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傳統(tǒng)典籍 >> 道學漸法之金丹大道 >> 丹道奠基作品

      《參同契》的實質(zhì)初探

      大道家園 2019-12-15 22:45:10


      參同契的實質(zhì)初探


      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文化
      ,我感到震驚和驕傲的有五部書
      。一是《易經(jīng)》
      ,二是《內(nèi)經(jīng)》,三是《孫武十三篇》
      ,四是《周易參同契》
      ,五是《傷寒雜病論》
      。此五書 各有內(nèi)容
      ,但脈絡相通,顯示了東方文化特色的整體觀和樸素唯物辯證法精神
      ,尤以《周易》一書最為廣大精微
      ,所有諸子百家一切學說,幾乎沒有一種不或多或少 和它有聯(lián)系


      這里專講《參同契》一書
      ,并對它的實質(zhì)作初步探討:


      本書為東漢會稽上虞魏伯陽著,丹道家奉為丹經(jīng)之王
      。原書面目為何
      ?已無確切證據(jù)可考。后來傳世的有兩種本子:一為宋儒朱熹《參同契考異》本
      ,二為明杜一誠 定四言為經(jīng)
      、五言為傳并三相類為三卷之本(世稱古本)。此書注解甚多
      ,最早的是五代孟蜀永康(現(xiàn)四川金堂縣)人彭曉真一子所著《參同契通真義》三卷
      ,鄭氏 《藝文志》稱為當時最流行。后來各種注疏中最重要的是:1、元?俞琰玉吾全陽子《周易參同契發(fā)揮》
      ;2
      、元?陳致虛上陽子著《參同契分章注》;3
      、明?陸 西星潛虛子著《參同契測疏》和《參同契口義》
      ;4、清?朱元育云陽子著《參同契闡幽》
      ;5
      、清?陶素耜存存子著《參同契脈望》
      ;6
      、清?仇兆熬知幾子著 《參同契集注》。各著對于章節(jié)的分合
      、起迄和命名
      ,也有差異。

      《參同契》的書名
      ,根據(jù)魏真自敘
      ,是指伏羲、文王
      、孔子之大易
      ,《黃帝內(nèi)經(jīng)》、老子道德經(jīng)
      、《陰符經(jīng)》的引內(nèi)養(yǎng)性和伏食延命之法三者相配
      ,如支莖相 連,可以同符合契而命名
      。彭曉曰:“參
      、雜也,同
      、通也
      ,契、合也
      ,謂與周易理通而契合也”
      。又有說“參是參天地造化之體,同是資同類生成之用
      ,契是契合 造化生成之功”的


      《參同契》因為成書時代早,且是歌詠體裁
      ,故素稱奧雅難讀
      ;書中假借、譬喻、隱語甚多
      ,也無法直譯
      。但丹道家都同意“《參同契》乃儒門而兼道術者,千載以 還
      ,張紫陽真人復著《悟真篇》以發(fā)揮其理
      ,兩書相為表里,有功玄學非淺”
      。故茲特將張紫陽《讀周易參同契》一文錄此
      ,并附東派祖師西星潛虛翁的注釋,以見 千載一脈
      ,先圣后圣
      ,其揆一也。


      張紫陽《讀周易參同契》曰:“大丹妙用法乾坤
      ,乾坤運兮五行分
      。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死
      ,五行逆兮
      ,丹體常靈常存?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span>

      陸注曰:丹道金丹之道
      ,象天法地,天地不外乎陰陽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凡在二五陶鑄之中
      ,莫不順之以為生死,此常道也
      。丹道則舉水以滅火
      ,以金而伐木,每以逆克而成妙用
      ,故曰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死
      ,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存。

      尚按:常道水下火上
      ,火水未濟
      ,丹道則水上火下,卦象既濟
      ,是謂舉水以滅火
      ;常道木東金西,木金間隔,呂祖《沁園春》詞曰
      ,“木金間隔
      ,不因師指,此事難知”
      。丹道以金而伐木
      ,木性慈金順義,金情戀木慈仁而金木交并矣


      “一自虛無兆質(zhì)
      ,兩儀因一開根,四象不離二體
      ,八卦互為子孫”


      陸注曰:夫丹之所以常靈常存者,得一故也
      。一者何
      ?先天真一之氣自虛無來者也
      。老圣曰:“道生一
      ,一生二”,故曰一者虛無所兆之質(zhì)
      ,而兩儀則因一以開其 根
      。兩儀立矣,四象生焉
      。四象者何
      ?陰陽老少也。太陽為火
      ,太陰為水
      ,少陽為木,少陰為金
      ,是皆陰陽變化而成
      ,故曰四象不離二體。其云八卦互為子孫者何 也
      ?八卦者
      ,四象之所因也,乾生三男震坎艮
      ,坤生三女巽離兌
      ,丹法震兌歸乾,巽艮還坤
      ,則兌屬之乾而艮屬之坤矣
      。離東坎西,則離屬之乾而坎屬之坤矣,故曰 互為子孫
      。又乾為金
      ,金生水,則坎為子而震巽之木為孫
      ;坤為土
      ,土生金,則兌為子而坎水為孫
      ;離為火
      ,火生土,則艮坤為子而乾金為孫
      ;坎為水
      ,水生木,則 震巽為子而離火為孫
      。推此則八卦可知矣
      。亦曰互為子孫云耳。

      尚按:先天一氣自虛無中來
      ,虛者虛其身
      ,無者無其心,此至要之訣
      ,所謂“得其一
      、萬事畢”也。至于一變?yōu)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二變?yōu)樗?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以至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陰陽推闡 變化
      ,無窮無盡
      ,亦猶《內(nèi)經(jīng)》所謂“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
      ,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
      ,然其要一也”之意而已。

      萬象生乎變動
      ,吉兇悔吝茲分
      ,百姓日用不知,圣人能究本源
      ,雇易道妙盡乾坤之理
      ,遂托象于斯文
      。否泰交則陰陽或升或降,屯蒙作則動靜在朝在昏
      ;坎離為男女水火
      ,震兌為龍虎魄魂。

      陸注曰:萬象生乎變動
      ,吉兇悔吝茲分
      ,何以故?卦爻之吉兇悔吝皆生乎動
      ,丹法纖芥不正
      ,悔吝為賊,爻動之時
      ,可不慎乎
      !且夫金丹之道,一陰一陽而已
      ,日用 而不知者百姓也
      ,知之而修煉者圣人也,圣人洞悉陰陽之本源
      ,既修之以善其身矣
      ,于是作為丹經(jīng),以開來學
      ;以為盡乾坤之理者
      ,莫過于周易,故《參同契》擬 易
      ,莫不以乾坤為鼎器,以坎離為藥物
      ,以屯蒙既未為火符
      ,要皆托象于易,以明陰陽消息之理
      ,故其否泰交
      ,則陰陽之升降也,屯蒙作
      ,則動靜之朝昏也
      ,坎離則 男女之水火也,震兌則龍虎之魄魂也


      尚按:《參同》擬易
      ,以明陰陽消息之理,擬乾坤為鼎器
      ,則坎離為藥物
      ,以屯蒙既未為火符
      ,三者俱明,大丹可煉
      ,不拘
      內(nèi)丹
      外丹、本身
      、同類以至虛空
      ,事雖 有別,理無二致也
      。何為乾坤鼎器
      ?乾鼎坤爐,即性命之根宗
      ;何為坎離藥物?即陰陽交媾而產(chǎn)之先天一氣
      ,此氣在人身
      ,即指元氣,《參同契新探》擬為人身“能 量流”
      。此氣有小大之辨
      ,有金玉之別,呂祖度張珍奴《步蟾宮》詞曰:“坎離震兌分子午
      ,須認取自家宗祖
      ,地雷震動山頭雨,待洗濯黃芽出土
      ;捉得金精牢閉 錮
      ,煉甲庚要生龍虎”,即是指明此氣之發(fā)生
      、運行
      、升降方位及其根源。水下有雷曰屯
      ,山下有水曰蒙
      ,火水未濟,水火既濟
      ,丹法朝屯暮蒙
      、進陽火,退陰符
      , 調(diào)停陰陽
      ,升降水火,和合四象
      ,攢簇五行
      ,亦如是也
      。又按張真原文,天地曰否
      ,地天日泰
      ,常道天上地下,陽升陰降
      ,順道也
      。丹道逆行,則地上天下
      ,陰升陽 降矣
      。朝屯動則進陽火,暮蒙靜則退陰符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材须x女,水火之象
      ,震龍兌虎
      ,金木異名,坎離交而水火既濟
      ,震兌合而金木相并
      ,氣神和合,魂魄相拘
      ,先天一氣自 虛無中來
      ,皆自然而然也。

      “守中則黃裳元吉
      ,遇亢則無位而尊
      ,既未慎萬物之終始,復垢胎二氣之歸奔
      ,月盈虧
      、應精神之衰旺,日出沒
      ,合營衛(wèi)之寒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span>

      陸注曰:至若采藥行火之際
      ,其言元吉者,即六五黃裳
      ,中而且順也
      ;其云有悔者,即上九戰(zhàn)德
      ,無位而尊也
      。慎其終始
      ,則屯蒙既未不爽于毫厘,象其歸奔
      ,則復 往姤來
      ,一循乎卦節(jié)。月盈虧
      ,應精神之衰旺
      ,言精神而藥物可知也。日出沒
      ,合營衛(wèi)之寒溫
      ,言營衛(wèi)而火符可準也。此《參同》擬易之大旨也


      尚按:中則和順
      ,故元吉,亢則有悔
      ,謂太過也
      。一本注曰,遇亢無位
      ,謂火太旺
      ,須沐浴也。慎始慎終
      ,無過不及
      ,無忘無助之謂也。復為一陽之始
      ,正宜進火
      , 姤為一陰之始,法須退陰
      ,十五月圓
      ,采取之侯,三十月晦
      ,沐浴當時
      。日出則溫,日沒則寒
      ,人身營衛(wèi)之氣
      ,與體外自然相應也。又《參同》原有“三日出為爽
      , 震受庚西方……
      ,坤乙三十日,東北喪其明”之一節(jié)
      ,此又以月之弦望晦朔和日之早晚出現(xiàn)方位配先天卦之納甲
      ,丹家有一月六侯圖和六侯納甲圖
      ,所謂除坎離為藥 物,以乾坤震兌巽艮六卦為火侯
      ,用以象征人身元氣之發(fā)生
      、消長變化和流行方位,故呂祖有“有人問我修行法
      ,遙指天邊月一輪”之語


      “本因言以立象,既得象而忘言
      ,猶設象以指意
      ,悟其意則象捐。達者為簡為易
      ,迷者愈惑愈繁
      ,故知修真上士,讀《參同契》不在乎泥象執(zhí)文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span>

      陸注曰:然其要不過識陰陽互藏之精,盜其機而逆用之耳
      。舉其要
      ,則惟簡惟易,迷其宗
      ,則愈繁愈難
      。學者茍能因文以會其意,指象而不泥其文
      ,則庶乎理與心融
      ,文從義順,而無開卷嚼蠟之患矣


      尚按:此張真明言讀《參同契》一書
      ,只能以意會、以理推
      ,切忌膠柱鼓瑟
      ,望文生義。聞之師曰:“丹道有理
      、有事
      、有法。理可自悟
      ,事與法則必假師傳。若知 理而不知實事方法
      ,則無處下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敝祆涫橇钊司磁宓模麤]有得訣
      ,坦白承認“眼中見得了了
      ,但無下手處”,不知即為不知嘛
      !此道知之必徹
      ,一點虛假不得, 否則“差毫發(fā)
      ,不成丹”
      ,用《參同契》的話說,也就是“纖芥不正
      ,悔吝為賊”了



      時賢周士一、潘啟明合著《周易參同契新探》一書
      ,時值動亂歲月之后
      ,我不禁發(fā)生空谷足音之感!心里有說不出的興奮和歡躍
      !該書用比較新穎的語言作了說明
      , 首先肯定《朱子參同契》本不為明易,而是借易象以隱喻丹法的見解
      。其次
      ,他們引用新的科學如“場論”、“生物鐘”
      、“能量流”
      、“質(zhì)量互變”、“二進位制 數(shù)學”——計算機等以作解釋
      ,對目前的學人了解《參同契》本義
      ,是有一定幫助的。他們認為《參同契》的作者無意制造任何理論體系
      ,而只是使用了一系列象征 性符號把直接體驗到的人身“能量流”(指元氣)的產(chǎn)生和變化運行的軌跡作了如實的紀錄
      ,這個紀錄是真實無妄的,因為他僅僅只說“是什么”
      ,而沒有回答任何 “為什么”
      ,更沒有涉及任何他所不知的彼岸世界。它和一般意義的哲學也不同
      ,因它不是中世紀歐洲那樣的“神學之婢”
      ,也不是現(xiàn)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 和總結。《參同契》是打開中國傳統(tǒng)科技寶庫的金鑰匙
      。它是論內(nèi)丹為主的
      ,和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有直接關系。也涉及到“外丹”
      ,產(chǎn)生了一系列副產(chǎn)品
      ,包括生物學、 化學
      、物理學
      、藥物學、數(shù)學以及其他方面的種種發(fā)明
      ,如火藥
      、羅盤、印刷術等
      。世界上正在逐漸明白的二進位制數(shù)學(中國原名“加一倍法”或“一分為二” 法)也是這派的學者以潔凈精微的符號傳播到人間的
      。總之
      ,中國科技史上一系列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大多與這個體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最后他們又說
      ,中國古代方士 黃冠上的這顆明珠
      ,懸掛的位置是那樣高,曾經(jīng)驚動過我們的鄰居
      ,多少異域的英俊曾經(jīng)廢寢忘食地追求過她
      ,然而遙望紅樓,卻很難接近
      ,其中有些人雖幸運地走 到了她的跟前
      ,卻始終隔著一層香霧。

      這些都是對的
      。其實尤其本國古今的許多賢豪
      ,又何曾不是很想接近紅樓而卻又很難接近或隔著一層香霧!為什么很難接近
      ?就是不得師傳
      。為什么隔著香霧?也就只是本身未能實證



      凡談丹道
      ,離不了明師口訣,這是非常重要的
      。據(jù)我所知
      ,《參同契》雖也講到以入世
      ,有“施化流通、四海和平
      ,表以為歷
      ,萬世可循,敘以御政
      ,行之不繁”等 語,但后文很少發(fā)揮
      ,它主要還是談丹法
      。以丹家流派不同,所指之實事迥異
      ,亦有事雖同而在下手口訣方法上大有差異的
      。以此對于鼎器、藥物
      、火侯等的內(nèi)容
      , 我們都要弄清來龍去脈,分別看待
      ,不能混淆
      !例如古哲參同注疏,有屬清靜的
      ,有講陰陽的
      ,有兼爐火的。清凈功法中所指玄關
      ,或在身內(nèi)
      、或在身外,或言有 定
      、或言無定
      ,種種不一。陰陽門派中
      ,一般都說彼家
      ,有人把《千金要方》、《醫(yī)心方》等醫(yī)書中所說古老的兩性衛(wèi)生方法當作丹法
      ,此是大誤
      。說來話長,這里 恕我不講
      ,待將來有機會再談
      ,其中有兩家的(用虎而遺龍),有三家的(龍虎并用)
      。有專用神的
      ,有神氣并用的。有用器械的(即琴劍),有不用器械的
      。有先 修一己而后用彼家的
      ,有始終不離彼家的。其功驗有只及于神氣的(出陽神)
      ,有兼能改變形質(zhì)
      ,使發(fā)白返黑、齒落重生
      ,脫胎換骨而達形神俱妙的
      。豈可一例而論 哉!還有在佛法密宗無上瑜伽中第三灌頂?shù)碾p身法修習
      ,外貌幾與房術無差別
      ,而實質(zhì)不同,這些都與道家的人元丹法值得詳細辨析
      ,已不是本論范圍
      ,容他日再作 專題討論。

      聞之師曰:丹道家總以陰陽為宗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吨芤紫缔o上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的“有”
      、“無”
      、“玄”、“牝”
      ,隱喻陰陽
      。內(nèi)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天 元紀大論都說:“陰陽者
      、天地之道也
      ,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秴⑼酢吩唬骸拔餆o陰陽
      ,違天背元,牝雞自卵
      ,其雛不全”
      。 呂祖《指玄篇》曰:“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
      。張紫陽《悟真》詩曰:“草木陰陽亦兩齊
      ,若還缺一不芳菲”
      張三豐《無根樹》曰:“無根樹,花正 偏
      ,離了陰陽道不全”
      ;又曰:“無根樹,花正孤
      ,借問陰陽得類無”
      ?都是明證。

      然陰陽有身內(nèi)
      、身外
      。身外又有同類、虛空
      、爐火之不同。修煉之士
      ,大都先修本身身內(nèi)之精氣神
      ,成就
      陰丹,是即真汞
      ,為《參同》“引內(nèi)養(yǎng)性
      ,歸根返元”之 法,上陽子稱為“以道全形”之事
      。再以同類陰陽
      ,立為鼎器,用以招攝身外之先天一氣
      ,是即《參同契》“配以伏食
      ,雌雄設陳”之法,上陽子稱為“以術延 命”
      。斯氣即是真鉛
      ,亦稱陽丹,乃天地之母氣
      ,本身之陰汞為子氣
      ,以母氣伏子氣,即以陽鉛點陰汞為純陽
      。再假陰陽符火
      ,運用抽添,十月功足
      ,三年乳哺
      ,形 化為氣,氣化為神
      ,神與道合
      ,升入無形
      ,變化不測,故能出乎天地之外
      ,立乎造化之表
      ,提挈天地而陶鑄陰陽,卻不為陰陽陶鑄
      。又在化形功夫中
      ,有用天元神丹 者(由地元而天元),有用玄珠或金光者
      ,此皆同類陰陽人天兩元金丹之正途也
      。凡此丹法之大旨,要皆繼踵《參同契》一脈之論述和發(fā)揮
      ,我今不過秉筆直書耳


      欲實修此道,根據(jù)目前形勢和條件
      ,亦只有清靜之路可走
      ,勤修苦煉,由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曹文逸仙姑所謂“形神雖曰兩難全
      ,了命未能先了性”是也。至于如何 下手
      ?可參考李涵虛《三車秘旨》
      、《道竅談》,陸潛虛《玄膚論》
      ,張三豐《道言淺近說》
      ,伍沖虛《天仙正理》、《丹道九篇》
      ,柳華陽《金仙證論》
      、《慧命 經(jīng)》,趙避塵《性命法訣》
      ,閔一得《古書隱樓藏書》等
      ,則仙山樓閣,依稀可見
      。然不經(jīng)師指
      ,終隔一竅,猶如習武者按圖摹仿
      ,外形雖似
      ,終欠神韻,而“差毫 發(fā)
      ,不成丹”
      ,此丹經(jīng)所以有“不因師指
      ,此事難知”、“饒君智慧過顏閔
      ,不遇真師莫強猜”
      、“要知火候通玄處,須共神仙仔細論”等之警語也


      吾蜀梅自強先生
      ,講傳統(tǒng)高級養(yǎng)生氣功,學有本源
      ,于入門一竅
      ,雖當斟酌權變,然引《靈樞》為據(jù)
      ,確系古法
      。其論三關九竅,皆卓有定見
      。且實事求是
      ,知之為 知之,不同流俗信口開河
      ,動輒小周大周,亂說一氣
      ,可供大家參考
      !蓋小大周天,必以小藥大藥為依據(jù)
      ,方有妙用
      ;若無物空轉(zhuǎn),古人謂為推空磨
      ,作用不大
      。欲 得真正小藥,必深入玄關
      ,虛極靜篤之久
      ,方有端倪可尋;又必日積月累
      ,由量變到質(zhì)變
      ,方有小藥現(xiàn)形。而此求虛靜
      、鉆杳冥
      ,以李涵虛之資稟,猶言學之七
      、八 年
      ,然后方有把柄
      ,豈數(shù)月甚或數(shù)十日之所能善其事者?終亦推空磨之流
      ,自欺欺人而已
      !當然,一般只求療病強身
      ,不涉及揭開人體生命奧秘者
      ,又當別論。

      再者
      ,從事高級修養(yǎng)身心功夫
      ,步步都有實事作法,難關重重
      ,并不是輕而易舉
      ,一帆風順!縱然明道之后
      ,沒有一定環(huán)境條件
      ,仍不可能入室下手,或雖下手而不能得力
      ,古哲所謂法
      、財、侶
      、地
      ,缺一不可,是千真萬確的


      更有進者
      ,道之與德,必相輔而行
      ,古人云:“茍無陰功及大德
      ,動有群魔作障緣”。必也像魏真自述:“挾懷樸素
      ,不樂權榮
      ,棲遠避陋,忽略利名
      ,執(zhí)守恬淡
      , 希時安寧”,一心地鉆研學術而又品德優(yōu)異的人
      ,庶幾于此道可以有分
      !所以此道的老前輩們都說:“不特達官貴人們絕大多數(shù)不可能入道,即是傾慕權勢
      ,不能忘 懷榮華利祿的人
      ,也都和這個學問無緣”
      !因入世出世,始終是大多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腰纏十萬貫
      ,騎鶴上揚州”,在真正學道者的眼光中
      ,只不過是一個十足的 典型諷刺比喻罷了
      !然而目前社會,有幾個人能跳出這個羅網(wǎng)
      ?超然物表呢
      ?!企余望之
      !顧共勉之


      1987、7

      、28

      于忠縣中醫(yī)院

      羅浮翠虛吟

      南宋陳泥丸著

      后學張義尚注釋


      按道家南宗有五祖
      。張紫陽著《悟真篇》,是為初祖
      ;張紫陽傳石杏林
      ,石著《還源篇》,是為二祖
      ;石杏林傳薛道光
      ,薛著《還丹復命篇》,是為三祖
      ;道光傳陳 泥丸楠,陳著《泥洹集》
      ,是為四祖
      ;陳泥丸傳白玉蟾,白著《紫清集》
      ,是為五祖
      。此《翠虛吟》一篇,冠于《泥洹集》之首
      ,在《道藏輯要》屬“奎集四”
      ,乃 是道家中很有名氣的著作。不特對于勘辨邪正
      ,指引愚迷
      ,使真欲探索人體生命秘密,揭開性命生死根源者有所遵循
      ;即就詩歌本身的藝術造詣說
      ,也是聲音鏗鏘
      、 抑揚有致、朗朗可誦的
      ,尤其是目前的社會
      ,丹道書刊很多,流傳的功法更廣
      ,其中究竟孰高孰低
      ,誰深誰淺,一般人根本無法分辨
      ,也就無所適從
      ,那是很自然 的。你要解決這個問題
      ,可詳細研讀本篇
      ,它會給你一個比較滿意的答復,可惜有些地方初學不易理解
      ,因過去從沒有人作注釋
      ,所以我現(xiàn)在特彌補這個遺憾,供有 志之士作參考
      。諺曰:“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道法總是邪正并立
      ,古哲云:“道法三千六百門
      ,人人各執(zhí)一苗根,孰知些子玄關竅
      ,不在三千六百門”
      !陳祖是 過來人,故能言之敦敦耳


      諺曰:“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道法總是邪正并立


      本文地址:http://m.mcys1996.com/ddjy_49/3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 rel="prev"> 沒有了

      相關文章
      許真人《銅符鐵卷》
      銅 符 鐵 卷 玉清無極總真人九天諶母元君授許真君吳猛真人傳 總 訣 三 元 神 丹 口 訣玉清有命封仙職,掌握南曹主化一
      。赤文幽隱彭儀房
      ,玄科至禁藍天碧。八萬四千一劫傳
      ,傳出天符火記歷
      。庚甲之年雜氣消,諸天慶會萬余室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坠蟮?前,萬圣千真總湛寂
      萬古丹經(jīng)王《周易參同契》魏伯陽祖師
      周 易 參 同 契 魏 伯陽 大易總敘章第一 乾坤者
      ,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搽x匡廓,運轂正軸
      ,牝牡四卦
      《周易參同契》秘傳仙術的來龍去脈
      周易參同契 秘傳仙術的來龍去脈 「東漢魏伯陽著的《周易參同契》一書
      ,被歷代仙學家尊為“萬古丹經(jīng)王”
      《周易參同契》的思想結構
      《參同契闡幽》朱云陽著
      《參同契闡幽》 朱云陽著 參同契闡幽序 大道○本無言說,本無名相
      ,混混沌沌
      ,莫知其端。然非假言說名相以表之
      ,則道終不顯
      。昔者,羲皇作易
      大丹問答
      ,撰人不詳,內(nèi)容與《太清玉碑子》大致相同
      大丹問答 經(jīng)名:大丹問答
      。撰人不詳
      ,約出于唐代。內(nèi)容與《太清玉碑子》大致相同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眾術類。 大丹問答 晉道士鄭思遠
      ,授入室弟子葛洪
      《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陰長生撰
      太清金液神丹經(jīng) 陰長生撰 金液丹華是天經(jīng)
      ,泰清神仙諒分明。當立精誠乃可營
      ,玩之不休必長生
      《太清金液神氣經(jīng)》
      太清金液神氣經(jīng) 太清金液神氣經(jīng)卷上 夫清虛太皇者,蓋太初之混化
      ,邃古之元靈也
      。以幽廓玄化