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虛注釋《道德經(jīng)》
大道家園
2023-04-21 12:04:11
東來正義
——道家真?zhèn)?/span>丹道西派祖師李涵虛注釋《道德經(jīng)》
純陽先生序
老君《道德》,無為為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墩x》注箋,不作作也
。道祖?zhèn)髦?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道裔述之,大道于此益明
。則如有涵虛子者仙才也。金書入夢
,生于樹下人家
。世居卷山,代傳淳
厚。載錫之璋
,固其宜也
。幼而絕悟,長而玄修
。嘗讀《方壺外史》
,竊欲登真入化,與陸子左右吾側(cè)
。予聞而訪之
,托名吾山道士,攜潛虛相隨
,以觀其志氣
。僻
居在峨峰東崦,閑靜少言
,不樂榮利
,常以一琴適其志而已。予與相見后
,復(fù)相俱者有年
,時(shí)以重玄語之,言下輒悟
。乃奮其才力
,作《圓嶠外史》,蓋陸子之對峙
也。是故陸有《玄膚論》
,此即有《道竅談》
,陸有《就正篇》,此即有《循途說》
,是皆清真之文也。而其最妙者
,《道德經(jīng)》一注
,尤足為萬古明燈
,名之曰
《東來正義》,與陸子《南華副墨》相埒
。若二子者
,乃可謂善談老
、莊者也
。夫注此經(jīng)者,有五惡
,有三美。五惡者:偏于言治世
,一也。偏于言治身
,二也。或
知道包身世
,而語無印合
,終入旁歧,三也。不識至道功修
,先要民安國富
,乃克無為
,若下筆即談清靜
,必至流于空寂,四也。不識至道德力
,總要?dú)w根復(fù)命
,乃
算有為
,若下筆即談圣神
,必致同于贊偈,五也
。三美者何
?道合內(nèi)外
,注分正副,越顯經(jīng)義含宏,此一美也
。門筍接脈
,找補(bǔ)照應(yīng),務(wù)使經(jīng)義貫通
,此二美也
。胸
有真參,口無禪障
,能令經(jīng)義宣昭,此三美也
。吾嘗慨《道德》之旨不明于天下,欲飛筆而注解之
,至于今猶歉然也
。茲見涵虛所述
,有三美而無五惡,使其早出千
年
,則諸家可以不注,道人亦不必再饒舌也
。爰樂舉而評點(diǎn)之
,藏之名山
,傳之志士
。所以評點(diǎn)者
,亦以借此注之真義
,補(bǔ)吾之未注,而示于評點(diǎn)間也
。
題《東來正義》詩
回翁首序定評論 ,自序尤開入德門。又見關(guān)中來紫氣
,直看李下毓玄孫
。欲教后世人同度,能使先天道益尊
。多少注家無此本
,寶函長護(hù)鎮(zhèn)昆侖。
——玉樞右相 ,太清洞玄校理修行功過
、兼選仙事,遼東玄玄道人
、侍友張全一拜題于青阜
。
一注能將道奧開,重看紫氣自東來 。彈琴度笛真名士
,說法談經(jīng)大辯才。我住方壺玩滄海
,君登圓嶠壓蓬萊
。今朝共坐江亭上,口誦《南華》自笑呆
。
——三清總校真函 、兼洞天秘藏事、文明普度先生
、東派祖師
、同仙史館、愚弟陸西星拜題
。
身在云山道在躬,淵然神炁最沉雄
。著書青島嚴(yán)馳外,止炎丹田靜守中
。人竟稱為大院長
,我偏戲喚長城公。藩籬《道德》憑箋注
,契悟諸經(jīng)語總同
。
——天仙白瓊琯拜書。
《道德經(jīng)》注釋(《東來正義》)
圓嶠山紫霞洞主人涵虛生薰沐敬注
奉道弟子朱道生、李道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谠狸枠?
第一章
道可道,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暗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名可名,非?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
道也者,內(nèi)以治身,外以治世,日用常行之道也。道之費(fèi)隱不可道,道之發(fā)見則可道。統(tǒng)發(fā)見于費(fèi)隱之中,至廣至微,故道為非常之道也。名在無極不可名,名在太極則可名。生太極于無極之內(nèi),能靜能動,故名為非常之名也 。
集補(bǔ):人所共由則曰道?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傻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可述也。非常之道 ,斯為大道也
。欲著其狀則曰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擅?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可擬也。非常之名,斯無定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即無極也。有名:即太極也。無變?yōu)橛?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真無定名也。無極渾然之初
,無兆
,無形,本無聲臭之可擬
,道所以在天地之始也
。太極判然之后,有生
、有
育
,即有造化之可征,道所以為萬物之母也
。萬物者:統(tǒng)天地而言之
。先天地而有此道,則生天
、生地
、生人、生物
,不啻一大父母也
。言母而父在其中矣。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同竅?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队罉反蟮洹窡o故字,一本無常字)
妙即無名之物,故凝,常靜以觀之
。徼,即有名之物
,故運(yùn)
,常應(yīng)以觀之
。無欲、有欲
,常靜
、常應(yīng)也。以無欲觀無名
,以有欲觀有名
。丹家以玄關(guān)為有無妙竅者,蓋本于此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即妙竅也。有生于無,故同出,無轉(zhuǎn)為有,故異名,然雖異而仍同也。有無妙竅,皆一玄也。于無欲以觀其妙,已得一玄。于有欲以觀其竅,又得一玄。二玄總歸一玄。玄兼賅眾妙,眾妙之門,統(tǒng)乎此矣。
第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養(yǎng)身章,一作美善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喻上
,傾喻反復(fù)也),聲音相和
,前后相隨(節(jié)內(nèi)形字
,各本皆作形,王弼注本作較)
。
已,止也,《廣韻》去也
。夫美與惡
,最屬相懸。知美之為美
,斯其惡之必止矣
。善、不善
,極為相遠(yuǎn)
。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之必去矣
。吾人先天之真
,皆美善
耳。至染于后天之人欲
,乃有此惡與不善者焉
。然不可不去其人欲,而求其天真也
。惟先以虛靈為體
,變動為用,以故有生無
,無生有
;先難后易;長形短
,短形
長
;上下反復(fù);同類相求
,如同聲之相應(yīng)
;子馳于后。旋復(fù)午降于前也
。此治身之道也
。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一作離),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
,是以不去。
是承上文治身之事言之。圣人治身之事
,無為之事也。治身之教
,不言之教也
。處以求其志,行有得于心
。萬物群起而望之
,以待圣人平治,而圣人不辭也
。豈
惟不辭
?且有生民之功,圣人不以為有
。有為政之功
,圣人不以自恃。大功克成
,即行休息
,如
黃帝之訪道崆峒,虞帝之倦勤陟位
。后世英雄俊杰功成勇退
,皆弗居
也。弗居者
,弗戀也
。夫惟弗戀其功,是以復(fù)求其治身之道
。守身不去
,而成至人也。治身可以治世
,成己可以成物者如此
。誰謂
老子之道,悉尚寂滅也哉
?
第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安民章 ,彭本作無為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
,實(shí)其腹
,弱其志,強(qiáng)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
,則無不治
。
上章末節(jié)既言圣人治世,功成弗居,反求治身之道
。然即以圣人之治世言之,其為治道也
,不以賢能之心與民相尚
,則名心已淡而民不爭矣。不以貨財(cái)之心與民
相貴
,則利心已絕而民不盜矣
。不見可欲而欲之,則欲心已除
。民心以如是而不亂
,圣人之心亦以如是而不亂也。治世之善
,皆緣治身之善也
。是以圣人之治身,雖
無為而無不治焉
。名利欲皆無
,惟守中以虛其心。名利欲皆凈
,惟養(yǎng)氣以實(shí)其腹
。而且志氣和柔,以弱為用
;骨理堅(jiān)剛
,以強(qiáng)為體。使其身恬然淡然,與世人相安于
無事
。故其民亦無知無欲
,而抱其渾渾噩噩之真,使天下之智者不能為
,亦不敢為也
。圣人無為之治如此。
第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無源章)
道沖 ,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
,解其紛,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其若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圣人無為之道總在虛而用之耳。沖:虛也。道以虛為用,其量包天下、國家,而不見其盈,淵淵乎若萬物之統(tǒng)宗。挫世銳而不損,解世紛而不勞,以其虛消銳紛
也。和世光而不掩,同世塵而不污,以其虛忘光塵也。只覺其沖然之體,常凝湛然之性,若有存而實(shí)無所存,問誰子而知誰子也,其名象在天帝之先乎?蓋所謂無始
之始,太初之初,先天之天也。
第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虛用章,彭本作守中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zé)o心于為仁,以適萬物之需用。而萬物各為其所需,自為其所用。不仁實(shí)仁之至也,若待仁以生育之,將物物要天地施惠而生育乃通,此必難周之勢也。惟不與獸生其芻,而獸自食芻。不與人飼其狗,而人自飼狗。則仁量愈廣大焉。言芻狗,而果、菜、雞、豚之類可推矣。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圣人與天地合德,亦使百姓之各為其生育、自為其生育而已,所謂無為而成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天地圣人,不與萬物百姓造食用,而萬物百姓自得其食用者,以虛中之體,普涵育之量也。天與地分為兩間,兩間之中,則空空洞洞,猶橐之無底、龠之相通。
一氣往來,無為自然,是故虛而能涵,不窮屈于萬物。其中能容
,動而默運(yùn),益推出其全量
,其中無盡
。天地不言也,圣人亦不言也
。若使多言
,將言有數(shù),而數(shù)即
可以窮之
,故不如守中而已
。
第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成象章,彭本作谷神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圣人守中以治身,以中之能養(yǎng)谷神也
。谷神者,元性也
。谷以喻虛
,神以喻靈。性體虛靈則不昧
。不昧者
,即不死也。夫谷神也
,而復(fù)謂為玄牝
,何也?蓋以
玄
,天也
。牝
,地也。天地合而玄牝成
,其間空空洞洞
。儒家號隱微,此中有不睹不聞之境
。釋家名那個(gè)
,此中有無善無惡之真。圣人治身
,即借空洞之玄牝以養(yǎng)虛
靈之谷神
,故以谷神之名名玄牝,此因用取名之義也
。一玄一牝
,一乾一坤?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釉唬呵て洹兑住分T耶
?《參同》云:“乾坤者,《易》之門戶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彼^兩孔穴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