道德經(jīng)
解》,予受而讀之
,如啟瑯環(huán)而遺身世也
。獨念儒服緇流
,各是己見
,黃老六經(jīng),自昔分門
,安得胥天下而悉讀。純陽此書也哉
,因不揣冒昧,公諸梨棗
,俾知
老子
德盛化神
,不廢人紀(jì)
,可以廓清談偽
,托諸說之謬
,若夫立功妙典,即是存養(yǎng)微言,符錄丹章
,用驅(qū)陰陽
,炎疹茍屬
,解人必能辨其真?zhèn)?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又無俟沅之蝶蝶也
。
嘉慶十年歲次乙丑廣都劉沅謹識。
重鐫道德經(jīng)解序
一理也,天地人共由之,故曰:道體諸身為德,道外無人,遠人非德,《道德》以義理言,固非泛辭也 。從古盛時
,圣人而為
,君相則盈,天下皆知道之當(dāng)以修德為
常事,周衰道敝
,孔孟不遇于世
,僅身體以教其徒
,而邪說間之,于是《道德》之言始紊。老子者
,隱君子也
。夫子嘗言:老聃博古知今,則吾師也
。吾將往而學(xué)
焉
。而臨別稱為猶龍
,龍德而隱,遁世之名,非言其變化
,神奇也
。而自漢以來
,方外之士
,詭異支離
,咸托于老子,立夫子之言
,亦不為足信老子
,遂為異端之
祖
,夫道者
,理之總名。德者,所得于天
,能全天理即為有德,豈特行文虛字
,老子與子問答
,無非至理
,若至陰肅肅
,至陽赫赫
,肅肅出乎天
,赫赫出乎地
,尤直
抉造化生成之原
,心性分合之義
,而君子得時則駕
,不得時則蓬累而行
,用舍行藏
,道亦如斯,曷嘗有爐火升仙之說哉,古者方策繁重
,藏書為難
,堯舜以來
,圣王
之典籍盡在王府
,不得其人以守之
,保無散佚
,老子之隱柱下也
,其非有心待吾子子而傳經(jīng)歟
。長年古人常事
,而俗易滋疑
,故屢更姓字
,檀弓載孔子從之
,助祭老
子
,直呼其名,非師弟何以如是
。子夏告魏文侯曰:仲尼師聃
。而劉彥和亦言李實
,孔師后世顧以為否
,夫圣人之大也
,以其不自用而取諸人
,以老子為孔子師,未
必有益于老子
,亦復(fù)何損于孔子
,而令后人謂天人性命之學(xué)
,可以無師而能
,其誤世非鮮
,項橐嘗為孔子師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鬃硬灰蛑。氂诶献佣孕『醍惗送欣献樱?
老子遂非刑事名法術(shù),托孔子而孔子豈謬
,天人本無二理
,圣人豈有二道
,使老子本異端
,而孔子稱之猶龍
,又何以為孔子
,此書雖不可稽
,中亦微有差誤
,然大要
已明
,自來誣老子者多矣
,得是書可以稍正其妄愚
,故與《感應(yīng)篇》
,合而存之,夫道一而已矣。一者
,何理焉耳
,理散萬事而皆本于心
,心純乎理
,則天之與我者
全而道也,德也
。皆是物也。白樂天云:道德五千言
,不言藥
,不言仙
,不言白日青天
,蓋已得其大凡
,而疵之者猶多,若韓昌黎最著也。昌黎不知此書之義
,而斥
為坐井觀天
,然孔子美其猶龍,而昌黎譏其坐井
,豈所見反超于孔子乎
。鄙老子者
,不過謂其為神仙之祖
,然神仙之名起于遷固,彼不知古人多不求名圣,不可知即
是神仙
,如《浮邱》及《河上翁傳》《詩傳》《易》皆圣門之徒
,而以為仙梅福一高尚者耳,而曰仙闊老子者
,非宗老子者尢誕呼牛老子亦復(fù)何計第孔子所以稱之
之
,故千載不明為可歡耳
。
道興甲辰年乾月雙流劉沅書時年七十有七
道經(jīng)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道由也,道言也
,道本人所共由
。然非常說所能盡也。名稱也,道以名顯
,故可指名
,然非常說所可泥也
,無名即無極,有名即太極。物所自來曰始
,物所含育曰母
。
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
,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
“無欲”主靜之時,“有欲”動察之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坝^”內(nèi)觀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懊睢币蕴撿`之用 ,而言“同出”于先天
,因事而“異名”
,“玄”幽微之意
,“玄之又玄”
,《中庸》所謂隱也,“眾妙之門”
,《易》所謂乾坤
,其易之門也
。
知美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
。
美惡,質(zhì)之成于天者 ,言不善之事成于人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耙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止也,知美善之所以為美善,則自不為惡與不善也,“有無”以生化言,“難易”以事功言,“長短”以器弓言,“高下”以地勢言,六者自然之理勢也。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為不居,是以不去
。
作與起也,“不離”
,不離道也
。生
,生成
;有
,有跡;為
,振作
;恃
,矜夸也
;弗居
,功成身退如堯舜是也
;不去
,長保其美善也。蓋惟圣人知美善之所以為美
善
,是以恭己無為
,不言而信
,萬物風(fēng)動
,咸協(xié)于中
,被生成而無其跡
,勤化道而化其矜
,迨夫功成身泰
,可以棄天下如敝屣
,而天德之在我者
,固無加損也
。
不尚賢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尚,相夸尚也
;難得之貨
,謂非己有而欲得之者
;可欲,聲色臭味之屬。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常駐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
,則無不治
。
夫知俱去聲。虛,虛靜;實,誠實 ;心者
,神之舍
;腹者
,氣之府也
;弱
,專氣致柔;強
,剛健中正
;無知
,不自恃其知
;無欲
,能克其欲
,不敢
,為不敢妄有所作為也
,為政以德
,則無為而無不治
。
道沖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本沖虛而用之,或不能窮其量,其淵深而有本,則萬物之宗也。似想像之詞,此言道之體,如是體道者,挫其銳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解其紛紜,惟抱一而守中
,由
是盛德之光輝
,發(fā)邇而見遠
,善世而宜民
,湛然之體
,擬諸形容
,若有所存而實無所存
,虛明之至也
。帝
,上帝
;先
,無始之始,《中庸》所謂:無聲無臭
,至矣。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
,其猶橐籥乎
。
仁者,生生之意
。天地所以含育萬物
,而圣人體之,以治世者也
。芻狗
,束草為之
,言使天地圣人而不仁
,則萬物百姓皆以芻狗視之
,何以包含偏覆于無
,已乎下二句
,乃正言之
,無底曰橐,有孔曰籥
,言氣機之鼓蕩闔辟者
,似之其流通運行而不息者,則所謂仁也
。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shù)窮
,不如守中。
承上文橐籥之意而申言之 ,虛則含宏而能翕受
,動則變化而用不窮
,數(shù)窮功效竭也
。中天下之大,本圣人之仁
,即天地之所以生萬物者也
,守奉持之意。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山穴曰谷,人身虛靈之性曰谷神。不死,至誠無息也 。玄陰而牝陽
,太極之樞,造化之本,故謂天地根
,綿綿不絕也
。勤
,急切也
。道本自然
,故用之以不勤為妙
。
天長地久章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乾元資始而不窮,故曰:“長”;地道無成而有終,故曰“久”
;不自生
,無心而生化也
;后其身,不依形而立;“身先”,先天而天弗違也
,“外其身”
,不以嗜欲為身累
;“身存”
,不隨死而亡也。“無私”則與天地合撰;成其私
,謂能成德于己
。
上善章第八
上善至大師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