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我們介紹了老子關于現(xiàn)實和理想的幾個重要命題的內(nèi)涵 第一啟示:“信言” 1、信言不美 2、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辯者,頭腦和口舌之能也。人能夠關注的重心往往只有一個,因為一個重心,別的就會被屏蔽,這是大腦皮層神經(jīng)細胞活動的生理規(guī)律。那些將自己的神經(jīng)興奮集中在思辨和口頭辯論方面的人,往往就會忽視行動和結(jié)果的達成。圣人說輕諾必寡信,說的是那些自己將精力集中在承諾別人方面的人,往往會忽略了踐行自己的承諾,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失信于人。由此可見,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辯。因為結(jié)果和事實自身就會說話,就是證明自己愿望和動機的最好的證據(jù)。在人的日常生活中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只有通過修行來改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建立辯與不辨這兩個不同方面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圣人們之所以強調(diào)“不辨”,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現(xiàn)實中就任何話題都與別人辯論的人實在太多,以至于成了一種人們不易察覺的習性。所以圣人用“不辨”這副心靈藥方對治人們的這種疾病。二是把那種沒有多少益處的辯論所花費的精力省下來,投入到行動和結(jié)果上 想想看 如果在生活中 從修行悟道的角度來說,那些停留在口頭辯論而忽視行動的人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3 實際上,這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關于自己的 當然 第二啟示:圣人們發(fā)現(xiàn)了世間的兩個相互關聯(lián)的重要秘密:一是自我傷害 換句話說,如果你是想利用別人為自己的人,很不幸的是你也會撞到這樣的人,于是就變成了相互利用,互相算計,關鍵是彼此傷害,無情無義,甚至翻臉,從而在人品和利益兩個方面出現(xiàn)“雙重損失”的局面。 反之,在一個立體維度空間里進行布局和相互鏈接的人 由此可見 因為本章內(nèi)容十分豐富,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68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ㄆ湟唬? onerror="nofind(this)" >
,無之以為用”說明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