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涉及方法,值得用心思考 所以像這些都是我們在學老子《道德經》的時候 第一 第二,要“以經解經”,就《老子》本身的內容來看,設法了解每一個重要的觀念。 第三,要配合個人生活經驗來做對照及驗證。 (一)借重西方的詮釋學方法 我們先看第一點。西方哲學發(fā)展到當代,特別就閱讀經典及了解文本提出了詮釋學的方法。學會這個方法,對于我們將來閱讀古代經典,或任何一本重要的書籍,都會有所幫助。所謂的“詮釋學方法”怎么操作呢?就是當你讀到一段原文的時候,要從四個層次去思考,才能夠準確掌握它的意思 第一個層次要問:這句話究竟在說什么 第二個層次要問:這句話想要說什么 第三個層次要問:這句話能夠說什么 第四個層次要問:這句話應該是在說什么?這就是經過前面三步了,先了解它原文究竟說什么,再去認識它想要說什么,以及要看看歷代的注解,就是它能夠說什么,最后是我們現(xiàn)在正在學習的人必須判斷:這句話應該是在說什么?所以,這四個詞連起來看就是一句話:究竟說什么、想要說什么、能夠說什么、應該說什么。 這四個是非常完整的一個步驟。當然我們不可能每一句話都把四個步驟分開來仔細研究,只是我要強調的是,我們今天在讀《老子》的時候,當我提出某種解釋,我是經過前面四個步驟,我才能做判斷的。結果我們今天在念老子《道德經》這本書, 首先出現(xiàn)的問題居然是在第一個層次,就是它原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上次提過,我們參考的版本是魏朝王弼注解本,一般都認為這個版本值得肯定,所以我們先簡單介紹王弼這位學者的背景。王弼的年代是公元后226年到249年,他只活了短短23年,但是他注解過兩本書,是中國念書人不能忽略的。第一本是注解《易經》,第二本就是注解老子《道德經》。他的注解是把道理講得完整、透徹 第二步就是要分辨“它想要說什么”。譬如,在《老子》的書里面非常重視一個詞,叫做“圣人”。但是“圣人”這個詞,跟儒家所謂的“圣王”或是“德行完美的圣人”不一樣。老子筆下的“圣人”是要化解整個時代危機的,所以它的意思是指“悟道的統(tǒng)治者”。一方面,圣人有“統(tǒng)治者”的身份,所以才能以他的言行表現(xiàn)直接影響全體百姓。更重要的是,他是“悟道的”,他悟道之后才能夠有這么特別的表現(xiàn)。所以“圣人”這個概念和他的作為構成《老子》全書將近有一半的篇幅,都談到了有關圣人如何修煉及如何治理的。那么接著就要問:悟道的“道”是什么?老子為什么要提出“道”呢?這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他是要化解當時非常嚴重的存在上的虛無主義,要把道拿出來作為一切存在的來源與根據(jù)。 至于第三步“它能夠說什么” 所以重要的是第四步“它應該說什么” (二)以經解經 舉個例子來說:老子有一句很有代表性的話叫做“道法自然” 譬如說,《老子》書里面“自然”這個詞出現(xiàn)五次,你整個研究一次就知道,它的意思確實是指“自己保持自己的樣子”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58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ㄆ湟唬? onerror="nofind(this)" >
。"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