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的主題是要比較老子與韓非子的思想。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與老子怎么會連在一起呢?最主要原因是司馬遷在《史記》里面寫到《老子韓非列傳》,把老子、韓非子連在一起。當然在司馬遷的原文里面,中間加上了兩位,一位是莊子 當然 但是我們如果把一個思想系統(tǒng)當作道 第一點,首先要說明 第二點 第三點,韓非子把“道”與“法”如何又連在一起了 (一)為什么要對照老子與韓非子 我們先說第一點 第一點 第二點,在于人性方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印⒚献訉θ诵缘目捶ㄊ穷愃频?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就是你只要愿意的話 韓非子從荀子這邊學到儒家的思想 而另一方面,韓非子還學習了老子的思想,因為一個完整的思想系統(tǒng)總需要找到一個后面的根據(jù),他就把老子思想搬過來了。搬過來之后,有兩點他加以改造。 第一點,老子談到道與德,道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它本身具有超越性與內存性 第二點,韓非子與老子最不同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就在于說“圣人”這個觀念。老子筆下的圣人是虛擬的、理想的、悟道的統(tǒng)治者。而在韓非子筆下,他就把“圣人”轉成他眼前的國君。誰有國君的身份地位,誰就是圣人,他就是最高的標準。 所以講到韓非子的時候,司馬遷都說,他到最后把超越性統(tǒng)統(tǒng)忽略了,也就沒有什么包容性了。然后只注意到內存性的話,就把它落實為道理與道法,成為法律。最后變成法家的重要代表,流于嚴刑峻法 (二)韓非子把“道”與“理”連在一起 接著看到第二點,老子講“道”與“德”,韓非子就講“道”與“理”。我們今天反而用這個詞用得多,我們說這個人講話很有道理,就是這兩個字。那么韓非子怎么說呢?他說,道是“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韓非子·解老》)。意思就是:萬物是這個樣子,那是道的安排;萬理之所稽也,萬物都各有它的道理,各有它的理。 那理是如何去考核的?就是它的法則是怎么回事呢?那也是來自于道。他特別強調什么叫理,他說“理”就是“成物之文也”。任何東西的存在 所以一方面萬物從道而來 換句話說 這一來的話 他在這一方面做一個簡單的結論,理是什么呢 我們到這邊就知道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ahuadaodejing/64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