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漸法之金丹大道 >> 丹道奠基作品

      參同契注解之《參同直指》

      大道家園 2019-12-15 22:47:00

      參同直指


      張紫陽真人讀參同契文


      大丹妙用法乾坤
      ,乾坤運兮五行分;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存
      。一自虛無質兆
      ,兩儀因一開根
      ,四象不離二體
      ,八卦互為子孫
      。萬象生乎變 動
      ,吉兇悔吝茲分
      。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
      。顧易道妙盡乾坤之理
      ,遂托象于斯文。否泰交
      ,則陰陽或升或降
      ;屯蒙作
      ,則動靜在朝在昏?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搽x為男女水火
      , 震兌乃龍虎魄魂。守中則黃裳元吉
      ,遇亢則無位無尊
      。既未慎萬物之終始,復姤昭二氣之歸奔
      。月虧盈
      ,應精神之衰旺;日出沒
      ,合榮衛(wèi)之寒溫
      。本立言以明象,既 得象以忘言
      。猶設象以指意
      ,悟真意則象捐。達者惟簡惟易
      ,迷者愈惑愈繁
      。故之修真之士,讀《參同契》者不在乎泥象執(zhí)文


      參同契直指序


      七返九還
      ,金液大還丹之道,為天地所秘
      ,為鬼神所忌
      。歷圣口口相傳,不記文字
      。所以學道者如牛毛
      ,明道者如麟角;加之旁門三千六百
      , 曲徑七十二家
      ,以邪混正,以假亂真
      。雖有一二志士
      ,玉石不分,至大師兄負天涯之姿
      ,高明之見者
      ,其不為邪道所惑也,有幾人哉!東漢魏伯陽真人
      ,得長生陰真人之 傳
      ,會悟圓通,了卻大事
      。垂憫后生好道之流
      ,準《易》道而作《參同契》,分上中下三篇
      。首敘御政之道
      ,中敘養(yǎng)性之理,末敘伏食之方
      。羅列之條
      ,貫通一理, 別開門戶
      ,多設寓寓
      ,接引方來;以有象比無象
      ,以有形示無形
      。其中藥物火候,無一不備
      。書成之后
      ,請諸方州里事景休徐公,遂箋注三篇
      ,發(fā)明《契》中奧妙。 魏真人又傳同郡淳于叔通
      ;淳于氏又作《三相類》上下二篇
      ,補塞《參同契》之遺說,于是金丹之理
      ,盡出而無余蘊矣
      。如三翁者,皆統(tǒng)回參證?《心印》成書
      ,非 他一切模仿猜疑可比
      ,此又《參同契》中之參同。后世萬卷丹經(jīng)
      ,皆本于此
      。所以人皆稱為萬古丹經(jīng)之主。朱子作考異注解《參同》
      ;程子象山
      ,亦嘗贊美,可知此 書為儒道之所共賞者也。窮盡此書
      ,流世已久
      ,次序紊亂,注疏家各出己見
      ;或以前者為后
      ,后者為前;或以經(jīng)文與注語相混
      ,或將序文與正文夾雜
      。不但文意不 貫,次序大錯
      ,且并不分何者是經(jīng)
      ,何者是注,何者屬于魏
      ,何者屬于徐
      ,何者屬于淳于,竟似魏真人一人之書
      。更有無知之輩
      ,或流而為采戰(zhàn),或誤而為燒煉
      ,毀 謗圣道
      ,埋沒真宗,大失三翁度世之婆心
      ,其罪當可言乎
      ?乾隆壬寅歲,偶得無名氏翁真人注
      、上陽子陳真人注
      。其經(jīng)注各分一類,節(jié)序前后相貫
      ,經(jīng)自經(jīng)
      ,注自 注,補塞自補塞
      ,文自文
      ,序自序,朱藍分判
      ,皂白顯然
      ,千百年真經(jīng)之冤屈,至此方伸
      。二注
      ,陳較于翁尤為整齊,因取陳本為據(jù),其正文次序
      ,似有不貫者
      ,略 為更移,分節(jié)注釋
      ,其中一切比象喻言
      ,盡皆破為粉碎。與大眾細看直指
      ,何者是爐鼎
      ,何者是藥物,何者是陰陽
      ,何者是五行
      ,何者是先天,何者是后天
      ,何者是 火候
      ,何者是烹煉,何者是內外
      ,何者是始終
      ,樸實盡露,肯綮盡現(xiàn)
      。書成之后
      ,名日《參同直指》。倘有同志者見而閱之
      ,則知《參同》之道
      ,乃歷圣口口相傳之 秘。而悟元之注
      ,無非野狐葛藤之語
      。正文節(jié)序,或有不貫之處
      ,尤賴后之高明者改正矣。
      時 大清嘉慶四年歲在已末春王正月元旦日棲云山
      素樸散人悟元子劉一明自序于自在窩中

      《參同契》經(jīng)文直指上篇
      東漢魏伯陽真人著
      棲云山悟元子劉一明解
      上篇敘以御政


      乾坤剛柔
      ,配合相包
      。陽秉陰受,雌雄相須
      。須以造化
      ,精氣乃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搽x冠首
      ,光映垂敷。玄冥難測,不可畫圖
      。圣人揆度
      ,參序元基。四者混沌
      ,徑入虛無
      。六十卦周,張布為輿
      。龍馬就駕
      ,明君御時。和則隨從
      ,路平不邪
      。邪道險阻,傾危國家

      大道無聲無臭
      ,非色非空,有何可言
      ?然無聲無臭中而藏陰陽
      ,非色非空里而含造化。果若無言
      ,陰陽消息何以知
      ?造化機密何由曉?故古人云:“道本無言
      ,言以 顯道
      。”天不私道
      ,龍馬負圖出河
      ,泄露天機。伏羲氏則之而畫先天八卦
      ,又重而為六十四卦
      。降之文王,又變出后天八卦
      ,衍而為后天六十四卦
      ,分而為三百八十 四爻。而又系之以辭
      ,明吉兇之理
      ,宣圣十翼,闡義文之義
      。于是先天后天之理
      ,詳明且備
      ,天地造化之道昭昭矣。故《易》之一書
      ,為中國希賢希圣之理窟
      修道 立德之根本。儒門之所遵者此書
      ,道門之所則者此書
      黃帝《陰符》,老子《道德》
      ,其理其義
      ,皆與《易》理暗合。然諸圣奧語妙義
      ,后世罕能測其端倪
      ,難以窺 其畔岸。即有一二良材志士
      ,總得一言半語
      ,亦無下手處。伯陽仙翁
      ,老婆心多
      ,推諸圣度世之心,準《易》道而發(fā)《明符》
      、《道德》之秘
      ,千百比喻,曲盡其 說
      ,蓋欲人人成道
      ,個個了真。后來丹經(jīng)子書
      ,皆本《參同》而作
      。是以《參同》為萬古丹經(jīng)王。丹經(jīng)之名
      ,實本于此
      ,金丹之名,亦始于此
      。夫人秉天地陰陽五行 之氣而生身
      ,身中即有此陰陽五行之氣、陰陽五行之德
      。氣屬命,德屬性
      。是性命乃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成
      。修性命之學
      ,離天地陽陽五行之道,再無別術矣
      。 《易》即天地陰陽五行之道
      ,能明《易》道,而圣道可知
      。故《易》道以乾坤為首而敘卦
      。《參同》亦以乾坤為首而敘道
      ,是《參同》之理
      ,本于《易》理也。 《易》以乾坤為首者
      ,乾者健也
      ,取象為天,天陽而至剛
      ,剛主健
      ,故曰乾剛;坤者順也
      ,取象為地
      。地陰而至柔,柔主順
      ,故曰坤柔
      。乾坤定位,剛柔相包
      ,乾陽 之氣稟
      ,與坤陰之氣承受,一雌一雄
      ,相資而行造化
      ,則陽之精、陰之氣得以舒暢而生萬物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住芬钥搽x而為中者,坎外陰而內陽
      ,象月
      ;離外陽而內陰,象 日
      。日月者
      ,天地之精魂,代天地而行造化
      ,乃氣運之冠首
      。日照月臨
      ,光映垂敷,四時行而萬物生長收藏
      ,皆自然而然
      。天地剛柔之所以能舒精氣,日月來往之所 以能垂光耀
      ,還有個無形無象物事在內運動
      。其理至神至妙,難以測識
      ,不可畫圖
      ,故圣人揆度陰陽消息,參序其元本根基
      ,以示其奧
      。四者混沌,徑入虛無者
      , 《易》以乾坤為體
      ,坎離為用。四者混沌
      ,而歸于虛無一氣
      ,一氣流行,陰而陽
      ,陽而陰
      ,陰陽交錯,始于屯蒙
      ,終于既未
      。余六十卦陰陽迭運,張布而為輿
      。龍馬 就駕
      ,運轂正軸,以行造化
      ,此《易》之大略也
      。首出庶物之圣,乘六龍以御天
      。動靜隨時
      ,一與《易》準,不敢稍有差錯
      。蓋 《易》以陰陽和平為本
      。御政者,觀天道
      ,執(zhí)天行
      ,是謂能和
      ,和則萬民隨從,王道坦坦
      ,路平不邪矣;御政者
      ,違天道
      ,失天行,是謂不和
      ,不和則上下不應
      ,邪 道險阻,傾危國家矣
      。比之修道者
      ,以剛健柔順為體,以剛柔中正為用
      。剛柔合一
      ,如乾坤之匹配;剛柔中正
      ,如坎離之光垂
      。剛柔相當,健順混成
      ,精氣充足
      ,心 君虛靈,揮然天理
      ,心正心身可修矣
      。蓋治身治國一理也,心正君正一道也
      。未有君不正
      ,而能御時;未有心不正
      ,而能全道
      。仙翁首以《易》理御政,提出為綱 領
      。特以性命之道
      ,一《易》道。修身之事如御政
      。不明《易》道者
      ,不能修性命;不明御政者
      ,不能修身心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兑住返烙砸躁庩栂嗪蜑楸?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修持性命
      ,含陰 陽相和之道,其外再無二法矣
      。此節(jié)重在一和字
      ,和則路平不邪,不和則拃道險膽
      ,學者可不先知其和乎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
      ,則千里之外應之
      。謂萬乘之主,處九重之位
      ,發(fā)號出令
      ,順陰陽節(jié)。藏器俟時
      ,勿違卦月
      。屯以子申,蒙用寅戍
      。余六十卦
      ,各自有日。聊 陳兩象
      ,未能究悉
      。立義設刑,當仁施德
      ,逆之者兇
      ,順之者吉。按時法(疑為“發(fā)”)令
      ,至誠專密
      。謹候日辰,審查消息
      。纖芥不正
      ,悔吝為賊。二至改度
      ,乖 錯委曲
      。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縱橫
      ,不應漏刻
      。水旱相伐,風雨不節(jié)
      ,蝗蟲涌沸
      ,群異旁出。天見其怪
      ,山崩地裂
      。孝子用心,感動皇極
      。近出己口,遠流殊 域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蛞哉械湥蛞灾赂?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或興太平
      ,或造兵革。四者之來
      ,由乎胸臆
      。動靜有常,奉其繩墨
      。四時順宜
      ,與炁相得。剛柔斷矣
      ,不相涉入
      。五行守界,不妄盈縮

      上節(jié)言陰陽相和
      ,而后可以有為矣。但有陰陽
      ,必有生殺
      ,生殺分明,陰陽相須
      。以之治國
      ,則國可以治,以之修身
      ,則身可以修
      。蓋修真之道,所以法天效地,一 言一行
      ,必須謹密
      ,暗合天地造化,方能與天地合德
      ,奪天地之氣數(shù)為我有
      。《系辭》傳曰:“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
      ,則千里之外應之?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狈蛐揶o立其誠
      ,所以進 德也。因其進德
      ,所以言必誠
      。室者,人所不知
      ,而己所獨知之地
      。居其室,而能慎其獨
      ,則靜觀密察
      ,言不妄出,一出其言
      ,言必盡善
      。言善則有信,有信則行無 不當
      ,可以動天地
      ,感人物,故千里之外應之
      。御政之主
      ,觀天道,執(zhí)天行
      ,發(fā)號出令
      ,必顧陰陽之節(jié),而不敢有違于天行者
      ,蓋以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fā),榮 辱之主也
      。修道者
      ,用剛用柔
      ,仿御政者,發(fā)號出令
      。順陰陽節(jié)
      ,未有心不正而身不修,性不盡而命不立者也
      。何為發(fā)號出令
      ,順陰陽節(jié)?陽節(jié)所以生發(fā)萬物
      ,陰節(jié) 所以收斂萬物
      。修道有進退之法,當陽而用陽
      ,當陰而用陰
      。用陽者進也,用陰者退也
      。進退各有其節(jié)
      ,是謂天人合發(fā),順陰陽而號令也
      。藏器俟時,勿違卦月者
      , 一年十二月
      ,上(“上”原文為“下”)六月屬陽。下六月屬陰
      。自子至巳
      ,復、臨
      、泰
      、大壯、夬
      、乾
      ,六陽卦統(tǒng)之;自午至亥
      ,姤
      、遁、否
      、觀
      、剝、坤
      ,六陰 卦統(tǒng)之
      。陰陽卦氣,各行其時。十二月行六十卦
      ,共三百六十日
      ;一日行一爻,共行三百六十爻
      ;一月三十日
      ,行五卦共三十爻。自冬至后行起
      ,始于屯蒙
      ,終于既 未。如屯蒙二卦
      ;屯乃坎震合卦( )
      ,坎為水,震為雷
      ,雷在水中
      ,陽動于陰中也。屯以子申者
      ,坎在子
      ,為水
      。水生于申
      ,旺于子,陽氣至子而升
      ,陽用事也
      。蒙乃艮坎合卦( )
      ,艮為山,坎為水
      ,水在山下
      ,陽氣止于陰中也。蒙用寅戌者
      ,艮在寅藏火
      ,火生于寅,庫于戌
      ;陽氣至戌而藏
      ,陰用事也。屯主生陽
      ,蒙主養(yǎng)陽
      。修丹之道,藏 器于身
      ,待時而用
      。當進陽而陰中返陽以進火
      ,如屯陽動陰中也;當陽足而陽中運陰以退火
      ,如蒙陽止陰中也
      。余六十卦,各自有日者
      ,-月五卦
      ,三百六十日,行 六十卦
      。即上節(jié)六十卦周張布為輿也
      。聊陳兩象,未能究悉者
      ,舉此屯蒙兩卦
      ,反正之象。其余五十八卦
      ,一反一正
      ,各行卦氣,可以類推而知
      ,不必究悉矣
      。六十 四卦,只言六十卦者
      ,蓋造化之道
      ,以乾坤為體,以坎離為用
      ,六十卦皆乾坤坎離四卦,一陰一陽變化而生出者也
      。修道者
      ,若知此中消息,則明損益
      ,知昏曉
      。以 乾坤為體,以坎離為用
      ,一動一靜
      ,而六十卦自然而然,不執(zhí)卦象
      ,自合卦象也
      。立義設刑,當仁施德者
      ,義剛主刑
      ,仁柔主德
      。當剛而剛,以義施刑
      ;當柔而柔
      , 以仁施德。設刑以去客氣
      ,施德以養(yǎng)王氣
      。義以成仁,仁以濟義
      ,仁義并行
      ,刑德兩用,大丹始成
      。違此者
      ,則陰陽乖戾而兇;順此者
      ,則陰陽調和而吉
      。故必按節(jié) 侯,發(fā)令施為
      ,神明默運
      ,志誠專密,防危慮險
      ,謹侯陽生陰生之日辰
      。審察消息而運用之,不敢稍有懈怠也
      。誠之一字
      ,為修道者成始成終之物。纖芥不正
      ,便為 不誠
      。不誠則悔吝為賊,陰陽不時
      ,二至改度
      ,陰陽不和,二分縱橫
      ,有等等兇象發(fā)現(xiàn)
      。縱大道在望
      ,未許我成
      。果其剛柔正中,一誠格天
      ,兇可變吉
      ,險可得易
      。 即如孝子誠心,便可感動皇極
      。昔大舜遭父母之難
      ,號泣旻天,略無怨言
      ,完廩浚井
      ,莫敢有違。瞽瞍焚廩掩井
      ,皆不得死
      ,天子報孝子也如此。修道者
      ,若能以人 心合天心
      ,顛倒明陽,只在片時
      。天有違乎
      ?天不我違,而況于人乎
      ?況乎鬼神乎
      ?近出己口,遠流殊域者
      ,即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
      ;若居其 室
      ,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
      。故或招禍
      ,或致福;或興太平而百體具理
      ,或造兵革而六城猖狂
      。吉兇禍福
      ,皆在心胸一念之間耳
      。蓋方者心之聲,有諸內
      ,形 諸外
      ,心正則言善,致福而興太平
      ;心不正則言不善
      ,招禍而興兵革
      。故必動靜有常,奉其繩墨
      ,不偏不倚
      ,隨時隨事,順之逆之
      ,與四時陰陽之氣相得
      ,則用剛用 柔,皆得其當
      ,于此斷而有準
      。《系辭》傳曰:“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者
      ,即此之謂也。剛柔有斷
      ,自不至于宜剛而涉于柔
      ,宜柔而入于剛。金木水火土
      ,五行各 守其界
      ,五元五德,各安其位
      ,亦自不妄盈縮
      ,渾然一氣,天理流行而不息矣
      。此節(jié)重在動靜有常-句
      。能動靜有常,即是發(fā)號出令
      。順陰陽節(jié)
      ,即是五行守界。不 妄盈縮
      ,即是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一有常而志誠專密
      ,無行不順
      ,無言不善。逆之順之
      ,進之退之
      ,無可無不可矣。
      易行周流,屈伸返覆
      。幽潛淪匿
      ,變化于中, 包囊萬物
      ,為道紀綱
      。以無制有,器用者空

      上節(jié)言發(fā)號出令
      ,必須陰陽節(jié)而后得吉。人或以為有心作為
      ,而實非有心也
      。試思易卦之行,一氣上下
      ,周流六虛
      ,其屈伸返覆之機,幽潛淪匿
      ,雖不可見不可聞
      , 然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
      ,其中變化無窮
      ,包囊萬物,為道之紀綱
      。蓋屈伸返覆者
      ,一陰一陽之謂道;變化于中者
      ,陰陽不測之謂神
      。以神運道,以道顯神
      , 是以無而制造其有
      ,以器用而歸于空?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兑住窡o思也
      ,無為也,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易何心哉
      ?性命之道
      ,一易道也
      。易無心
      ,修道亦無心
      ,無心之用 順時而用。順時者
      ,顧其理也
      。順理而行,動出于天
      ,不自于人
      ,何心之有哉?
      故推消息
      ,坎離沒亡
      。言不茍造,論不虛生
      。引驗見效
      ,校度神明。推類結字
      ,原理為證
      。坎戊月精
      ,離己日光
      。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土王四季
      ,羅絡始終。青赤白黑
      ,各居一方
      。皆秉中宮,戊己之功

      上節(jié)言有以無為用
      。但無之用人難測度,故圣人推明陽來往消息
      ,坎離會合沒亡
      ,以有象比無象,以有形喻無形
      。言不茍造
      ,論不虛生,引其所驗
      ,而見效者
      ,校度 其陰陽神明之用,推其類而結字,原其理而為證
      ,使人易知易會
      。如坎納戊為月精,離納己為日光
      。陰中含陽
      ,陽中含陰,以日上月下
      ,合而為易
      ,取剛柔相當之 義,此推其同類相從而結字也
      。夫如土王四季
      ,羅絡金木水火而為一氣,始而終
      ,終而始
      ,始始終終,流行不息
      。青木赤火
      ,白金黑水,各居一方
      ,皆秉中宮之土調 和而相合之
      。是相合之功,皆賴戊己
      。金木水火土
      ,混而為一,是謂攢族五行
      ,此原理為證也
      。推類原理,無可以因有而知
      ,空可以因器而曉矣

      朔旦為復,陽炁始通
      。出入無疾
      ,立表微剛。黃鐘建子
      ,兆乃滋彰
      。播施柔暖,黎蒸得常
      。臨爐施條
      ,開路正光
      。光耀漸進,日以益長
      。丑之大侶
      ,結正低昂。仰以 成泰
      ,剛柔并隆。陰陽交接
      ,小往大來
      。輻輳于寅,運而趨時
      。漸歷大壯
      ,俠列卯門。榆莢墮落
      ,還歸本根
      。刑德相負,晝夜始分
      。夬陰以退
      ,陽升而前。洗濯羽 翮
      ,振索宿塵
      。乾健盛明,廣被四鄰
      。陽終于巳
      ,中而相干。媾始紀序
      ,履霜最先
      。井底寒泉,午為蕤賓
      。賓伏于陰
      ,陰為主人。遁世去位
      ,收斂其精
      。懷德俟時, 棲遲昧冥
      。否塞不通
      ,萌芽不生。陰申陽屈
      ,沒陽姓名
      。觀其權量
      ,察仲秋情。任畜微稚
      ,老枯復榮
      。薺麥牙蘗,因冒以生
      。剝爛肢體
      ,消減其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癁偶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亡失 至神。道窮則返
      ,歸乎坤元

      上節(jié)言推陰陽消息,坎離沒亡以立言
      。此節(jié)合下節(jié)
      ,皆申明陰陽消息,引驗見效之義
      。何以見陰陽消息
      ?如冬至朔旦,日從南回北
      ,地下一陽生
      ,在卦為復( )。陽氣方生
      ,陽為主而陰為賓
      ,復彖辭曰:“出入無疾?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碧匾躁庩柍鋈?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出入俱無疾傷。出之者
      ,陽當進也
      ;入之者,陰當退也
      。立表微剛者
      ,表所以驗晷影之 長短。微剛者
      ,陽氣方生也
      。立表以測日影方長,即知地下陽氣方生也
      。微陽方生
      ,律應黃鐘
      。月建于子,為十一月
      。陽進之兆
      ,于此滋而漸彰。天之陽氣
      ,播施而 始物
      ;地之陰氣,柔暖而生物
      。黎蒸皆得天地陰陽相交之氣
      ,資始資生,而得其常矣
      。比之修道者
      ,剛氣方振
      ,其氣尚微
      ,當養(yǎng)此一點生機,以為返本還元之根基
      , 而不可須臾有離者也
      。日自冬至漸回至小寒,二陽生
      ,在卦為臨( )
      。大造爐中,陽氣施條
      ,開通道路
      ,光耀始進,晷影于此益長
      。月建在丑
      ,律應大呂,為十二月
      。比之修道者
      ,剛氣漫長,臨爐下功
      ,條理身心
      ,抑陰以開路,扶 陽以正光
      ,漸次而進
      ,功夫不缺。亦如日之益長也
      。日自小寒回至立春
      ,三陽生
      。正氣結滿地中, 自低而昂
      ,天氣從此上升
      ,地氣從此下降,內陽外陰
      ,在卦為泰()
      ,泰者,剛柔并隆
      。陰陽交接
      ,小住而大來。陰順陽健
      ,其氣溫和
      ,如輻輳成輪,陽陽同途
      ,渾 然一氣
      。月建在寅,為正月
      ,比之修道者
      ,剛氣進于中正,客氣伏首
      ,陰陽調停
      ,性情和平,剛而不燥
      ,柔而不懦也
      。日自立春回至春分,運而趨時
      ,由溫而漸熱
      , 四陽生,在卦為大壯( )
      。月建在卯
      ,為二月。卯者
      ,木旺之地
      ,生德之門。然大壯內藏不壯
      ,故此時榆莢隨落
      ,還歸本根。德中帶刑
      ,刑德相負
      ,陰陽分離
      ,晝夜從此而分,日漸長而夜 漸短
      。比之修道者
      ,陽剛之氣壯盛,須當沐浴溫養(yǎng)
      ,歸于本根
      ,以戒不虞,俟其陰氣自退
      ,陽氣自長
      ,不可強制,以招客氣
      ,所謂“勿忘勿助”者是也
      。日自春分漸 回至清明,自此陽氣漸長
      ,陰氣漸消
      ,陰氣將盡,陽氣將純
      ,五陽生
      ,在卦為夬( )
      。月建在辰
      ,為三月。夬者
      ,決陰以退
      ,陽氣升而前進也。比之修道者
      ,剛氣旺盛
      ,陰氣微弱。從此可以洗濯一身積習之舊染
      ,抖去人心乎生之宿塵
      ,振羽翮而一 往直前矣。曰振者
      ,振發(fā)道心之剛氣也
      ;曰索者,索求人心之穢污也
      。以道心制人心
      ,無徽不入,不使有一毫客邪之氣
      ,留于方寸之內也
      。日自清明回至立夏
      ,六陽 生,在卦為乾( )
      。月建在巳
      ,為四月。乾健盛明
      ,光被四鄰
      ,兩間純是陽氣,萬物于此而皆榮旺矣
      。比之修道者
      ,陽剛進于純粹至精,復見乾元面目
      。良知良能
      ,渾然天理,而無 一毫人欲之私
      。如一輪紅日
      ,照于天中,萬般陰邪
      ,盡皆消滅
      。此進陽火之事,用九之道也
      。陽氣至巳而極
      。陽極必陰,即有陰氣相干
      。日自立夏交夏至
      ,自北而回 南,地下一陰生
      ,在卦為姤( )
      。從此陰氣繼陽氣,而序有履霜之兆
      。一陰生
      ,非有霜之時。然霜之履
      ,即于此始
      ,乃陰氣之最先者。當此之時
      ,井底泉水寒涼
      ,應地氣也。月建在午,為五月
      , 律應蕤賓
      ,陰氣賓伏地下,陽氣當退
      ,陰氣當進
      ,而陰為主人矣。比之修道者
      ,陽剛增進于極盛
      ,必須將此陽剛保守,煅煉成了永久不壞之物
      ,方為極功
      。保守之 功,即運陰符之功
      。陰符者
      ,陽極當以陰養(yǎng)之。以陰養(yǎng)陽
      ,陽氣不亢
      ,陰陽符合之謂。陰符之陰
      ,非外客氣之陰
      ,乃陽氣收斂退出之真陰,這邊真陽退
      ,那邊真陰 生
      。真陰生而假陰自消自化。若陽氣不退
      ,真陰不現(xiàn)
      ,陽極必陰
      。一陰潛生
      ,客氣又來,得而復失
      ,大事去失
      。故陽剛進至于純,陰符之所必用
      。亦如五月之姤
      ,而 陰為主人矣。但用陰須要認的真假
      ,真陰順其真
      ,假陰順其假。順真能養(yǎng)陽,順假能傷陽
      。故姤之象傳既曰:“勿用取女
      ,不可興長?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庇衷唬骸疤斓叵嘤?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品物咸 章;一真一假
      ,天地懸隔
      。”故坤卦初爻
      ,有腹霜堅冰至之戒
      。此用陰所當謹慎者也。日自夏至回于小署
      ,二陽退而二陰生
      ,在卦為遁( )。月建于未
      ,為六月
      ,陽氣從此收斂。比之修道者
      ,遁世去位
      ,收斂精神,懷德俟時
      ,棲遲昧冥
      ,韜明養(yǎng)晦,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不使有客氣乘間而傷也。日自 小暑
      ,漸回至立秋
      ,三陽退而三陰生,在卦為否( )
      。月建在申
      ,為七月。此時天氣下降
      ,地氣上升
      ,萬物閉塞而不通,雖有萌者而不生也
      。比之修道者
      ,剛道退于中正,柔道進于中正,剛柔相當
      ,以柔養(yǎng)剛
      ,其陰 用事,如沒陽姓名矣
      。日自立秋
      ,回至秋分,四陽退
      ,而四陰生
      ,在卦為觀( )。月建在酉
      ,為八月
      ,于時為中秋,刑中有德
      ,任蓄微稚
      ,老枯復榮。如萬物皆斂
      ,而芥麥反發(fā)芽長糵
      ,因冒以生。比之修道者
      ,剛為柔養(yǎng)
      ,生機在內,雖外暗而 內實明
      。亦如中秋刑中有德也
      。日自秋分,回至寒露
      ,五陽退
      ,而五陰生。在卦為剝( )
      。月建在戌
      ,為九月,陽氣從此消滅其形
      ,萬物殞落
      。比之修道者,剝爛后天幻化之肢體
      ,消滅有形剛燥之氣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瘹饧冉?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無識無知,亡失至神,不神而神矣
      。 日自白露回至立冬
      ,六陽退,六陰純
      ,道窮則返
      ,在卦為坤( )。月建在亥
      ,是為十月
      ,純陰無陽。比之修道者
      ,剛氣退藏
      ,養(yǎng)到空無所空,歸于無聲無臭至靜之地矣
      。過此而往
      ,靜極復動,別有妙用也
      。后附六陰六陽一圖
      , 以備參考。
      晦朔之間
      ,合符行中
      。混沌鴻蒙
      ,牝牡相從
      。滋液潤澤,施化流通
      。天地神明
      ,不可度量。利用安身
      ,隱形而藏
      。始于東北,箕斗之鄉(xiāng)
      。旋而右轉
      ,嘔輪吐萌。潛潭 見象
      ,發(fā)散精光
      。昂畢之上,震出為徵
      。陽炁造端
      ,初九潛龍
      。陽以三立,陰以八通
      。三日震動
      ,八日兌行。九二見龍
      ,和平有明
      。三五德就,乾體乃成
      。九三夕 惕
      ,虧折神符。盛衰漸革
      ,終還其初
      。巽繼其統(tǒng),固際操持
      。九四或躍
      ,進退道危。艮主進止
      ,不得逾時
      。二十三日,典守弦期
      。九五飛龍
      ,天位加喜。六五坤承
      , 結括終始
      。韞養(yǎng)眾子,世為類母
      。上九亢龍
      ,戰(zhàn)德于野,用九翩翩
      ,為道規(guī)矩
      。陽數(shù)已訖,訖則復起
      。推情合性
      ,轉而相與。循環(huán)璇璣
      ,升降上下
      。周流六爻,難可 察睹
      。故無常位
      ,為易宗祖

      上節(jié)以一歲十二月
      ,比陰陽進退之道
      。此節(jié)又以一月三十日,比明陽進退之道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傄悦黜橁庩柟?jié)之運用耳。月與日
      ,一歲十二會
      ,每月一會。當晦朔之間
      ,日月相 合
      ,如符契行于中道。中道者黃道
      ,日行之道
      。日道月道,相交而行
      ,正在晦盡朔初之時
      。當此之時,陰陽上氣相交
      ,混沌鴻濛
      ,牝牡相從,陽抱陰
      、陰抱陽
      ,和氣 摶聚,滋液潤澤
      ,陽施而陰化
      ,一氣流通。然其牝牡相從
      ,施化流通之機
      ,無形無跡,不可見不可知
      ,雖天地神明
      ,不可度量,而況于人乎
      ?比之修道者
      ,虛極靜 篤,利用安身
      ,隱形而藏
      ,萬物難傷
      ,造化難移。蓋天地能役有形
      ,不能役無形
      ;能役有氣,不能役無氣
      ,能役有心
      ,不能役無心也。始于東北箕斗之鄉(xiāng)音
      ,月光至 東北
      ,全消純陰之象,《易》所謂“東北喪朋”也
      ;旋而右轉
      ,嘔輪吐萌,陰下生陽
      ,潛潭見象
      ,發(fā)散精光。于畢昴西南坤地
      ,坤中孕震
      ,現(xiàn)蛾眉之光,是謂“震出 為微”
      ,陽氣造瑞之始
      ,《易》所謂“西南得朋”也。此時微陽初生
      ,在乾卦為初九之潛龍
      。比之修道者,靜極而動
      ,虛室生白
      ,一點真靈之光,從黑暗中發(fā)出
      。這 一點真靈
      ,易失而難尋,幸而見之
      ,急須收入壺中
      ,以為返本還元之基。保之惜之
      ,須臾不可有離者也
      。月之陽光,于三日而立基
      ,陽氣于八日而始通
      。通者
      ,陰氣 始,與陽氣相通而和平也
      。三立者
      。三日震動;八通者
      ,八日兌行
      。光有兌象
      ,陰中陽半
      ,其平如繩,似乎弓弦
      ,是謂上弦
      。在乾卦為九二之見龍。比之修道者
      ,陽 剛進于中正
      ,則和平有明,陰氣順從
      ,不隱不瞞
      ,可以不為外物所傷矣
      。月至十五,三五德就
      ,光氣圓滿,三陽純全
      ,乾體乃成
      ,在乾卦為九三之夕惕。比之修道 者
      ,精神充足
      ,剛氣壯盛,三五合一
      ,金丹有象
      。然陽極于上,必虧折于下
      ,盛衰相革
      ,終還其初。夕惕者
      ,防危慮險
      ,以戒不虞也。月至十八
      ,一陰潛生
      ,光氣始 虧
      ,巽繼其統(tǒng),陽光于此漸退
      。比之修道者
      ,剛氣進添至極,須當以柔接之
      ,固濟操持
      ,保養(yǎng)其剛。在乾卦為九四之或躍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蛑撸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疑其進退于道有危
      ,謹 慎之至也。月至二十三日
      ,陽中陰半
      ,有艮之象,其平如繩
      ,亦似弓弦
      ,是謂下弦,艮主進而當止
      。比之修道者
      ,陽剛退于中正,剛柔合一
      ,不偏不倚之謂中矣
      。當 此之時,須當沐浴
      ,不得逾時
      ,退之太過。在乾卦為九五之飛龍
      。飛龍者
      ,剛健中正,純粹之精
      ,剛而不至躁
      ,柔而不至懦,通權達變
      ,惟精惟一
      ,允執(zhí)厥中。如月 二八一斤,金水相停
      ,光進不至于極
      ,光退不至于暗。到此地位
      ,良知良能
      ,道心常存,人心安靜
      ,渾然天理
      ,止于至善,復見本來剛柔如一之面目
      ,我命由我不由 天
      。天即我,我即天
      ,與天為徒
      ,豈不加喜乎?月至三十,六五坤承
      ,陽光盡藏,純坤之象
      。陽氣一周
      ,從坤而始,從坤而終
      。是坤者
      ,結括陽氣之始終者也。惟其 結括陽氣之始終
      ,故韞養(yǎng)眾子
      。又復陰極生陽,世為類母
      ,生生不息
      。在乾卦為上九之亢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赫?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陽之極也。陽光退至于純坤
      ,得坤溫養(yǎng)
      ,其氣充滿于內,靜極而 動
      ,陰陽摶聚
      ,故有戰(zhàn)德于野之象。此亢龍戰(zhàn)野,與《周易》乾坤上九上六辭稍別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吨芤住房糊垼躁柼^言之
      ;戰(zhàn)野以陰不順言之
      ;契中亢龍,以陽到純處言 之
      ;戰(zhàn)野以陰陽相合摶聚言之
      ,須要看戰(zhàn)德二字。戰(zhàn)德于野
      ,是明示有陽德
      ;不可無陰德。借陰養(yǎng)陽
      ,陽氣極而返于本根
      ,又從陰中復發(fā),故下文緊接曰“用九翩 翩
      ,為道規(guī)矩”
      。翩翩,飛翔上下之義
      。乾卦曰:“用九見群龍無首
      ,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毙薜勒?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能如月光盈虧之規(guī)矩,當進剛而即進剛
      ,當用柔而即用柔
      ,變化隨時,剛柔有 準
      ;翩翩不定
      ,或上或下;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后
      ,剛之跡俱化,不剛而剛
      ,剛而不剛
      ,惟見于空。剛而養(yǎng)到空地
      ,陽之數(shù)已訖
      ,歸于坤元
      。陰極生陽,訖則 復起
      ,推情合性
      ,轉而相與,大藥發(fā)生
      ,由微而著
      ,如璇璣循環(huán),升降上下
      ,周流于六陰六陽之爻位
      。此乃至神至妙之天機,先天而天弗違
      ,后天而奉天時
      ,非尋常 之可能察觀者。故《易》之陰陽
      ,無一定常位
      ,而乾坤六陰六陽,為《易》之宗祖
      。其余六十二卦
      ,皆乾坤陰陽隨時變化之所出。識得乾坤陰陽變化之道
      ,是得其 《易》之宗祖
      。用九用六,不失其時
      ;進之退之,六十二卦
      ,皆在運用之中
      ,自合一歲日。行南北之節(jié)候
      ,自契一月
      ,月光盈虧之氣機,不必泥文執(zhí)象
      ,可以得象忘 言
      ,得意忘象矣。后附月光盈虧圖
      ,以備參考

      恒順地理,承天布宣
      。玄幽遠眇
      ,隔閡相連。應度育種,陰陽之元
      。廖廓恍惚
      ,莫知其端。先迷失軌
      ,后為主君
      。無平不陂,道之自然
      。變易更盛
      ,消息相因。終坤復始
      ,如循連環(huán)
      。帝王承御,千載常存

      上二節(jié)以一歲一月指示陰陽互用之理
      ,詳明且備矣。夫修真之道
      ,一陰一陽之道
      ,陽主剛健,陰主柔順
      。進陽者
      ,進剛健也;運陰者
      ,運柔順也
      。進剛健必進于中 正,方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運柔順必運于中正,方為順
      。剛至中正
      ,剛而不躁;柔至中正
      ,柔而不懦
      。剛中有柔,柔中有剛
      ,則本性圓明
      ,不偏不倚之謂中,金丹結矣
      。但金丹之 道
      ,以天地為爐鼎
      ,剛必如天之無物能傷,剛健得矣
      ;柔必如地之無物不裁
      ,則順得矣。恒順地理者
      ,法地之柔順
      ,無物不裁,無物不生也
      ,承天布宣者
      ,微(似 誤)天之剛健,無物不始
      ,無物能屈也
      。能法地,則柔順配地
      ;能效天
      ,則剛健配天。果能剛健如天
      ,柔順如地
      ,則易知簡能。即良知良能
      ,渾然天理
      ,至善而無惡 矣。試觀天上地下
      ,其氣至玄至微
      ,其形至遠至眇,似乎彼此隔閡
      ,又卻其氣潛通而相連
      。相連者,應其度數(shù)
      ,育其種類,萬物皆隨時發(fā)生
      。其發(fā)生處
      ,即是陰陽元 基。這個元基
      ,雖玄幽遠眇
      ,寥廓而難即,恍惚而難測
      ,莫可知其端倪
      。然觀其地之生物長物
      ,莫知其端者,亦可以稍知其端矣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兑住分へ赞o曰:“先迷后得 主?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眰髟唬骸跋让允У?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后順得常?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鄙w地至陰而無陽
      ,承天之陽以為陽。天之陽氣來
      ,則地陽
      ;天之陽氣去,則地陰
      。當天氣下降
      ,地氣上升,陰氣用事
      ,陽氣 退避
      ,萬物閉塞而不通,是地無陽
      ,如迷而失軌
      ,無主君也;當天氣上升
      ,地氣下降
      , 陽氣用事,陰氣順命
      ,萬物折甲而通泰
      ,是地有陽,如順而得常
      ,有主君也
      。先迷失軌,陽極而陰
      ,陰用事
      ,后為主君;陰極而陽
      ,陽用事
      。陽用事,萬物通
      ,如地 之平
      ;陰用事
      ,萬物塞,如地之陂
      。天地之道
      ,大往小來,小往大來
      ,無有陽而不陰
      ,平而不陂。其陰陽平陂
      ,皆道之自然
      。雖天地亦無心也,故變易之道
      ,陰陽更 盛
      ,陽極則陰,陰極則陽
      ,消息相因
      ,終于坤而又復始,如循連環(huán)
      。凡此皆以明天地陽健陰順
      、陰陽一氣流行之理也。若帝王承天御治
      ,法天效地
      ,剛柔并用,與天 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
      ,先天而天弗違
      ,后天而奉天時。以之治世則世治
      ,以之修道則道成
      。內可成己,外可成人
      。雖千載常 存
      ,享壽無疆,較之常人
      ,更為甚易。昔伏羲神農(nóng)修此道
      ,而享壽萬余
      ;黃布修此道
      ,而乘龍上天,此為證驗也

      御政之首
      ,鼎新革故。管括微密
      ,開舒布寶
      。要道魁柄,統(tǒng)化綱紐
      。爻象內動
      ,吉兇外起,五緯錯順
      ,應時感動
      。四七乖戾,誃離俯仰
      。文昌統(tǒng)錄
      ,詰責臺輔。百官 有司
      ,各典所部
      。原始要終,存亡之緒
      ,或君驕佚
      ,亢滿違道;或臣邪佞
      ,行不順軌
      。弦望盈縮,乖變兇咎
      。執(zhí)法刺譏
      ,詰過貽主。辰極受正
      ,優(yōu)游任下
      。明堂布 政,國無害道

      以上借《易》理
      ,或言天道,或言王道
      ,或言圣道
      ,分而論之。此節(jié)總結局于御政
      ,以明返還之功
      。返還者
      ,后天中返先天,有為之功用
      ,故曰御政之首
      。鼎新革 故,返還之道
      ,欲其取新也
      。然欲取新,莫先于革故
      。故者
      ,舊染之污也。革去舊染之污
      ,則人心靜矣
      。鼎者,煅煉藥餌之器
      。所以取物之新
      ,鼎中之物煉新,則道 心生矣
      。管括微密者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在至隱至微處下功力
      ,所以使人心之柔順也。開舒布寶者
      ,化裁存乎變
      ,推行存乎通,于一舉一動處運神 機
      ,所以發(fā)道心之剛健也
      。人心柔順,道心剛健
      ,則革故而鼎新
      ,鼎新而革故,自無揮然天心
      ,至善而無惡矣
      。然其鼎新革故之要道,總在道心耳
      。要道魁柄者
      ,魁 柄為北斗第七星,一名標星,一名破軍星
      ,又名天罡星
      。天罡統(tǒng)造化之權,為北極執(zhí)法之臣
      。所以運周天之星宿,為眾星之綱紀
      ,造化之要道
      。天罡動之得正,則五 緯眾星各守其位
      ,二十八宿皆應時而轉
      ,不失節(jié)侯而吉;動之稍錯
      ,則五緯眾星不順其常
      ,二十八宿皆乖戾誃離,失其次序而兇
      。凡此皆因人事謀為臧否感之
      。文昌 星共六星:一曰上將,二曰次將
      ,三曰貴相
      ,四曰司祿,五曰司命
      ,六曰司寇
      ,乃天之六府。主集記天道
      ,統(tǒng)錄休咎
      ,詰責人間臺輔百官有司,各典所部之善惡
      。善 則垂象吉
      ,惡則垂象兇。原其垂象吉兇之始
      ,要其人間禍福之終
      ,可以知其存亡之緒矣。故或君驕佚
      ,亢滿自居
      ,有違治道;或臣邪侫
      ,行不順軌
      ,失其政事,必致 天象朔望盈縮,乖變失常
      ,而著兇咎
      。此其責,在執(zhí)法之臣不嚴
      ,為人刺譏
      ,且且貽過于主,害莫大焉
      。蓋魁柄隨時運動
      ,則辰極守正,居于其所
      ,游優(yōu)任下
      ,而眾 星共之。交宮過度
      ,運動四時
      ,萬物生成。執(zhí)法者
      ,謹慎順軌
      ,則君王恭已南面,坐明堂而布政事
      ,帝道遐昌
      。修道者,道心之真情
      ,具有剛氣
      ,如天上之魁柄,國 家之執(zhí)法者也
      。道心之真知
      ,主乎覺照,如天上之文昌統(tǒng)錄也
      。道心之主宰
      ,如天上之辰極、人間之國君也
      。真情不昧
      ,五元五德,彼此相生
      、渾然一氣
      ,如魁柄所 指不忒,五緯錯順
      ,應時感動也
      。假情一發(fā)
      ,五物五賊,彼此相克
      ,各一其性
      ,如魁柄所指有錯,二十八宿
      ,乖戾誃離俯仰也
      。真知覺照,簽察六根門頭
      、七情六 欲
      、五物五賊之妄動,如文昌統(tǒng)錄各典所部之善惡也
      。心君主宰中正,如辰極居所守正
      ,國君明堂布政也
      。修道者,而能振道心制人心
      ,則真情不昧
      ,真知常存,陰 氣漸化
      ,陽氣漸純
      ,鼎新革故,性定命凝
      ,自有為而入無為
      ,百體俱理,萬慮俱息
      ,更何有驕亢違道
      ,邪侫失軌,兇咎之害乎
      ?噫
      !修真之道,亦一御政之道
      。若明 御政之吉兇
      ,則修真之吉兇可知。仙翁上篇
      ,首以御政比修真
      ,妙哉!微哉


      《參同契》經(jīng)文直指中篇
      中篇引內養(yǎng)性



      將欲養(yǎng)性
      ,延命卻期
      。審思后末,當慮其先
      。人所秉軀
      ,體本一無。元精云布
      ,因炁托初
      。陰陽為度,魂魄所居
      。陽神日魂
      ,陰神月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曛c魄
      ,互為室宅。性主 處內
      ,立置鄞鄂
      。情主營外,筑垣城郭
      。城郭完全
      ,人物乃安。爰斯之時
      ,情和乾坤
      。乾動而直,炁布精流
      ;坤靜而翕
      ,為道舍廬。剛施而退
      ,柔化而滋
      。九還七 返,八歸六居
      。男白女赤
      ,金火相拘。則水定火
      ,五行之初
      。上善至大師兄,清而無瑕
      。道之形象
      ,真乙難圖。變而分布
      ,各自獨居
      。類如雞子
      ,白黑相符,縱廣一寸
      , 以為始初
      。四肢五臟,筋骨乃俱
      。彌歷十月
      ,脫出其胞。骨弱可卷
      ,肉滑若鉛

      古仙云:“修性先修命,方入修行經(jīng)
      ,修命不修性
      ,此是修行第-病?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鄙w性為陰
      ,命為陽,陰陽兩用
      ,性命雙修,方能入于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之境
      。故未修性之 先,須急修命
      ,既了命之后
      ,又當修性。未有不修命而超凡
      ,未有不修性而入圣
      。仙翁以養(yǎng)性之道而首提曰:“將欲養(yǎng)性,延命卻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允居B(yǎng)其性,不可不先 延命也
      。若是上智利根
      ,不待修命,而即修性
      ,一了百當
      ,直登圣域。然上智之人少
      ,中下之人多
      。若不先修命
      ,而即養(yǎng)性,則為一己之陰
      ,倘有一毫滲漏
      ,未免有 拋身入身之患。故必先修有為返還之道
      ,以固其命基
      ,再行抱一無為之道,以了其性宗
      ,性命兼了
      ,本生不滅,與天地同良久矣
      。但延命之道
      ,卻期之道也。卻期 者
      ,卻其死期之謂
      。能卻死期,方能延命
      。然欲卻期
      ,須要審思其如何死。審思如何死
      ,尤當先慮如何生
      。生者先也,死者后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鬃釉唬骸拔粗芍?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蓋 未知如何生
      ,即不知如何死;既知如何生
      ,即知如何死
      。能知生死之機,于是卻其死而延其生
      ,不難矣
      。原夫人所秉驅,體本一無
      ,因凡父凡母
      ,男女交合,元精元 氣托初
      ,自無而生有
      。男之氣屬陽
      ,女之氣屬陰,陰陽二氣交度
      ,男女魂魄
      ,即居于其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隇殛柹袢缛?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魄為陰神如月,魂魄互為室宅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陮傩裕魈巸?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立置鄞 鄂之密室
      ;魄屬精,主營外
      ,筑垣城郭之外宅
      。鄞鄂如內之五臟六腑,城郭如外之四肢百骸
      。城郭完全
      ,而人物方能安居于內。爰此陰陽交度之時
      ,男女以情相合
      , 如乾上坤下。乾坤相配
      ,乾動而直,氣布精流
      ;坤靜而翕
      ,為道之舍廬。在男剛道
      ,一施而退
      ;在女柔道,化而滋生
      。陰陽上氣
      ,凝而成象,胎元已結
      。九者金之 數(shù)
      ,七者火之數(shù),八者木之數(shù)
      ,六者水之數(shù)
      。九還七返
      ,八歸六居,金木水火之氣
      ,皆入胎中
      。九還七返,八歸六居
      ,與逆用還返之義不同
      。此返還,乃男女陰陽之 氣
      ,返歸于胎中
      ,自外入內之說。蓋男之精白
      ,屬金
      ;女之血赤,屬火
      。金火之氣相拘
      ,摶聚一處,金中有水之氣
      ,火中有木之氣
      ,則水定火?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鹑捊?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水去濟 火,木去生火
      ,金去生水
      ,金木水火,自相熏蒸
      ,其中變化
      ,自有真土,此五行所生之初也
      。胎中雖是五行變化
      ,當陰陽交度之際,暗中即有一點先天造化入內
      ,而 先生水
      。這個水,乃先天先地而生
      ,清而無瑕
      。為道之形象,真乙難圖,至無而含至有
      ,至虛而含至實
      。男女精血,非此水亦不能為工
      。是水也
      ,無形而能生形,是 以變化不測
      ,一變?yōu)樗I
      ,二變?yōu)榛鸲模踝優(yōu)槟径?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四變?yōu)榻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五變?yōu)橥炼ⅰW兌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獨居一方
      。然雖獨居一方,而五行之氣
      ,仍聚一 處
      ,類如雞子,白黑相符
      。黑為陰
      ,白為陽,陰陽符合
      ,一氣渾含
      ,故曰縱橫一寸,以為始初
      。始初者
      ,根本也,一氣為根本
      。根本立
      ,則枝干自發(fā),故曰“四肢五 臟
      ,筋骨乃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毖运闹迮K筋骨
      ,皆自一氣變化而成全也。彌歷十月
      ,氣足形全
      ,脫出其胞,骨弱可卷
      ,肉滑如鉛
      。此生人之道則然
      。若人審明此生身之理,調和 吾身真陰真陽
      ,逆而修之
      ,仍了胎中之一息,結為圣胎
      ,溫養(yǎng)十月
      ,身外有身,造化由我
      ,可以卻死
      ,可以延生矣。噫
      !逆則成仙之道
      ,固不易知。而順則生人之 道
      ,亦難以曉
      。若知生人之道,而顛倒之間
      ,即是成仙之道
      。奈何人不審思生人之道,而妄想學仙
      ,豈不可嘆乎

      坎男為月,離女為日
      ,日以施德
      ,月以舒光,月受日化
      ,體不虧傷
      。陽失其契,陰侵其明
      ,晦朔薄蝕
      ,掩冒相傾,陽消其形
      ,陰凌災生
      。男女相胥,含吐以滋
      ,雌雄 錯雜
      ,以類相求。金化為水,水性周章
      ,火化為土
      ,水不得行。男動外施
      ,女靜內藏
      ,溢度過節(jié),為女所拘
      。魄以鈐魂
      ,不得淫奢。不寒不暑
      ,進退合時
      ,各得其 和,俱吐證符

      上節(jié)言生人之道
      ,系陰陽相合而成。此節(jié)乃推廣其類
      ,而證修仙之道
      ,非陰陽相合,靈胎不結也
      。如坎卦為男
      ,其體陰,象月
      。離卦為女
      ,其體陽,象日
      。月本黑 體
      ,純陰無陽,借日生光
      ,每月晦盡朔初
      ,與日一會。日以施德
      ,月以舒光
      ,是月受日化,而黑體得以生明
      ,乃不虧傷也
      ,此日月以時而交則然。若日與月失其契合 常道
      ,陰錯陽差
      ,月之陰氣,侵傷日體
      ,晦朔月蝕
      ,掩其光輝,陽消其形
      ,陰凌而災生矣
      。蓋日道月道,交斜而行
      。當交之時
      ,日在下,月在上
      ,日景射月
      ,而月生 明。若南北同度
      ,東西同度
      ,其體相對,掩冒其光
      ,陰陽相爭而不和
      ,在朔則為日蝕,在望則為月蝕
      。日蝕者
      ,陰掩其陽也。月蝕者
      ,陽掩其陰也
      。日蝕月蝕,二者 皆陰陽過勝之故
      。又如男女相胥
      ,一含一吐,而能滋種
      。凡物雌雄錯亂
      ,同類相交,而方孕族
      。此皆陰陽相交
      ,生生不息之道。又如金化為水
      ,水性周流
      ,不息而成 章;火化為土
      ,土厚壅積
      ,塞滯其水
      ,而水不得行。又如男主動而外施
      ,女主靜而內藏
      。若男貪女色,淫欲過度
      ,交合過節(jié)
      ,失其男動之本體,男反為女所拘制
      。此 二者
      ,陰陽和而不和,生中帶殺
      ,反生其災矣
      。即此以觀,則知陰陽貴于和合
      ,尤貴于和合得其中正
      。得其中正,為真陰真陽
      ;不得中正
      ,為假陰假陽。真假之分
      , 只在中正與不中正之間耳
      。修道者,用魄之真情
      ,所以鈴魂之靈性也
      。魄即道心,真知之剛情
      ;魂即人心
      ,靈知之柔性。柔性主進退而少裁制
      ,遇物留連
      ,見景生 情,剛情多果斷而有主宰
      。魄以鈴魂
      ,以情之剛,鈴性之柔
      ,則人心靜而道心彰
      。性情相合,剛柔一氣矣
      。然雖以道心制人心
      ,得其人心柔順即已
      。若制之太過,常 以人心為事
      ,則必道心又昧
      ,明極反暗;道心中
      ,人心乘間而生,性情乖戾
      ,吉化為兇
      ,故曰不得淫奢也。不寒不暑者
      ,性不亂而情不迷
      ,勿忘勿助之功。進退合時 者
      ,閑其邪而存其誠
      ,執(zhí)中用權之道,大小無傷
      ,兩圓俱全
      ,各得其和,無損于彼
      ,有益于我
      。性情吐真, 陰陽混成
      ,證于日月合符行中之道矣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雄不獨處
      ,雌不孤居
      。玄武龜蛇,蟠蚪相扶
      ,以明牝牡
      ,意當相須。假使二女共室
      ,顏色甚姝
      ,令蘇秦通言,張儀合 媒
      ,發(fā)辯利舌
      ,奮舒美辭
      ,推心調諧,合為夫妻
      ,弊發(fā)腐齒
      ,終不相知。若藥物非種
      ,名類不同
      ,分刻參差,失其綱紀
      ,雖黃帝臨爐
      ,太乙執(zhí)火,八公鑄煉
      ,淮南調 合
      ,立宇崇壇,玉為階陛
      ,麟脯鳳脂
      ,把籍長跪,禱祝神祗
      ,請哀諸鬼
      ,沐浴齋戒,冀有所望
      ;亦猶和膠補釜
      ,以硇涂瘡,去冷加冰
      ,除熱用湯
      ,飛龜舞蛇,愈見乖 張

      上節(jié)言陰陽相當
      ,進退合時,方能修道有功
      。此節(jié)言孤陰寡陽
      ,一切非類之弊,使人曉悟
      ,改邪歸正耳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鄙w以有陰有陽
      ,陰陽相合,方 謂道
      。孤陰寡陽
      ,陰陽各偏
      ,不謂道。故宣圣刪詩
      ,而以關雎之篇為首者
      ,將示其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也
      。夫婦之道
      ,即陰陽造化之道。凡天地間
      ,有情無情之 物
      ,牝者皆屬陰,為雌為婦
      ;牡者皆屬陽,為雄為夫
      。一牝一牡
      ,一雌一雄,一婦一夫
      ,一陰一陽
      ,彼此相須,方有造化
      。在人男女同居而生育
      ,在物龜蛇蟠糺而孕 種。舉此二者
      ,則牝牡相須
      ,雌雄相合之理
      ,可以類推而知。假使二女同室,顏色甚姝
      ,結為夫妻,豈能相知而生育
      ?此理之顯而易見者
      。世間修道盲漢,不知陰陽 配合之理
      ,牝牡相須之道
      ,舍自己真陰真陽性命之根,而求身外與我種類不同之物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蛄鞫鵀椴蓱?zhàn),或誤認為爐火
      ,或立壇而拜斗朝真
      ,或齋戒而請哀諸鬼
      ,冀望延 年長壽,長生不死
      ,亦猶和膠補釜
      ,以硇涂瘡,去冷加冰
      ,除熱用湯
      。是猶龜飛蛇舞,龜焉能飛
      ,蛇焉能舞
      ,豈不愈見乖張乎?仙翁此節(jié),首提關雎龜蛇
      ,牝牡相須 之理
      ,次以非類不同,開示后學
      ,可謂慈悲之至
      。一切盲漢可以悟矣。
      上德無為
      ,不以察求
      。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知白守黑
      ,神明自來,白者金精
      ,黑者水基
      。水者道樞,去數(shù)名一
      。陰陽之始
      ,玄含黃芽。五金之主
      ,北方河車
      。故鉛 外黑,內懷金華
      ,被褐懷玉
      ,外為狂夫。金為水母
      ,母隱子胎
      。水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
      ,若有若無
      。仿佛太淵,乍沉乍浮
      。退爾分布
      ,各守境隅。采之類 白
      ,造之則朱
      。煉為表衛(wèi),白里真居
      。方圓徑寸
      ,混而相拘。先天地生
      ,巍巍尊高
      。旁有垣闕,狀似蓬壺
      。環(huán)匝關閉
      ,四通踟躕。守御密固
      ,閼絕奸邪
      。曲閣相通
      , 以戒不虞
      。可以無思
      ,難以愁勞
      。神炁滿室,莫之能留
      。守之者昌
      ,失之者亡。動靜休息
      ,常與人俱

      上節(jié)言修道必須尋同類有情之物方能濟事。若非其類
      ,萬無一成
      。但修道有二法:一以道全形之事,一以術延命之事
      。上德者
      ,以道全其形,抱元守一,行無為之 道
      ,即可了事
      。故曰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也
      。下德者
      ,以術延其命,由勉抵安
      ,行有為之道
      ,方能還元。故曰下德為之
      ,其用不休也
      。夫上德之所以不察求者,以其 上德之人
      ,天真未傷
      ,客氣未入。若頓悟本性
      ,無修無證
      ,直超彼岸,察求之功無所用
      。下德之所以用不休者
      ,以其天真已虧,知識已開
      ,雖能頓悟本性
      ,不能斬然 馴順,必用漸修之道
      ,增減之功
      。增而又增,減而又減
      ,直至無可增減
      。義精仁熟,方到休息之處
      ,此不休之用所由貴也
      。上德下德,身份不一
      ,故其用亦異
      。若下 德者,到義精仁熟時
      ,亦與上德者
      ,同歸一途也。所謂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
      ,或勉強而行之
      ,及其成功之一也。試明下德其用不休之旨
      ,不休之用
      ,即后天中返 先天之道。后天中返先天
      ,即知白守黑之道
      。白者,瑩凈道心也
      。黑者
      ,晦暗人心也。知其白
      ,則道心實
      ;守其黑,則人心虛
      。道心實
      ,則真知常存;人心虛
      ,則靈 知不正
      。真知靈知兩而合一,剛柔相配
      。其中恍惚有象
      ,杳冥有精,而神明自來矣
      。神明即先天真一之氣
      ,又名先天真一之精
      ,又名谷神
      。谷神乃陰陽二氣混合之 神。陰陽分散
      ,此神晦暗
      ,其體黑而失其明,如神明去矣
      。陰陽相合
      ,此神瑩凈,其體白而復其明
      ,如神明來矣
      。故曰知白守黑,神明自來。何謂白者金精
      ,黑者水 基
      ?蓋道心所具之真知為真情,其德原自剛健
      ,為乾家之物
      ,取象為金精。人心所藏之靈知
      ,為真性
      ,其德本來柔順,為坤家之物
      ,取象為水基
      。靈知本不屬水而屬 火,因其靈知藏于人心
      ,能守其人心之黑
      ,則人心虛極靜篤。靈知柔順
      ,邪火消滅
      ,與真知恍惚中相連,杳冥中有變
      ,和氣熏蒸
      ,而生真一之水,是黑為水之基耳
      。 夫水者
      ,天一所生,乃道之樞紐
      ,為五金之主
      ,陰陽之本,內含黃芽
      ,有北方河車之正氣
      。何以知之?人心靈知虛靜
      ,客氣不來
      ;道心真知發(fā)現(xiàn),生氣復還
      ,如草木 在地中萌芽
      ,其色黃嫩,其質純水
      ,故名黃芽
      。因其陽氣以水而上升
      ,又名河車;因其陽氣自陰中生出
      ,又名神明
      ,其實黃芽、河車
      、神明
      ,皆形容道心真知,一點 剛健之正氣耳
      。比象黑鉛
      ,外黑內白,內懷金華
      ,又如被褐懷玉
      ,外為狂夫也。人自先天交于后天
      ,妄情生欲水
      ,金為水母也。后天中返先天
      ,黑中有白
      ,精一之 水,又生真知之真情
      ,而母反隱于子胎
      ,是水反生金矣。精一之水
      ,又借真情而生
      ,水為金之子,先天中運后天真情之金
      ,生精一之水
      ,而子又藏子母胞,是金又生 水矣
      。金生水者
      ,順其所欲,所以誘彼之歡心
      ,后天而奉天時也
      。水生金者
      ,逆運其機
      ,所以固我之命寶,先天而天弗違也
      。金水互生
      ,順逆兩用
      ,彼我無傷,而真 人生于其間矣
      。真人
      ,即上所渭神明,又曰圣胎
      ,乃先天虛無真一之氣
      ,凝結而成象者。這個真人
      ,至神至妙
      ,非色非空,即色即空
      。乍沉者
      ,寂然不動也;乍浮 者
      ,感而遂通也
      。色空不拘,動靜自然
      ,至無而含至有
      ,至虛而含至實,陰陽五行之氣
      ,無不俱備
      。故曰退而分布,各守境隅
      。當圣胎凝結
      ,真人有象,五元五德
      , 混然一氣
      ;五物五賊,各守境隅
      。不但不能害道
      ,而且有以助道。采之類白者
      ,始而虛室生白
      ,圣胎凝結也。造之則朱者
      ,既而以火煉金
      ,圣胎堅固也。煉為表衛(wèi) 者
      ,外丹成就也
      。白里真居者
      內丹圓明也。方圓徑寸者
      ,外圓內方
      ,而內外一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於嗑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神凝氣聚,而神氣混合
      ,內外如一
      。神氣混合,一靈妙有
      ,法界圓 通
      。先天地生,巍巍尊高
      ,造化不得而拘
      ,萬物不得而屈,入于真空無礙
      ,渾然一中之境
      ,故曰狀似蓬壺也。到此地位
      ,圓陀陀.光灼灼
      ,良知良能,復見娘生本來 面目
      。原本到手
      ,須當防危慮險,固濟牢封
      ,放曰旁有垣闕也
      。環(huán)匝關閉,四通踟躕者
      ,所以防外患
      ,外物不入也。守御密固
      ,閼絕奸邪者
      ,所以除內賊,內念不出 也
      。曲閣相通
      ,以戒不虞者,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無隱不照
      ,無微不入
      ,如曲閣相通
      ,幽明如一,不使有絲毫邪氣留于方寸之中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梢詿o思,難以 愁勞者
      ,有用用中無用
      ,無功功里施功,非有愁勞強作
      。但只無思無為
      ,精一執(zhí)中而已。以上警戒法語
      ,是欲學者
      ,臨時謹慎,不容稍有懈怠
      ,自取咎吝耳
      。蓋圣胎 凝結,神氣充足
      ,陽極必陰
      ,易于致兇。守之則十月胎全丹熱而昌
      ,失之則霎時氣收神飛而亡
      。故圣人于此,任火停輪
      。用陰符之道
      ,剛以柔濟,一動一靜
      ,一休一 息
      ,常與道俱,棄有為而入無為
      ,由了命而后了性
      ,在末生身處下功夫也。此下德為之
      ,其用不休
      ,由勉強而歸自然之道。到得自然之處
      ,與上德者
      ,同是一事
      。以 上言命理,以下言性理
      ,學者著意

      內以養(yǎng)己,安靜虛無
      。原本隱明
      ,內照形軀。閉塞其兌
      ,筑固靈株
      。三光陸沉,溫養(yǎng)子珠
      ,視之不見
      ,近而易求。勤而行之
      ,夙夜不休
      。伏食三載,輕舉遠游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缁鸩唤梗胨诲?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能存能亡
      ,長樂無憂。道成德就
      ,潛伏俟時
      。太乙乃召,移居中州
      。功滿上升
      ,膺箓受圖。
      修真之道
      ,性命必須雙修
      ,功夫還要兩段。外藥所以了命
      ,內藥所以了性
      。外藥者外奪造化,以復先天
      ;內藥者內保本真
      ,以化后天。先天所以脫幻身,后天所以脫 法身
      。世間迷人
      ,不知圣賢立言妙義,誤認外藥為爐火
      ,內藥為孤修
      。殊不知先天真陽,從虛無中來
      ,乃屬于彼
      ,故謂外藥
      。先天既來
      ,歸根復命,即屬于我
      ,故謂 內藥
      。內外之分,性命之界
      ,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元之又元。節(jié)首提出內以養(yǎng)己
      ,則內外之理昭昭矣
      。正合篇首將欲養(yǎng)性,延命卻期之旨
      。己者
      ,性也。當金丹 成就
      ,命基已固
      ,急須修性以脫法身。修性之道
      ,乃煉神還虛之一著
      。故此節(jié)直指曰:“內以養(yǎng)己,安靜虛無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鄙w養(yǎng)性之道,須要安身于虛
      ,靜心于無
      ,身心兩 忘,期必至于形神俱妙
      ,與道合真而后已
      。原本隱明,內照形軀者,韜明養(yǎng)晦
      ,允執(zhí)厥中也
      。閉塞其兌,筑固靈株者
      ,惜氣養(yǎng)神
      ,惟精惟一也。三光陸沉
      ,溫養(yǎng)子株 者
      ,精氣神三寶精華,皆收斂于內
      ,護持丹元
      ,須臾不離也。原本靈株子珠
      ,皆圣胎之別名
      。圣胎有氣無質,故曰視之不見
      。雖視不見
      ,近在我身,切在心胸
      ,人所 不知
      ,而己獨知,須宜綿綿若存
      ,勿忘勿助
      ,日乾夕惕,勤而行之
      ,夙夜不休
      。十月丹熟,群陰剝盡時至脫化
      ,身外有身
      。更加三年乳哺之功,伏其氣以壯神
      ,食其 時以固形
      ,則來去自如,輕舉遠游
      ,跨火不焦
      ,入水不濡,聚則成形而存
      ,散則化氣而亡
      。無災無難
      ,長樂無憂,到此地位
      ,道成德就
      。太乙乃召,移居中洲
      ,洞天 福地
      ,與群真共受天祿。更來塵世
      ,積功累行
      ,三千功滿,八百行完
      ,玉帝敕詔
      ,紫府受職,大丈夫之能事畢矣


      《參同契》經(jīng)文直指下篇
      下篇配以伏食


      惟昔圣賢
      ,懷玄抱真
      ,伏煉九鼎
      ,化跡隱淪,含精養(yǎng)神
      ,通德三光
      ,津液腠理,筋骨致堅
      ,眾邪辟除
      ,正氣長存,積累長久
      ,變形而仙
      。憂憫后生,好道之倫
      ,隨傍 風采
      ,指畫古文,著為圖籍
      ,開示后昆
      ,露見枝條,隱藏本根
      ,托號諸名
      ,覆謬眾文,學者得之
      ,韞櫝終身
      。子繼父業(yè),孫踵祖先,傳世迷惑
      ,竟無見聞
      ,遂使宦者 不仕,農(nóng)夫失耘
      ,商人棄貨
      ,志士家貧。吾甚傷之
      ,定錄此文
      ,字約易思,事省不繁
      ,披列其條
      ,核實可觀,分兩有數(shù)
      ,因而相循
      ,故為亂辭,孔竅其門
      ,智者審 思
      ,用意參焉。
      性命之道
      ,得其真者
      ,勤而行之,立竿見影
      。古來成道者
      ,代不乏人。仙傳云:“拔宅者八百
      ,飛升者三千
      ;坐脫立亡,小成者不可枚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卑握撸琰S帝焉
      ,如 許族陽焉
      ,如張?zhí)鞄熝伞ow升者
      ,如正陽翁焉
      ,如葛仙翁焉,如河上公焉
      ,如純陽翁焉
      。以上圣賢
      ,皆煉七返九還,金液大丹而成
      。若舍此道
      ,冀望成真,萬無是 理
      。金丹之道
      ,懷玄抱真,伏煉九鼎之道也
      。玄者
      ,神妙不測,變化無端
      ,氣之謂
      。真者,至善無惡
      ,渾然元仁
      ,理之謂。氣屬命
      ,理屬性
      。懷玄者,所以立命也
      。 抱真者
      ,所以盡性也。伏者
      ,伏其氣,所以養(yǎng)浩然正氣
      ,命由自造也
      。煉者,煉其真
      ,所以全本來天真
      ,性不有昧也。九者
      ,純陽無陰之數(shù)
      。自古圣賢皆懷玄抱真, 伏之煉之
      ,歸于純陽無陰
      ,為金剛不壞之物,是謂伏煉九鼎
      。非后世九鼎爐火服食
      ,亦非御女閨丹九鼎之邪說
      。若是爐火閨丹,何言懷玄抱真
      ?昔黃帝
      ,太湖煉九 鼎,乘龍上天公案
      。太湖為坎龍
      ,為乾陽,乃是取坎中之陽
      ,以填離中之陰
      ,復還乾體,歸于純陽之謂
      ,何得以九鼎為有象之九鼎乎
      ?惟此伏煉九鼎之道,大智若 愚
      ,大巧若拙
      ,隱淪其遠,韜明養(yǎng)晦
      ,含藏精神
      。默運神功,以竊造化之權
      ,以盜陰陽之氣
      。《易》日:“與天地合其德
      ,與月日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 其吉兇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蔽┢淠芎希酝ǖ氯?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天關在手
      ,地軸由心,以之保精則精粹
      ,而津液腠理
      ;以之養(yǎng)氣則氣足,而筋骨致堅
      。眾邪辟除者
      ,退陰也。正氣常存者
      ,進 陽也
      。進陽退陰
      ,加功伏煉,久而陰盡陽純
      ,形(疑為“精”之誤)化為氣
      ,氣化為神,神化為虛
      ,身外有身
      ,羽化登仙。成己之后復成物
      ,垂憫后生
      ,好道之倫, 趨入旁門
      ,不知真道
      ,于是指畫古文,著作圖籍
      ,開萬世之聾聵
      ,作百代之階梯,然其義深奧
      ,謹露枝條
      。至于本根,恐泄天機
      ,不敢直吐
      ,故隱藏耳。隱藏者
      ,非 不言也
      ,乃隱于言語之外,寓意之中耳
      。后人不知古人妙旨
      ,托諸真名號,妄作妄注
      ,錯謬古文,以誤后學
      。如陰符天真皇人講語南華門
      ,御寇玉清金笥錄,皆后人 指古人名號
      ,妄續(xù)妄著者
      。后之學人,不識真假
      ,一遇此等謬文
      ,韞櫝終身
      ,如獲至寶。父傳于子
      ,子傳于孫
      ,以迷傳迷,以盲引盲
      ,遂至宦者不仕
      ,農(nóng)夫失耘,商 人志士
      ,各廢其業(yè)
      ,終無一成。仙翁慈悲
      ,作《參同契》
      ,字約而思之易入,事省而行之不繁
      ,列其條而核其實
      。其中火候分數(shù),藥物斤兩
      ,無不詳明且備
      ,可謂撥 天根而鉆理窟,真足為天下萬人眼目性命孔竅
      ,有志者見之
      ,宜審思細參,久而自見端倪
      。奈何后世
      ,或指為納甲之書,或猜為爐火之事
      ,或取為御女之證
      。此孔子 不得不哭麟,卞和不得不泣玉
      ,雖仙翁亦無如何也

      河上姹女,靈而最神
      ,得火則飛
      ,不見埃塵,鬼隱龍匿
      ,莫知所存
      。將欲制之,黃芽為根。物無陰陽
      ,違天背元
      ,牝雞自卵,其雛不全
      。夫何故乎
      ?配合未連,三五不交
      ,剛柔離分
      。施化之精,天地自然
      ,火動炎上
      ,水流潤下,非有師導
      ,使其然也
      。資使統(tǒng)正,不可復改
      。觀夫雌雄
      ,交媾之時,剛柔相結
      ,而不可解
      ,得其節(jié)符,非有工巧
      , 以制御之
      。男生而伏,女偃其軀
      ,秉乎胞胎
      ,受炁元初,非徒生時
      ,著而見之
      。及其死也,亦復效之
      ,此非父母
      ,教令使然。本在交媾
      ,定置始先

      上節(jié)言古來圣賢,皆懷玄抱真
      ,而得成道。夫懷玄抱真
      ,剛柔相當
      ,陰陽混合之道也
      。姹女者,離中之陰
      ,在人為人心之靈知
      。人心具有識神,識神流性不定
      ,借靈 生妄
      ,如河上淫奔之女,故象河上姹女
      。因其姹女其性流蕩
      ,見景生情,故靈
      。惟其靈
      ,逐風揚波,故神
      。是謂昭昭靈靈之識神
      。此神喜動不喜靜,心火稍起
      ,則飛 揚騰空
      ,如鬼隱龍匿,無影無蹤
      ,莫知所存矣
      。將欲制之,黃芽為根者
      ,黃芽為坎中之陽
      ,在人即道心之真知。真知具有真情
      ,真情內含真意
      ,乃是一點生機,別名 曰黃芽
      。真意屬土
      ,真土一現(xiàn),陽氣生機即回
      ,如黃芽在地中
      ,從根而漸長也。靈知之流性屬陰
      ,真知之真意屬陽
      ,以真意制流性,拄杖穩(wěn)定,識神不得而起
      ,人心 不得而發(fā)
      ,靈知亦歸于真知。不但靈知不飛
      ,而且能養(yǎng)真知
      。真知靈知,兩而合一
      ,陰陽相應
      ,生機不息矣?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兑住吩唬骸耙魂幰魂栔^道
      。”若物無陰無陽
      ,違天 背元
      ,牝雞自卵,其雛不全
      。特以配合不連
      ,五行不交,剛柔分離
      ,非天地一陰一陽
      ,施化自然之道,皆不能生育
      。陽施陰化
      ,其精流通,方是自然之道
      ,方能萬物 生育
      。比如火性炎上,水流潤下
      ,非有師導
      ,資于本始;雌雄交姤
      ,剛柔相結
      ,非有工巧出于同類。又如男生而伏
      ,女偃其軀
      ,非徒生時著見,即死亦然
      。非有父母 教令
      ,本在交姤
      ,定置始先。凡此皆陰陽二氣感應
      ,有莫之為而為
      ,莫之致而至者也。修道者
      ,若舍陰陽之道,則孤陰不生
      ,獨陽不長
      ,違天背元,生機已息
      ,焉能 保命
      ?焉能全形?故必真知靈知
      ,陰陽相合
      ,方能濟事也。
      太陽流珠
      ,常欲去人
      。卒得金華,轉而相因
      ,化為白液
      ,凝而至堅。金華先唱
      ,有傾之間
      ,解化為水,馬齒瓓玕
      ,陽乃往和
      ,情性自然。迫促時陰
      ,拘蓄禁門
      ,慈母 養(yǎng)育,孝子報恩
      ,嚴父施令
      ,教敕子孫。五行錯王
      ,相據(jù)以生
      ,火性銷金,金伐木榮
      。三五與一
      ,天地至精
      ,可以口訣,難以書傳
      。子當右轉
      ,午乃東旋,卯酉界 隔
      ,主客二名
      。龍呼于虎,虎吸龍精
      ,兩相飲食
      ,具相貪便,遂相銜咽
      ,咀嚼相吞
      。熒惑守西,太白經(jīng)天
      ,殺氣所臨
      ,何有不傾。貍犬守鼠
      ,鳥雀畏鹯
      ,各有其功, 何敢有聲
      。不得其理
      ,難以妄言。竭殫家產(chǎn)
      ,妻子饑貧
      ,自古及今,好者億人
      ,記訖不諧遇
      ,希有能成。廣求名藥
      ,與道乖殊

      上節(jié)言姹女得黃芽,方能制伏
      。此節(jié)申明制伏之火候
      。夫人所具靈知之流性,出入無時
      ,莫知其鄉(xiāng)
      ,亂人之心思,耗人之精神
      ,傷人之性命
      。如太陽流珠
      ,無時停 息。然雖無時停息
      ,若得道心真知之金華以配之
      ,則靈知得真知制伏,轉而相因
      ,靈歸于真
      ,以性求情,以情歸性
      ,化為白液
      ,一氣混合,凝而至堅矣
      。真知靈知既 凝,陰陽相合
      ,和氣熏蒸
      ,真知之金華,頃刻之間
      ,剛變?yōu)槿?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解化為真一之水?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秀庇形?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杳冥有精,如馬齒瑯玗焉
      。馬齒比其堅白
      ,瑯玗比其溫柔。金華化水
      , 即上所云
      ,化為白液也。馬齒瑯玗
      ,即上所云
      ,凝而至堅也。真知金華
      ,既變?yōu)檎嬉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白嫩而堅。靈知太陽流珠
      ,即化為虛靈之火
      ,而往和之。金華先唱者
      ,真 情不昧也
      。陽乃后和者
      ,真性不迷也。情不昧
      、性不迷
      ,火不炎上,水不下流
      ,水火相濟
      ,性情和平,歸于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自然之域矣
      。性情自然,方是凝而至 堅
      ,猶有一身后天陰氣未化
      ,足為道累。必須將一身陰氣化盡
      ,方能大道完成
      。迫促時陰者,卻除邪氣
      ,時刻謹慎也
      。拘蓄禁門者,護持正氣
      ,須臾不離也
      。禁門即 元牝之門,為生門死戶
      ,乃生殺之舍
      ,陰陽之竅,生我在此
      ,死我在此
      ,結胎在此,脫胎亦在此
      。守之考存
      ,失之者亡,為至緊至要之關口
      ,所以號為禁門
      。此個門 人人出入,個個來往
      ,但百姓日用而不知耳
      。若有人問此門形象,吾則曰天之下
      ,地之上
      ,日之西
      ,月之東;十字路頭
      ,四會場中
      ,明晃晃開一孔竅,遠觀細如毫 毛
      ,近看大似世界
      。其中萬象森羅,百寶俱備
      ,有天造地設家當
      ,不知有人認得否?若有人認得
      ,則迫促邪陰
      ,于死我處返其本,拘蓄正陽
      ,于生我處還其元
      ,可以 隨心運用,左之右之
      ,無不宜之矣。但還元返本之道
      ,總是調和性情
      ,混合陰陽之理。若要調和性情
      ,須先辯明五行生克之道
      。金生水,金為水母
      ,水為金子
      ;木生 火,木為火父
      ,火為木子
      。金本生水,水中又能生金
      ,是謂慈母養(yǎng)育
      ,孝子報恩也。木本生火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鹕帜艹赡荆侵^嚴父施令
      ,教敕子孫也
      。金生水
      ,木生火,順生 也
      ;水生金
      ,火生木,逆生也
      。又有五行錯王
      ,相據(jù)以生之道,如火性能以銷金
      ,金被火克而色足
      ,能以生旺;金性能以伐木
      ,木被金克而成器
      ,得以生榮之類。三 五者
      ,金生水一五
      ;木生火一五;土居中央自為一五
      。一者
      ,一氣也。五行相生相克
      ,克以成生
      ,生以全克,生克隨時
      ,一氣流行
      ,始而終,終而始
      ,神化不測
      。在 天地則為至精,在則為至寶
      。此中順逆生克之天機
      ,可以口訣,難以書傳也
      。難以書傳者
      ,以其順逆生克之天機,有火候
      、有工程
      、有先后、有急緩,差之毫 發(fā)
      ,失之千里
      。書何嘗不傳火候?何嘗不傳工程
      ?但言之而言不及
      ,論之而論不盡耳。仙翁老婆心多
      ,既云難以書傳
      ,而又不得不以書傳者,特欲以書傳之
      ,使后世 學者
      ,就文窮理,求師印證也
      。書傳者何事
      ?即傳火候工程耳。子為六陽之首
      ,乃一陽來復之時
      ,逢子自左而右轉,以至于巳
      ,六陽全
      。此進陽火之事,行剛道也
      。 午為六陰之首
      ,乃一陰來姤之時,遇午自西而東旋
      ,以至于亥,六陰純
      。此運陰符之事
      ,用柔道也。卯酉者
      ,陰陽出入之門戶
      。卯為木,在東
      ,為主
      ,司生氣;酉為金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49/33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相關文章
      《參同契闡幽》朱云陽著
      《參同契闡幽》 朱云陽著 參同契闡幽序 大道○本無言說
      ,本無名相,混混沌沌
      ,莫知其端
      。然非假言說名相以表之,則道終不顯
      。昔者
      大丹問答
      ,撰人不詳
      ,內容與《太清玉碑子》大致相同
      大丹問答 經(jīng)名:大丹問答。撰人不詳
      ,約出于唐代
      。內容與《太清玉碑子》大致相同。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太清金液神氣經(jīng)》
      太清金液神氣經(jīng) 太清金液神氣經(jīng)卷上 夫清虛太皇者,蓋太初之混化,邃古之元靈也
      。以幽廓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