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后半段就把“道”提出來了。他說:積極求道的人,與道同行。然后有兩個選擇,這是有關(guān)確立大的目標(biāo)。后面再看,我要選擇哪兩個?第一種是修德的人 換句話說 最后這一句,它又說:認(rèn)同有德的人 在古代的社會,人的生活與觀念相對都比較單純 所以這一段話就有很清楚的一種分辨了,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選擇所造成的。重要的是:可能我們沒有分辨本末與輕重。作為“本”的、作為“重”的,當(dāng)然是我的本性;輕的、相對的一面,是我在人間刻意追求相對的價值所造成的后果。 在這里我們再把它重要的觀念復(fù)習(xí)一下。首先,“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德”是萬物從道所獲得的自己的本性 這一章跟圣人的修煉也有些關(guān)系。一個人要修煉成為圣人,就看他怎么選擇了。他可以拼命說話,彰顯自己的聰明才智,彰顯自己比別人更高明的想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所以我們講順其自然的時候,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作為,好像我什么都不做,就順其自然。事實(shí)上,很多時候你什么都不做,可能只是偷懶的借口而已。順其自然一定需要智慧。一方面,看出來萬物自己本來的樣子;另一方面,對于人的生命要從長遠(yuǎn)的、開闊的角度來看,就不會執(zhí)著于在一時一地,非要怎么樣表達(dá)自己的想法不可 在這一集里面我們看到《老子·第23章》,前面四個字就很重要,叫做“希言,自然”。少說話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樣子。當(dāng)然我們前面舉例說,王陽明五歲還不能說話,后來著書立說成為大哲學(xué)家,這情況跟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當(dāng)然不一樣了。 最后可以思考一下,老子說,少說話就合乎自己如此的樣子,這對我們當(dāng)然是很大的挑戰(zhàn)。也有些人看到這一句話就深受啟發(fā),甚至把自己名字改成“希言”,都有的。但是不要忘記,少說話并不是不說話,而是你說的話是不是在適當(dāng)?shù)臅r間,適當(dāng)?shù)牡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59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總結(jié):
【課后思考】
?" onerror="nofind(this)" >
,無之以為用”說明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