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国产尤物精品自在拍视频首页,亚洲精品制服丝袜综合资源网,女人高潮娇喘抽搐喷水视频,久久精品这里精品,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天天狠天天透天干天天怕,ΑV一卡二卡三卡免费,午夜福利男女XX00动态图片,久久亚洲日韩精品,高清白嫩偷拍视频,中文字幕日韩在线视频综合网,噜噜噜66网站,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深夜精品网站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xué)核心之黃帝老子 >> 老子著作歷代注釋

《道德經(jīng)明太祖注解》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jīng)


朕本寒微

,遭胡運(yùn)之天
,更值群雄之並起
,不得自安於鄉(xiāng)里
,遂從軍而保命,幾喪其身
,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數(shù)年
,脫他人之所制,獲帥諸雄
,固守江左,十有三 年
,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
,統(tǒng)育黔黎。自即位以來
,罔知前代哲王之道
,宵晝遑遑
,慮穹蒼之切。鑒於是
,問道諸人
,人皆我見,未達(dá)先賢
。一日
,試覽群書
,檢 間有《道德經(jīng)》一冊
,因便但觀,見數(shù)章中盡皆明理
,其文淺而意奧,莫知可通
。罷觀之後旬日,又獲他卷
,注論不同。再尋較之
,所注者人各異見,因有如是
。朕 悉視之,用神盤桓其書久之
,以一己之見
,似乎頗識
,意欲試注
,以遺方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至钺崛诵Γ妒歉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又久之,見本經(jīng)云: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而懼之
?當(dāng)是時
,天 下初定
,民頑吏弊,雖朝有十人而棄市
,暮有百人而仍為之,如此者豈不應(yīng)經(jīng)之所云
?朕乃罷極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減恐
。復(fù)以斯經(jīng)細(xì)睹其文之行用,若濃雲(yún) 靄群山之疊嶂
,外虛而內(nèi)實(shí),貌態(tài)彷彿
,其境又不然
。架空谷以秀奇峰
,使昔有嵬巒
,倏態(tài)成於幽壑。若不知其意
,如入混沌鴻濛之中
。方乃少知微旨
,則又若皓月 之沉澄淵
,鏡中之睹實(shí)象
,雖形體之如然,探親不可得而捫撫

況本經(jīng)云: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以此思之,豈不明鏡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慮,明鏡水月
,形體雖如,卻乃虛而不實(shí)
,非著象於他處
,安 有影耶?故仰天則水月象明
,棄鏡捫身,則知己象之不虛
,是謂物外求真,故能探其一二之旨微
。遂於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
,著筆強(qiáng)為之辯論
,未知後世果契高人 之志歟

朕雖菲材

,惟知斯經(jīng)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
,臣民之極寶
,非金丹之術(shù)也。故悉朕之丹衷
,盡其智慮,意利後人
,是特注耳。是月甲辰書成
,因?yàn)橹颉?/span>



卷上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御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

,若有志於行道者,當(dāng)行過常人所行之道
,即非常道
。道猶路也
,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
,執(zhí)此而行之
,心即路也
,路即心也,能執(zhí)而不改
,非常道也。道可道
,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
。道既成,名永矣
。即非常之名,可行焉
,可習(xí)焉。

【原文】無名

,天地之始
。有名
,萬物之母

【御注】道之幽微,靜無名而動有益

,即無極而太極是也。且如吾為天下君
,善政之機(jī)日存於心而未發(fā),孰知何名
?才施行則有賞罰焉。不但君心有賞罰
,賢人君子有志
,則皆能利濟(jì)萬物
,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
,發(fā)而濟(jì)萬物,則有名矣
,豈不萬物之母雲(yún)?

【原文】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御注】無欲觀其妙,謂道既行

,而不求他譽(yù)
,以己誠察於真理
,故雲(yún):常無欲,以觀其妙
。又常有欲以觀其徼,非他欲也
,乃欲善事之周備耳。慮恐不備
,而又欲之,非聲色財利之所欲
。徼言邊際也。

【原文】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御注】為前文奇甚

,故特又贊之。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御注】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

,篤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
,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
,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
,又非常道也。故美盡而惡來
,善窮而不善至矣。若治天下者
,務(wù)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
,即古野老雲(yún):帝力於我何有哉

【原文】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御注】不過複前之文

,故有比假之說。言既有即生無
,既難即生易,既有長即生短
,既有高而必生下
,既有音聲諧和內(nèi)音
,必高低者相挾

【原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御注】聖人篤其已成之大道

,己不再他為,曰無為
。以不言之教,雲(yún)不欲使民暴稱揚(yáng)耳
。故下文萬物作而不辭,是生長萬物
,不言其能也。

【原文】萬物作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
,是以不去。

【御注】言聖人利濟(jì)萬物

,不自矜也,長養(yǎng)萬物
,而不專自用也。功成而不居
,乃成而不自主也,令有所屬
。不去,是謂不棄也


第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御注】草廬已注盡矣,吾再益之

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賢之國病多
,貴難得之物,民患盜矣
。夫多病者
,比國有淳良之臣
,天下措安
,君尤尚賢
,人詐,賢可習(xí) 矣
。既能仿之,若他日親近
,則淳良之臣非禍則去之。故老子雲(yún):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大概使民不知賢貴
,不知貨財之難得,天下安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shí)其腹,弱其志
,強(qiáng)其骨。

【御注】是以聖人常自清薄

,不豐其身
,使民富乃實(shí)腹也,民富則國之大本固矣
。然更不恃民富而國壯,他生事焉
。是為實(shí)腹弱志強(qiáng)骨也

【原文】常使民無知無欲

【御注】使民無知無欲,即前文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

,致民不見而不貪是也。

【原文】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御注】既知國之不尚,雖知可慕

,亦不敢為是也。

【原文】為無為

,則無不治矣。

【御注】諸事先有勤勞

,而合理盡為之矣
。既已措安
,乃無為矣


第四章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御注】道之理幽微而深長

,用之而無盡,息之則無形
。若或驟盡用之,尤為不當(dāng)
,是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且淵兮萬物之宗
,言君子若履
,則當(dāng)徐之

【原文】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御注】吾己之英明

,若快利而且尖,當(dāng)去其尖
。如己之?dāng)_亂於心,當(dāng)去其擾亂之心
,澄之以清靜。己之心若晃耀之明
,則斂之,且同時畜英明於衷
,朗然而存焉
。其挫銳解紛和光同塵
,蓋老子戒人,諸事勿過甚
,故存德以施仁。

【原文】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御注】老子歎問曰: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內(nèi)有象帝二字
,或難著注,依草廬以言天象
。天之主宰而帝
,但如此而雲(yún)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御注】此教人行事務(wù)用常道

,不欲使暴惜物而暴棄物也。所謂芻狗
,乃古祈禱之時,以草為狗
,而用之畢則棄矣
。若人君治則治矣
,治後如芻狗
,可乎?若天地交 合以成四時
,成則成矣,既成之後
,再不調(diào)四時,可乎
?故天能成天地者以四時,常經(jīng)萬古
,不息無怠
,未嘗時刻不運(yùn)用也
,所以能長久。人君措天下
,若能體天之 常造,則治民非芻狗矣

【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御注】聖人之心,無不虛而無不實(shí)

,無不惜而無不棄。所以惜者
,常常惜之。所以棄者
,常常棄之。是不棄而棄
,不惜而惜
,故民樂自然矣
。特以鑄冶風(fēng)匣比之
, 視之則虛而無物,動則其風(fēng)源源
,斂而視之,似乎無物也,未嘗不有也
。大概言風(fēng)機(jī),無時不有
,聖人治道之心
,亦無時不專,故以橐籥雲(yún)

【原文】多言數(shù)窮

,不如守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御注】人之浩氣乃神,神即氣也

。人之軀中有心,心中有竅
,呼竅為穀
,以氣為神
,氣若常存
,即穀神不死,穀神不死
,遂得長生。此以君之身為天下國家萬姓, 以君之神氣為國王
,王有道不死,萬姓咸安
。又以身為天地
,其氣不妄
,為常存於中
,是謂天地根。若有所養(yǎng)
,則綿綿不絕,常存理用
,則不乏矣。


第六章
【原文】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久。

【御注】天地不自生者

,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
,但見風(fēng)雨霜露益於世人
,亙古至今不息
,未見天有自生者
,故設(shè)詞以訓(xùn)後人。

【原文】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御注】後其身者

,儉素絕奢
。身失者,勞心身而用治道也
。有志於濟(jì)人利物
。外其身者,以其不豐美其身
,使不自安而身存
,乃先苦而後樂也。非以其無私
,所以為此而成其己道也
,非私者何


&nbnbsp;                第七章
【原文】上善至大師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御注】此老子導(dǎo)人行道

,養(yǎng)性修德
,行仁利人濟(jì)物者如是
。蓋水之性無所不潤,無所不益
,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
,用而有益,則道矣

【原文】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

【御注】人能訪有德之人

,相為成全德行
,以善人多處則居之
,其心善行廣矣
。若與善人論信行
,則政事無有不治者
,故善治
。既知治道之明,凡百諸事
,皆善能為造。及其動也
,必合乎時宜。前心善淵者
,以其積善多而行無竭也,若淵泉之狀

【原文】夫惟不爭,故無尤

【御注】謂能其事矣而已之,不可太過也



第八章
【原文】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御注】此如人將碗水而行,若滿而行則溢

,若中而行則得。且不溢而不費(fèi)
,所以盈而行,則費(fèi)且得少
,故亦以揣而銳之以比言。不可保
,雲(yún)物與志皆不可太甚。

【原文】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御注】世之有富貴者,每每不能保者何

?蓋為因富貴而放肆
,高傲矜誇不已
,致生他事
,有累身名,是自遺其咎
,莫之能保也
。故人以功成名遂身退以戒之。功謂功大也
,遂謂遂其志意已,身退謂當(dāng)謙
,而勿再尚之,非退去也


第九章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御注】載謂以身為車,以心為寨

,以神言魂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偠?yún)之
,身魂二物也,故托以載營魄之說
,為文之妙。以老子之理言之
,則神魂為魄之主宰
。人能以魂不離於魄
, 則人健矣。若使魂常在身不妄遊
,是為專氣,既不妄遊
,亦無暗地私欲,即是滌除玄覽
。私欲既無
,混然矣
,此所以嬰兒
,其疵焉能有之

【原文】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dá)
,能無知乎。

【御注】君子之持身行事

,國王治國以陳綱紀(jì),豈無知而無為
?在動以時而舉必善。以心言之
,則世間美惡無不周知,在乎去其惡而存其善者
。君子可以利人
,國王 可以利濟(jì)萬物
,即愛民治國者也。則不使神剛而為雄
,以此行之,是為雌矣
。故老子托鼻息為天門,假氣神主軀之說
。人若妄為勞筋骨而致氣粗暴,是為雄
。調(diào)停氣 血以均,是為雌
,使身安則神久也。若身不安
,則神亡有日矣
。如治國者
,君為民之主
,君乃時或妄為,則民禍矣
。民疲則國亡,信哉

【原文】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御注】與民休息

,使積蓄之,是謂生之畜之
。君不輕取,是謂不有
。天下措安,君不自逞其能
,是謂不恃。生齒之繁
,君不專長
,百職以理之
,是謂長而不宰
。奇妙道理,稱為玄德


第十章
【原文】三十幅共一轂,當(dāng)其無

,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
,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御注】三十輻共一轂

,是古時造車之法,每一輪以三十輻攢一轂
,方成一輪
,所以號曰三十輻共一轂
,此是一輪也
,系是備用副輪,言有車之家
,有此是為便利, 當(dāng)正車頹壞無輪之時
,則以此輪為用,即是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埏埴
,膠粘之泥,作器系是瓦器
。有器之家
,恐正器有所損壞
,故先置以為備。儻正器敝
,則以 此器代之,此所以有器之用
。鑿戶牖之說,言有房之家,門扇窗扇
,當(dāng)造房之時,已嘗足備
。其有房之家,慮恐久有損壞
,故特置餘以備之。所以經(jīng)雲(yún):有之以為 利
,無之以為用。蓋聖人教人
,務(wù)要諸事必欲表裏如法,事不傾覆
,人王臣庶,可不體之


第十一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御注】此專戒好貪欲,絕遊玩

,美聲色
,貴貨財者
。此文非深
,即是外作禽荒,內(nèi)作色荒
,酣酒嗜音,峻宇雕牆是也
。腹喻民也,所以實(shí)其腹者
,五色五音五味田獵貨財,皆欲使民有樂之
,君不取而君有之,即舍彼而取此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之道是也
,妙哉!


第十二章
【原文】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
?辱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
,則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
,乃可以托天下。

【御注】人君能以身為天下

,慮天下恐有大患,若身有苦疾
,則天下安矣
。不能以此者
,天下危亡。故所以寵辱若驚
。故小人不想得之職,得之則自驚且喜
。然得已 既久,富貴盈身
,卻乃止知榮身其貴
,卻莫知所保
。其身有疾
,便能知醫(yī),能防貴之患
,若防己之疾則保矣。不能如是
,失之又驚
。若人君肯以身為天下
,以百姓之 身為身,則帝王之身宇內(nèi)可獨(dú)行而無憂
。若以身為身
,天下為天下,雖萬千之甲士從之
,猶恐不禦也。是故帝王愛天下
,如愛己身,獲昌


第十三章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御注】言理道之幽微如是也

。所謂視之不見,言道
;聽之不聞,言理
;摶之不得,言氣
。曰夷曰希曰微,言平淡無見也
。此三者不可詰
,言三物無形而有形
,有象而無象,是難說也
。混而為一
,乃專其氣,精其神也

【原文】其上不曒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
,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無象之象,是謂惚恍

【御注】其道其理,甚不彰彰

,甚不昏昏,若言無則出而井井焉
,事行矣,其機(jī)無名若斂
,寂然莫知所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蛴钟邢蠖鵁o象
,有形而無形
,蓋謂人心與道心
,至幽至微,非君子難守
,故惚恍也
。惚恍,不定而速疾也

【原文】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zhí)古之道
,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jì)

【御注】理道之混然

,即視不見聽不聞是也。人能執(zhí)古大理道
,行今之時
,即今之有也。人之道理
,即天性也。所以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修道之謂教
,一然此謂道紀(jì)。


第十四章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惟不可識,故強(qiáng)為之容

【御注】君子所秉者

,得天地至精之氣
,乃神慧而不妄為。使其動
,則諸事有理焉
。使其靜
,則靈神於心,人莫知其所為如何
,故深妙難通。老子設(shè)詞假似
,傍人強(qiáng)立名色以覘視

【原文】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
,渾兮其若濁

【御注】指前君子之人

,懷仁堅(jiān)志
,人輕不可得而知彼之機(jī)
,故設(shè)七探之意,使欲知彼之機(jī)尤甚難知
,蓋欲使後人修道堅(jiān)如是也
。又以猶豫二獸名於其中,又以整然 之貌見之
,加以怠慢之情合之
,添淳淳然混之,亦聲勢以動之
,侮以喧嘩窺之
,凡如此者有七,終不得其真情
。是以賢人君子之誠難動
,其小人之心安能如是也?

【原文】孰能濁以靜之

,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
,徐生?

【御注】言有如此之能人

,誰能見彼昏而使醒
?君子以動
,何人使彼靜之?君子以濁
,何人使彼澄之以清
?言君子以安,孰能以智動之
?君子之意未發(fā)
,孰能以計(jì)使之漸萌?

【原文】保此道者

,不欲盈
。夫惟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御注】此蓋教人持身保道

,止是不欲太過耳
,故所敝不新成。所以敝不新成者,不盈不壞是也
。不新成者
,既不壞,安有新成就者
?故保此道者如是,甚不難哉


第十五章
【原文】致虛極

,守靜篤

【御注】言致虛極無他,乃去妄想私欲以盡耳

。守靜篤
,使堅(jiān)守其寡欲之心。篤
,至誠也
,實(shí)也。

【原文】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複。夫物蕓蕓
,各歸其根。歸根曰靜
,靜曰複命,複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
,妄作兇。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沒身不殆

【御注】君子之學(xué)道也,體天道而行四時之常經(jīng)

,是故處心虛極
,以守靜篤
。其心以觀迴圈者
,故法天地也。所以雲(yún)萬物並作
,然後觀複。命者
,以其有始有終,未 常紊也
。君子之守道行仁,猶四時而序之則道矣
。所以複命者,物生而長
,長而成,成而斂,斂則複命矣
。比明年複如之
,所以雲(yún)常
。人能知常,則道明矣
。若或不 知常,不知序
,妄為則兇矣。所以知常者
,容。知謂知常道也
。容謂悅貌也
。天下既悅,乃公
。若能執(zhí)此公道而行之,則君天下也
。善能君天下者,道也
。既守其 道,王無不善終者
,故不殆


第十六章
【原文】太上

,不知有之。其次
,親之譽(yù)之。其次
,畏之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御注】上等君子

,道布天下
,人莫知其功
,而有功矣
。此太上也。中等之人
,道未行時,欲人矜其已能
,是謂譽(yù)之
。下等之人
,以力服人
,將不服焉
,是謂侮之
。此事古今明驗(yàn),尚有不信者
,故雲(yún)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即此是也

【原文】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御注】言君子之用事也,事成不欲使人揚(yáng)其已能

,故事遂。若揚(yáng)能者
,必巧其事
,將不久必累成功矣。但人不言好而又不言否
,則事平而且穩(wěn),雖不言
,久日百姓將必美之
,豈不自然
?故自然也。

【原文】大道廢

,有仁義。智慧出
,有大偽。六親不和
,有孝子
。國家昏亂,有忠臣
。絕仁棄義
,民複孝慈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此三者
,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御注】此仁義

、智慧、大偽
、孝子
、忠臣
,吾觀老子雲(yún)妙哉
,雲(yún)何?蓋此等忠臣
、孝子、智慧者
,始自成湯
,及周父子時,以及秦漢,至今迭出
,此等猶甚不多, 故老子所言無他
,必欲有大道耳。所以大道何
?昔三皇五帝堯舜者
,當(dāng)是時
,大道行焉
,六親和
,民無不孝,君天下者
,為民而讓位,臣忠安用賢臣在位
?王者樸 實(shí)
,奇巧何施
?大道廢自禹不讓之後
,成湯放,武王伐
,所以有無仁義而顯仁義,有愚昧者顯智慧
,有不孝者顯孝子
。老子戒人,絕仁棄義,絕聖棄智
,絕巧棄利, 以此三絕示後人
,使朝無爭位
,即君臣安矣
。若以常人言
,去此仁義孝慈聖智巧利,卻乃天下安
,豈不言未之有也?所以老子自雲(yún):三者文不足
,言人必不識其意 也
。故再有所屬
,令人務(wù)尚儉而淳實(shí)
,少私寡欲,是為之屬也


第十七章
【原文】絕學(xué)無憂。

【御注】罄世務(wù)以充吾腹

,所以絕學(xué)無憂
。妙哉!嘗聞孔子無常師
,蓋世人之學(xué),未嘗能備其世事者
。志士不過知世事之三五而已
。惟世間之諸善
,世之賢愚者,雖 多少之不同
,皆能有之。常人不能備習(xí)
,惟太上者獨(dú)能取諸人之善為己之善
,故為非常道非常名
。經(jīng)雲(yún)太上
,非道家之虛言。此雲(yún)最上之人
,言人不可與齊肩是也
。 又孔子無常師,以其博學(xué)也
,博之既盡,其世事朗然矣
。所以雲(yún)四十而不惑
,乃絕學(xué)無憂是也。

【原文】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善之與惡
,相去何若。

【御注】世人愚而不學(xué)

,故設(shè)唯阿之詞以戒之
。相去幾何
,言此二字即是應(yīng)聲而已,於此應(yīng)聲之間
,不能分別是非
,致人言惡,豈學(xué)者之所為
?其善之與惡
,為文不過表前文之深意

【原文】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馁馄湮囱朐铡?/span>

【御注】老子所以非常人者

,為此。且世人聞有可畏之事
,人皆知有畏者
,然猶不甚荒亂。至其極也
,乃甚荒,其荒無解也
。所以老子聞有此,而事未極先荒極
,故能不荒而不畏也
。草廬雲(yún):央猶盡也

【原文】眾人熙熙,如享太牢

,如登春臺
。我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御注】此所以老子高出世人者為此,及其習(xí)道也如是

。至於他人奢華者,老子卻乃不如是
,為何?蓋謂學(xué)道與物樂不同也
。所以不同者
,道乃無形之理,善用無乏 焉
,故盈之而弗厭
。其游賞宴樂
,乃用物而驕盈也。既盈而有虧
,以蕩志而用物過也。是以老子懷素而守常
,非如嬰兒之無知未兆
,非心不知此之為樂
,蓋持道而不 妄為,以守天經(jīng)地式也

【原文】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

,我獨(dú)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
。俗人察察
,我獨(dú)悶悶
。漂乎其若海
,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
,我獨(dú)頑似鄙。我獨(dú)異於人
,而貴食母

【御注】乘乘兮若無所歸,雲(yún)如乘舟之貌

,非無所歸,言樂自然耳
。言眾人皆有餘,我獨(dú)若遺
,言眾皆樂
,(我)獨(dú)不遇,其中似乎有失於歡
,若無物之狀
,非也
, 乃守道也。所以雲(yún):我豈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乎,昏濁之狀
,以其忘機(jī)也。如昭昭察察
,其常人之所為
,昏昏悶悶,乃守道之如是
。豈昏昏而悶悶?雲(yún)漂兮其若海
, 飂兮若無所止
,此非海非飂,言其守道如是
,人莫知其所之。海
,曠也。飂,蕩驅(qū)也
,長風(fēng)。又雲(yún)眾人皆有以
,我獨(dú)頑似鄙,有以雲(yún)人皆如是
。頑似鄙,俗癡薄也
。 非示此篤衷如是。我獨(dú)異於人而貴食母
,食,養(yǎng)也
,哺也
。此二字無他,修道之堅(jiān)也


第十八章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匈忏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其中有物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
?以此

【御注】孔德之容者,言大德之貌

,若行道者能踵斯以為式,可不非常道也
。且道德之為物,聽視皆不見
,忽有之
,故下惟恍惟惚,恐學(xué)者之難窮而忘之
。雲(yún)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其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慮人指為真,虛而不實(shí)
,特雲(yún)有象,使知道德之理無不實(shí)也
。亦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有精者然也。精
,英華也
。使夫守此 而不改
,則信同天地
,則其中精甚,更有信焉
。有信者何?亙古至今
,其道未嘗有損,所以言其名不去
,是為不朽
。以閱眾甫者,言道常存而萬物勝
,所言觀物也。 甫者
,美麗也。又何以觀眾甫之然哉
?雲(yún):道不失信
,常經(jīng)以四時,源源不絕
,生物之繁,以為必然
,故所以教人守此道,行以誠者
,如影隨身,如響疾應(yīng)是也



第十九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

,窪則盈,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惑。

【御注】此教人持身行事勿過

。學(xué)道修誠,以分真?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所以曲、枉
、窪
、敝、少喻勿太過
,惟多則惑正,為學(xué)者雖能廣覽
,而不分真?zhèn)危稳缃^學(xué)也
?真?zhèn)尾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則偽有禍焉
,偽累善焉,所以唯阿是也
。故雲(yún)相去幾何。

【原文】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御注】擇善去惡,而為之道,諸善一而諸惡縻

,故為天下式,豈不去多惑也
?非常道由此而出焉。

【原文】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

【御注】此四自字之設(shè)文

,不過明前曲枉窪敝少多六字之機(jī)也。但前通則後亦然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v使盡知
,不過泛文耳。


第二十章
【原文】希言自然

,飄風(fēng)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御注】此雲(yún)小人之仿行道者如是

,且政事方施於心,早望稱頌
,故謂希言。希言者
,希望人言好也。又自然者
,複以非常道戒之,故董仲舒有言:正其誼不謀其 利
,明其道不計(jì)其功
,所以自然。義既正
,道既明,他日自然乎
!此自然者,戒也
。道者
,非非常之人安能如是
?曰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此設(shè)意以喻
。孰為此 者?天地
,乃曰:誰雲(yún)天地之勢不能終朝而風(fēng)雨驟歟?此所以不知道者,故又雲(yún)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所以言者
,比希言若驟風(fēng)雨之狀
,縱有也不能久,故比 雲(yún)

【原文】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失者同於失

【御注】人能專其志

,務(wù)於道
,大者未嘗不非常道
。有志布德,未嘗不有大德
。若用邪心奸詭,未嘗不由奸詭而失身
。所以下文有三同焉,複明此理者何
?譬如人之在世
,願作何等,必得何等來應(yīng)
,即是好此而此驗(yàn)
,喜彼而彼來,必然

【原文】同於道者

,道亦得之。同於德者
,德亦得之。同於失者
,失亦得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御注】好此而得此,好彼而得彼

,既雲(yún)如此
,又有且信且不信者
,猶豫,甚有全不信者
,即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故下文雲(yún)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亦再此也。

【原文】跂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
,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也

【御注】跂跨者,亦比也

。且跂短足之人,一足不能立也
,跨乃躍也
,又跳也
,又如跨騎未達(dá)鞍也。如此者
,皆不行而不立,由人所好者孰焉
。其四自字之說
,有何 難見也?不過使人毋得張聲勢耳
。我盡作為,惟取自然而已
。餘食贅形,亦誇也
。爾既自誇,人誰不笑
,所以君子不取
,為此也。


第二十一章
【原文】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dú)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強(qiáng)為之名曰大。

【御注】以先天地?zé)o極之氣理言之

,以比君子仁德之心未施之意,井井於心
,寂兮寥兮
,獨(dú)立而不改
,以其凝而不妄動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不殆雲(yún)時時省 悟其道
,不致有亡,既不亡
,安得不利濟(jì)萬物
?若以此道利濟(jì)萬物,豈不為母哉
?雖雲(yún)強(qiáng)為之名
,即太極之道也,故曰大

【原文】大曰逝,逝曰遠(yuǎn)

,遠(yuǎn)曰反。

【御注】大曰逝

,所以逝者,謂道成而給於物也
。物得而道,仍歸於我
,豈不反也
?遠(yuǎn)謂流行也。

【原文】故道大

,天大,地大
,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御注】謂天地同造化,王者法天地

,執(zhí)此道居兩間
,若比天地王,豈眇然一人而已
?何居四大之中一大,蓋其道理之鴻濛
,王乃持之,故雲(yún)大

【原文】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御注】此四法字

,不過明四大也
,是謂相繼而持大道焉。所以人法地者
,君天下,當(dāng)體地之四序交泰
,以為常經(jīng)而施政
。地法天者,聽風(fēng)雨霜露
,以生實(shí)收斂物焉。天法道者
,以無極之氣,自然徐成之也
。道法自然者
,和氣沖而物不敝是也
,故能自然。


第二十二章
【原文】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

【御注】持身之道如是

,凡君子舉事,必先以身為重
,然後度所行之事,可全身立名者
,方乃施之
。所以下重、靜
、輕、躁四字
,乃雲(yún)不欲胡為輕發(fā)
,亦不許猶豫也。

【原文】是以君子終日行

,不離輜重。

【御注】終日行者

,行道心也
,不離輜重者,以此輜重比身也
。其道理者,人心也
。心乃神魂所棲之處
,若神魂而妄慮妄為
,使不守其心而縱其所欲
,是為離輜重也。譬如帥師遠(yuǎn)行而入敵境
,豈有棄其軍糧而先行焉?先行則失糧
,所以君子持身若是。

【原文】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御注】言守身之道甚堅(jiān)如是,且吾有微寶齎持行途間

,或曰他處有美玩者
,欲與吾同往觀之,此所謂榮觀
。君子但知守己之微寶耳,持心以靜
,不欲他美者,故燕處超然是也

【原文】奈何萬乘之主

,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
,躁則失君。

【御注】此言因有發(fā)之矣

,昔周穆王乘八駿而遊是也
。豈不萬乘之主以身輕天下?紂乃斫朝涉之脛
,剖賢人之心,何止乎躁
,其不仁甚也
。故所以失君。不但天下失君
,其紂亡其身矣。


第二十三章
【原文】善行無轍跡

,善言無瑕謫
,善計(jì)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鍵而不可開
,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御注】君子之道,行人不能知

,以其無誇己之言。其又不自矜
,既不自矜
,何有妄言?妄言既無
,安有瑕謫
?吾心終日守之以理道
,小人將欲窺侮之,其來既非理 道
,安得不為我所制
?其為計(jì)乎籌乎?吾有天下
,而守在四夷,民安物阜
,君臣同心,軍民遂其生而同其志
,吾雖無關(guān)鍵繩約而結(jié)者
,孰能善可開而善可解?所以善 閉善結(jié)者
,皆譬言道養(yǎng)天下之人
,則天下之人為吾閉
,而為吾結(jié)矣
,解之乎?

【原文】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御注】聖人之心

,無善無不善
,善者何
?蓋謂道常善被於人物者,以其常道而常善也
,所以無善者
,其非理之人物自不善也
。所雲(yún)無善人物者,聖人未嘗有心棄 之
,奈何人物自棄焉?所以不棄而常救者
,常道也
。若能從斯道者,是謂不棄也
。襲明者,聖人因此而終古今承其明耳
,故曰襲明

【原文】故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御注】善教人者

,不為人師
,乃能使人為善。君子之所在
,心善淵,身安乎
?蕩蕩然與相處者,其有學(xué)乎
?故不善人師
,而人善也,所以無轍跡是也
,汝知資乎?

【原文】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知大迷,是謂要妙

【御注】不教人而習(xí)我

,是謂不貴其師。不與人之物
,而人得我之道
,是謂不愛其資。如此者似乎無知
,乃有機(jī)
,是謂要妙。


第二十四章
【原文】知其白

,守其黑
,為天下式。為天下式
,常德不忒
,複歸於無極。

【御注】白乃光明也

,將甚必有虧
,故先守其黑。黑乃明之先兆
,是以存其光而不欲盡也
。如此者君子可為式,但能用此者常,常有德之士
,於心不忒,既不忒
,當(dāng)去其私欲
,合精神為一,以存乎其中,如先天地之理氣然
,即無極是也

【原文】知其雄

,守其雌
,為天下谿。為天下谿
,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御注】此務(wù)教人不尚強(qiáng)而尚柔

,乃雲(yún)雄雌也,如此者
,當(dāng)以吾腹為天下長江大河,所以長江大河能容百川之波濤
。故欲君子以心比之
,則常有大德。大德既有,不可矜誇
,複若小兒無知之貌
。又非真無知之貌,不過使心不妄為耳
。故小兒不能妄為曰嬰兒。

【原文】知其榮

,守其辱
,為天下穀。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複歸於樸

【御注】既富而恐有所辱

,守之以嚴(yán),則不辱矣
。如此者可為天下穀
。谷乃大山深遠(yuǎn)低處是也。既若大谷
,大穀比心胸腹也。又雲(yún)若能如是
,則常。常為之德
,既有如許大德而不誇
,當(dāng)以心為淳樸

【原文】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御注】樸散而為器

,則聖人用之
。樸,道未行也
,散而為器,道布也
。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非官長也,雲(yún)人主是也
。淳於此而畜於中,散而為道
,周行聚則樸而混一
,雖雲(yún)散,未嘗曾散
,所以雲(yún)不割是也。


第二十五章
【原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也
,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

【御注】此老子自歎之辭

,朕於斯經(jīng)乃知老子大道焉。老子雲(yún):吾將取天下而將行
,又且不行,雲(yún)何
?蓋天下國家,神器也
。神器者何?上天后土
,主之者國家也。 所以不敢取
,乃曰我見謀人之國
,未嘗不敗,然此見主者尚有敗者
,所以天命也。老子雲(yún):若吾為之
,惟天命歸而不得已
,吾方為之。

【原文】凡物或行或隨

,或呴或吹,或強(qiáng)或羸
,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御注】行隨

,行乃先,隨乃後
,先為不讓
,後為能弟。又或呴或吹
,呴
,徐徐出氣也。吹乃急出也
。所言急則乏疾,徐則有餘。如強(qiáng)羸二字
,強(qiáng)勝羸弱
,其強(qiáng)必有喪
,其羸必壯
。載隳之比
,蓋以有載將有不載
,有隳必又將興,故所以戒人
,甚勿違天命而妄為,是去甚奢泰之雲(yún)耳


第二十六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強(qiáng)天下,其事好還

【御注】朕觀老子之為聖人也

,亙古今而無雙
,夫何故
?以其陰隲大焉
。夫?yàn)槿顺颊撸粍?wù)以道佐人主
,乃務(wù)尚兵強(qiáng)
,喪人主也
。當(dāng)可發(fā)兵而猶豫,致君不發(fā)
,亦亡君也
。雲(yún)其事好還者,乃非理之為
,神天不許也
。若有此無故損傷物命,非身即子孫報之
,理有不可免者

【原文】師之所處

,荊棘生焉。大軍之後
,必有兇年

【御注】此又喻君臣焉,謂兇年者何

?蓋為凡國家用兵
,或轉(zhuǎn)輸邊境,轉(zhuǎn)輸則民疲用乏
,是有兇年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蚓硟?nèi)相爭
,言境內(nèi)相爭
,農(nóng)廢耕植
,田野荒蕪,所以荊棘生焉
。皆乏用
,是為兇年。

【原文】善者果而已

,不敢以取強(qiáng)。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
。是謂果而勿強(qiáng)。

【御注】此專複喻君臣若遇卒急與可為

,當(dāng)疾便為之
。為之而既勝,勿許聲張
,即勿矜是也
。強(qiáng)謂勿愈尚兵也。其勿伐
、勿驕
,皆誇大也
。果而不得已
,是為沒奈何而為之。是謂果而勿強(qiáng)
,此雲(yún)為我不得已而為
,豈我強(qiáng)哉?

【原文】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御注】此再喻用兵若過

,是謂老
。早已,是謂既老必不久也
。大概不可每每無故尚兵強(qiáng)也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也。

【御注】謂用兵得勝而歸

,常常誇之以為能用兵也
。才言能用,是謂不祥。物或惡之
,言兵行處所
,非損命則諸物不無被廢
。物者何
?錢糧兵甲旗仗舍宇津渡舟車及馬,無有不損者
,故物或惡之
。為此其上善度之,不處是也

【原文】君子居則貴左

,用兵則貴右

【御注】此言兵兇事也

,左乃生氣之方,故君子居左
,以其生氣也。右乃屬金
,金主殺伐,故用兵居右是也

【原文】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御注】兵本是兇器

,沒奈何而用之,是以君子不得已而用之
,縱使大勝
,不過處以尋常。所以尋常者
,即恬淡也
。是謂勝不美。

【原文】美之者

,是樂殺人也
。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御注】若人誇善用兵者

,是謂喜殺人也。如此等不可式天下也

【原文】吉事尚左

,兇事尚右,偏將軍處左
,上將軍處右。殺人眾多
,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主之

【御注】古所以慎人命者

,幽哉!蓋為不欲使兇事尚吉,重人命也


第二十七章
【原文】道常無名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賓。

【御注】道無名

,言仁心大德是也
。樸淳然於心似乎微,孰敢以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樸,真道理也
,不敢臣,即不敢小也
。若王主之,萬物將自賓
。自賓是人物來臣貢也。侯庶能守
,將名同天地
,可賢也。子以侯王並稱
,侯乃過矣

【原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人莫之令而自均

【御注】言道之功理之妙如是,言甘露降

,人莫之令,即不知誰人使令如是均
,乃和氣自然而然。

【原文】始制有名

【御注】德之造化如許

,名乃雲(yún)甘露,是其名也
。即前無名有名之說,所以有名無名
,道理未施則無名,既施著物
,以物為名
,是謂有名。

【原文】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御注】謂其名因物而有之

,乃當(dāng)止之,何故
?蓋謂令君子措事既成,勿再加巧
,加巧則複敝
,不加巧,是謂知止
。既能知了足
,可以不危,即不殆

【原文】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御注】道在君子之胸中,能堅(jiān)持不忘

,則如長江大河之水一般
。世間之雲(yún)雨興作
,百川泛溢,本海為源
,何以見之
?海,太陰所集
,陰升騰而雲(yún)雨作
。如道之行,既行則溢江河
,既溢江河
,複朝宗於海,乃道之體用也


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qiáng)。

【御注】能知人者

,有智。能知自己何如
,是為小善
。能善勝人者,雖不用力
,是謂有力
。自勝者是為強(qiáng)。強(qiáng)然如此
,此數(shù)事皆能知足為當(dāng)

【原文】知足者富

,強(qiáng)行者有志。

【御注】吾有己物,守之而不貪

,於我物甚堅(jiān),故得當(dāng)富
。又強(qiáng)行者,言君子終日慮道不息
,是為有志
,既有志,事將必成焉

【原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御注】不失其所者久

,謂此數(shù)事能常常守之行之,將名垂萬古而不朽
,是謂死而不亡者
。壽孰不知
?釋氏雲(yún)不生不滅,即此是也
。然猶恐人愚迷
,特言虛無,此雲(yún)實(shí)行大道得如是


第二十九章
【原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御注】言大道大也,其理鴻濛

,安可左右

【原文】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功成而不居。

【御注】道之恩世間

,萬物憑此而發(fā)生
,既生萬物,道何言哉
?言君子行道
,務(wù)不誇為上,所以不誇
,即不辭
。所謂不辭,即事業(yè)成而不任己之能是也

【原文】衣被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
,可名於小矣。

【御注】道如厚纊之衣被

,被者蓋覆人物也。若言可名
,道之德不欲使人名之
,故止小也
,即可名於小矣。

【原文】萬物歸焉而不知主

,可名於大矣

【御注】大道既施

,萬物各得其所,吾不言能
,而後萬物歸於我者
,可為大
,即可名於大矣。

【原文】是以聖人能成其大也

,以其不自大
,故能成其大

【御注】聖人善能利濟(jì)萬物

,又不自誇其功,是謂能成其大
。因本身不以為大
,所以成大
,乃不成而成者矣。



第三十章
【原文】執(zhí)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御注】執(zhí)大象者

,即道理本體也。又王者大位而大名
,政事是也
。又王位民之大寶
,持之以常而不妄
,則天下歸焉。歸者從也
,即天下往
。既眾庶之服歸,加撫以勞之
,則天下安和
,即安平泰。

【原文】樂與餌

,過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可既。

【御注】君能撫養(yǎng)有方

,雖有叛者,亦複歸也
。過言去,止言複往
。其謂道
,無形無影
,口說時無驗(yàn),亦無滋味
,看又不見
,耳聽之又無聲,愚人將謂無有
,上善用之
,終古不乏
,是謂不可既。



第三十一章
【原文】將欲歙之

,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
,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將欲奪之
,必固與之

【御注】是謂微明。柔勝剛

,弱勝強(qiáng),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
,不可以示人。

柔淺而機(jī)秘

,智者能之
。(絕注
。)


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無為

,而無不為。

【御注】道治天下

,專其志而守之
,所守在心
,所為居衷,無形無影
,乃道常存,即是無為無不為

【原文】侯王若能守

,萬物將自化。

【御注】大仁大德,常行而不改

,久則天下順從
,守常而行之。自化
,言民必從是也

【御注】化而欲作

,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
,亦將不欲

【御注】王道布宇內(nèi)

,民從而國風(fēng)淳
。久之民富
,人將奢侈,是以鎮(zhèn)之
。謂為王者
,身先儉之
,以使上行下效
,不致縱欲是也

【御注】不欲以靜

,天下將自正。

王者身行之

,餘者不待化而自化
,必然



卷下

第三十三章
【原文】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
,而有以為。上仁為之
,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
,而莫 之應(yīng),則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
,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
,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 不處其薄
,居其實(shí),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御注】

大德周給萬物不自矜,聽其自然

,所以有德
,即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謂德小而量薄
,張其自己之能
,反為無德,即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因 其措事已定,別無可為
,亦不尚巧
,即是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以其尚巧也
,即有以為,將為德壞也
。其上仁上義上禮與夫四失
,及處厚薄而居實(shí)華,此皆老 子言世道盛衰
,大道不立故也
。何謂之大道?昔三皇五帝大道焉
,如帝堯與舜
,舜與禹,官制不更
,禮樂有序
,明君賢臣,天下安和
,大道歟
?盛歟
?何謂衰?桀紂 非君
,以天下美身
,政務(wù)消而邪事長,正聲去而淫聲生
,是謂大道德行
,仁義禮樂廢,此數(shù)事當(dāng)三皇五帝在位
,天下淳樸無顯也
。此所以呼為大道。自桀紂靡其道
, 致成湯放
,武王伐,此臣乎義乎
?桀紂失唐虞之德
,而有如是,此盛耶衰耶
?然盛衰由此而見
,仁義忠信自此而顯,安得不謂之衰焉
?非世之善美也
,乃不美也,故 本經(jīng)前云絕仁棄義之說
,不欲見此而已
。但欲三皇五帝之仁義耳,豈老子之過歟


第三十四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
,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御注】昔之得一者

,即無極之初氣也。初氣者,大道理是也
。以此氣而成天地
,故天地得一以清寧。神乃乾坤之主宰
,至精之氣
,聚則為神,變則無形而有形
,是 謂得一以靈
。谷者,兩間人世也
,天地虛其中而為谷
,和氣盈於兩間,萬物生以其多之故
,是謂盈也
。萬物各得合應(yīng)之氣,至精者方萌
,謂之得一以生
。王臣乘此天 地之精英而不偽,大道行焉
,是謂天下貞。此云蓋謂教人務(wù)守大道不妄
,乃君乃臣
,乃士乃民,可為暢然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zé)o以寧將恐發(fā),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

若天失此之氣理

,將有裂壞。地失此
,將有震動墜陷
。神失此,將有不靈
。谷失此
,人世將無物。世間萬物失此,將不生而有滅
。王臣失此
,將無道而國亡。士君子失此
,將傾覆尊貴也

【原文】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故至譽(yù)無譽(yù)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御注】為仁人君子者

,務(wù)尚謙卑為吉,所以又云王稱孤寡不穀
,此三字俗呼
,皆微小無德之名,王臣乃稱之
,言其不自高也
。小人誇己,可乎
?所以俗云言吾惡者 是吾師
,言吾善者是吾賊。故下至譽(yù)無譽(yù)
,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此二說皆諂諛之稱
。君子當(dāng)守道而不改
,尤有稱之何?小人好之甚
,入惡地也


第三十五章
【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
,有生於無。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jìn)道若退
,夷道若纇,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質(zhì)真若渝
,大方無隅,大器至大師兄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御注】道行則被萬物

,物足用而道歸我

反也其動字,既歸又將動也

。王臣君子持身守道
,未嘗時刻有忘。寧者
,所以能成王臣君子者
,為此道之用如是。世間萬物既有生
,即有滅
,理道自然
,天地之綱紀(jì) 也
。所謂生於有,有生於無是也
。所以古聖人終世而行道
,日夕而持之,不敢有慢
。中等之人或行或不行
,或行者聞人稱之則又行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虿恍?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謂道隱功遲之故,是 云若存若亡。下等之人
,不但不行
,相與言道,早發(fā)笑焉
。又有不審而不答焉
。或有言不可行道者
,君子與小人論道
,小人若迷途者,與行道難甚
。若退與之平道
, 由梭行纇緯不抽。又云谷
、辱
、不足、偷
、渝
、無隅、至大師兄
、希聲
、無形數(shù)事,即前云善行無轍跡是也
。守謙亦然

【原文】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
,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 益
,益之而損。人之所教
,我亦教之
。強(qiáng)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
。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
,無為之 益,天下希及之

【御注】嗚呼

!老子聖哉!何明道之極也
。且云道隱無名
,誠然。道本先天地之氣
,人何見而不見
,如善貸且成,當(dāng)哉
!失道之理
,無所不益,萬物賴此而生
,豈不 借資與人物焉
?復(fù)云理道之幽微,又如是說
。道乃先天地之一氣
,以清升而為天,濁沉墜而為地
,是為一生二
。天地乃曰二儀,與先天地一氣並作是三
。二儀既立
, 四象昭昭,曰日月星辰是也
。因有風(fēng)雨霜露
,四時成序
,萬物生焉
。又負(fù)陰而抱陽,物盛而歸源
,屬陰
,歸源而復(fù)出
,是為抱陽。陽本剛
,以陰貫之
,則陰陽和。此 謂自一以生二
,自二以生三
,自三乃生萬物。以陰趨陽之道
,皆以卑以就能成也
。君子之習(xí)道如是乎。更逾以上古國王所稱孤寡不穀
,此三字人人以為不貞之字
,王 者乃取名之,是謂謙也
。又以盛衰以比損益
,云常道也。以三教字言
,前二教字言可教者
,後一教字云不得其死者,此是謂不教之徒有此
。老子云吾教父何
?父,道 理之本源
,度之耳
,非父親之父。言天下之至柔
,馳騁天下之至堅(jiān)
,無有入於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無有者何
?言道體至柔。至堅(jiān)無間者何
?金石之類
,惟陰 陽能透,知無為之有益
,為此是也
。謂其柔軟不著形跡耳。道也
,子教不言之教
,尤甚精
。不言者,道理不言而物化
,教歟言歟
?故所以無為之益。無為之益
,是不 作為而有益
。非不作為,大理無時而不運(yùn)
,言君子欲措安
,無時不務(wù)道,雖不言
,意已成矣
。發(fā)則中節(jié),如四序之交
,時至而應(yīng)物也
。此道非大人君子,雖多言不可 教
,故希及之


第三十六章
【原文】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渴枪噬鯋郾卮筚M(fèi)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御注】噫!深哉意奧

,愚人將以為老子不貴天爵乎
?非也。其戒禁貪婪之徒
,特以甚多二字
,承其上文,又以二知字收之
,再以長久示之
,吾故比云。且國之大 職,王之下冢宰之官極位
,若非天命,棄其此而愛王位
,可乎
?六卿非君命而讒居相位,可乎
?以次序校之
,諸職事皆然。言孰親孰多孰?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君子之親,日親於道
, 多多於道
。小人之病,病不務(wù)學(xué)道
,貪非理之名
,多藏貨物。其非理之名易奪
,貨藏多而必恃
,故厚亡。君子守有命之名
,藏合得之物
,是謂知足不辱,知止不危
, 可以長久
,云永不壞也。


第三十七章
【原文】大成若缺

,其用不敝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
,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御注】此云守道如守大器

,謂吾有大瓊盃,?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钟惺в袎?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是故不壞即不敝
。大盈言吾有諸物盛多,守之似乎少
,必不過用
,是謂其用不窮。其有直屈巧拙辯訥
, 皆謙憂是也
。此謙本有三,吾止以一直比之
,餘皆同焉
。謂吾心地本平生直實(shí),又常常檢點(diǎn)日行事務(wù)
,及所躁用處
,莫不又有非仁人君子乎,本經(jīng)如此而已
。謂君子 持身守道堅(jiān)如是
。躁本奮動之貌,內(nèi)帶蒸熱之勢
,因此可以強(qiáng)寒
,即躁勝寒。靜不動之貌
,靜中含涼之勢
,因此可以勝熱。此云無他
,大概喻君子守道行道
,當(dāng)審而 果決勿躁,而勿豫也
。清靜為天下正
,此言理道之守甚嚴(yán),謂君天下者既措安之後
,當(dāng)堅(jiān)守其定規(guī)
,勿妄為。妄為
,或改前人之理道是也
。改則亂,不改則天下平
, 是謂正


第三十八章
【原文】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車。天下無道

,戎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
,禍莫大於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

【御注】明君賢臣在位立綱陳紀(jì)

,夷來蠻貴貊賓
,天下無爭
,是謂有道。慣戰(zhàn)之馬駕車以載糞
,壯士化兵為農(nóng)器
,即卻走馬以糞車。若君不守道而行邪道
,雖牧放孳 生之馬
,不得生於孳生處所,必生於戰(zhàn)場敵國郊境
。即是戎馬生於郊
。此有之乎?有之
,何以見
?君好非仁之勇而尚強(qiáng),及非理慕他人之寶
,則戎馬生焉
。於斯之 時,罪之大禍之深
,安能釋也哉
?皆失守道不本仁也。因不足而致是
,人君若能知足
,則天下國家不乏用矣,何他求焉


第三十九章
【原文】不出戶

,知天下。不窺牖
,見天道
。其出彌遠(yuǎn),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至
,不見而名
,不為而成。

【御注】不出戶知天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45/2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道裔述之
,大道于此益明。則如有涵虛子者仙才也
。金書入夢
《道德真經(jīng)指歸》漢嚴(yán)遵著
道德真經(jīng)指歸 漢.嚴(yán)遵(字君平) 《老子指歸》序 君平說二經(jīng)目 莊子⑵曰:昔者老子之作也
,變化所由,道德為母
,効經(jīng)列首
,天地為象,上經(jīng)配天
,下經(jīng)配地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jīng)》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jīng) 道經(jīng)上 道者
,人之所共由
。德者,心之所自得
。道者
,一旦萬世而無弊。德者
《道德經(jīng)韓非子解》
德者
,內(nèi)也
。得者,外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吧系虏坏隆保云渖癫灰谕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神不淫于外
,則身全。身全之謂德
。德者
,得身也。凡德者
,以無為集
,以無欲成,以不思 安
,以不用固
。為之欲之,則德無舍
;德無舍
,則不全。用之思之
,則不固
;不固,則無功
;無功
,則生于
2023-04-21
《道德經(jīng)韓非子解》
《老子衍》清·王夫之。注解道德經(jīng)
老子衍 清.王夫之 自序 昔之注《老子》者
,代有殊宗,家傳異說
,逮王輔嗣
、何平叔合之于乾坤易簡,鳩摩羅什
、梁武帝濫之于事理因果
,則支補(bǔ)牽會,其誣久矣
;迄陸希聲
、蘇子由、董 思靖及近代焦竑
、李贄之流
,益引禪宗
,互為綴合,取
2023-04-21
《老子衍》清·王夫之<div   id=。注解道德經(jīng)
。" onerror="nofind(this)" >
《道德經(jīng)憨山注解》憨山和尚著
老子道德經(jīng)憨山注 憨山和尚著 (注:僅供參考,因未得道家真?zhèn)?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其中多有錯漏
,學(xué)者需明辨之!) 敘意 西域諸祖造論以破外道之執(zhí)
、須善自他宗
《道德經(jīng)明太祖注解》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jīng) 序 朕本寒微
,遭胡運(yùn)之天
,更值群雄之並起,不得自安於鄉(xiāng)里
,遂從軍而保命
,幾喪其身,而免於是乎
。受制不數(shù)年
,脫他人之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