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jīng)
序
朕本寒微,遭胡運(yùn)之天
,更值群雄之並起
,不得自安於鄉(xiāng)里
,遂從軍而保命,幾喪其身
,而免於是乎。受制不數(shù)年
,脫他人之所制,獲帥諸雄
,固守江左,十有三
年
,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
,統(tǒng)育黔黎。自即位以來
,罔知前代哲王之道
,宵晝遑遑
,慮穹蒼之切。鑒於是
,問道諸人
,人皆我見,未達(dá)先賢
。一日
,試覽群書
,檢
間有《道德經(jīng)》一冊
,因便但觀,見數(shù)章中盡皆明理
,其文淺而意奧,莫知可通
。罷觀之後旬日,又獲他卷
,注論不同。再尋較之
,所注者人各異見,因有如是
。朕
悉視之,用神盤桓其書久之
,以一己之見
,似乎頗識
,意欲試注
,以遺方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至钺崛诵Γ妒歉ス?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又久之,見本經(jīng)云: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而懼之
?當(dāng)是時
,天
下初定
,民頑吏弊,雖朝有十人而棄市
,暮有百人而仍為之,如此者豈不應(yīng)經(jīng)之所云
?朕乃罷極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減恐
。復(fù)以斯經(jīng)細(xì)睹其文之行用,若濃雲(yún)
靄群山之疊嶂
,外虛而內(nèi)實(shí),貌態(tài)彷彿
,其境又不然
。架空谷以秀奇峰
,使昔有嵬巒
,倏態(tài)成於幽壑。若不知其意
,如入混沌鴻濛之中
。方乃少知微旨
,則又若皓月
之沉澄淵
,鏡中之睹實(shí)象
,雖形體之如然,探親不可得而捫撫
。
況本經(jīng)云: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以此思之,豈不明鏡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慮,明鏡水月
,形體雖如,卻乃虛而不實(shí)
,非著象於他處
,安
有影耶?故仰天則水月象明
,棄鏡捫身,則知己象之不虛
,是謂物外求真,故能探其一二之旨微
。遂於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
,著筆強(qiáng)為之辯論
,未知後世果契高人
之志歟
?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jīng)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 ,臣民之極寶
,非金丹之術(shù)也。故悉朕之丹衷
,盡其智慮,意利後人
,是特注耳。是月甲辰書成
,因?yàn)橹颉?/span>
卷上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
【御注】上至天子,下及臣庶 ,若有志於行道者,當(dāng)行過常人所行之道
,即非常道
。道猶路也
,凡人律身行事,心無他欲
,執(zhí)此而行之
,心即路也
,路即心也,能執(zhí)而不改
,非常道也。道可道
,指此可道言者,蓋謂過人之大道
。道既成,名永矣
。即非常之名,可行焉
,可習(xí)焉。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 ,萬物之母
。
【御注】道之幽微,靜無名而動有益 ,即無極而太極是也。且如吾為天下君
,善政之機(jī)日存於心而未發(fā),孰知何名
?才施行則有賞罰焉。不但君心有賞罰
,賢人君子有志
,則皆能利濟(jì)萬物
,所以無名天地之始,即君子仁心畜之於衷
,發(fā)而濟(jì)萬物,則有名矣
,豈不萬物之母雲(yún)?
【原文】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御注】無欲觀其妙,謂道既行,而不求他譽(yù),以己誠察於真理,故雲(yún):常無欲,以觀其妙。又常有欲以觀其徼,非他欲也,乃欲善事之周備耳。慮恐不備,而又欲之,非聲色財利之所欲
。徼言邊際也。
【原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御注】為前文奇甚,故特又贊之。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御注】國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篤能行斯大道,勿於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則美矣,不過一時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盡而惡來
,善窮而不善至矣。若治天下者
,務(wù)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
,即古野老雲(yún):帝力於我何有哉
?
【原文】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御注】不過複前之文,故有比假之說。言既有即生無
,既難即生易,既有長即生短
,既有高而必生下
,既有音聲諧和內(nèi)音
,必高低者相挾
。
【原文】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御注】聖人篤其已成之大道,己不再他為,曰無為
。以不言之教,雲(yún)不欲使民暴稱揚(yáng)耳
。故下文萬物作而不辭,是生長萬物
,不言其能也。
【原文】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
,是以不去。
【御注】言聖人利濟(jì)萬物,不自矜也,長養(yǎng)萬物
,而不專自用也。功成而不居
,乃成而不自主也,令有所屬
。不去,是謂不棄也
。
第三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御注】草廬已注盡矣,吾再益之 。
老子之意深焉,夫尚賢之國病多
,貴難得之物,民患盜矣
。夫多病者
,比國有淳良之臣
,天下措安
,君尤尚賢
,人詐,賢可習(xí)
矣
。既能仿之,若他日親近
,則淳良之臣非禍則去之。故老子雲(yún):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大概使民不知賢貴
,不知貨財之難得,天下安
。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shí)其腹,弱其志,強(qiáng)其骨。
【御注】是以聖人常自清薄 ,不豐其身
,使民富乃實(shí)腹也,民富則國之大本固矣
。然更不恃民富而國壯,他生事焉
。是為實(shí)腹弱志強(qiáng)骨也
。
【原文】常使民無知無欲 。
【御注】使民無知無欲,即前文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 ,致民不見而不貪是也。
【原文】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
【御注】既知國之不尚,雖知可慕,亦不敢為是也。
【原文】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御注】諸事先有勤勞,而合理盡為之矣。既已措安,乃無為矣。
第四章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御注】道之理幽微而深長,用之而無盡,息之則無形。若或驟盡用之,尤為不當(dāng),是謂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且淵兮萬物之宗,言君子若履,則當(dāng)徐之。
【原文】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御注】吾己之英明,若快利而且尖,當(dāng)去其尖。如己之?dāng)_亂於心,當(dāng)去其擾亂之心,澄之以清靜。己之心若晃耀之明,則斂之,且同時畜英明於衷,朗然而存焉。其挫銳解紛和光同塵,蓋老子戒人,諸事勿過甚,故存德以施仁。
【原文】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御注】老子歎問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內(nèi)有象帝二字,或難著注,依草廬以言天象。天之主宰而帝
,但如此而雲(yún)
。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御注】此教人行事務(wù)用常道,不欲使暴惜物而暴棄物也。所謂芻狗
,乃古祈禱之時,以草為狗
,而用之畢則棄矣
。若人君治則治矣
,治後如芻狗
,可乎?若天地交
合以成四時
,成則成矣,既成之後
,再不調(diào)四時,可乎
?故天能成天地者以四時,常經(jīng)萬古
,不息無怠
,未嘗時刻不運(yùn)用也
,所以能長久。人君措天下
,若能體天之
常造,則治民非芻狗矣
。
【原文】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御注】聖人之心,無不虛而無不實(shí),無不惜而無不棄。所以惜者
,常常惜之。所以棄者
,常常棄之。是不棄而棄
,不惜而惜
,故民樂自然矣
。特以鑄冶風(fēng)匣比之
,
視之則虛而無物,動則其風(fēng)源源
,斂而視之,似乎無物也,未嘗不有也
。大概言風(fēng)機(jī),無時不有
,聖人治道之心
,亦無時不專,故以橐籥雲(yún)
。
【原文】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御注】人之浩氣乃神,神即氣也。人之軀中有心,心中有竅
,呼竅為穀
,以氣為神
,氣若常存
,即穀神不死,穀神不死
,遂得長生。此以君之身為天下國家萬姓,
以君之神氣為國王
,王有道不死,萬姓咸安
。又以身為天地
,其氣不妄
,為常存於中
,是謂天地根。若有所養(yǎng)
,則綿綿不絕,常存理用
,則不乏矣。
第六章
【原文】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久。
【御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
,但見風(fēng)雨霜露益於世人
,亙古至今不息
,未見天有自生者
,故設(shè)詞以訓(xùn)後人。
【原文】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御注】後其身者,儉素絕奢。身失者,勞心身而用治道也。有志於濟(jì)人利物。外其身者,以其不豐美其身,使不自安而身存,乃先苦而後樂也。非以其無私 ,所以為此而成其己道也
,非私者何
?
&nbnbsp; 第七章
【原文】上善至大師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御注】此老子導(dǎo)人行道 ,養(yǎng)性修德
,行仁利人濟(jì)物者如是
。蓋水之性無所不潤,無所不益
,故善人效之,卑而不昂
,用而有益,則道矣
。
【原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御注】人能訪有德之人,相為成全德行,以善人多處則居之,其心善行廣矣。若與善人論信行,則政事無有不治者,故善治。既知治道之明,凡百諸事,皆善能為造。及其動也,必合乎時宜。前心善淵者
,以其積善多而行無竭也,若淵泉之狀
。
【原文】夫惟不爭,故無尤。
【御注】謂能其事矣而已之,不可太過也。
第八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御注】此如人將碗水而行,若滿而行則溢,若中而行則得。且不溢而不費(fèi),所以盈而行,則費(fèi)且得少,故亦以揣而銳之以比言。不可保,雲(yún)物與志皆不可太甚。
【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御注】世之有富貴者,每每不能保者何?蓋為因富貴而放肆
,高傲矜誇不已
,致生他事
,有累身名,是自遺其咎
,莫之能保也
。故人以功成名遂身退以戒之。功謂功大也
,遂謂遂其志意已,身退謂當(dāng)謙
,而勿再尚之,非退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